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盍西村
- 元曲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498字
- 2016-02-23 14:15:18
〔越調〕小桃紅
盍西村
江岸水燈
萬家燈火鬧春橋,十里光相照,舞鳳翔鸞勢絕妙。可憐宵,波間涌出蓬萊島。香煙亂飄,笙歌喧鬧,飛上玉樓腰。
盍西村的小令現存十七首,其中有兩組分別題為“臨川八景”及“雜詠”的組曲,共十四首,可見他對組曲這種形式的喜愛。本篇詠臨川元宵節的水上燈船。在眾多描繪元宵熱鬧景象的作品中,其選材比較新穎,寫法也別具一格。
“萬家燈火鬧春橋,十里光相照。”起處大筆渲染,總寫元宵燈節盛況。“萬家”、“十里”,從廣闊的空間背景上描繪出傾城出動,人流如潮,燈火閃耀,光輝照映的盛大場景。一個“鬧”字,不僅烘托出燈火的繁盛,色彩的繽紛,而且傳達出一種喧鬧歡樂的節日氣氛。“春橋”是江岸觀燈的最佳地點,也是燈火人流集中之處,它和“十里光相照”正構成一個點、面結合的濱江長街的元宵燈節勝境。燈火倒映江中,隨著水波閃動變幻,真是美麗可愛的良宵啊!就在作者熱烈贊嘆“萬家燈火”的人間勝境之際,“波間涌出蓬萊島”,在江面上仿佛突然涌現出一座蓬萊仙島。這句是寫燈船,但寫得新穎不落套。由于是在夜間,這茫茫江面上浮現的輝煌璀燦的燈船確實給人以宛如海中仙山樓閣之感。它以虛托實,以幻寫真,生動地表達了發現燈船的人們那種驚訝贊賞、疑幻疑真的感受。
“香煙亂飄,笙歌喧鬧,飛上玉樓腰。”結尾三句,續寫燈船的熱鬧景象;香煙繚繞,隨風飄揚,笙歌齊發,熱烈喧鬧。這裊裊香煙與悠揚笙歌似乎要飄然而上,飛繞天上的玉樓。前兩句是寫實,后一句則由實入虛,導入想像中的天上宮闕,從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目接耳聞燈船上熱鬧景象時的感受,全篇也就在幻覺般的境界中結束。
這首小令寫江中燈船,卻先寫江岸的萬家燈火,以岸上襯托江中,以人間勝景襯托幻想中的蓬萊仙境,構思新巧。描繪元宵盛況,特意選取了鬧、照、舞、翔、涌、亂飄、喧鬧、飛上等一系列具有躍動感的詞語,著意渲染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加上句句押韻,韻密節促,更加強了這種歡暢的感受,傳出了躍動的心潮。
〔越調〕小桃紅
盍西村
客船晚煙
綠云冉冉鎖清灣,香徹東西岸。官課今年九分辦;廝追攀,渡頭買得新魚雁、杯盤不干,歡欣無限,忘了大家難。
本篇系“臨川八景”組曲之一,描寫了臨川江灣一帶船上人家的生活情景。
開頭兩句寫江灣美麗的自然景色:緩緩流動的碧云,籠罩著清澄的江灣,陣陣沁人的香味,傳遍了東西兩岸。這兩句似從賀鑄〔青玉案〕詞“碧云冉冉蘅皋暮”之句化出,而詞寫得含蓄蘊藉,曲則比較發露。綠云,即賀詞“碧云”,亦即題內“晚煙”,指日暮時分的云彩。一“鎖”字將碧云籠罩下的這一角自成天地的江灣更鮮明地凸現出來,使人感受到它那優美而靜謐的氣氛。詞中只用“蘅皋”暗點芳甸的幽香,以興起美人不來的惆悵;而曲里卻用“香徹東西岸”加以渲染,以興起下文的“歡欣”。因而所寫景色雖大體相同,給人的感受卻有別。
接下來兩句,由自然景色轉向人事,寫江干人家聽說減稅消息后的歡欣:官家的課稅今年只按九分征收,能減一分課稅,對于難以卒歲的村民來說,已算是難得的大喜事了!“廝追攀”,意謂親近友好地招呼、聚會。
緊接著,“杯盤不干”等句,將“廝追攀”的輕松歡悅氣氛推向頂端。“杯盤不干”,回應開頭的“香徹”句;而結句卻出人意料地在無限歡欣中淡淡道出:“忘了大家難。”這個結尾,似不經意,卻耐尋味。它透露出,所謂“廝追攀”,“杯盤不干”、“歡欣無限”,不過是在暫時的喘息中姑且作樂而已。相對于去年、前年,“今年”也許暫可溫飽,但“大家難”的日子卻是常事。眼前“杯盤不干”的“歡欣”只不過讓人暫時忘卻過去和將來的艱難而已。“歡欣無限”的另一面,正是無限艱辛。
傳統的“八景”、“十景”一類題詠,向以描繪自然景色為主,很少涉及人事,更少觸及民生疾苦。這首題為“客船晚煙”的小令,卻一反陳套,著重寫船上所見村民生活情景,并且在風俗畫式的描繪中,透露出淳樸的村民在暫時溫飽與歡欣后面的艱辛,取材、用筆都有新意。開頭寫自然界的優美景色,正成為村民艱辛生活的反襯;結處重意輕點,反而更耐尋味。
〔越調〕小桃紅
盍西村
雜咪
杏花開候不曾晴,敗盡游人興。紅雪飛來滿芳徑。問春鶯,春鶯無語風方定。小蠻有情,夜涼人靜,唱徹醉翁亭。
盍西村的〔小桃紅〕《雜詠》八首,內容或嘆世,或寫景,或歌詠愛情,似是用同調信筆題詠,無統一主題的即興之作,故統稱“雜詠”。本篇寫春雨落花時節的生活情趣,寫得瀟灑脫俗,曲折如意,頗具新趣。
吟詠春景,每多以熱情贊美及正面歌詠起筆。緊接著,“紅雪飛來滿芳徑”,卻又反折而出,往上一揚。因為春雨連綿,紛紛開放的杏花又在雨中紛紛墜落,布滿了小徑。這句所寫的景象,本易給人以殘敗凋零之感,但在作者筆下,卻顯得極富美感和情致。關鍵就在“紅雪”這一新穎的意象上。李賀的《將進酒》詩,有“桃花亂落紅如雨”之句,白居易《同諸君攜酒早看櫻桃花》詩,則有“綠餳粘盞杓,紅雪壓枝柯”句。這里則取李詩“桃花亂落”與白詩“紅雪”意兼而用之,將片片紛飛的杏花喻為“紅雪”。紅與雪,本不相容,但杏花之色澤紅艷,其飄落又如雪花之紛飛,故有“紅雪”之自然聯想,這正是所謂“無理而妙”者。與此同時,句中又用“飛來”狀杏花之飄落,使它的形象飛動,生氣盎然;用“芳徑”狀布滿落花的小徑,更增鮮妍的色調。全句即因“紅雪”、“飛來”、“芳徑”等意象的組合,而顯示出杏花飄飛隕落的動態美感。此處景似樂景,然落紅滿徑,畢竟隱藏著春光無情逝去的淡淡惆悵與遺憾,唯含而不露,意余象外,更見其妙。
“問春鶯,春鶯無語風方定。”由于“紅雪”飄飛,令人產生一份惋惜流連的心理,故不由自主地“問春鶯”。春鶯即黃鸝,這“問”,無非是癡情癡想,類似“淚眼問花”,本不必究其問什么。而春鶯面對此景,似亦無可奈何,只能“無語”相對。此時風雖方定,而落紅早已滿徑了。這兩句又向下一抑。
“小蠻有情,夜涼人靜,唱徹醉翁亭。”結尾三句突然轉折,由以上淫雨無情,落紅無情,春鶯無情,春風無情,突然轉寫唯人“有情”。多情的歌女,在夜涼人靜時分,唱起了美妙的歌曲,歌聲響徹了醉翁亭。這歌,是惜春之歌,也是珍重人生之歌。對尋春而不得的多情詩人——醉翁,此時真是最大的安慰。“醉翁”,本歐陽修自號,用在此處,當指作者自己,而隱含“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回頭再看前面極寫風雨、春鶯無情,原來都是為襯托“小蠻有情”的。這首小令,由淫雨之阻不得游園之憾,寫到風定入園、落紅惜春之嘆,再轉到美人良宵之樂,總的抒情線索,則是由無情寫到有情。雖一波三折,卻自然合理。作者在表現感情的揚抑變化時,聽任感情的自然流動作轉折跳躍,處理得干凈利落,絕無拖泥帶水的敘述交待,讀來別有一種轉折如意、瀟灑自如的風調。
〔越調〕小桃紅
盍西村
雜詠
海棠開過到薔薇,春色無多味。爭奈新來越憔悴。教他誰?小環也似知人意。疏簾卷起,重門不閉,要看燕雙飛。
元人散曲集《梨園樂府》收盍西村以《雜詠》為題的〔小桃紅〕曲八首,這首列第四。八首曲不是統一的題材,看來列第一、二的屬于嘆世感時的作品;三至八首風格、內容相近,尤以三至七首與許多詠春夏秋冬四季的曲子格局手法相似,從春詠到秋。這一首詠的是暮春。
一年四季,不同的花應不同節候而開。春蘭秋菊,夏荷冬梅;花的榮滋,花的凋殘,這一切往往使感情豐富、對時令特別敏感的詩人們生出無限感慨。“海棠過后到薔薇”,海棠、薔薇都是美麗的,詩人本無所愛憎。但薔薇比海棠開放略晚,海棠綻蕊,還是春意盎然;而薔薇著枝,便是春色將殘了。“開過”、“到”兩詞透露了抒情主人公對時光流逝感傷的信息。下句“春色無多味”就進一步說明由于春的逝去,大自然已經失去它的魅力。春的消逝固然可惜,但是“無味”的感覺主要還是來自抒情主人公自身。文人多情,無端地也會見花落淚,但本曲的主人公卻并非如此。“爭奈新來越憔悴。”“爭奈”,豈料之意。他近來愈加憔悴,出乎他的意料,更非他的意愿,然而內心折磨的確使他日趨瘦損。他究竟有什么苦痛?曲的上半沒有透露。可是以下一轉,主人公表示了他的一個愿望:他希望有人能將小庭深院的“疏簾”卷起來,“重門”打開,他要看那在春風中比翼翱翔的雙雙燕子。可是這事“教他誰”去做呢?心事是不能道破的。這時一個小丫環果然這樣做了。她將“疏簾卷起”,“重門不閉”。呀,這小丫環是知道我的心意了嗎?也許并不。同時它也啟發人的思考:主人公的愿望是美好的,合理的,卻為什么得不到呢?原來他是生活在“庭院深深深幾許”、“簾幕無重數”的環境之中的。那么“他”就應該是“她”,是一位鎖在深閨中的女性了。這樣,她的苦悶,她的追求,也就完全可以被我們所理解和給予深深的同情了。
這首曲沒有多少描寫鋪敘而是直抒胸臆,但又婉曲深致而不直露,風格頗類李清照。其所取意象,也使我們聯想到那首著名的〔如夢令〕:“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盍西村小令大多為寫景之作,而且色調明麗,情緒歡快,且多為直接抒寫自身聞見和情感。這首小令卻摹擬一位女性的口吻,寫她的生活和內心,表現了一些壓抑和怨慕之情。因此與他作相較,在統一的風格中,這首小令又是別具一格的。
〔越調〕小桃紅
盍西村
雜詠
綠楊堤畔蓼花洲,可愛溪山秀。煙水茫茫晚涼后,捕魚舟,沖開萬頃玻璃皺。亂云不收,殘霞妝就,一片洞庭秋。
宋詞常寫庭院、閨中和市井,元曲卻多寫山水、田園和村居;宋代士大夫文人雖興禪悅之風,卻仍身在廟堂之內;元代達官貴人雖居高位之上,卻向往著隱居生活。此曲便是一首寄情山水、樂道隱居之作,《太和正音譜》稱盍西村之曲“如清風爽籟”,所評與本篇頗合。首句“綠楊堤畔蓼花洲”,帶有普遍性、典型性。綠楊、蓼花,隨處可見,但一寫堤畔、一寫洲,傍水而更得生機,綠柳與紅蓼相映,美景與野趣頓現眼前。次句“可愛溪山秀”,著意點明景色之美,且將目光從近處的綠楊堤、蓼花洲縱送至遠處,水色山光成為楊柳、蓼花的美麗背景。不是弄晴的羌管,不是款款的菱歌,而是漁人為求生計,駕舟向湖水深處,去夜捕魚蝦。這捕魚小舟,沖破了湖水的平靜,也沖走了作者與讀者心中淺淺的哀愁、微微的悵惘。在這漸歸沉靜而又漣漪微動之時,隨著情緒的振起,抬起的目光從低處的水移向了高處的天:只見夕陽的余暉之下,亂云未收,殘霞似錦,妝點洞庭秋色,一片茫茫,無際無涯,與湖波相映,更加美麗、壯闊。
盍西村在這支小令中,不僅傾注了熱愛自然、鐘情河山之意,而且以善作丹青的妙手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情的風景畫。除了由近及遠、以動破靜外,還猶如倪云林之畫,“一木一石,自有千巖萬壑之趣”(惲南田語)。他寫洞庭秋色,并非廣為鋪排,而是寥寥幾筆,即得神髓。而且,曲中不是幽寂荒寒的“意態蕭然物外情”(黃公望《題倪云林畫》),明麗之中,透出作者對湖光山色的摯愛。他筆下的洞庭煙水,雖不似王勃的落霞孤鶩、秋水長天那樣善作點染,但也不帶有漁舟唱晚之逍遙與雁陣驚寒之蕭瑟,曲中的漁舟凌波而去,較之王勃唱的“響窮”和雁陣的“聲斷”,豈非更見生命力?而“亂云不收,殘霞妝就”,雖不及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那樣工麗,但李詞二句以景色之好反挑出人事已非,可謂無比凄怨,而此曲中以二句“妝就”“一片洞庭秋”的同時,也托出了心中的欣喜、熱愛,雖未言情而情從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