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唐詞篇(13)

狀江南

范燈

江南夏季天,身熱汗如泉。蚊蚋成雷澤,袈裟作水田。

《狀江南》為詞調名,顧名思義,以描摹江南景物為主。詞調名下有《夏季》為題,說明這首詞所狀的江南景物,是屬夏季的事物。全詞為五言四句,形式如絕句。

詞人是抓住江南夏季的某一側面來寫的。江南給詞人的記憶似乎是壞的,詞人沒有像白居易那樣,對江南的景物留下美好的印象,寫下了《憶江南》詞三首,對江南的春天的鮮花和江水,對杭州山寺中的桂花和江潮,對蘇州的美酒和佳麗留下難忘的印象,而是寫了江南熱不可耐的天氣,和蚊蚋成雷的惡劣自然環境。詞人為什么這樣描寫,可能多有寄托。這首詞可能是詞人離開長安,避住江南時所作。聯系范燈《憶長安·九月》詞來看,這樣的推測恐不無道理。

我們再聯系當時的詞人《狀江南》詞來看,謝良輔有《狀江南》詞兩首,一寫仲春的江南,一寫孟冬的江南,他把江南的景物描寫得十分優美。如《狀江南·仲春》:

“江南仲春天,細雨色如煙。絲為武昌柳,布作石門泉。”又如《狀江南·孟冬》:“江南孟冬天,荻穗軟如綿。綠絹芭蕉裂,黃金橘柚懸。”鄭概的《狀江南·孟秋》(見上)。上述兩位詞人對江南春、秋、冬的景物作了細膩形象的描繪,充滿著對江南景物的贊頌之情。我們還可以拿樊殉寫的《狀江南·仲夏》同一題目和同一詞調的詞,與范燈的詞進行比較:“江南仲夏天,時雨下如川。盧橘垂金彈,甘蕉吐白蓮。”樊殉也是唐貞元時人,字里生卒也均不可考,他寫的江南仲夏,也是充滿詩情畫意,沒有像范燈寫的《夏季》那樣,充滿著凄苦之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詞人對景物的描寫,是通過自己的感受來寫的,因此寫景總與抒情相結合。范燈筆下的江南夏天是難熬的,人好像在蒸籠中。“身熱汗如泉”,形象的比喻,具體說明炎熱難耐的情況。除了炎熱,詞人還寫了蚊蚋成群,叮人肌膚,吸人鮮血。“雷澤”,古譯名,一名雷夏,在今山西永濟縣。“蚊蚋成雷澤”,是比喻,意謂蚊蚋聲如雷,極寫江南夏天蚊蚋之多也。

“袈裟作水田”句與“身熱汗如泉”句相照應,形容身上穿的袈裟也都被汗水濕透,好像水田一樣,這也是比喻,含有夸張的意思,即寫江南夏天之炎熱難受也。從“袈裟作水田”句來看,詞人似乎已經出家做了和尚,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其內心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詞,主要描寫江南盛夏的炎熱和蚊蚋之多,表現了詞人對江南夏季的厭惡之情。全詞短短四句,卻用了三個比喻,“如泉”、“成雷澤”、“作水田”,都是比喻,且作了夸張的描寫,所以把炎熱難耐之情,和盤托出了。

狀江南

賈弇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作者賈弇,大歷進士,官為校書郎。《全唐詩》僅收其作品一首,即本詞。原題為“孟夏”,是系列作品《憶長安(12月)》、《狀江南(四季)》中的孟夏篇。詞作很好地抓住了江南初夏時節的景物特色。

首句點題,“江南孟夏天”,古人將每個季節都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稱為孟、仲、季。孟夏即是初夏,相當于農歷四月。江南的初夏時節,花事已近尾聲,正所謂綠肥紅瘦之時,最突出引人注意的,地上“慈竹筍如編”。“慈竹”,又名義竹、子母竹,叢生,一叢有的多至數十竿,根窠盤結,四時出筍,新竹舊竹密結,高低相倚。雖然四時出筍,但畢竟初夏時節筍最旺,由于它根窠盤結、新舊相間,高低相依。所以說慈竹的筍如同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似的,一兜兜、一叢叢非常惹眼。天空中迷迷濛濛,“蜃氣為樓閣”。“蜃氣”,本來指平靜海面上或沙漠中由于折光所形成的城郭樓宇的幻像。在這里反其意而用,梅雨時節將到,到處霧氣瀠瀠,看不真切,城郭樓宇像是蜃氣所成的幻化景物,似真似假,令人如置身幻境。所見如此,所聞則有“蛙聲作管弦”。蛙聲群起,在心緒不寧的人聽來是噪音,而心緒平和者,方能悟出它們起伏呼應,時而寂滅無聲,時而噪若沉雷,引弛間歇,別有韻致。純一片天籟之音。

此詞抓住孟夏之景,著眼在純出自然,非任何人力可為者。地上、天空、目睹、耳聞,皆為造化之功。我們讀來不但感受到了作者觀察力的深刻、敏銳,而且為大自然的杰出奉獻而嘆服。

拜新月

張夫人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初籠桂,虛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妝樓上。鸞鏡始安臺,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勝情。庭花風露清。月臨人自老,人望月長明。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

這首詞的作者,《樂府詩集》題作吉中孚妻。吉中孚是“大歷十才子”之一,當時頗負盛名。他的妻子張氏也是一位優秀女作家,《全唐詩》錄存其詩五首。唐人作詞,常常是緣題而賦,內容大致不失本題之意。這首《拜新月》即是歌詠其事。《拜新月》是唐教坊曲名,有二體,一即唐聲詩仄韻五言絕句,一為本調。

《拜新月》曲因拜新月的風俗而產生。《歲時廣記》說:“七月七日,世謂織女牽牛聚會之日。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但拜月不一定只在七夕進行,亦不只是乞巧。乞福、乞壽,向月祝告心中所欲之事,都可以是拜月的目的。關于女子拜月這一風俗的來源,宋人金盈之《醉翁談錄》說:“俗傳齊國無鹽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選人宮,帝未寵幸。上因賞月見之,姿色異常,卒愛幸之,因立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自來矣。”金著《醉翁談錄》的說法不一定可靠。但拜月之風在唐代尚十分普遍,卻可以從唐人詩作中看得出來。如施肩吾,《幼女詩》云:“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連天真爛漫不知世事的幼女也模仿大人拜月,可見時尚之一斑。《敦煌詞·云謠集》《拜新月》有句云:“萬家向月下,祝告深深跪”,大概不完全是夸張吧。

張夫人的這首《拜新月》詞,以委婉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一群拜月女子的復雜曲折的心理活動,為我們展示了唐人這種極富情趣極富詩意的民俗。

當新月初升,銀輝始照的時候,一群群美麗深情的少女,或出畫堂之前,或登北樓之上,開始了她們頗帶一點神秘色彩的拜月活動。前兩句“拜新月”節奏緊湊,暗示出少女們略帶緊張、又頗為急切的心情,也使人聯想到她們為拜月所進行的種種準備活動。但少女們的舉止卻都是很莊重的,和李端《拜新月》詩所寫的“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那種急迫的情況不同。在堂前,在樓上,也許有人焚起香炷,也許有人擺上供果,正默默地向月宮的嫦娥傾訴內心的秘密。空中,眉月彎彎,桂魄朦朧。“暗魄初籠桂,虛弓未引弦”兩句,出色地描繪出新月的秀姿。因是初月,所以“桂樹枝猶小,仙人影未成。”(李群玉《初月詩》)它雖不如“仙桂滿輪芳”的滿月明亮,但自有它清幽、神秘的美。鮑照形容新月是“纖纖如玉鉤”,王褒形容新月是“初魄似蛾眉”,張夫人形容新月是“虛弓未引弦”,更具形象性。“虛弓”,令人想起“虛弦落雁”的故事。高掛在夜空的這一輪彎月,該引起失群病雁的驚疑吧。“鸞鏡始安臺”還是寫初月。人們常用鏡來比月。但這“鸞鏡”并非全璧,而是“上弦如半璧”,是“北樓破鏡飛”。新月初升,拜月就開始了。“蛾眉已相向”一句極妙。蛾眉在這里有雙重含義:一是指“娟娟似蛾眉”的初月,一是指容顏如月的女子。婦女們仰望著初魄,月華俯照著人間,彼此“相向”之間,月被人格化了,人的戀情也得到升華和凈化。

詞中第三次出現“拜新月”一句,節奏已緩慢下來了。拜月的人虔誠地向月傾訴著自己的希望與追求,傾訴著自己的失望與痛苦,簡直要被深沉的戀情所壓倒了。“不勝情”正表明情之深厚,情之精誠。“庭花風露清”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一方面說明夜已深了,天氣涼了,風露很重,而拜月的人還在月下祝告;另一方面,在“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清麗景色中,也透出幾分傷感和凄婉。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月臨人自老,人望月長明”兩句。人們“幾夕精誠拜初月”,但月宮之仙真的能滿足自己的愿望嗎?真的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嗎?拜月的女子不禁懷疑起來了。一種“明月永恒,人生短暫”的感慨油然而生。這正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向月》)的那種感慨。青春在悄悄地流逝,而明月卻亙古如斯!

至此,先時拜月的那種興奮感,已被對人生的深刻思索所代替。正在這時,忽然傳來了東家阿母的悲泣聲。她多少年來不知拜過多少次月,但月仙并沒有使她如愿以償,歲月卻帶走了她的青春年華。如今她雖然還在拜月,卻已經是“一拜一悲”了。“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形象地說明了她心中希望的破滅,也給“月臨人自老”作了很好的注腳。當她無意中回望正在拜月的如花似月的眾女時,在她們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豐采,心頭突然閃過一絲幸福的回憶。而眾女,這時可能也正在遙望著阿母,在她身上預感到了自己的未來,一種莫名的傷感忽然襲來。在冷清如水的月光下,兩代人的心靈各自泛起漣漪,感情默默地得到了交流。

空中的月是美的,拜月的風俗是美的,拜月人的心靈也是美的。《拜新月》詞生動地寫出了這種美。詞中阿母和眾女的對照,深化了拜月婦女內心世界的矛盾,也深化了詞的主題。詞的音韻流暢自然,語言通俗含蓄,表現出張夫人的文學才華。無怪乎胡應麟在《詩藪》外卷卷四中說:此曲“可參張籍、王建間”。

婉轉歌

郎大家宋氏

風已清,月朗琴復鳴。掩抑非千態,殷勤是一聲。歌婉轉,婉轉和且長。愿為雙黃鵠,比翼共翱翔。

日已幕,長檐鳥聲度。望君君不來,思君君不顧。歌婉轉,婉轉那能異棲宿?愿為形與影,出入恒相逐。

婉轉歌,原本是樂府琴曲歌詞。相傳晉朝時王敬伯路經吳地,見一女郎名叫劉妙容。劉叫婢女彈箜篌伴奏,自唱一歌叫婉轉歌。歌辭中有“歌婉轉,婉轉凄以哀,愿為星與漢,光影共徘徊。”,是唱女子自哀孤單的樂曲。我們又知道詞是入樂的文字,后世規范的詞要符合律化了的平仄的要求,而中、晚唐時代早期的詞有時是并不嚴格的。有時幾近于近體詩,有時又近似樂府。所以這首詞沿用樂府舊題名,有的句子兩首字數不同,風格也與樂府相近。

作者生平事跡無可考。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位宋姓女子,嫁到郎家為婦。“大家”,漢、唐之時,有一種對婦女尊敬的稱呼叫“大家”,“家”讀為“姑”,等于稱呼為“大姑”。根據《后漢書》記載:“班昭博學高才……帝數召人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召大家”。班昭是漢代女圣人,才被尊為“大家”。這位郎大家看來是唐代一位堪為女性楷模的婦女了。那么這樣一位女性,她所做的曲辭會是怎樣的呢?

詞共兩首,主題一致,各獨立成篇。第一首。“風已清,月朗琴復鳴。”寫一個月夜,清風習習,靜夜中琴聲悠揚。“掩抑非千態,殷勤是一聲。”“掩抑”,彈琴時多用掩按抑遏的手法,使琴音有吞咽幽怨之致。“千態”,形容聲音千變萬化。彈琴者忘情于琴聲之中,聲調幽怨,何止千變萬化,也說明她技藝高超。然而千聲萬聲,總歸是一句話,就是下面的“愿為雙黃鵠,比翼共翱翔”。“歌婉轉,婉轉和且長。愿為雙黃鵠,比翼共翱翔”。琴聲不絕,她唱得那樣平和深情,是哪首歌呢?是“婉轉歌”。這一曲調千回百折,韻味悠長,但千聲萬韻只一個意思,盼望丈夫快快回來,并且從此以后永不分離。像純潔的天鵝,雙宿雙飛,同棲共止。

第二首,又一個場景。“日已暮,長檐鳥聲度。”夕陽西墜,暮色迷濛,檐間禽鳥飛鳴而過,它們是呼喚同伴,相約歸巢的吧?“度”,當“過”講。鳥兒尚知伴侶同棲同飛,而這一女子卻影只形單,她不由埋怨:“望君君不來,思君君不顧。”你究竟什么時候顧念一下閨中思婦,回歸家里呀。接著說她唱起了婉轉歌,彈琴相伴。彈著、彈著,反勾起她的怨恨:老彈唱著這凄婉的歌子,難道就永遠這樣分離下去嗎?她盼望團聚的心,更急切了,“愿為形與影,出入恒相逐”。雙飛的鳥也不足以表達她的情,她真愿做丈夫的影子,如同影隨形一樣,時刻相隨。

兩首婉轉歌詞,還是原曲的題意。作者既然被稱為“大家(姑)”,那么一定是女德方面的典范,就這樣一位女子,她所做的詞也發出了聲聲哀怨,不也反映出中國封建時代女子的共同命運嗎?她們只能依附于男子,個人的感情愿望被壓抑到唯有呻吟的地步,求做隨形之影而不可得。其次,作者被尊為“大家”,一定“德、言、工、容”四德俱備。我們沒有見到這位郎大家的詩文之作,但依曹大家班昭的文與賦看,無不常而皇之,道貌岸然,而這位郎大家卻道出了心里話,說出一位封建時代女子的真正心聲,這不也見出詞這一體裁,從它一開始就專以寫情為務,已與詩、賦有所區別了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库伦旗| 古浪县| 太仓市| 林州市| 望城县| 华池县| 平乡县| 陈巴尔虎旗| 乐至县| 仁怀市| 隆昌县| 梅州市| 阳山县| 横峰县| 嘉祥县| 南丰县| 南宫市| 喀什市| 绥江县| 新平| 于田县| 娄底市| 鸡西市| 高陵县| 保康县| 横峰县| 剑河县| 徐水县| 大田县| 彰化县| 德庆县| 邢台县| 怀宁县| 日土县| 肃北| 白山市| 泸定县| 广南县| 裕民县|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