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遠古之國的背影(2)
- 出土的謎團(下)
- 舒天丹 仇靜主編
- 4809字
- 2016-08-19 10:24:01
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有著極為高超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據不完全統計,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5000多件,器類有鼎、簋、方、彝、尊、觥、壺、瓿、卣、缶、皿、觶、觚、爵、盂、盤、罐及錛、鑿、刀、鏟等幾十種,可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工具等類。它們造型奇特生動,紋飾華美,氣魄宏偉,表現出精湛的鑄造技術。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鼎,通耳高1.33米,橫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制作這樣一件器物,要采用分鑄法,先鑄鼎耳,然后將耳與鼎身鑄接在一起。鼎身四面每面要用兩塊范來鑄,器底用范4塊,四條腿每條用范2塊,鑄成這件大鼎共用范20塊。殷墟出土的熔銅坩鍋,類似倒置的將軍盔,其口部直徑約83厘米,一次可熔銅12.5公斤,要澆鑄出司母戊大鼎這樣的杰作,至少需要200人的通力配合,若加上制模、雕花、打磨等工序,其用工量就更為可觀了。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的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該器是用銅、錫和鉛三種元素的合金鑄成,三種金屬元素所占比例是:銅84.77%、錫11.64%、鉛2.79%,正合《周禮·考工記》記載的“鐘鼎之齊(劑)”。這種青銅配劑法是商代工匠長期鑄造經驗的總結。商代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多種多樣,有幾何形、動物形,表現人事活動的圖案,有平雕、浮雕、淺浮雕等多種手法,刻畫細膩生動,情趣盎然。
殷墟遺址和墓葬中除了有大量青銅器出土外,還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石器、象牙器。就婦好墓所出土的755件玉器來說,它們可分為:禮器;琮、圭、璧、環、璜、璇璣、簋、盤等;儀仗器:矛、戈、刀等;工具及生活用具:斧、鑿、錛、鋸、鏟、鐮、紡輪、杵臼、耳勺、匕、梳等;裝飾品:簪、鐲、串珠、玉人、龍鳳、怪獸及各種動物。婦好墓出土的玉雕動物達27種,大多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飛禽走獸,匠人們運用線雕、浮雕和圓雕等不同手法,形象表現了各種動物的姿態,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玉龍雕刻,昂首張口,作騰空而起之勢;玉鳳短翅長尾,飄然欲飛。十多件玉雕人像,呈跽坐姿勢,就像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這些人像,濃眉大眼,高高的顴骨,有的戴冠,有的盤發,有的著裝整齊,長袍邊上繡幾何形圖案,有的赤身裸體,再現了3000年前形態各異的中國人。這批玉器不僅造型多樣,品種齊全,其出土時的濕潤晶瑩、光澤鮮明,說明商代后期琢雕玉器的工藝和拋光技術都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當時很可能已出現利用輪子來帶動蘸著研磨砂的圓形工具對玉料進行琢制的工藝了。
石器的琢制也是匠心獨特,與玉器相映成趣。禮器有罐、豆、壺、瓿、盂、觶等,樂器有石磬,工具鏟、杵等都具有實用的價值。用于建筑物上的大型石雕動物,如熊、虎、貓頭鷹等,背上都有一個深槽,以便嵌入墻上的突起部位。
象牙器的數量雖不多,但制作精美,絲毫不遜于玉器,且更顯得富貴華美。其中,婦好墓出土一對用象牙根部雕刻的杯就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瑰寶。杯口外撇,唇薄如蛋殼,形體類似酒器觚,腰身有把手,把手中部外側刻一獸面和獸頭,杯的通體雕滿精細花紋,分組排列,各組紋飾之間用綠松石鑲嵌的細線隔開。另一件帶流虎杯,除全身飾滿花紋外,在把手的下端還雕出一立體的老虎,虎頭朝上,臀部突起,尾上卷,四肢前屈,像正在行走,使整個牙杯充滿了活力。殷墟制骨作坊遺址曾發現小型青銅刀、鋸、鉆和粗、細砂巖礪石等制骨工具,用這些工具同樣能對質地堅硬的象牙進行裁、剖、削、磨等整治加工,充分發揮青銅工具鋒利、堅韌的優點。但對牙料進行更加細密的加工,雕刻出與銅器、玉器媲美的器型、花紋,且線條卷曲自如,刻度深淺適宜,成為別具風格的藝術作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遠古精湛的工藝技術是怎樣產生的,精美的工藝制品和青銅器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二、沉睡的原始村落
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人類社會從原始群居生活進入氏族公社,在這漫長的演變中,氏族公社的具體生活情形如何?他們同現代人有什么樣的差別?他們的生活習俗同原始群居人類有什么不同?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的發現和開掘為了解和研究人類氏族社會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透過窗口,仿佛可以看到沉睡的原始村落在晨光的沐浴中蘇醒。
半坡遺址位于渭河流域的西安市東郊,從豐富的出土遺物和廣闊的遺址可以清楚地推斷出六、七千年以前人類生活的情景,氏族公社的人們不再像遠古時代人們一樣過著遷徙的生活,他們建造自己的房屋,房屋的周圍挖有5~6米的護房壕溝,以防止野獸的襲擊。氏族公社的人們白天出去勞作,夜晚就回到房屋中休息。房屋的建筑雖然簡單,但卻是非常講究的:房子有圓形、方形之分,每個房子又分出許多單間,至于這些單間如何使用,現代人很難作出準確的推測,對火的使用和管理,氏族公社的人們比以前要先進得多。他們修建火塘,建灶坑,燒陶品,火的使用,已經涉及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至于他們如何知道用火制陶品,如何來制陶的,只有靠我們推測了。
從出土的古物中,可以看到氏族公社的人們制造的工具更加先進,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已經自己生產糧食,收獲之后貯存在地窖之中。群體的公共墓地,展示著他們平等而艱難的生活情景:沒有太多的隨葬品,只是一些陶器和裝飾品,在墓地之中,出現了把小孩葬入翁棺之中的遺跡,這是整個墓地的不同之處。透過發掘的半坡遺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沉沉入睡的村落,人們早已進入夢境,只有他們遺落的物品仍似解說著夢中一切。
1.黃土下的原始村落
1957年,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渭河平原的黃土階層中,發掘了半坡遺址,從這些遺存的古物中展現了原始村落的情景。
從遺跡可以看出,半坡遺址文化遺存分早晚兩期,早期遺存內涵豐富且典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名稱由此而得,晚期遺存相對較少,半坡類型的村落范圍,大體上呈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橢圓形,南北最長300余米、東西最寬處近200米,房屋和大部分的窖穴、家畜圈欄及小孩甕館葬群,集中分布在村落的中心。考古學家在這個村落遺址的北部發掘出一段長70多米、寬深各約5~6米的壕溝。壕溝繼續向西側延伸,構成一個橢圓形的防護性壕溝,溝內是居住區,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是燒制陶器的陶窯生產區。居住區內居住的房屋、儲藏東西的窖穴、飼養家畜的圈欄等遺址,是村落的中心區。居住區內的建筑以一條深1.5米、寬2米的小溝為界劃分為兩小區,每小區的建筑物中心,有一座面積達160平方米的供集體活動的大房子,它的周圍密布著30~40平方米的中型房子和氏族成員住的12~20平方米的小房子。村落這種嚴格的布局既說明當時已有了處于樸素觀念的規劃,也說明當時居住的人們過著一種有組織的定居生活。
從復古的原始村落遺址上,人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在農業產生并有了實際意義上的豐富的收獲后,人類的生活狀況大大改變了,人們不必經過經常遷徙的采集,就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因此出現了定居生活。定居使得人工建房成為必需,于是就有了原始的半地穴式和地面之上的建筑;閑暇時間的出現,使得手工業漸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特別是使制陶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從半坡遺址居住區的整體來看,半坡氏族公社已過著永久的定居生活。
居住區中央的大房子,其結構和建筑方法與半地穴式的房屋相同,門向東開,中間為火塘,房子內已出現了分間的趨向,應是氏族成員公共集會議事的場所,或作為酋長接待外族客人的地方。在大房子周圍為中、小房子。半坡遺址的房屋有大房子和中小型房子,其中中小型房子在平面上有方形和圓形之分,在立面上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兩種。其基本特征是:房子的門道與屋室之間,有一個兩側圍起矮墻的方形門,房子中心有一個灶坑,居住面和墻壁都是用草塘泥抹成的。
方形房子遺跡共發現15座,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其特征是四角作圓弧狀,大多數是半地穴式,只有少數是從地面建筑起來的。半地穴式的房屋結構較簡單,建造時在地上挖一個深約0.5~1米的圓角方坑,坑壁即作為墻壁,中間挖個小坑作火塘,在火塘的一端嵌裝一個用以保存火種的陶罐,在火塘的兩邊,有兩根或四根柱子支撐屋頂。門口有一條狹長的斜坡狀或臺階狀的門道,有的還有門限,門道上用棚架掩蓋。長方形房子多在晚期才出現,門開在長邊,屋內分為高低不同的兩部,即進門的左邊有高出其他地方約10厘米的一塊面積,可能是睡覺的地方。平地建造的方形房子構造比前一種略復雜,它是用木板木椽和草泥土混合建造起來的兩面坡房子。為了堅固,屋基下墊鋪一層草泥,四壁和中間隔墻用木柱支撐,中間插上細的木柱和木板,用草塘泥涂裹,然后用火燒烤,形成一層堅硬的紅燒土墻面。
圓形房子共發現31座,直徑一般為4~6米,分為地面和半地穴式兩種,墻壁均以木柱作骨架,兩邊涂抹草泥。木柱排列密集,房屋里豎粗木柱支撐屋頂,中央有一灶坑。在坑和門口之間有略低的門道。
房屋中火塘附近的灰燼中有燒殘的獸骨、吃剩的果殼和螺螄堆積,有被壓碎的尖底瓶、罐、甕、盆等用具,磨盤、石研棒則在靠墻角的地方發現。每座房屋邊還一般有一至幾個不等的圓形或方形窖穴,用以儲藏生活資料和用具。窖穴多為袋狀坑,一般口徑1米、底徑2米、深1.5米左右,有些坑的坑壁用火進行燒烤。另外,在居住區邊緣和北段壕溝旁,發現兩座不規則的長方形建筑遺跡,周圍都有密集的柱洞,建筑形異于房屋,可能是飼養家畜圈欄的遺跡。
從遺跡可以看出,位于防護壕溝的東側是氏族燒制陶器的公共窯場,共發現6座陶窯,可分兩種形式。最常用的是橫穴窯,特點為:火膛是一個長約2米且傾斜的筒狀,筒子的上端是窯室,火膛與窯室之間有三道粗火道,窯室底部呈圓形,在粗火道的上方有10個長方形的小火眼通向窯室,火從火膛、火道、火眼進入窯室。另一種形式為豎穴窯,與前者不同的是窯室和火膛位置是上下垂直的。窯的規模不大,每窯能燒4—5個陶器,較大的陶器只能燒1個。
他們已經有了墓地,公共墓地位于壕溝北部,面積約6000平方米,已全部進行了發掘和清理,共發現174座墓葬,一般為成人墓,而兒童的甕棺葬則大多在房屋周圍。這種墓葬習俗起于何時,為什么進行墓葬,人們不得而知。
2.遺跡展現的遠古文明
考古工作者從發掘出土的動植物標本分析,半坡的自然條件是比較優越的,那時雨量較多,氣候較現在濕潤,遺址附近有平地、樹林,沿河兩岸有許多沼澤地區。在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用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遺址中所發現的生產工具多達621件,主要是石斧、石鏟、石鋤、陶刀、石刀、骨鏟和一些經過打制的粗糙的石制工具石鐮。石斧在當時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來砍伐樹木,開辟耕地,建筑房屋;石鏟形狀扁薄而寬,刃部鋒利,用來翻土或松土;石刀、陶刀以打制的兩端有缺口的刀子為多,大多用來收割糧食。
在半坡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在一座房子下面發現了一個小陶罐,里面保存著完好的粟,雖已腐朽但粟粒的皮殼卻清晰可辨。另外在一個小地窖里出現了儲存的粟米堆積,殘殼有數斗之多,說明當時粟的生產有一定的數量,不僅供活人食用,而且還為死者隨葬。這是半坡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有力證明。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遺址中出土有盛有菜籽的陶罐,里面裝著已經炭化了的白菜和芥菜的種子。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遺址中隨處可見的幼豬的骨骼,說明豬已經被家養,未至成年而被宰殺。
從出土的遺物中可以推出,半坡人不僅種粟和蔬菜,而且打獵、捕魚。打獵、捕魚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在人們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從遺址出土的許多狩獵工具和獸骨可以得到證明。打獵所用的工具有弓箭、長矛、擲球和棍棒等。矛頭是用石、角、骨等堅硬的材料制成的,磨制光滑而銳利;弓箭是狩獵的主要工具,有10多種不同的樣式,箭頭大多數是用骨頭制成的,形狀有柳葉式、圓柱尖頭式、三棱形、扁平三角形,一般長6—7厘米。打魚的工具發現有網墜、魚鉤、魚叉,其中網墜為石質;魚鉤魚叉均為骨制,有些有倒刺,包括單倒刺、雙倒刺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