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運動養生,給生命注入活力(1)
- 解讀人生智慧密碼之健商保證智慧(下)
- 仲侯主編 王英編著
- 4895字
- 2016-08-30 09:51:35
一、運動是生命之本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生命之本。早在兩千多年前《呂氏春秋》就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氣安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的論述,并把運動作為健康長壽的主要方法來提倡與實踐。
中華民族養生的豐富實踐與理論以及現代科學研究都證明只有通過運動鍛煉的方式,才能使你真正獲得身心健康,延長壽命。
1.運動是健康的激活劑
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叫做“用則進,廢則退”,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運動與生命息息相關,不斷的堅持鍛煉,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不僅有利于人體各器官的活動,更可以促使人們健康長壽。
體育運動是維護健康長壽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投資”,只要善于“投資”,是不會“虧本”的。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合理的運動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
(1)運動可增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愛好運動的人心肌收縮有力,排血量增加,心臟的冠狀動脈的口徑會增粗,心臟的供血將會得到改善,全身血管的彈性增強,動脈粥樣硬化將會得到延緩,心功能增強,血壓與心率對各種情況的適應能力也將增強。
(2)運動可改善呼吸功能
人體在運動中需要吸進更多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而肺活量增大,殘氣量減少,肺功能即可增強。呼吸功能好,有利于人體維持旺盛的精力,推遲身體的老化過程。
(3)運動可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
人在運動時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運動就增強了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并使整個機體的代謝增強,從而提高了食欲。運動還促進胃腸蠕動,消化液分泌,肝臟、胰腺的功能也會得到改善,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都得到提高。為人的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質保證。
(4)運動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功能
運動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的協調活動,堅持運動的人常表現為機體靈活、耳聰目明、精力充沛,這正是神經系統功能健全的表現。
(5)運動可促進腦的血液循環
運動在促進腦的血液循環的同時,可以改善大腦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延緩中樞神經系統的衰老過程,提高其工作效率。這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尤甚重要。反復的肌肉活動訓練,使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調節能力更趨完善,從而起到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特別是輕松的運動,可以緩和肌肉的緊張,收到放松鎮靜的效果,對神經官能癥、情緒抑郁、失眠、高血壓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6)運動使肌肉發達,骨質增強
運動本身就是對骨骼的牽拉,正確的運動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縮與舒張能力,肌纖維變粗,肌力增強。運動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肌肉、骨骼的營養也得以改善,骨骼的物質代謝增強,使骨骼的彈性及韌性增加,從而延緩了骨的老化過程。并可防止骨質疏松、骨關節退行性改變、關節酸痛等癥。
(7)運動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運動對內分泌系統,特別是對調節新陳代謝起重要作用的垂體——腎上腺系統以及胰腺等消化腺的功能,影響更大,而肌肉的豐碩、骨骼的健壯、韌帶的柔韌、血管的彈性、心肌的增厚、毛細血管網的增多等,無一不是在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形成的。運動能改善糖代謝,防治糖尿病;運動能降低血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運動能促進多余脂肪的利用,防止發胖;運動能改善性機能,和諧性生活,等等。這些都與內分泌調節功能的改善有關。
2.運動能為你帶來好心情
運動不僅有益于人的身體,也有益于人的精神,甚至一想到運動都使人心情愉快。很難想像在游樂場坐了過山車或滑完雪、騎旋轉木馬后會愁眉不展。噴氣機、賽車或摩托艇都能使人興奮。運動是一種興奮劑。
靜止不動是一種抑制劑。很久以來,人們一直懷疑抑郁和不活動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只須想想被關在籠子里的動物就讓人心情壓抑。但正如我前邊說過的,我們其實也都是被囚禁在“動物園”里的動物。我們的文化使我們置身于一個缺少活力的牢籠里,或許沒有壓抑的人就是我們中那些活躍的人。
有人斷言,不論何種壓抑的心情都會被10公里的長跑所改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相信,體育鍛煉是治療抑郁病的一個重要方法。
運動是如何改變壓抑心情的呢?腎上腺素是一種化學抑揚調節劑,在運動中調整身體的適應性。腎上腺素的多種影響之一是刺激大腦釋放內啡呔。內啡呔是大自然創造的化學物質,用來抑制我們的疼痛感。人類在進化中逐步形成了對疼痛的耐性,其好處在生存斗爭中顯而易見——戰斗中感覺不到傷口的疼痛。一個人用斷腿竟差一點兒跑完波士頓馬拉松賽的全程,直到比賽結束他才覺得疼痛難忍。腎上腺素和內啡呔都是興奮劑,心情憂郁的人都缺少這兩種化學物質。治療抑郁癥的較好辦法是,恢復和補充腎上腺素和內啡呔的不足。自然療法就是運動健身。
隨著人的歲數的增大,進入中老年時期,身體功能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健康的身體使你能更好地承受身體功能降低帶來的壓力。行動越來越遲緩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想跟上兒孫們的腳步,這種想法本身就不切實際,但是如果你努力去做了,那么得抑郁癥的可能性就會大為減少。最后的生活不應在壞心情中度過,它應充滿歡愉和樂趣,運動健身計劃是保持這種生活態度的關鍵。步行去商店、圖書館或郵局比黑色藥箱里的任何藥物都管用。
3.運動是一種積極的身心休息
體育運動是人們在調整、順應新的生活節奏的過程中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同時也是從一種相對比較消極、被動的“休息觀”上升到積極進行“體質投資”高度的有益休息方式。它具有防范疲勞和獲取人體能量的雙重功效。
連續做同樣工作如果時間過長就會感到疲勞,隨之體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這種現象可以看做是身體要從強制狀態解放出來,也就是由于自身的防衛本能為避免出現病態,通過疲勞發出信號。
身體疲勞當然要采取休息的方法加以消除,但是怎樣休息效果更好呢?經常鍛煉身體的人與不鍛煉身體的人,休息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這是因為,兩者在安靜時的脈搏數(即心臟跳的次數)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成年人安靜時的脈搏數每分鐘70次左右,常運動的人每分鐘大約在60次左右,不運動的人每分鐘大約80次左右。
心臟每收縮一次,在淺表的動脈管壁上可觸到一次搏動,稱做動脈脈搏。脈搏可以反映心搏頻率、心搏節律、血壓、血流及血管等方面的情況。心臟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支配,交感神經興奮可以使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迷走神經興奮時心率減慢。運動時交感神經占優勢所以心跳加快。心臟的收縮與舒張雖然受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控制,但心臟本身的功能與平素身體鍛煉有很大的關系。經常鍛煉可以使心肌收縮力加強,每次搏出的血量增多。通常將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量,稱為心輸出量,但是心輸出量與心跳次數的關系則是: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心搏頻率。每次搏出的血量增多而心跳次數減少,但心輸出量不受影響,足以供應全身所需要的血量。優秀網球運動員的脈搏次數約38次左右,心跳次數越少,心臟負擔越輕而心臟儲備的力量越大。
人們在運動時,血輸出量可以增加幾倍,這時運動著的肌肉就可從單位體積的血液中多吸收氧氣。因此,運動時供給肌肉的總氧量會大大地增加,所以運動員精力充沛,運動能量大。
經常鍛煉的人平時脈搏次數少,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心肌收縮力強;安靜時是迷走神經占優勢,可以充分消除身體的緊張狀態從而得到有效休息。缺乏鍛煉的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即使在夜間心跳也比較快,因而不能充分消除疲勞。對于肉體疲勞的消除最好方法是睡眠,但也不能完全靠睡眠,除睡眠外還要進行一些其他活動。
對于精神疲勞的消除主要靠活動身體而不能靠睡眠,譬如用腦過多而感到疲勞時,可散散步或打打球,或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這是消除精神疲勞最有效的方法。
4.運動能夠益智健腦,促進思維
運動的一種益智健腦的好方式。據報道,聰明人運動多。是他們聰明才進行運動呢,還是因為運動身體使他們聰明?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智力有減退的危險。智力減退主要不是由于衰老,而是脫離積極生活的結果。思考、運動、再思考、再運動,人的大腦會為此而健康。
運動會使大腦發生什么變化?我們已經知道,任何身體活動都促使血液從身體不重要的部分,如腸道和腎臟,流向進行活動的胳膊和腿部。然而,大腦中的血液卻不被分流,從而保證了大腦持續不斷地接受血液。科學家們在研究了進化過程后知道,大腦的發展進化與動物運動的復雜性成正比。食肉動物的大腦比食草動物的要大,而大腦的大小與生活方式的復雜程度有關。身體健康的人神經傳導就快,與“不用即廢”的原則相一致。因此,活動得越多,肌肉、循環和神經就越發達。
不論大腦的哪一部分參與活動,它都會變得更發達,就像肌肉在運動后會更強健一樣。美國醫學家瑪利安·戴蒙得指出,愛因斯坦大腦頂葉,即負責聯想的那部分特別大。
生命需要若干種要素:能量循環、生長基因、循環支持和足夠的營養,所有這些成長要素都是由運動所提供。運動能促進腎上腺素的釋放,腎上腺素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大腦刺激物質。有腎上腺素,我們就更為警覺、清醒;沒有腎上腺素,大腦就會休眠。
美國生物學家鮑勃·達斯特曼挑選了一組老年人分別做了一個運動之前和之后的測試。測試表明,不僅預先估計的積極結果得到了驗證,而且這些老人的智商也都提高了。一份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的最新報告表明,一項6周的快速輕松的步行鍛煉計劃使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增加了7.5%。
5.運動延緩衰老,使人長壽
運動延緩衰老,使人長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則不衰”是中華養生的名諺。唐代名醫孫思邈,享年101歲,他的養生之道就是“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廣泛流行于民間的諺語也提到運動對于生命的重要性,如“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手舞足蹈,九十不老”,“天天動,血脈通,臉發紅,腰不痛”。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早就說過“生命在于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著名政治家、首相丘吉爾一生繁忙,生活緊張,卻能獲得91歲高壽。他酷愛運動,如騎馬、打棒球、游泳等。
因此,古今中外,對運動重要性的認識是一致的,毋庸置疑。
自然界運動的壽命也能說明此問題。家養動物一般要比野生動物壽命短,如家兔壽命大約4~5年,而野兔可達15年;家狗大約13年,而牧羊狗可達27年;野豬也比家豬的壽命長一倍。
有人用器官功能測定法,證明人體器官可使用150年之久。運動與不運動者相比較,其器官功能前后相差15年,壽命相比,前者平均要長5~10年,甚至有報道稱相差12年。
英國人曾做過跟蹤調查,坐辦公室的人缺乏運動,心臟病的發病率比一般人要高好多倍,相當于吸20支煙/日的結果。
大鼠實驗也表明,將其分成兩組,一組給予好的飲食,但無所事事;另一組除給予飲食外,給予運動,每天進行150分鐘游泳,結果兩組的最大壽命者相差可達一半時間。缺乏運動者的左心室壓力低,易患心臟病,而運動者的心室壓力強。關在籠子內的夜鶯,一旦飛入高空,當它翱翔高唱時,心臟無力承受壓力,可發生心臟和動脈破裂而死亡。
運動是生命的需要,沒有運動就沒有生命。身體內所有器官、組織,都遵守“用則進,廢則退”的規律。人體60億條肌肉纖維,639塊肌肉,每一塊(束)肌肉都需要運動才能生長發育。哪一塊肌肉不運動,就必然不生長,已經生長成的也會萎縮。
運動是機體內部的清潔劑,只有運動才能清除機體內部的廢物。正如中國的俗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呂氏春秋》記載:“筋骨瑟縮不達……為舞以宣導之。”南宋的羅泌在《路史·陰康氏》中,進一步闡述“腠理(皮膚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滯著而多重月追(腳腫)……教人以舞以利通之。”現代醫學已經證實,跳舞可使體內分泌激素增多,使皮膚白嫩,也能消腫。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揭示運動、娛樂、跳舞能治病壯體而使人年輕。其實,中國的呂不韋,要比法國伏爾泰論述“生命在于運動”早兩千多年。
運動使機體內產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機體抗氧化能力,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及過氧化物“殘渣”等有毒(使人衰老物)廢物。實驗證明:急性過量運動,對身體有害,使自由基(使人衰老物質)升高。所以,老年人抗衰老的運動,不能采取過于激烈、過量的急性運動。必須采取一定量而又有規律的運動,才能使抗擊衰老物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增高,才能起到抗衰老作用。
據調查,經常有規律適度運動的人,現已45歲,而實際生理年齡只有33歲。比歷法年齡年輕了12歲;55歲的人,實際只有41歲,比歷法年齡年輕了14歲;如不參加運動,雖是中年人,但卻未老先衰,已進入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