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交禮儀(2)
- 禮儀全書(第一冊)
- 牛廣海主編
- 4826字
- 2016-08-10 09:35:44
在介紹時,手勢動作應文雅,無論介紹哪一方,都應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指向被介紹的一方并向另一方點頭微笑,切忌伸出手指指來指去,尤其對年長者、身份高者更要注意。必要時,可以說明被介紹的一方與自己的關系,為雙方找一些共同的談話材料,如雙方的共同愛好、共同經歷或相互感興趣的其他事物與話題,以便雙方相互了解和信任。
(4)集體介紹
集體介紹一般可采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一人介紹給大家,這種方法適用于在重大的活動中對于身份高者、年長者和特邀嘉賓的介紹。比如: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把身邊特邀嘉賓主持介紹給直播現場的朋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這位是著名演員×××,我們有幸請他(她)為我們主持節目。”介紹后,可讓所有的來賓自己去結識這位被介紹者。另一種是將大家介紹給一人,這種方法適用于在非正式的社交活動中,使那些想結識更多的自己所尊敬的人物的年輕者或身份低者滿足自己交往的需求,由他人將那些身份高者,年長者介紹給自己。這種介紹也適用于正式的社交場合如某主要領導人對其特殊下屬(如勞動模范、有突出貢獻者等)的接見,還適用于兩個處于平等地位的交往集體的相互介紹。
(5)商業性介紹
商業性介紹的目的,在于通過介紹使雙方相識、了解、信任之后,進而建立某種貿易性的往來關系。這種介紹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并對社交性介紹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在介紹中,不分男女老少,只憑社會地位的高低作為衡量的標準,遵從社會地位高者有了解對方的優先權的原則,在任何場合,都是將社會地位低者介紹給社會地位高者。這是商業性介紹的顯著特點,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介紹慣例。如介紹時可說:“張總經理,這是我的秘書王小姐,請多關照。”然后才說:“方小姐,這是××公司的張總經理。”
當對方做自我介紹時,應認真聆聽,記住對方的姓名、職業等。并注意不要直接發問,不可涉及對方的敏感話題,如年齡、婚姻、收入等。
稱呼禮儀
稱呼,是在人與人交往中使用的稱謂和呼語。稱呼是否得體,直接關系到人際交往的效果。稱呼禮儀通常可分為家庭稱謂和社交稱呼兩種。
家庭中的稱謂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稱謂就是表示家屬與親戚之間關系的特定的名稱。
(1)家庭稱謂的特征
①在稱謂上標明了父系和母系。從稱謂上能看出被稱謂者是父系家族的還是母系家族的成員。
②在稱謂上注明了性別。通過稱謂能夠判斷出被稱謂者是男還是女。
③在稱謂上標明了父系男方親族的長幼。通過稱謂可以判斷出該稱謂人與父親的關系。
在我國的家庭中,親戚和親屬構成的系統在稱謂上劃分得十分清楚。如父親的兄弟為伯、叔,父親的姐妹為姑;母親的兄弟為舅,母親的姐妹為姨。同時,在稱謂上對直系和旁系也有嚴格的區別。如直系長輩: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直系晚輩:子、孫、曾孫、玄孫。又如旁系長輩:祖父的兄弟為從祖父,曾祖父的兄弟為族曾祖父;旁系晚輩:侄之子為歸孫,甥之子為離孫。
(2)常用的稱謂關系
目前在家庭稱謂中,還有一方面問題,那就是隨著離婚、再婚現象的出現,如何讓孩子稱呼繼父、繼母。一般情況下,應視家庭成員的具體情況來定。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與繼父、繼母同住,而他的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已經去世,那么,孩子很自然地會叫他們的繼父(母)為“爸爸”“媽媽”。如果孩子已經長大,父母中一方已再婚,一般就不要強迫孩子叫繼父、繼母為“爸爸”“媽媽”,應依由孩子的意愿來決定,也可叫繼父、繼母為“叔叔”“阿姨”。其他社會關系可參照家庭同類輩稱呼稱謂,以利于家庭的和睦。
社交中的稱謂
(1)稱呼語的特征
①簡潔性。人們在使用稱呼語時,其音節較少,形式較為簡單,叫起來方便,易引起對方的注意與興趣。
②褒貶性。在稱呼時,明顯地表現出褒貶之意。
③開啟性。人們使用稱呼語是為了引起對方注意,進而表述更多的內容。
(2)稱呼語的作用
①稱呼語的運用標志著人際關系的實質。
②表現一個人對他人的評價和情感。
③顯示出人與人之間親疏恩怨的概貌。
④決定人們情緒的消長和事情的成敗。
(3)使用稱呼語的原則
其基本原則是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身份、輩分以及與自己關系的親疏,感情的深淺選擇恰當的稱呼。
稱呼語比較典型的有尊稱和泛稱兩種。尊稱是指對人尊敬的稱呼;泛稱是指對人的一般稱呼。
①尊稱。現代漢語常用的有:“您”“貴姓”“某老”。其中“某老”專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有三種用法:
A您+老,如“您老近來如何?”
B姓+老,如“馮老”、“李老”。
C雙音名字中的頭一個字+老,如“望老”(對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尊稱)。
②泛稱。以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來劃分,常用的稱呼有以下幾種:
(4)使用稱呼語應注意的問題
①在多人交談的場合,要顧及主從關系。稱呼人的順序,一般為先上后下,先長后幼,先疏后親,先女后男。
②對某些情況比較特殊的人,如生理有缺陷的人,應避免使用帶有諷刺性的或輕蔑的字眼。
③考慮稱呼的使用范圍,應避免不恰當的稱呼語。不恰當的稱呼語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變“專稱”為“泛稱”。最典型的是“師傅”這一稱呼語。“師傅”,本指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向徒弟傳授技藝的人,是對手藝人或藝人的尊稱。但如果與陌生人打交道,言必稱“師傅”,就會造成情感上的障礙。
二是變“貶稱”為“褒稱”。這種情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表現在稱呼語的同義語選擇上和稱呼語的語詞結構上。
三是跨文化交際中的生搬硬套。比如“老”字稱呼語,在我國是一種尊稱,但是西方一些國家卻忌諱說“老”。在涉外場合,不宜使用“愛人”這個稱謂,因為“愛人”在英語里是“情人”的意思,若使用這個稱謂,難免引起對方誤會。
④根據自己的角色和現實位置,采取不同的稱呼。有時環境不同、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對某一個人的稱呼就不同。
⑤注意稱呼的時代特色,應摒棄那些帶有封建色彩的稱呼。
⑥稱呼時要加重語氣,認真、緩慢、清楚地說出稱呼語,稱呼完了要停頓片刻。然后再談你要說的事兒,這樣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握手禮儀
握手是交際的一部分。通過握手的力量、姿勢和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達出對握手的對象的不同禮遇和態度,顯露自己的個性,給人留下不同印象。
握手的含義及方式
握手是人們見面時相互致意的一種最普遍的方式。它不僅是一種見面的禮節,而且也是祝賀或感謝的一種表示。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平等式。握手時伸出右手,四指并攏與大拇指分開,兩人的手掌與地面垂直相握,并輕輕搖動,一般以2~3秒為宜;雙目注視對方,面帶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傾,頭要微低。這是意義較單純的、禮節性的表示友好合作的標準握手方式。
(2)控制式。握手時掌心向下,顯得傲慢,以示自己高人一等,或暗示想取得主動地位。
(3)討好式。握手時掌心向上,此握手方式表示謙卑與過分的恭敬,往往是處于受支配地位的表現。
(4)手套式。雙手緊緊握住對方的右手,并且上下搖動,時間稍長,往往表示熱情的歡迎、感謝、感激,或有求于人、肯定契約的意義。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用這種方式,更表示謙恭備至。但初次見面一般不可用此方式。
(5)死魚式。握手時漫不經心,過于軟弱無力,時間很短,不僅給人一種十分冷淡的感覺,同時也給人留下一種毫無生命力、任人擺布的印象。
(6)虎鉗式。握手時用力過猛、時間過長、幅度過大,給人以粗魯的感覺。
(7)抓指尖式。握手時,輕輕觸一下對方的指尖,往往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有些女士自視清高,常采用這種方式,其中也隱含著保持一定距離的意思。
總之,不同的握手方式,其含義是不同的,給人的禮遇也是不盡相同的。我們應本著友好、親善的原則采用正確的握手方式,即標準的握手方式,給對方一種平等待人、親切隨和的感覺。
普通的握手禮儀
握手作為一種社交禮儀,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只有這樣,才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握手的一般性要求主要包括:
(1)握手姿態要正確
行握手禮時,通常距離受禮者約一步,兩足立正,上身稍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并齊,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微微抖動3~4次,然后與對方的手松開,恢復原狀。與關系親近者,握手時可稍加力度和抖動次數,甚至可用雙手熱烈相握。
(2)握手必須用右手
如果恰好右手正在做事,一時抽不出來,或者手弄得很臟很濕,應向對方說明,攤開手表示歉意,或立即洗干凈手,與對方熱情相握。如果戴了手套,則要取下后再與對方相握。
(3)握手要講究先后次序
一般由年長的先向年輕的伸手,身份地位高的先向身份地位低的伸手,女士先向男士伸手,老師先向學生伸手。如果兩對夫妻見面,先是女性互相致意,然后男子分別向對方的妻子致意,最后才是男子互相致意;拜訪時,一般是主人先伸手,表示歡迎;告別時,應由客人先伸手,以表示感謝,并請主人留步。不應先伸手的就不要先伸手,見面時可先問候致意,待對方伸手后再與之相握,否則是不禮貌的。許多人同時握手時,最好不要交叉握手,應根據順序,待他人握畢,你再伸手。
(4)握手要熱情
握手是否熱情,表示熱情的分寸是否恰當,從握手時的表情、方式、力度、時間等都可以體現出來。握手時雙目要注視看對方的眼睛,微笑致意。切忌漫不經心、東張西望,邊握手邊看其他人和物,或者對方早已把手伸過來,而你卻遲遲不伸手相握,這都是冷淡、傲慢、極不禮貌的表現。握手的時間以3秒鐘左右為宜,有些人握住別人的手緊緊不放而只顧熱情地說話,特別是在公共場所或路上,使對方很不自在。一般情況下,掌心向下,是一種傲慢的握手方式,掌心向上則顯得過于謙卑,普遍采用的握手方式是雙方的掌心側向相對而握。
(5)握手力度要適中
既不能有氣無力,也不能握得太緊,甚至握疼了對方的手,握得太輕,或只觸到對方的手指尖,不握住整只手,對方會覺得你傲慢或缺乏誠意;握得太緊,對方則會感到你熱情過火,不善掩飾內心的喜悅,或覺得你粗魯、輕佻而不莊重。此外,還要注意不要一只腳站在門外,一只腳站在門內握手,也不要連蹦帶跳地握手或邊握手邊敲肩拍背,更不要有其他輕浮不雅的舉動。
特殊的握手禮儀
所謂握手的特殊要求是針對握手對象身份的特殊性而言的。主要應注意如下方面:
(1)與貴賓或與老人握手時的事項
當貴賓或老人伸出手來時,你應快步趨前,用雙手握住對方的手,身體微微前傾,以表示尊敬;還可根據場合,邊握手邊問候,說些表示熱烈歡迎和熱情致意的話。在握手時千萬不要昂首挺胸,也不要膽小畏縮。在社交場合遇到身份高的熟悉的老人,不要貿然上前打斷對方的談話或應酬活動,應在對方談話或應酬告一段落后,再上前問候,握手致意。如果在不止一人的場合中,應遵守先貴賓、老人的一般習慣次序。
(2)與上級或下級握手的事項
上下級見面,一般應由上級先伸手,下級方可與之相握。如果上級不止一人,握手順序應由職位高的到職位低的,如職位相當則可按一般的習慣順序,也可由一人介紹,你一一與之握手。上級與下級握手時,應熱情誠懇,面帶笑容,注視對方的眼睛。漫不經心、敷衍了事、冷漠無情、架子十足,或者在與下級握手后又立即用手帕擦手,都是不得體或無禮的。
(3)與女士握手有更多的講究
按一般的規矩,在一般的場合,女士總是習慣于點頭或者微笑,是否要握手,完全看她們個人的習慣和高興的程度而定。如果女方愿意的話,應由她先伸出手來,男士只要輕輕一握即可。如果女方不愿意握手,她可以微微欠身鞠躬,或用點頭、說客氣話來代替握手。男士先伸手去和女士握手是不適宜的,否則會使對方感到尷尬。不過,若是男士已伸出手來,女士也理應有所反應,不論怎么說,漠視一個自然而友好的舉動是很不禮貌的。在握手前,男士必須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而女士則可戴著手套。
區別這幾種握手的要求,靈活掌握和運用握手的禮儀,可以在社交場合中,第一次見面就給人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對此,想要學會交往禮儀的人不可不知。
拜訪禮儀
拜訪是社交中的一種重要禮儀形式,通過親朋之間的拜訪,能增進了解促進友誼。作為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當今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拜訪的含義
拜訪就是指個人或單位代表以客人的身份去探望有關人員,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