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宋詞精品鑒賞(中華古文化經(jīng)典叢書)
- 盛慶斌編著
- 4856字
- 2016-01-13 13:47:03
第三句接著由一般的、概括的敘述延伸到具體的、個別的描寫。“傷高懷遠(yuǎn)”,無非由于離別。離愁的紛亂,用千絲楊柳來比喻,不但將情和景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而且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了。柳絲撩亂,已惹離愁;何況飛絮漾漾,漫天無際,顛狂輕薄,更是惱人?所以“更東陌”兩句,在寫景方面是自然的聯(lián)系和開拓,在寫情方面則是進(jìn)一層地展示了她的內(nèi)心活動。古人風(fēng)俗,折柳贈別,柳和離別,關(guān)系很深。這里不寫別時折柳相贈,而寫別后見柳相思,就擺脫了俗套。
“嘶騎”以下,直揭愁恨的由來。叫著的馬兒走遠(yuǎn)了,空望見一片揚(yáng)起的路塵,再也無法辨認(rèn)他的蹤跡了。這三句是寫別后登高,心中所想、目中所見的情景,下文“梯橫畫閣”可證,亦見上文“傷高”二字,并不是為了陪襯“懷遠(yuǎn)”,而隨意安上去的。
下片由景及情,池水溶溶,小船來往,是戶外所見。小船南來北往,各人忙著自己的事情,對于女主人的心情,是無從了解,也無暇顧及的。可是,池中又偏偏有成雙成對的鴛鴦,她觸景生情,就自然不能不產(chǎn)生人不如物之感。這里沒有明寫她的孤獨(dú)和感慨,卻為結(jié)句伏下了線索。
“梯橫”二句,直接首句“傷高懷遠(yuǎn)”來。上句言黃昏之后,要想再像白天那樣登高望遠(yuǎn),也不可得,只有深閨獨(dú)坐;下句言即使挨過黃昏,也無非對著斜照在簾櫳上的月光,仍是無聊。“又還是”三字,下得巧妙,因為它不但點明了黃昏難遣,入夜尤其難遣,而且暗示了不但此夜難遣、夜夜也都難遣的心情。
夜夜獨(dú)坐獨(dú)眠,百無聊賴,不能不恨,不能不思,甚至于不能不“沉恨細(xì)思”。四字千錘百煉,千回百轉(zhuǎn),極其沉重有力,直逼出收尾兩句來,就說明她是怨到極點了。而“沉恨細(xì)思”之故,仍是由于“情濃”。情若不濃,怎會怨極?這就顯得首尾照應(yīng),一氣貫穿。
減字木蘭花
張先
垂螺近額。走上紅捆初趁拍。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住伊。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
這是一首歌詠一個少年藝妓舞蹈形象的詞作。古典詩詞中專以舞蹈為題材的作品不多,因而較為引人注意。
“垂螺近額”是少年女子的發(fā)式,和《詩經(jīng)·椰風(fēng)·柏舟》中“髯彼兩髦”是未婚者的形象是一樣的。“角妓”,是以藝出名的妓。所以“垂螺近額”,就是雛妓的發(fā)式。王璉詩:“十三垂髻碧螺松。”就是說十三歲的女孩子飾有垂著碧螺的髻。這里是以這樣的發(fā)型代表這個藝妓。
“走上紅捆初趁拍。”“紅捆”,紅色的地毯,這里指跳舞的地方。“走”,疾趨、小步跑。“上”,到、登的意思。看情形是樂曲已經(jīng)開始了,而這個幼妓羞于出場,可是樂曲已經(jīng)開始,不能不上了,所以小跑著登上了跳舞的紅袖上。“初趁拍”,是登上紅袖就急忙開始趕上樂曲的節(jié)拍跳了起來。這是登紅袖初舞時的形象。那么她跳得怎樣呢:
“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住伊。”她跳得輕盈曼妙。
觀看的人真怕她輕得不由自己地飛去,心里都擬算著請托那空中浮動的游絲來招惹她一下,讓她停住。“惹”字用得很巧。“游絲”是空中浮動著的極細(xì)的絲,用它“惹住伊”,可見其舞姿輕妙的程度真是達(dá)到極點了。“惹”字,可作“招惹”解,也可作“掛”。“掛”意實,“招惹”意空靈,此以“招惹”較合適。
以上,是描寫這個少年藝妓初舞時姿態(tài)的美好。上片第一句“垂螺近額”是寫這藝妓的發(fā)式,下片第一句:“文鴛繡履”,是寫她腳上的鞋。“文鴛繡履”是繡著彩色鴛鴦鳥的繡鞋。
上片第二句“走上紅相初趁拍”是說初出時的形象,下片第二句“去似楊花塵不起”是說舞蹈終了時回去的形象。“楊花”即飄動著的柳絮,“似楊花”是極輕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她回去時,步履輕盈,輕得像飄動著的柳絮一樣,一點兒微塵都沒有。
“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伊州》是樂曲名。
《唐書·禮樂志》:“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徹”是音樂上一個單位的名稱。把那樂曲唱遍叫做徹。這兩句的意思是舞者趁著《伊州》這個樂曲跳舞,曲終舞亦止。可是舞終了,而跳舞者頭上的宮花卻還在顫顫地跳動著。這是形象舞時輕速,人停而頭上的宮花還在顫動,給人一種曲有余音、舞也有延續(xù)之意,這是很美的形象和意境。
這首詞描寫一個少年藝妓舞蹈之美。這應(yīng)當(dāng)是在張先的家中,還可能是宴客之時。“只恐輕飛”兩句,形容舞姿的輕妙,真到了絕頂?shù)某潭取S忠粋€“惹”字備覺新雋有味,作者不愧是個斟詞酌句的能手。“舞徹”、“宮花顫未休”使人如親臨親見,形容人停舞未停,舞終舞未盡。造型、筆法都很好。
由此詞可見當(dāng)時士大夫階層生活的一斑。一方面可以說這是表現(xiàn)著當(dāng)時的太平景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生活的腐化,蓄養(yǎng)藝妓竟成為一時風(fēng)氣。
千秋歲
張先
數(shù)聲匙鷦,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夜過也,東窗未白孤燈滅。
這首詞的主旨是:惜春,憂春暮傷,春將去。“數(shù)聲匙鷦,又報芳菲歇。”“匙鷦”就是杜鵑,也叫子規(guī),布谷、鴟、巧婦。“數(shù)聲”是說匙鷦開始鳴叫了,那就是到暮春時候了,也就是到“百草為之不芳”的時候了。這里說“又報芳菲歇”的“又”字,既表再次,更以加重語氣,表作者痛惜的情緒。“芳菲”指芳香之花。
“惜春更把殘紅折”,“殘紅”尚未凋謝,殘留在枝上的花。因痛惜所以更選殘留在枝上的花折取下來,保養(yǎng)起來。“更”應(yīng)上句“又”字。也表著作者的痛惜之情。這是作者在這種時刻,用“折殘紅”表對春將暮花正殘的痛惜之情。“紅”是色,花以紅色為艷,所以詩詞中多以紅代花。
“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可是雨雖輕細(xì),而風(fēng)所表的形態(tài)(色)卻是暴的,就是說花非全凋謝不可了,因而梅花落盡了,梅子青青地出現(xiàn)了,這又是梅子青的時節(jié)了,就是春將盡了。
“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永豐柳”,地名,取于白樂天《楊柳詞》云:“永豐東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此處加“花飛雪”三字也是用以表春將暮的意思。“花”指柳花,“雪”指其色白。其實柳花是黃的,不可能飛,但歷來詩詞上都以柳花代柳絮。
以上為上片。第一、二句,用事實表時間即春暮了。第三句說在此時作者的行動,用以表示對春的愛惜。以下四句“梅子青”、“花飛雪”表暮春時的情況。“暴”、“無人”也都表明作者對這情況的情感。所以上片是表作者惜春之情的。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我為春暮而惜而憂,用樂以解之吧;因而警戒自己說,在這種心情下,可別撥“幺弦”。“幺弦”就是細(xì)音之弦,就是小弦,危弦。其聲哀。為什么不要撥幺弦呢?因心里哀極了,那弦就會說出來的!本來就憂了,一說,不就更憂上添憂了么。
“天不老,情難絕”這句由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而來;不過反其意用之,意思是天雖然不老,但天的情也難絕。
“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天尚情難絕,我當(dāng)然更絕不了。我現(xiàn)在憂愁的心,就像雙絲線制成的網(wǎng)一樣,里邊是有千千萬萬的結(jié)呀!單絲制成的網(wǎng),“結(jié)”就很多,雙絲就加倍了,所以說千千結(jié),言其結(jié)之多,“結(jié)”象征因愁重而腸結(jié)成結(jié)。
“夜過也,東窗未白孤燈滅。”這里指今天一天和一夜的時間。一個整夜過了,當(dāng)然沒能入睡。現(xiàn)在“東窗未白”意天未大明,起身尚早。而正在這時和我伴了一夜的孤燈卻油盡而滅了。那就只有在黑暗中躺著了。這是無可奈何的孤寂的形象,也是更加憂苦的形象。
以上為下片,第一二句是說樂不能解我之憂,三四句以天作比,天尚情難絕,我當(dāng)然更不能絕,所以五六句就說自己不能絕的情況,七八句是說整整一天一夜在愁著,最后更因燈滅而更增孤寂之苦。“燈”上加“孤”字,也是表作者的心情。下片,是對春暮的憂惜之情。“數(shù)聲匙鷦”是用這形象表時間是暮春時候,“雨輕”下四句是用形象表春暮的情況;“心似”兩句是用形象表憂愁之深重;“夜過也”兩句形象憂上加憂。都是很好的形象語言。所以這首詞運(yùn)用語言以造型的藝術(shù)手法,還是很好的。尤其“天不老”兩句,反李賀句而用之,很給人以新穎之感。
木蘭花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云去后遙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寒食在清明節(jié)前二日,從寒食到清明,是民間進(jìn)行春游和掃墓的日子,當(dāng)時江南還有在這時賽龍舟、蕩秋千等的習(xí)俗,十分熱鬧。寫這首詞時,作者已是八十六歲的暮年衰翁了;但是,故鄉(xiāng)人民充滿青春活力的龍舟競渡和春游踏青,以及清明時節(jié)水鄉(xiāng)一派生機(jī)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深深地感染了他,使得這首小詞洋溢著清新的生命活力。
整首詞是寫景的,但上片句句景中有人。你看,河里邊小伙子們正駕著像蚱蜢一樣翹著頭的輕快龍舟在比賽;在岸上,姑娘們成雙捉對地在秋千架上飛蕩。作者一開頭用了十分工整的對仗句,一個“競”字,一個“并”字,不僅令人如見其景,還仿佛使人聽到了競渡時的熱烈呼喊聲和游戲時歡快的嬉笑聲。再放眼遠(yuǎn)望,郊野綠洲,踏青的游人絡(luò)繹不絕,有的彎腰采集花草,有的漫步其間流連忘返。整個上片是一幅動態(tài)的、充滿著生活情趣的畫面。
上片第三句用了一個“暮”字,很巧妙,使上下片的過渡前后照應(yīng),顯得十分自然。黃昏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游人漸漸地減少。不久,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飄游得無蹤無影,只有落日的余暉,將遠(yuǎn)遠(yuǎn)的青山染上一層淡淡的暮靄。白天急管繁弦的庭院早就靜下來了。不知何時,一鉤新月升在天際,灑下滿庭清輝。這時,紛紛揚(yáng)揚(yáng)的柳絮還在悄悄地飄落著,不過已經(jīng)不能像白天那樣看得清楚了,而是消融在一片朦朧的月色之中……下片的畫面與上片適成強(qiáng)烈的對比,浮蕩著悠閑恬淡的靜謐氣氛。
末句“無影”一語用得極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張先是以善用“影”字聞名的。
這首詞寫的都是作者眼中所見的景象,沒有作者本人的活動,這是符合暮年衰翁的實際情況的。詞的字?jǐn)?shù)盡管不多,但層次十分清楚,寫出了寒食節(jié)從白天到傍晚、到月夜的景色。詞的上下片形成動與靜、鬧與幽的對比;但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場景,在熱鬧中仍見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dá)出一個悠閑的耋耄老人所獨(dú)有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首詞端的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yuǎn),落花風(fēng)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是一首傷別之作。上片寫對流光離別的悵悒心緒。首句是說年光易盡,人壽無多。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格外重視歡會,而以離別為悲。即使是極其平常的分袂,也不免讓人愁緒萬端,魂消黯然。“等閑離別”是說極其平常的離別,“銷魂”則是說極度的離愁。極其尋常的離別,卻使人產(chǎn)生極度離愁。這里以輕襯重,以離別的尋常反襯出離愁的不尋常。第三句“酒筵歌席莫辭頻”是承接前兩句。既然“銷魂”那么輕而易舉,而尋常的離別又隨時會有,愁惱自然縈繞人懷,羈絆著人的情思。與其如此,莫如頻歌繁舞,縱情酣醉,以澆胸中塊壘。一個“頻”字,既寫出歌舞之盛、酒宴之繁,也顯示了北宋王朝歌舞升平的景象。晏殊生于宋初的真、仁兩朝,這是國泰民安的時期。
時至今日,解放了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更加眷念生命;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知識門類的增多,人們更加感到時間的寶貴,對于晏殊所揭示的真理更容易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共鳴。因此,這首詞雖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貴閑人的“閑愁”,但是它對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們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許它還能煥發(fā)出更加強(qiáng)大的藝術(shù)生命力。
清平樂
晏殊
金風(fēng)細(xì)細(xì),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欄干。雙燕欲歸時節(jié),銀屏昨夜微寒。
這首詞,寫的是戀情,卻工細(xì)新巧。作者用精細(xì)的筆觸,寫淡淡的愁感,看來全不著力,而用“細(xì)細(xì)”、“葉葉”、“初”、“易”、“一”、“小”、“殘”、“斜”、“微”等形狀字,又極見匠心。通過這精雕細(xì)刻的筆墨,描寫秋風(fēng)、落葉、紫薇、木槿和斜陽照耀下的庭院。在精致的小軒窗下,主人公目睹雙燕歸去,感到艮屏微寒……這一系列生動的形象,構(gòu)成了一種冷清索莫的氛圍和意境,表現(xiàn)了主人公淡淡的愁思。
不論像《玉樓春》的渾成也好,像這首《清平樂》的工細(xì)也好,都表現(xiàn)了晏殊詞清雅含蓄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說它“清雅”,因為它明朗而不暗晦,通俗而不庸俗;說它“含蓄”,因為它言淺而情深,韻短而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