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宮的墻壁上有艷麗如初的壁畫,倉庫中儲存著大量糧食、橄欖油、酒以及戰車和兵器。一間外面包了鉛皮的小屋里有國王無數的寶石、黃金和印章。大量的繪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屬器具,表現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華。最有價值的是那數萬張刻有文字的泥版,其中一塊上赫然寫著:“雅典貢來婦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不禁使人想起牛頭人身怪物的故事,引起人們的猜測。
出人意料的是,1980年春,英國考古學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島上一所銅器時代的房屋里,發掘出200多根支離破碎的人骨,是8~11個年齡不足10~15歲的兒童,他們的尸骨上留下被宰殺的刀痕。發掘證明:古克里特島人在米諾斯時代確有食人肉的習慣,才流傳下雅典向克里特進貢童男童女的傳說。
2.海上霸國消失之謎
考古學家的研究填補了克里特島歷史上極光輝的這一頁。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相當我國的夏朝),克里特王國的文化盛極一時,在最后的一二百年中,正是米諾斯王朝。當時,米諾斯稱雄愛琴海,威震雅典,是聯系歐、亞、非三洲先進國家的紐帶。米諾斯充分利用了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造船業,并建立了強大的艦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軍。米諾斯所向披靡的艦隊,使他的國家與埃及、敘利亞、巴比倫、小亞細亞等區域保持貿易來往,并成為他建立海上霸權進行擴張和殖民的威懾力量,愛琴海諸島紛紛向米諾斯稱臣,雅典也必須向它納貢。無疑,克里特島是歐洲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奇怪的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島上所有的城市,突然在同一時間全部被毀壞了,不久,這個古老的海上霸國便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1967年,美國考古學家揭開了這個謎。
在克里特島以北約130公里,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島。桑托林火山僅海拔566米,20世紀中有過3次小規模的噴發,遠不能與維蘇威火山相比,它的寧靜使島上居民祖祖輩輩感到很安全。當美國人在島上60多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了一座古代商業城市時才令世人改變了對它的看法。
研究證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發。那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噴出的火山灰渣多達62.5平方公里,島上的城市幾乎在一瞬間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直沖天際的火山灰彌漫在空中,覆蓋著地中海東部地區。據記載,當時埃及的上空曾出現過三天漆黑一片的情景。火山爆發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浪頭的高度達50米,這滔天的巨浪滾滾南下,很快便來到克里特島,摧毀了島上的城市、村莊和沃土良田,船只被狂濤擊碎,米諾斯無敵的艦隊頃刻間化為烏有。
就這樣,一次火山大爆發消滅了一個古老的文明社會。克里特王國被人們遺忘了,只留下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傳說。克里特文化的興亡,至今仍是考古學中令人費解的難題之一,它的神秘面紗遠遠未被完全揭開。
六、撲朔迷離的古示巴
1.《圣經》里的歷史謎團
世界上有史以來再版和印數最多的書,恐怕要屬基督教神學經典《圣經》了。它既是文辭優美曉暢的文學佳作,也是讀來饒有興味的歷史故事集。尤其是成書于公元1世紀的《舊約全書》,還含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但是,它也給人們留下了一些頗為難解的歷史謎團,其中之一就是關于示巴女王和示巴古國是否確實存在的問題。
《舊約全書·列王記》第十章和《歷代志》第九章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前10世紀中葉,當以色列王國在國王所羅門治理下國泰民安、興盛至極的時候,異國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羅門的智慧和聲名,在龐大的扈從隊的陪同下帶著香料、寶石和黃金,浩浩蕩蕩地抵達耶路撒冷,拜見以色列國王。她向所羅門表示敬意,獻上厚禮,并提出一些難題讓對方回答。所羅門機智地作了解答,更使女王尊敬不已。所羅門對女王也熱情相待,并在她回國前回贈了禮物。這段簡短的記述非常精彩,示巴女王的出現引人注目。但是,這位女王來自何方?出身于哪個民族?《圣經》里再無其它描述。甚至她叫什么名字也無從得知。唯一可以推斷的是,從女王攜帶的禮物來看,她統治的示巴王國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度。《舊約全書·以西結書》第27章也明確提到,示巴王國是以從事香料、寶石和黃金貿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圣經》中偶然閃爍的神秘色彩,引起了歷代史學家、文學家、行吟詩人和民間藝人的極大興趣,由此而生的種種臆想、傳說更顯得浪漫離奇甚至荒誕不經。
2.迷人的示巴女王
在中世紀流傳很廣的一個傳說里,示巴女王被說成是預曉耶穌將受難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據傳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見所羅門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橋。她的幻覺中突然閃現出救世主將被人用這座木橋上的板木釘死的可怕圖景。于是她繞道而行,并虔誠地向這座橋祈禱祝福。所羅門得知這個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橋板取下深埋地底,以為就此萬事大吉了。卻不料后來仍被人挖了出來,成了惡人加害耶穌時所用十字架的板材。
除了這種神乎其神的傳聞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藝術中,時而作為美麗的女王形象,時而又作為丑陋的女巫形象交替出現。在西歐許多國家現今所存的哥特式教堂里,人們仍可以看到表現內容迥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國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還被不可理解地塑成一位跛足者。這究竟是當時人有史實依據的人物特征描寫,還是憑人隨意想象的藝術處理,就無從得知了。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示巴女王的形象是基本上被丑化了的。猶太教的傳奇故事,把示巴女王描繪成有著毛茸茸雙腳的惡魔形象,并把她比喻為古代亞述和巴比倫神話中誘人墮落的淫婦。而在伊斯蘭教的傳說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貶斥,她被稱為“比爾基斯”,意為妖怪,說她所行之事對人類來說大都意味著災難。
在近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對示巴女王的想象與描寫,又同樣是褒貶不一。19世紀,在法國小說家福樓拜的筆下,示巴女王是誘惑隱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紀著名詩人葉茲的詩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贊美的主題。
不過,在許多國家較為流行的民間傳說中,示巴女王還是更多地被描繪成天生麗質、聰穎不凡的動人女性,并傳說所羅門在耶路撒冷見到她的時候,就為其美麗的外貌和端莊的儀表所傾倒,兩位互相愛慕的君主還結成了金玉良緣。埃塞俄比亞的傳說中說,雖然所羅門對示巴女王一見鐘情,卻無奈女王對他無意。后來,所羅門設計引誘,才逼迫女王成婚的。他們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隨示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長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謁父親,并被封為埃塞俄比亞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直到這個非洲古國的末代君主、著名的海爾·塞拉西老皇帝在位時,他還以自己是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的嫡傳后裔自居呢。
有關示巴女王的這種種傳說盡管充滿了傳奇色彩,但顯而易見的是,它們都缺乏考古或文字所提供的可靠依據。示巴女王是否確有其人,至今還是一個謎。
3.示巴古國的行蹤
但示巴古國是否存在的問題,經過學者們長期的考察和新的考古發現證明,它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傳說,而是確有實據的事實了。
人們已初步斷定《圣經》中提到的示巴王國位于瀕臨紅海的阿拉伯半島西面,在現今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境內。它是公元前10世紀興盛一時的文明古國之一,在古代東方的發展史上曾起過積極影響。示巴古國由于緊靠當時的通商要道紅海,同與紅海相接的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亞、蘇丹等結成了密切的貿易關系,商業一度十分發達。示巴古國盛產香料、寶石和黃金,這使它在產品交換中處于十分優越和有利的地位。據說,示巴商人當時已經會利用紅海的季風之便遠洋航行了。他們在每年2~8月海風吹向印度洋和遠東時,便加大對這個地區的貿易運輸量。等8月以后海風回吹時,他們又溯紅海而上與以色列和埃及交往。這個季風的秘密長期未被泄露,直至公元1世紀時才被希臘人發現。示巴的陸路貿易也很發達,駱駝商隊活躍在阿拉伯半島和西亞的廣闊地帶上。
示巴王國有沒有自己的首都呢?也是有的,據考證,就是現今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的東部城市馬里卜,現在這個城市還是沿用著古代名稱。公元前1世紀希臘史學家奧多勒斯,曾形容馬里卜是一個用寶石、象牙和黃金做藝術品妝點起來的城市。這種描寫也許有些過分,但馬里卜故去的華美、繁榮從中也可窺見一斑了。
過去傳說馬里卜建有一個規模巨大的蓄水壩。水壩都用大石塊鋪砌,石塊之間密接無縫,顯示了示巴人民高超的建筑和工藝水平。這座水壩對馬里卜和周圍廣大地區人民的生活和生產,起到了防范洪水沖擊和提供灌溉系統的良好作用。這座水壩維持供水達12個世紀之久,公元543年,因年久失修而塌陷。現在馬里卜發現的水壩遺址,使古老的歷史傳說也有了生命力。人們還在馬里卜郊外沙丘上發現了一處設計奇巧的建筑物廢墟,考古學家們證實它是公元前4世紀所建的“月神廟”。當地人把它稱為“比基爾斯后宮”,而比基爾斯是他們對示巴女王的稱呼。看來,人們總想找到那位神秘女王的蹤跡,但從挖掘出的刻石和文物中卻尋覓不到她的倩影。
不少“示巴迷”們認為,這個古王國的居民來自幼發拉底河一帶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崇拜太陽、月亮和星星,所用文字和字母與古代腓尼基人相近,與古代埃及手抄本的文字也有相同之處。這或許能夠說明,古代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有著共同的、緊密的文化聯系。今天人們在埃塞俄比亞也發現了那里有著同也門境內相似的月神廟建筑遺址,這大概說明了示巴文化對鄰近各國曾有著廣泛和重要的影響。
示巴古跡的發掘,已透射出這個文明古國的奇光異彩。但失落的示巴文化這個歷史之謎,還遠未全部揭開。
七、沙漠深處的古代綠洲國家:精絕
1.遙遠的未知世界
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素有“死亡之海”的別稱。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深處,有一個叫做尼雅廢墟的地方。尼雅廢墟是漢代精絕國的故址,當時這里林木叢生,河水潺潺,牛羊遍野,阡陌縱橫,房屋鱗次櫛比,一派繁榮的景象。然而。現在這里完全是一個另外的世界:河流干涸,林木枯死,不見綠色。天上無飛鳥,地上無走獸,就連蒼蠅、蚊子也見不到。這里完全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風沙主宰了一切,到處都是黃色的沙丘,稍有風起即黃沙滾滾,不見天日,枯萎的林木在瑟瑟發抖。尼雅廢墟成為一個被人們遺忘的地方,只有老人在給小孩講神奇鬼怪故事的時候,才偶爾提到它。在當地維吾爾語中,“尼雅”是遙遠的意思。是尼雅路途遙遠,人跡罕至呢?還是尼雅的歷史遙遠,人們無法回憶?沒有人能給予確切的回答。
尼雅從興盛到衰亡的巨大變化,給人們提出了許多疑問。在“死亡之海”中,為什么會出現古代的精絕王國?尼雅是怎樣退出了歷史舞臺?古代的尼雅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為什么離開了這里?他們去往何方?尼雅的生命是怎樣斷絕的?古代的尼雅人與現代的維吾爾人有無關系?這些問題對于一般人來說,可能并沒有多大的興趣,只是作為閑談的話題而已。然而對于科學家和學者來說,卻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為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凡是有成就的科學家,都是以攻克各種難題、解決科學之謎作為己任。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和學者,為了解決科學之謎而奮斗終生,貢獻了寶貴的年華乃至生命。正因為如此,自本世紀初以來,有許多中外的科學家到尼雅來探險,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弄清尼雅之謎。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先后兩次進入尼雅,出版了報告、專著、論文、游記,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后,日本和中國的學者也相繼進入尼雅考察。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93年10~11月的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考察。
2.風蝕殘丘提供的信息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作“死亡之海”,尼雅遺址被稱作“沒有生命的世界”。
在尼雅遺址的地區,觸目皆是黃沙,到處都是連綿不斷的沙丘。這些沙丘的形狀大體相同,從高處看,仿佛是初生的月亮,因而沙漠地貌學家稱之為新月形沙丘。一個一個的新月形沙丘連接在一起,仿佛是一個大鏈條,因而又稱作新月形沙丘鏈。沙丘的高度一般都在5~10米左右,也有的高度能夠達到20~30米。
看到這茫茫的沙海,人們心中不免都要產生一個疑問:古代的尼雅也是這個樣子嗎?古代的尼雅人為什么選擇這種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這個問題正是尼雅考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可以肯定地回答:古代的尼雅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所見到的茫茫黃沙,是后來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