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個好故事(中華少年成長必讀書)
- 張志偉編著
- 4962字
- 2016-02-19 14:00:42
在酒席上,張良發現項羽的謀士范增多次給項羽使眼色,好像有什么陰謀。而且,項羽手下大將項莊在席間舞劍助興的時候,總是想找機會刺殺劉邦。幸虧項伯也假裝出來舞劍,一直擋在劉邦前面。張良看到情勢危急,急忙去找樊噲,讓樊噲到席間保護劉邦。劉邦借機逃脫。等劉邦走遠了,張良才對項羽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特獻上白璧一雙表示賠罪。項羽收下了白璧,劉邦的一場危機就這樣化解了。
張良多次向劉邦獻謀獻策,最終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是秦末漢初時的一位軍事天才,他足智多謀,輔佐劉邦奪取天下。韓信率軍打過許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攻打項羽的一場戰爭中,韓信的軍隊要經過的一條主要棧道被毀壞了,而且項羽的部下章邯還率軍在前面堵截。于是,韓信想到了一條計策。他派一些士兵去修復棧道,裝出一副要從棧道出擊的樣子,而他卻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從另一條小路悄悄地向章邯的屬地陳倉而去。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把敵人的主力都引到了棧道那里。這時候,韓信率領軍隊已經悄悄到了陳倉,他們突然發動襲擊。章邯沒有防備,接到報告后慌忙派人去支援,結果被韓信打得大敗。這一仗的勝利,打開了進攻項羽的大門,為以后劉邦稱霸天下打下了基礎。
后來,韓信率領軍隊打敗了燕國,平定了齊國,又消滅了項羽的勢力,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
艱難親政,締造輝煌
公元前140年,年僅16歲的劉徹登基做了皇帝,他就是漢武帝。
劉徹即位后,在各方面開始大力推行改革,但是卻受到了他的奶奶竇太后的阻撓。竇太后任命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一些重要職位。漢武帝此時還沒有力量和竇太后較量,但他沒有因此消沉,而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四年之后,竇太后去世,漢武帝馬上將竇氏的親信黨羽一律罷免,重新任命了一批精干的官員,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漢武帝采納大臣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家思想。他還改革幣制,積極推廣新農業技術等,并且北抗匈奴,西通西域,向東向南開拓疆土,不僅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也擴大了中國的版圖。
在漢武帝的統治下,當時的中國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中國開始以一個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形象聞名于世。
七敗匈奴定邊患
西漢名將衛青出身低微,他起初只是漢武帝的侍從,卻漸漸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當時,匈奴是西漢邊境最大的威脅。隨著西漢國力逐漸強盛,漢武帝提拔了包括衛青在內的許多年輕將領,準備大規模攻打匈奴。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出了包括衛青在內的四路軍隊攻打匈奴。衛青作戰非常英勇,他率領軍隊越過長城,深入沙漠,殺死敵軍700多人,取得了勝利。而另外三路軍隊都吃了敗仗。
公元前127年,匈奴又來侵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衛青去迎戰。這一次,衛青沒有和匈奴軍正面交戰,而是率領軍隊繞到了匈奴軍后面,然后突然襲擊他們。匈奴軍沒有防備,被漢軍殺得大敗而逃……在長達10年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衛青共七次領兵出征,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成為西漢抗擊匈奴的主帥。匈奴在衛青的打擊下好長時間都不敢再來侵犯西漢。直到衛青去世,西漢和匈奴之間還處于休戰狀態。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趁政局混亂,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大的軍閥,他想消滅曹操這個對手。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進攻黃河岸邊的官渡,曹操趕緊帶領兩萬軍隊來防守。無論袁紹怎么攻打,曹操都有辦法應對。一個月過去了,袁紹始終沒有辦法攻下官渡。
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袁紹繞過官渡進攻,袁紹不僅不同意,還罵了許攸一頓。許攸一氣之下連夜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高興得來不及穿鞋,光著腳就去迎接。許攸建議曹操假扮成袁紹的軍隊,放火燒掉袁紹囤積在烏巢的軍糧。曹操一聽十分高興,親自率領五千名騎兵偷襲烏巢,一把火將袁紹的軍糧全部燒光了。
袁軍沒了糧食,都非常驚慌曹操趁機展開進攻,袁軍大敗,最后袁紹只帶著幾百名士兵逃走了。官渡之戰后,曹操又用了幾年時間,徹底消滅了袁紹,統一了中國北方。
施妙計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軍進攻東吳,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東吳助戰。東吳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便刁難諸葛亮,讓他十天內造出十萬枝箭,諸葛亮卻說三天就可以完成。諸葛亮找到東吳將領魯肅,借了二十條快船,并在每條船上布置了許多草人。第三天晚上,諸葛亮請來魯肅,說要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命人把二十條快船向曹軍水寨開去。這時霧很大,江面上很難看清楚東西。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開,讓船上的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東吳派人來攻打,但霧大看不清情況,他就命令弓箭手放箭,想射退敵軍。結果,箭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上面。
天漸漸亮了,船兩側的草人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這才命令船只返回。士兵們把草人上的箭拔下來一數,竟然有十萬多枝。諸葛亮巧施妙計,輕輕松松就“借”到了箭。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為蜀國的發展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敢于直諫觸天威
魏徵被唐太宗拜為諫議大夫,他為人剛正,有膽有識,敢于當面批評唐太宗的錯誤。
有一次,唐太宗想到泰山去祭拜天地,借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大臣們都表示贊同,只有魏徵堅決反對。唐太宗惱羞成怒,問魏徵:“你為什么不同意?難道你覺得我把國家治理得不好嗎?”魏徵鎮定地回答:“您的功勞雖然很大,但是百姓得到的好處卻不夠多。您現在去泰山,不是又給百姓增加了一個不小的負擔嗎?”唐太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放棄了去泰山的計劃。
又有一次,魏徵看到唐太宗處理國事開始有些懶散了,就寫了一部《諫太宗十思疏》。文章里詳細列舉了唐太宗這些年的變化,指出問題所在,并提出忠告和意見。唐太宗看了很受震動,他把這篇文章放在自己的床頭,讓它時時提醒自己。
魏徵的直言進諫,為唐朝初年政治局面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病逝后,唐太宗傷心地說:“魏徵走了,我損失了一面寶貴的鏡子啊!”
開創“貞觀之治”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于626年即位,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重用人才,善于聽取臣下的意見。有一年,唐太宗下令重修位于洛陽的乾元殿,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可是一個叫張玄素的小官卻上表極力反對,他說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卻繼承了百代帝王的弊端,從這一點看,唐太宗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唐太宗聽了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于冒死直諫,還不是為了百姓,為了大唐江山嗎?因此,唐太宗收回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揚了張玄素。
除了善于納諫外,唐太宗還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減輕賦稅、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等。在他在位期間,唐朝社會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廣大人民安居樂業,各國商旅也絡繹不絕,因此這一段歷史時期也被稱為“貞觀之治”。
轟轟烈烈新變法
北宋皇帝宋神宗在位時,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各地經常發生農民起義。宋神宗決心改變這種局面,于是把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了京城。王安石應召進京,他向宋神宗建議:治理國家應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開始。隨后,王安石寫了一份變法的奏章,呈送給宋神宗。宋神宗看后非常滿意,提升王安石為宰相,讓他全面主持變法。王安石任用了一批年輕官員,并且設立了一個專門制定新法的機構,推行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和保甲法等新法。這些新法的施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并使百姓受益,大大緩解了北宋的危機。
但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朝中許多大臣的阻撓和破壞。王安石頂住壓力,堅持推行新法。雖然這次變法在大官僚、大地主的阻撓下最終失敗,但它不僅在當時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而且對后世的政治變革也提供了借鑒。王安石也因此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大破金兀術
南宋時候,北方的金國經常侵犯邊境,岳飛報名參軍。岳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激勵他保家衛國。岳飛組建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軍隊——岳家軍,在與金軍的戰斗中連戰連捷。
1140年,金國大將兀術率領軍隊又來侵犯南宋。岳飛奉命前去抗擊金軍,宋、金兩國軍隊在郾城展開了一場大戰。在戰斗中,兀術用上了金軍最厲害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這支軍隊的人和馬都披著厚厚的鎧甲,英勇善戰,從沒打過敗仗。岳飛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個破敵的方法。他命令士兵上陣時把刀斧綁在長竿上,專在遠處砍敵人的馬腿。用這個辦法,岳家軍大破“鐵浮圖”和“拐子馬”,殺得金兵人仰馬翻。經過這一仗,金國元氣大傷,一時沒有力量再來侵犯南宋。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常勝將軍,而他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擴張領土,威震亞洲
南宋末年,中國北方的蒙古各部落之間爭戰不斷。鐵木真的父親是一位部落首領,他在部落之間的爭斗中被害。
在苦難中長大的鐵木真武藝超群,才智過人。他不斷積聚力量,召集了一些親屬和本部落的百姓,力量漸漸壯大起來。鐵木真陸續吞并了蒙古的其他部落,統一了整個蒙古地區。
1206年,鐵木真被蒙古各部落首領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并被尊稱為“成吉思汗”。鐵木真即位以后,重新建立了軍事和政治制度,并率領騎兵繼續向外擴張,多次打敗當時西夏和金國的軍隊。
1219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20萬大軍西征,攻占了花剌子模(今中亞西部地區的古代國家)。后來蒙古大軍又向西挺進,銳不可當,占領了中亞的大片土地,蒙古國的力量達到了鼎盛。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先后征服了40多個部落和國家,勢力范圍達到了西亞和歐洲東南部,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他也被后人稱為“一代天驕”。
潘陽湖之戰
元朝末年,貧苦出身的朱元璋加入起義軍隊伍,很快就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將領。
當時,自稱漢王的陳友諒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建造了大批戰船,又帶領60萬大軍,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展開了決戰。陳友諒的戰船不僅數量多,而且又高又大;而朱元璋只有20萬軍隊,水軍也只有一些小船,在實力上比陳友諒差很多。雙方一連打了三天,朱元璋都沒辦法擊退陳友諒。
于是,朱元璋決定用火攻。他命人準備了七條小船,船上裝滿火藥,然后派一支敢死隊駕駛這七條小船,點起火來,乘著風直沖向陳友諒的大船。那些大船一下子全都燃燒起來,陳友諒的士兵頓時亂了陣腳,多半不是被燒死,就是被俘虜了。
陳友諒帶著殘兵敗將向鄱陽湖口逃去,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陳友諒在突圍的時候,被一陣亂箭射死。此后,朱元璋又陸續消滅了一些其他的割據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皇帝,建立了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抗擊倭寇,保衛國家
明世宗時,日本海盜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搶掠財物,殺害百姓,被人們稱為“倭寇”。明朝政府多次派軍隊去圍剿,都沒有完全禁止。后來,戚繼光奉命到這里抗擊倭寇。他到任后,很快就組織了一支紀律嚴明、戰斗力特別強的軍隊——戚家軍。
這一年,倭寇又來襲擊福建沿海一帶,聲勢很大。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前去抗擊,他打聽到敵人的巢穴在一個叫橫嶼的島上。當天晚上潮落的時候,戚繼光命令士兵每人隨身帶一捆干草,趕到橫嶼島對岸。他讓士兵把干草都扔進水里,在水上鋪出了一條路。戚家軍踏著這條路,悄悄攻進了倭寇大營。島上的倭寇毫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島上的倭寇全部被殲滅了。
此后,戚家軍又多次打退倭寇的進犯。1565年,戚繼光和另一位名將俞大猷聯合進剿倭寇,取得了抗倭戰斗的決定性勝利。到這時,橫行東南沿海幾十年的倭寇終于被消滅光了。
大破九部聯軍
明朝末年,位于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有好幾個部落。努爾哈赤在統一各部落的過程中,聲勢不斷壯大,引起了其他部落的恐慌。
1593年,女真族的葉赫部聯合蒙古等八個部落,合兵三萬進攻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事先在敵軍的來路上埋伏了精兵,又在路旁的山嶺邊安放了滾木石塊。第二天,九部聯軍到了伏擊地點。努爾哈赤一聲令下,伏兵一齊吶喊,滾木石塊像雨點般向聯軍砸來。聯軍頓時血肉橫飛,鬼哭狼嚎,許多士兵紛紛四散逃竄。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擊敗了葉赫部。又經過幾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終于統一了女真族各部。
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后金。后金政權建立后,努爾哈赤把用兵的重點轉到反抗明朝的壓迫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這使后金的實力大增,為以后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領導起義,推翻明朝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各地接二連三發生起義。農民出身的李自成投奔“闖王”高迎祥,他勇猛而有謀略,很快就成了一位有名的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