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個好故事(中華少年成長必讀書)
- 張志偉編著
- 5001字
- 2016-02-19 14:00:42
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北宋時一名書坊印刷工匠。一天,他在刻一塊書版時刻壞了一個字。他覺得把整塊版扔掉太可惜了,就想到一個補救辦法:先把刻壞的字用刀削去,在這塊地方挖出一個淺淺的小方孔,再做一個與小方孔大小吻合的小木片,上面刻好需要的那個字,然后用膠粘在小方孔里。最后,這個補救的方法成功了。
這件事對畢昇啟發很大,他開始著手制造單個的活字。經過反復試驗,畢昇選用膠泥作原料。他在膠泥上刻好字后,放到火里一燒,就成了堅硬、不吸水的膠泥活字。然后,畢昇照著要印的書稿,揀出需要的泥活字,按順序把它們粘在一塊鐵板上,然后上墨印刷,就得到印刷效果非常好的書籍了。而且,這些膠泥活字可以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很快,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就流傳開來,甚至傳到了阿拉伯、歐洲、非洲、美洲等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勇于探索,編撰巨著
沈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有一次,沈括的妻子剛推開樓上房間的門,就聽到桌上的古琴發出“錚錚”的響聲。沈括聞訊趕來,他查看后發現院墻外正有一支迎親隊伍走過,還傳來一陣鼓樂聲,頓時就明白了。于是,他剪了一個小紙人貼在琴弦上,然后又拿來一張琴,用力撥動琴弦。結果,貼在另一張琴上的小紙人竟隨著琴聲跳動了起來,同時琴弦發出“錚錚”的聲響。沈括跟妻子解釋說,這就是聲學上的共振現象,剛才街上的鼓樂聲傳到房間里,引起古琴的共鳴,也是同樣的道理。
沈括將這一現象記載在他的《夢溪筆談》一書中。這部書中不僅撰寫了關于天文、物理、化學、地理、醫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還記錄了文學、歷史、音樂等人文科學的內容,囊括了沈括一生的見聞和科學研究成果,而沈括也被人們稱作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革新紡織技術
元朝初期,松江有一位名叫黃道婆的女子,她曾經流落海南島,跟那里的黎族婦女學會了先進的紡織技術。
黃道婆回到故鄉后,看到家鄉的人們在去籽凈棉時,仍然靠手指一個一個地剝,便教大家改用新的搟籽法。她讓大家把籽棉放在又硬又平的石板上,然后用一根光滑的小鐵棍用力搟擠棉籽,這樣一下子就能搟出好多個棉籽。黃道婆繼續尋找更快更省力的辦法。有一天,她忽然想到了黎族腳踏車的原理,心里豁然一亮。她日夜琢磨,終于參照這一原理制造成功了一臺軋棉機。黃道婆和兩個姐妹,一個人向機子里喂籽棉,兩個人搖動曲柄,棉籽、棉絮就迅速分落在機器的內外兩側,剝籽速度大大提高了。
黃道婆還將單錠手搖紡車改進成三錠紡車,并創造性地發明了三踏紡車等。經過黃道婆的革新,松江地區的紡織技術大大提高。后來,這些技術傳遍了全國,對紡織技術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編寫《本草綱目》
李時珍是明朝時期的一位名醫。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他發現前人所寫的醫藥書中有很多錯誤。如果病人誤用了書中介紹的藥物,后果非常嚴重。于是,李時珍決心編寫一本新的醫藥學書籍。
為了更廣泛地搜集醫藥資料,李時珍身背藥囊,周游四方,采集了許多珍貴的藥物標本。他還向農民、獵戶、樵夫、藥農等形形色色的人請教,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了尋找新藥,李時珍更是翻山越嶺,不辭辛苦。在此期間,他發現了大量前人沒有使用過的藥材,如磨刀水、山奈、樟腦、三七、勾金皮等,極大地豐富了藥學的內容。
經過27年的嘔心瀝血,李時珍在61歲時,終于寫成了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共52卷,記載藥物1892種,還附有1100多幅插圖,記錄了11000多個藥方,是中國古代記載藥物最多、分類解釋最細致的醫藥學巨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引進西方自然科學
徐光啟在明朝政府中的翰林院任職,他發現西方有很多先進的文化值得中國學習,便決心將一些先進的自然科學引進中國。
徐光啟和自己的好朋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開始把一些西方科學書籍翻譯成漢語。徐光啟認為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石,便決定首先翻譯西方數學的經典名著《幾何原本》。利瑪竇聽了,搖著頭說:“這本書十分深奧,翻譯起來的難度很大。”徐光啟堅定地說:“如果躲避困難,困難就會越來越大;如果迎著困難而上,它自然就會消失的。一定會成功的!”經過不懈的努力,《幾何原本》終于翻譯完成,從而為中國近代數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此外,徐光啟還編譯西方的水利著作和天文學著作,為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及歷法的修訂提供了寶貴經驗。徐光啟不僅翻譯書籍,還獨立創作。他編著的《農政全書》一書,介紹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發展的許多經驗和措施,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史上最完備的巨著。
踏遍千山成奇書
徐霞客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學家。他在五十多歲時,決心考察祖國西南的地貌。
與徐霞客同行的是一位高僧靜聞和一個姓顧的仆人。一天夜里,徐霞客三人突然遇到劫匪,行李、財物被搶劫一空。徐霞客設法取得友人的資助后,義無反顧地重新上路。后來,靜聞病死了,只剩下了徐霞客主仆二人。不幸的是,仆人在半路上竟然偷走了徐霞客所有的錢財和包裹逃走了。徐霞客的旅行又一次遇到阻礙。然而,這依然沒能阻擋徐霞客的步伐。他不畏艱險,開始獨自在崇山峻嶺中探險。他憑著智慧和勇氣,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及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云貴地區19個省的無數山川。
在艱難的探險中,徐霞客以親眼所見的事實,修正了許多古代地質錯誤的地方,破除了一些迷信說法。后來,人們將他留下的考察日記總結編成了《徐霞客游記》。這是一部地理學名著,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學佳作,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修建京張鐵路
1872年,清政府選派了一批幼童到西方學習科技,11歲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1878年7月,詹天佑考入著名的美國耶魯大學雪菲爾理工學院,專攻土木工程。188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該專業的學士學位。同年8月,詹天佑返回祖國,走上了科學報國的道路。
1888年,清政府要修筑塘沽至天津的鐵路,詹天佑負責鋪軌任務。這是詹天佑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他充分發揮筑路專長,指揮作業,僅80天就成功鋪軌完畢,讓外國同行刮目相看。
1905年,清政府決定修筑京張鐵路,詹天佑被任命為總工程師。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詹天佑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他帶著工程隊,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在修建京張鐵路的過程中,詹天佑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和科學創新精神。針對關溝段地形險峻的特點,詹天佑采用“之”形線路解決了最困難的越嶺問題;在開鑿八達嶺隧道時,因為洞身過長,詹天佑采取了直井開鑿法,對厚厚的巖層首次實施炸藥爆破開山法……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詹天佑克服了重重困難,京張鐵路終于在1909年全線通車。這不僅比預計的時間提前了兩年,而且工程費用也只是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
京張鐵路的建成震驚了全世界,詹天佑也因此成為聞名世界的中國鐵路建設工程師。
吳宮演兵顯軍紀
春秋末期,有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叫孫武,他寫了一部《孫子兵法》。吳王聽說后,就召孫武進宮講解兵法。孫武講解完兵法后,吳王想考驗他一下,就叫人在宮中挑選出180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然后教她們列隊操練的規則和命令。訓練開始了,孫武擊鼓發令,宮女們走得七扭八歪。她們覺得很好玩,都嘻嘻哈哈地笑起來,不聽孫武的指揮。孫武為了嚴明軍紀,下令把兩名隊長斬首。吳王慌忙為兩位妃子求情。孫武說:“軍法如山。無論誰觸犯軍規,都要按軍令處置。”他堅決下令把兩個妃子殺了。
孫武重新操練,這回宮女們再也不敢笑了,都隨著號令認真地做每個動作。不一會兒,她們就被訓練成一支整齊有素的隊伍。
吳王見孫武果然善于用兵,就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統率吳國的軍隊。從此,吳國軍隊在孫武的統領下逐漸壯大起來,為吳國稱霸南方奠定了基礎。
愛兵如子吸膿血
吳起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大將,他不僅治軍嚴明,而且非常愛惜自己的士兵。
有一次,吳起巡查大營時發現有一個士兵的背上長了毒瘡,正趴在床上痛苦地呻吟。他毫不猶豫地伏下身來,把士兵毒瘡里的膿血一口一口地吮吸了出來。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傷心地大哭,別人問她:“將軍為你兒子吸膿血,這是很榮幸的事,你應該高興才對,為什么哭啊?”這位母親說:“前幾年,吳將軍為我的丈夫吮吸瘡口,結果我的丈夫在戰場上直到戰死都不肯后退。現在吳將軍又為我的兒子吸膿血,我真不知道我兒子要死在哪里了,我是為這個才哭的啊。”正因為吳起如此愛惜自己的士兵,所以他很得人心。士兵們在他的統領下,紛紛拼死為國效力。
吳起在帶兵打仗的空閑時間里,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編著了《吳子》這部兵書,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設奇謀智勝龐涓
戰國時期的孫臏有非凡的軍事才能,他的同學龐涓十分嫉妒他。龐涓當上魏國的大將后,設計陷害孫臏,把他的兩個膝蓋骨挖掉了。后來,孫臏逃到齊國,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封為軍師。公元前341年,魏國和齊國展開了一場大戰。魏軍在龐涓的率領下來勢兇猛,孫臏決定智取。雙方剛一交戰,孫臏就命令士兵假裝打不過魏軍,趕緊撤退,龐涓率軍緊追。孫臏讓士兵每天減少做飯的鍋灶數量,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于是只帶了不多的輕騎兵去追趕。
當龐涓追到齊國邊境的馬陵時,天已經黑了。龐涓看見路邊的一棵樹上好像寫著字,就拿著火把過去看。他剛看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幾個字,埋伏的齊軍就殺了出來。魏軍大敗,龐涓無路可逃,只好拔劍自刎了。孫臏這一仗大勝龐涓,為齊國的軍事強盛奠定了基礎。
南門立木
戰國末年,秦孝公想振興秦國,他任用衛國人商鞅主持變法。
商鞅很快就制定了新的法令,但是百姓不相信官府會按新法去做,所以都不怎么關心。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商鞅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命人在國都市場的南門外豎起一根木頭,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金子。”人們議論紛紛,沒有一個人去扛木頭。商鞅又把賞金提高到了五十兩。這時,一個人半信半疑地走出來,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他五十兩金子,一分也不少。
這件事一下子轟動了全國。百姓們都想,原來官府說話真的算數啊。從此以后,百姓都積極地響應商鞅的變法號召了。
此后,商鞅共進行了兩次變法。他大力發展農業,改變了秦國的土地制度,還獎勵有功勞的軍事將領……新法推行幾年后,秦國在許多方面的實力都超過了其他諸侯國,成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這為秦國日后消滅六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統一六國立豐功
戰國時期,齊、楚、秦、燕、趙、魏、韓等七個主要的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后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漸強盛起來。到秦王嬴政時,他決心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軍隊先滅掉了距離秦國比較近且實力最弱的韓國。然后,他又集中力量攻打趙國,并在公元前228年大敗趙軍,占領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王。趙國也滅亡了。消滅趙國后,嬴政親自來到邯鄲,了解軍情,觀察形勢,然后果斷下令攻打燕國。結果秦軍在易水西邊大敗燕軍,攻破燕國都城薊城,燕國滅亡。
嬴政滅掉這三國后,又把目標對準了魏國和楚國。到公元前221年,六國中只剩下齊國了。嬴政派王賁帶兵直撲齊國都城臨淄,齊王無處討救兵,只好投降。嬴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將六國逐一滅掉,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秦朝。嬴政將自己加封為“始皇帝”,史稱秦始皇。中國社會從此進入封建時代。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統治非常殘暴,項羽在江東率眾起義。他擁立原楚國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仍稱他為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
這一年,楚軍和秦軍在漳河北面的巨鹿開戰了。秦軍實力非常強大,項羽派軍隊渡過漳河去攻打秦軍,結果失敗了,許多楚軍都有了撤退的想法。項羽意識到,如果不速戰速決,自己肯定要吃敗仗了。于是,他立即親自率領全部楚軍渡過漳河。上岸后,項羽下令把所有做飯的用具都砸爛,把所有的渡船都鑿沉,并命令每個士兵只許帶三天的糧食,然后立即出發攻打秦軍。楚軍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只有同秦軍決一死戰才有活命的機會。于是,大家都叫喊著沖向秦軍,個個都拼盡全力,英勇殺敵。項羽率領楚軍和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戰斗,全部獲得了勝利,最終打敗了秦軍。
在這一戰中,項羽顯示了堅決果敢的戰斗精神,這一戰也成為推翻秦朝統治的決定性戰役。
鴻門宴
秦朝末年,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劉邦和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軍隊,劉邦兵力雖比不過項羽,卻先攻破了秦都成陽。劉邦想在這里稱王,項羽聽說后很生氣,就想借請劉邦到鴻門赴宴的機會把他殺死。
張良從項羽的叔父項伯那里得知了這個消息,他讓項伯替劉邦求情,先穩住項羽,然后和大將樊噲等人保護著劉邦到了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