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白樸(2)
- 元曲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836字
- 2016-02-23 14:15:18
讀完全曲,一個大膽、熱烈,敢于藐視禮教束縛的戀愛中的女子形象,活脫脫地凸現在讀者眼前,讓人想起《墻頭馬上》的那位大家閨秀李千金:“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愛別人可舍了自己。”她對愛情的熾熱,對戀人的一往情深,對傳統禮教的叛逆,甚至受阻于乳母的情節,何其相似。由此亦可窺見作者在婚姻觀上的叛逆精神。
這組言情散曲的最后兩首也十分生動。“笑將紅袖遮銀燭,不放才郎夜看書”,這是女子的口吻;“百忙里鉸甚鞋兒樣,……止不過趕嫁妝,誤了又何妨?”則又是男子的聲音。像是兩組電影鏡頭,有聲口,有場面,有俏皮的搗亂,有情急的嗔怪。值得一讀。
正如我們在欣賞那首“輕拈斑管”時所說,直言明說式的情詩自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趣味和美感。像白樸這類描寫愛情的直言明說式的散曲,直接繼承、發展了古代民歌的率真純樸、熱情奔放的風格。從《詩經》,如《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到唐代敦煌曲子詞,如《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直至包括白樸這首小令在內的大量言情散曲作品,都明顯地呈現出一線傳遞繼承發展的軌跡。
〔越調〕天凈沙
白樸
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白樸今存的散曲作品中,有〔越調·天凈沙〕小令共八首,分別以“春”、“夏”、“秋”、“冬”為題,共計二組。
在詩、詞、散曲作品中,描寫四時景物的佳作不少,由于作者觀察和感受的角度不同,因此,同是春天,在不同作者筆下會表現不一。即使同出白樸筆下的兩支以《春》為題的小令,也情趣各異。白樸的這首《春》,采用了繪畫的技法,從不同的空間層次來描寫眼前景物。開首一句就先將遠景春日、春山繪入圖中,構成這幅畫面的背景。三四五句則是中景,描寫庭院中的喧鬧,這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第二句“闌干樓閣簾櫳”是為近景。
白樸另有一首以《春》為題的小令:“暖風遲日春天,朱顏綠鬢芳年,挈榼攜童跨蹇。溪山佳處,好將春事留連。”這一首小令與前面分析的一首,可以算是一對。但這一首分明是屬于一位朱顏綠鬢風華正茂的少年的春天,這春天的自然內容——“暖風遲日春天”,與前一首中的“春山暖日和風”幾乎是相同的。然而,少年的春天卻是那么寬闊:他可以帶著酒器、家僮,騎著毛驢去尋春,在溪山佳處留連忘返,盡情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那么,回到第一首小令中,那沒有出現的“主人公”,就儼然是一位少女了。她站在樓閣之上,闌干之旁,簾櫳之下,“窺探”著春天的景致。她的“春天”也許并不那么“開闊”,卻同樣是美好的。這里具體的景色描寫,不僅把大自然之美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且暗示出不同身份的人觀察和感受自然美的不同角度,揭示出人的情感中更加細致的層次,這也許正是這些作品藝術成就的所在吧。
這兩首寫“春”的小令,一個細膩而稍顯委婉,一個清雋而略呈開闊,風格不同,卻都可以算是曲中佳品。
〔越調〕天凈沙
白樸
夏
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借景言情,是中國古典詩詞表情達意的手法,四時景物經常在作品中出現。這樣,不同的節令、風景便逐漸被創作者和接受者賦予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含義。春天的萬物復萌、花開花謝,或被用來表達生活中微妙的憧憬,或被借以寄托人生短促的嘆喟。而秋日的草木凋零,則易于惹動游子凄涼的感懷,寥廓天宇,蕭蕭落木,可因肅殺而使人低沉,也可因高遠而令人振奮……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詩詞曲家對春和秋有著明顯的偏愛。他們刻意描畫,闡發新意,寫到夏日的似乎就不多了。白樸的〔越調·天凈沙〕是以四時為題材的一組作品,“夏”自然不可缺少。比較起來,白樸對夏的抒寫,雖比春、秋略有遜色,仍可算是一首具有特色的小令。在《春》中,作者著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視覺和聽覺,她注意的是“啼鶯舞燕”、“流水飛紅”,表現了一種歡快、興致和向往;而《夏》中突出的是一種情緒體驗,“樓高水冷瓜甜”,正是這一具體情景下的獨特的感受,一種清爽、恬靜、悠閑的感受。
〔越調〕天凈沙
白樸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這首題為《秋》的小令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有了“秋思之祖”,似乎已不必再言及其他。但以〔天凈沙〕寫景,在元代似乎成為一時風氣。元人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載:“無名氏有作〔天凈沙〕者,其一云:‘瘦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橋人在天涯。’其二云:‘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云紅葉青山。’”可見這一類型作品不止于白樸和馬致遠所作,而且藝術上也互有高下。至于無名氏〔天凈沙〕與馬致遠的“秋思之祖”之間的關系以及馬致遠是否受到年輩長于他的白樸的〔天凈沙〕《秋》的啟迪,這里就只能存疑不論了。
這首小令的突出特點是意象的構成和語言的運用。
作者把一組由自然景物構成的意象并置:落日、殘霞籠照著孤村,老樹寒鴉之間飄渺著輕煙,這些既有豐富情感內涵,又有鮮明可感的形態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富于特征的畫面。特別是作者在景物描寫的詞語選擇上,更顯出獨特的匠心:“落日殘霞”,不僅點出時間為秋日傍晚,而且與“孤村”相配,立即透出一種蕭瑟與凄清,“老樹寒鴉”,原已帶有暮寒意味,加以“輕煙”環繞,就更有一種惆悵和撲朔迷離的情思。不管是孤村、老樹,還是落日、殘霞,都是靜物,給人缺乏生命的冷寂之感。在這個畫面中,“一點飛鴻”是唯一活動的生命,然而,它卻又是依稀難辨的影子,這就更增強了寂寥和難以把握的意緒。最后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結句,遠景一下子變成近景,朦朧馬上變為清晰,飄渺、迷濛的色彩也變得鮮明,蜃樓式的景物,為眼前明朗的山水花草所取替,情感上也顯出轉折:似乎惆悵失落得到了某種安慰和補償。
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尖新、直率。白樸的這首小令讀來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元代文人畫講究“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以筆情墨趣傳達藝術家的心緒觀念,若以這樣的審美觀點理解白樸的這首小令,可能有助于捕捉作者的主觀情緒。
〔越調〕天凈沙
白樸
冬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這首小令是〔天凈沙〕的最后一首。它與上一首《秋》的寫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寫景,全未直接抒發、陳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現的情緒意蘊,是在對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來的。其二,也都是通過一組自然景物的意象組合,來構成一幅富于特征的畫面。另外,這支曲子所表現的情感,也不是一時一地有特定具體內容的情感,它所傳達的,是一種情調,一種意緒,一種內心狀態。
這首小令運用詩歌創作的傳統手法,構成了詩的意境。王夫之的《薑齋詩話》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白樸的這首小令,在情、景之間,正追求著“妙合無垠”的臻境。
作者選擇了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境。“一聲畫角譙門”。畫角:古代軍中用以昏曉報警的號角;譙門:建有望樓的城門,古代為防盜和御敵,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門建有望樓。開篇首句,就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氣氛蒼涼的環境之中:在暮色中顯出輪廓的譙門,縈繞在譙門內外悠遠而哀婉的角聲,這是畫面的一側。接著作者將視線轉向四方:隨著黃昏夜幕的降臨,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著半個庭院;山坡上覆蓋著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邊有著竹籬茅舍的孤村,升起幾縷淡煙,在衰草暮靄中彌漫著,擴散著。冷月、黃昏、雪山、水濱,已令人感到清寒冽凜;淡煙、衰草、茅舍、孤村,又顯得寂寥凄迷;而譙門的畫角聲聲,雖然打破了這冬季黃昏的寂靜,卻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種肅殺森嚴的氣氛。試與白樸同一組曲中的那首《秋》相比:從景物上看,秋天尚有紅葉黃花略有生機,而今草木色彩已經褪盡,更呈現出荒漠的境況。從時序上說,《秋》寫了落日殘霞,而《冬》寫的是落日已隱沒山后,新月已現于天際。從“秋”到“冬”,從“情”到“景”,都是從寥落、凄清而進一步發展為悲涼和無望的孤寂。人們或許可以把〔天凈沙〕的四首,不僅理解為對季節更替的描繪,而且進一步理解為對情感和人生體驗,從歡快而明凈到寥落、孤寂之間的發展。這樣,這四支曲子所構成的便是有內部情感聯系的整體了。
〔雙調〕駐馬聽
白樸
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橫清更潔。霜天沙漠,鷓鴣風里欲偏斜。鳳凰臺上暮云遮,梅花驚作黃昏雪。人靜也,一聲吹落江樓月。
彈
雪調冰弦,十指纖纖溫更柔。林鶯山溜,夜深風雨落弦頭。蘆花岸上對蘭舟,哀弦恰似愁人消瘦。淚盈眸,江州司馬別離后。
歌
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花朝月夜,個中唯有杜韋娘。前聲起徹繞危梁,后聲并至銀河上。韻悠揚,小樓一夜云來往。
舞
鳳髻蟠空,裊娜腰肢溫更柔。輕衫蓮步,漢宮飛燕舊風流。謾催鼉鼓品梁州,鷓鴣飛起春羅袖。錦纏頭,劉郎錯認風前柳。
白樸小令,大半采用“重頭”體,即以若干首同題曲牌,分詠同類或相關事物。如本篇四首〔駐馬聽〕,分詠吹、彈、歌、舞四種藝術。這類曲子若要寫得好,必須使各首神趣異出,寫法上勿落刻板、雷同。
《吹》這首曲子,為了寫笛聲的悠揚動聽,發揮奇特的藝術想像,運用一連串的比喻和夸張:“裂石穿云”,喻聲之高揚;“清更潔”,謂調之雅正;“霜天沙漠,鷓鴣風里欲偏斜”,連鷓鴣也聞而偏飛,狀曲之動聽;“鳳凰臺上暮云遮,梅花驚作黃昏雪”,夸大笛聲藝術效果,簡直具有回天化物般的力量。末二句:“人靜也,一聲吹落江樓月”,對笛聲效果的進一步夸張、強調,更是出神入化。而且,夜深、人靜、笛揚,有江、有樓、有月,這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它愈發烘襯出笛聲的優美動聽。
《彈》也寫器樂效果,同樣有豐富的想像,但與《吹》寫法有所不同。如果說,《吹》寫笛聲之妙,側重于“物感”想像,那末,《彈》寫琴聲之妙,則主要從“人感”出發。在首句用“雪調冰弦”總括、比喻琴曲高潔之后,“十指纖纖溫更柔”,先從視角描寫彈琴者形象的姣好。繼之,“林鶯山溜,夜深風雨落弦頭”,從聽覺想像琴聲的豐富、動聽。后以“蘆花岸上對蘭舟,哀弦恰似愁人消瘦”二句,從感覺表達曲情的凄婉。如此目視、耳聽、情感,使形神聲情俱到,把彈琴的藝術效果,寫得層次井然、步步迭進。最后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馬的典故及“淚盈眸”的渲染,把描寫推向高潮并迅速收煞,可謂水到渠成,酣暢淋漓。
《歌》的音樂形象描寫,與《吹》、《彈》的“物感”、“人感”的側面寫法又有不同,主要采用正面渲染。它幾乎用一句一個比的手法,從各個方面直接鋪敘、描述歌者的藝術造詣。“白雪陽春”,謂其所歌樂曲高雅;“西風”、“斷腸”,謂其歌唱情感真切感人;“花朝月夜”,謂其所歌時辰美好;“杜韋娘”(唐代著名歌妓),喻歌者身份非比尋常;“繞危梁”和“至銀河”,謂歌聲清越高昂;“小樓一夜云來往”,喻歌聲韻味無窮。
四曲極富夸張,各強調了一種藝術的感染力量,使人有如見如聞之感,其用語之典雅、清麗也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雙調〕沉醉東風
白樸
漁夫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一二兩句,對仗工麗,寫景如畫。然而僅僅看出這一層,未免辜負了作者的苦心。作畫的顏料是精心選擇的,所畫的景物是精心選擇的,整個環境也是精心選擇的。選取“黃”、“白”、“綠”、“紅”四種顏料渲染他精心選擇的那四種景物,不僅獲得了色彩明艷的效果,而且展現了特定的地域和節令。你看到“黃蘆”、“白蒴”、“綠楊”、“紅蓼”相映成趣,難道不會想到江南水鄉的大好秋光嗎?而秋天,正是垂釣的黃金季節。讓“黃蘆”、“白蘋”、“綠楊”、“紅蓼”搖曳于“岸邊”、“渡口”、“堤上”、“灘頭”,這又不僅活畫出“漁夫”活動的場所,同時“漁夫”在那些場所里怎樣活動,以及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在活動,也不難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