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1)

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醞釀、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構成了近代世界史的主要內容。17世紀前期至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相繼在歐美的主要國家和亞洲的日本推翻了封建統治,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這國家先后進行了工業革命,生產力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東方落后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人類世界逐漸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更加迅猛,科學技術、文學和藝術繁榮發展。與此同時,各帝國主義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斗爭日趨白熱化,最終引發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

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16世紀末,世界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后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樹立了榜樣,但其影響范圍不大。而17世紀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具有國際意義。雖然革命過程中出現了多次復辟與反復辟勢力的較量,但這場革命最終在一個歐洲大國推翻了封建制度,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它所造成的影響也遠遠超出了英國的范圍,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了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革命期間及革命后出現的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哲學思想,促進了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的興起。一般認為,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革命前的英國

16世紀中后期至17世紀早期的英國,正處于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期。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衰落,國王與議會之間紛爭不斷,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經濟上,日益激烈的“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提供了勞動力、市場和原料,資本主義和國內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宗教上,清教徒要求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簡化教會儀式,與英國國教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

清教徒運動

英國最初也是天主教國家,16世紀宗教改革后建立了英國國教——圣公會。16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認為國教不利于自身的發展,于是借用加爾文教來反對國教。加爾文教要求清除教會里的天主教殘余,因此又被稱為“清教”。清教徒通常身著黑袍,打扮樸素,不茍言笑,把跳舞、音樂及嬉戲看做是惡魔的引誘和罪惡的根源。他們猛烈抨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的奢侈腐敗,提倡嚴肅、勤勞的生活;主張排除教會里的一切華美的裝飾,如圣像、祭壇和花玻璃等;反對用祈禱書來祈禱,反對在提到“基督”時鞠躬,反對用查理一世十字架為受洗者祝福,反對在讀福音書時起立。后來,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會派”和“獨立派”。

斯圖亞特王朝

1603年,都鐸王朝后繼無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繼承英格蘭王位,即詹姆士一世。從此,英國開始了長達45年的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1625年,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繼位,是為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相信“君權神授”,極力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和封建剝削制度,憑借各種專制機構統治和壓榨人民。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斯圖亞特王朝曾經成功復辟,但最終被徹底推翻。

《權利請愿書》

《權利請愿書》是英國議會與國王激烈斗爭中的一個重要文獻。查理一世未經議會同意,任意征收捐稅,并且對拒絕繳納者進行迫害,引起了議會的強烈不滿。1628年議會通過《權利請愿書》,以示抗議。該文件規定了英國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擅自征稅,以及不出示具體罪證不得任意逮捕他人等內容。查理一世為了獲得議會對他在征收稅金上的支持,勉強批準了《權利請愿書》,但隨后又任意曲解,公然違背。革命的爆發由于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1637年蘇格蘭起義爆發。為了籌措鎮壓起義的軍費,查理一世被迫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開已停開了11年的議會。但這屆議會不但拒絕提供他所需要的經費,而且提出了議會應該享有的權利等問題。查理一世惱羞成怒,在5月初又將議會解散。這次存在不到一個月的“短期議會”促使英國革命形勢進一步發展。

“長期會議”的召開

蘇格蘭起義不斷擴大,倫敦及許多地區也發生了騷亂。查理一世無力抵御蘇格蘭人的進攻。于1640年10月同蘇格蘭人訂立了停戰協定。協定規定查理一世的政府每天應交付蘇格蘭人850鎊費用,還需另付給蘇格蘭人30萬鎊賠償費。為了籌措這筆費用,1640年11月3日,查理一世不得不重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1653年,歷史上稱為“長期議會”。

內戰爆發

1642年8月,查理一世認為已經做好充分的軍事準備,悍然向議會宣戰。9月28日,國王軍隊與議會軍隊在瓦塞斯特附近發生了戰斗,內戰由此爆發。此后,全國分為兩大陣營:以國王為首的保王黨陣營和以議會為首的革命陣營。內戰初期,由于領導革命陣營的長老會派執行保守的軍事路線,國王軍隊處于上風。1645年初,克倫威爾改組議會軍為“新模范軍”,并率領“新模范軍”取得決定性的納斯比戰役的勝利。1646年7月,查理一世淪為階下囚。

內戰結束后的形勢

1646年第一次內戰結束后,革命陣營與保王黨陣營之間的矛盾已經解決,革命陣營內出現三個不同政治派別: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貴族利益的長老會派,代表中等貴族和中等資產階級利益的獨立派,以及代表城鄉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勞動群眾利益的平等派。獨立派對現狀頗為不滿,有時希望利用掌握的軍隊與長老會派控制下的國會作斗爭,但有時又企圖勾結國王和長老會派,共同鎮壓平等派和人民運動。

建立共和國

第一次內戰結束后,英國的封建王黨被打倒,但革命的勝利果實都被大資產階級攫取,中下層人民在經濟、政治、宗教信仰和思想言論方面仍處于被壓迫的地位。長老派與其他政治勢力以及人民群眾的矛盾上升為英國國內的主要矛盾。資產階級革命出現波折,斗爭形勢更加復雜。

查理一世上斷頭臺

保王黨分子利用獨立派與平等派彼此斗爭的有利時機,聯合蘇格蘭右翼分子于1648年2月在南威爾士發動叛亂,挑起了第二次內戰。面對共同的敵人,平等派和獨立派很快結成新的同盟。8月16日,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在普雷斯頓戰役中擊潰蘇格蘭軍隊,9月末攻克蘇格蘭首都愛丁堡,第二次內戰結束。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臺。

建立共和國

1649年2至3月間,英國議會下院通過了關于取消上院、取消君主制以及召開從屬于下院的國務會議的決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法律。2月13日,國務會議正式成立,布拉德·肖被任命為國務會議主席。5月,議會正式宣布英國是一個共和和自由的國家。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頂峰。

克倫威爾獨裁

共和國建立后,克倫威爾獨攬大權,成為共和國實際上的軍事獨裁者。在此期間,他鎮壓了掘地派運動,并出兵遠征愛爾蘭。1653年12月,克倫威爾在軍官及倫敦大商人的擁戴下,武力解散了議會,就任“護國主”,開始了獨裁統治。護國政體實際上是半君主制的軍事獨裁政體。與此同時,英國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掘地派運動

共和國成立后,農民生活日趨惡化。1649年4月,大批農民聚集在薩里郡的圣喬治山上進行墾荒,成為掘地派運動的發端。掘地派的主要成員是農村中少地和無地的農民,其代表人物是杰拉爾德·溫斯坦萊。1651年,溫斯坦萊發表《自由法典》一書,詳盡闡述了掘地派的政治主張。他指出,人們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因此消滅土地的不平均現象、取消地主的特權、實行土地公有制是廣大人民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溫斯坦萊不主張通過暴力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主張通過農民自己開墾荒地來實現土地公有的目標,“掘地派”便由此而得名。掘地派運動在英國各地蓬勃發展,引起新貴族地主的極大恐慌。1651年,克倫威爾派軍隊鎮壓了這場運動。

遠征愛爾蘭

英國從12世紀就開始對愛爾蘭進行侵略,并在其東部、東南部地區建立了殖民統治。愛爾蘭人民不斷反抗。1641年,愛爾蘭趁英國發生革命的機會發動起義,宣布獨立。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一時分身乏術,直到1649年8月才由克倫威爾率領軍隊遠征愛爾蘭。戰爭歷時3年,到1652年5月,英國終于征服了愛爾蘭。英國的侵略和掠奪給愛爾蘭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遠征愛爾蘭也對英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甚至認為,克倫威爾的共和國就是“由于愛爾蘭而覆滅的”。

挫敗復辟

共和國成立之后,被推翻的封建貴族、教會僧侶及其總代表——斯圖亞特王朝,時刻都在尋找機會復辟。

他們利用愛爾蘭反英起義的時機,勾結蘇格蘭的封建勢力企圖復辟,卻被克倫威爾的兩次遠征一一挫敗。但是,反革命勢力仍不甘心失敗,趁克倫威爾死后政局動蕩的機會,成功地實現了復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跌至低谷。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后,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夠維持和鞏固政權,結束混亂的局面,人們開始把希望寄托到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上。1660年4月25日,新的一屆特別議會決定要恢復君主制和上院,并決定派人到荷蘭去同查理一世的兒子,即后來的查理二世商談復辟的問題。在保王黨人蒙克的授意下,查理在荷蘭的布列達發表宣言,宣布他復辟以后,在內戰期間沒收的王黨分子和教會的土地不予變更;允許信仰自由;承認土地實際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權;實行大赦,除了直接與處死查理一世有關的人之外,其余在過去20年中反對過君主政體的人一概不予追究。

1660年5月26日,查理在多佛登陸,29日回到倫敦,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查理二世即位后不久就宣布參與審判查理一世者均犯有“弒君”罪,不在大赦之列,接著又把“弒君者”的范圍擴大到所有革命者。他還竭力恢復舊日的權力,重建封建秩序。

“光榮革命”的勝利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查理二世及其繼任者詹姆士二世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恢復天主教地位的企圖引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強烈不滿。1688年,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輝格黨人和代表國教僧侶及封建貴族的托利黨人聯合起來,發動政變,廢黜了詹姆士二世,迎接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1688年11月,威廉率領1萬人馬在德文郡的托爾灣登陸。12月,詹姆士二世倉皇逃往法國。這次政變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光榮革命”,此后,英國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

頒布《權利法案》

1689年,威廉和瑪麗正式登上英國王位,即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隨后頒布了《權利法案》。《權利法案》是英國歷史上自《大憲章》以來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共有十三條,其主要內容是:英國國王必須是新教徒,國王不得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未經議會下院批準,國王不能征收稅捐或招募常備軍;國王無權擅自廢止法律;國王必須定期召開議會;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選舉和言論自由;人民有請愿權、自衛權、言論自由權等。《權利法案》的作用在于為限制王權提供法律保障。此后,英國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的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1701年,英國議會又通過了一部《王位繼承法》,這部法律被看作是對《權利法案》的補充。

這兩個法案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的原則,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17世紀的英國文化

伴隨著英國革命的不斷深入發展,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思想,涌現出一批資產階級思想家、理論家。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取得政權之后,這些理論成為新的資本主義上層建筑,有助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鞏固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7世紀詩人彌爾頓

約翰·彌爾頓(1608~1674年),英國詩人、政論家。畢業于劍橋大學,愛好科學和詩歌。在革命爆發之前,他已寫了大量詩歌和政論文,把矛頭指向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英國國教。1644年,他抨擊長老派恢復書報檢查制度,寫作了《論出版自由》,認為言論自由是維護建立在理智和正義基礎上的共和制度的必要條件。1651年,他用拉丁文發表了《為英國人民聲辯》,在文中堅持人民的主權應該高于國王的權力這一觀點。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他被捕入獄,不久又被釋放,此后專心于詩歌創作,以取材自圣經故事的《失樂園》最為著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浦城县| 辽中县| 九寨沟县| 镇江市| 博野县| 南安市| 中江县| 双峰县| 南涧| 娱乐| 合肥市| 林口县| 高密市| 许昌市| 拉萨市| 绥棱县| 金昌市| 天祝| 甘孜| 营口市| 封丘县| 西华县| 安化县| 勃利县| 鄯善县| 腾冲县| 丹江口市| 云和县| 那曲县| 句容市| 道孚县| 绥芬河市| 河西区| 林芝县| 富源县| 治多县| 彭山县| 和静县| 监利县|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