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遠古之國的背影(3)

制陶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重要活動,且制作技術已達較高水平。遺址中出土了豐富的陶器,完整和能夠修復的將近1000件,以紅色、紅褐色陶為主,有飲食器、炊煮器、蒸濾器、水器和儲藏器等各類生活用具。這些器物的顏色和質料,因形制和用途不同而不同,凡炊器、儲藏器多用粗沙制作,呈紅褐色或灰褐色;水器和飲食器則用細泥制作,多呈紅色。在制作技術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條盤筑法,并逐漸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修理器口器形。陶器成形后,常在坯體上進行修飾加工,特別是彩陶,必須經過以礫石在舊物表面磨光、用陶土調漿施加陶衣和繪彩三道工序,才能入窯燒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人面魚紋彩陶盆,它以細泥質制作,紅陶,口沿上涂黑彩,內壁以黑彩繪出人面魚身紋圖案。它的形象是取材于生活又提煉出生活本質的人格化的圖騰。這種制陶業在當時是專業性的還是業余性的,這些陶在當時又有什么用途,人們不得而知。

3.平等的氏族文化

從半坡遺址出土的遺物可以推出,早期的半坡氏族具有平等的觀念,雖然在有些方面表現有所不同。半坡人對成人和小孩是用不同的方式埋葬的,成人一般都埋葬在防護壕溝北側的公共墓地中,墓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共發掘清理出174座墓葬。埋葬的樣式較多;最普遍的是仰身直肢葬,其次為俯身葬,此外二次葬是仰韶文化較流行的一種葬俗。墓葬以單人葬為主,二人以上合葬的只發現兩處,一處是兩個成年男人合葬在一起,一處是四個青年女子合葬在一起。墓葬的墓坑窄小,僅能容一具尸體,大部分沒有葬具,隨葬品主要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最常見的有煮炊用的罐、汲水用的瓶和壺、盛物用的罐和飲食用的缽、盆、碗,少則1件,多則10件,多放在腳下或壓在下肢上面。另外還有少量的骨珠、陶環和耳墜等裝飾品。

埋葬夭折的小孩與大人不同,在發現的76座小孩墓中,除個別外,絕大部分埋葬在屋旁,而且用甕棺。即在埋葬時先挖一個坑,在里面先放一個大粗陶甕或罐,然后把孩子尸體放在里面,再蓋上一細泥陶缽或陶盆,并在其底部鑿一個小洞。較大的孩子用兩個陶甕對起來作為葬具。甕棺之所以出現,一方面是由于死者尚未成年,不得埋入氏族墓地,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靈魂觀念及“親子之情”而把幼兒葬在健在的親人近旁,并在葬具上鑿出小孔,供靈魂出入,便于得到親人們的照應。半坡遺址的墓地位于村落近旁,一般被認為是氏族墓地,死者按一定的規則葬入本氏族墓地,它的男女分別合葬、對幼兒的厚待等,都明顯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

半坡遺址的文化藝術主要體現在陶器的裝飾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外表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除繪有彩色圖案外,還有繩紋、線紋、刻畫紋、剔刺紋、弦紋、藍紋、編織紋和附加條帶紋等不同紋飾。裝飾的目的具有明顯的實用性質。器物的紋飾、質料和用途相一致,如粗砂陶制的炊器,多飾繩紋,細質硬陶制的汲水器多飾線紋,細泥陶制的飲食器和水器多飾彩色花紋。

半坡的彩陶,以紅地黑花為主,也有白地黑花或黑紅二色花等?;y以幾何形圖案為主,也有的表現動植物形象,如魚形、鹿形和一些鳥獸的形象,其中以魚形紋為最多最有代表性的紋樣,其組合有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兩樣。魚的樣子,有的比較寫實,有的較為夸張。此外還有人面紋和幾何形圖案花紋。人面紋繪于彩陶盆內,人的嘴邊對稱地各銜一條魚,魚和人面融為一體,這種圖案似與巫術和圖騰崇拜有關。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圜底缽口沿部的黑彩寬帶紋上,發現了較多的刻畫符號,計22種。這些符號有豎、橫、斜、叉等,多是在器物燒成前刻畫的,少數是在燒成后或使用過一段時間后刻的,有人認為它們是起源階段的簡單文字,也有人認為是結繩記事和刻本記事向圖畫文字發展的中間環節,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所有這些圖畫和符號代表什么意思,沒有人能確切知道。

三、塵封的繁華故城

在中國歷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方面是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另一方面是諸侯爭霸的戰爭場面。這二者是如何轉化而統一在一起,人們一直在古跡的文字和出土的文物中尋找解答。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的出土,如一縷陽光,照亮了人們對幾千年以前的不解之謎的困惑,再現了春秋戰國時期那種繁榮與征戰的統一局面。

山東臨淄,在歷史的春秋戰國時期,曾是齊國的國都,周滅殷商,文王大封諸侯,太公姜尚封于齊地,至齊獻公時,遷都臨淄,臨淄在齊國630多年的經營和建造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和輝煌,從出土的文物和留下的故城遺址可以清楚地再現當時的那種繁華景象。在這里,可以看到古代先進的建城技術,古代齊人在方圓3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建成道路縱橫交錯,設施齊全,排水系統科學的城市,在現代人看來,真是一個奇跡。

當現代人在齊國故都的遺址上憑吊古人,感嘆逝去的輝煌時,也許要問:齊國為什么最終被秦國所滅?那一個個的王墓,殉馬的大坑,似乎在訴說著一個王國被滅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說,齊國畢竟是最后一個被秦國所滅,從殘留的城跡中可以看到齊國依靠其雄厚的實力而抵御強秦的情景,而這又折射出當時齊國的先進的技術和繁榮的文化,出土的遺址中,有孔子聞韶處,據說,孔子曾于此耳聞齊國音樂竟“三月不知肉味?!蹦驱R國宮城高大的建筑和恢弘的氣勢依然可以從舊跡中領略出來。

歷史的遺跡再現了往日的輝煌,齊國故都在千年的臨淄舊址中依然散發著許多不解的謎光。

1.讓人驚嘆的故城發現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建都,都城時間長達630多年。兩千多年后,考古工作者掘開故城,如同千年古夢呈現在千年的故跡墟土之上。

從挖掘的故跡可以看出:齊國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在大城西方,其東北部嵌入大城西南隅,殘存城垣主要是戰國時期的。小城南北2.2公里,東西近1.4公里,建造年代略晚于大城,為齊國國君宮殿所在,又稱宮城。大城南北長4.5公里,東西長4公里,為官吏、平民、商人等市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又叫郭城。兩城周長21.5公里,總面積30多平方公里,城外東、西為系水和淄河,南、北有城壕護衛。已探出城門11座,同史書齊城13門的記載基本吻合,估計尚有2座城門已被淄水沖掉。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可以想見當年的繁華場面。

這些重要的遺址遺物有:

①大型建筑臺基齊國故城內外有多處高大的夯土臺基,這就是當時齊國國君的宮殿和離宮別墅的房基。最突出的是宮城內西北地面上的“桓公臺”,該夯土臺基南北長86米,東西寬70米,臺高14米(現高)。臺基周圍東、西、北三面150米開外有溝道圍繞,可能是附屬于宮殿建筑的排水系統。齊國國君的宮殿筑在高臺之上,更顯示出王權的至高無上。

宮城西南有遄臺,又名歇馬臺或戲馬臺,臺高5米,長60多米,寬50多米,相傳為田忌與齊威王賽馬之所。城西北有梧臺,文獻記載,齊王曾在此宴請楚國的使者,故又有人說梧臺上的建筑就是當年齊國的國賓館。大城東門以外有雪宮臺,是齊王議事、會客和游樂的地方。

②手工業作坊大城和宮城內都有手工業作坊遺址發現,共有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宮城內的2處冶鐵作坊、1處煉銅作坊和1處鑄錢作坊無疑都是直接服務于王室貴族的。另外在大城東北部探出制骨作坊遺址4處,發現大量骨料和制骨用的刀石砥礪。

③孔子聞韶處大城東南部今韶院村,是孔子觀摩齊國樂舞——韶樂的地方??梢哉f,這里曾是齊國的音樂宮。

④墓葬大城內發現兩處春秋時期的齊國貴族墓地。戰國時代,墓葬多遷至城南10公里的牛山一帶。在故城周圍,大大小小的古墓有數百座。文獻中屢見記載,在齊國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王臣,如齊桓公、齊威王、齊宣王、齊襄王、孝公、莊公、管仲、晏嬰以及因“二桃殺三士”故事而家喻戶曉的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的墓都在故城內外,至今仍留有高如山丘的封土堆。

1971年發掘清理的故城東南郎家莊的一座春秋末期的齊國貴族墓,墓室南北21米,東西20米,槨室用大石砌就。雖然此時用人殉葬已受到社會強烈譴責,殉人之風大減,但該墓封土和17個殉坑內仍發現殉人骨架26具,其中有9人明顯是殺死后殉葬的。此墓雖經多次盜掘,但仍出土了金帶鉤、漆器等一些有價值的文物,殉人各有水晶、瑪瑙、玉等質料的精細工藝品隨葬。

⑤殉馬坑大城內東北隅,今河崖頭村一帶的一處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墓地,探出大、中型墓30多座,其中編號M5的是一座石槨大墓,該墓被盜嚴重,沒有發現葬品,但周圍東、西、北三面有相連的殉馬坑,呈曲尺形。1964年冬發掘北面的54米處,就清理出殉馬骨架145具。1972年春又在西南端30米內清理出殉馬83匹。殉馬均側臥,頭向外,每面兩排整齊排列。若全部發掘清理,估計殉馬在600匹以上,經鑒定,這些殉馬都是參戰用的騸馬。用如此大量的戰馬殉葬,可以想見墓主應當是一位勇武的國君。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東周殉馬坑。

1990年,在齊陵鎮后李村發掘的大型車馬坑是近年來齊城考古的重大收獲。殉葬車馬為上下埋葬,每層長8米,寬3米,車3輛,馬6匹,車具、馬飾配套齊全而精美。有戰車,也有御車。車馬排列有序,規模宏偉壯觀。

⑥珍貴遺物遺址、墓葬中出土的遺物主要有陶器、銅器、瓦當等。墓內多隨葬銅或仿銅的鬲、豆、罐、盂、鼎、盆、盤、壺以及兵器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在故城西南墓中出土的一件方銅鏡,堪稱稀世珍寶,該鏡高、寬、厚分別為115厘米、58厘米、1.5厘米,重達56.5公斤,背面有龍鳳紋圖案,5個鏤孔鈕,中間一個,四角各一個。此物的形狀和重量都是十分罕見的。

1964年,在城南齊墓中出土的一件圓銅鏡,雖然形制上并無特異之處,但其背面布局可謂匠心獨特。該鏡背面有3個鈕等距離地布置在鏡的周緣,中間用銀質乳釘9枚組成的十字形,將銅鏡云紋四等分,云紋間鑲綠松石,云紋突出部分錯以金絲。三鈕鏡原本就是少見的,加上其背面華貴的裝飾,更使它具有了很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1982年,在城南出土的一批隨葬品中有一件仿牛形犧尊,重6.5公斤,背上有蓋,以嘴為流,全身飾滿花紋,錯以銀絲,昂首而立,栩栩如生,成為齊文化的標志性實物之一。

另外,銅盂、銅簋中都有珍品,兵器中的“高子戈”因出于高氏墓地,又有《左傳》等多次提到的“高子”,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這些珍貴的遺址和遺物不僅表現了當時高度的文化水平,也輝映出齊國故都當時的繁榮和興旺。

2.精妙的建城技術

從挖掘的故城遺址可以看出當時齊國人高超的建城技術,如此技術,在今人看來,也是一個奇跡,它在我國乃至世界的建筑史上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據《吳越春秋》說:“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饼R都臨淄正是城、郭俱備。從大城、小城城墻相交處的解剖看,大城城墻夾在小城城墻之中,說明當時是先建郭城,后造宮城,而宮城內宮殿皆設于制高點——高大土臺之上,以顯示權威,也便于控制全城。

城墻用泥土一層層夯筑而成,墻基寬28米—43米不等。因城墻依地形而筑,蜿蜒起伏,故不平直,有多處拐角,現保存較好的尚有14處。東、西墻外面的系水、淄河,成為天然的屏障,表明齊國建都臨淄時是經過認真周密考察的。故城在不臨河的南北兩面有13~25米寬的城壕,與系水相接,注水可形成護城河,而壕內挖起的泥土可用于就近筑城,省去不少取土之勞。城墻歷經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斷續存在,可見當初夯筑得相當牢固。

在城內,與11座城門相呼應,有10條主干街道,其中宮城內3條,郭城內7條。街道最寬者20米。最窄者也有4~6米,它們都與城門相銜接,把齊城分切成10多個棋盤格局的區域,以便于規劃商業區和居民的里、社等的設置。

故城全城有統籌安排的排水溝道和排水口。小城排水溝渠深3米,長700米,寬20米,通過西墻下的排水涵洞注入系水。郭城由兩條主渠道組成的排水系統分別注入系水和淄河。有這樣的配套排水設施,城內居民盡可無積水內澇之虞。

郭城西北隅的排水道口是一處用大石交錯排列壘砌的涵洞,涵洞水口分上中下三層,每層5個方形水口,水口只能排水而無法進人,有防御上的考慮。道口在二三十米寬的城墻底下,這要在筑城以前就要事先布置好的。由此可見,規劃一座城池,不僅城墻走向,城門位置,連城內道路及排水設施等都需要統籌考慮,可見,齊國故城的科學性和當時的先進性亦在于此。

3.消逝的繁華故都

在故城臨淄,我們仍可領略到齊國當年的輝煌和氣派。宮城內高大土臺建筑的規模和氣勢在列國中也是極為突出的,城、壕、排水涵洞等一系列周密防御工事的建設,大批兵器和巨量殉葬的戰馬,都是尚武好戰習俗的明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区。| 隆化县| 广丰县| 常熟市| 清涧县| 临澧县| 响水县| 江安县| 叶城县| 肇东市| 茌平县| 柳州市| 江川县| 兴城市| 高青县| 巴南区| 楚雄市| 鹿泉市| 上犹县| 广宁县| 绿春县| 惠州市| 焦作市| 怀柔区| 准格尔旗| 驻马店市| 肥东县| 乾安县| 融水| 弥渡县| 沛县| 昆明市| 德昌县| 临泉县| 格尔木市| 茶陵县| 江华| 虞城县| 永川市|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