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讀書期間,基辛格榮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奧特做他的導師。埃利奧特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是哈佛的一個傳奇人物,為黑格爾的信徒。他教授給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并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二個伯樂。
在學習之余,基辛格則協助利奧特做各種行政事務工作,他做得十分盡心。這是討得教授們歡心的一手。在那些冷戰的年代,哈佛大學一直在擴充學術研究機構,幾乎每學期都要增設一個新的機構,例如俄國問題研究所等,這樣也就需要一批不怕搞點行政事務工作的學者。于是,基辛格的閱歷越來越豐富了,他的前程也越來越寬廣了。
在熟練行政事務的同時,基辛格與人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體現。在哈佛期間,他不僅成為埃利奧特的愛徒,還同時贏得了埃利奧特的著名死對頭卡爾·弗里德利克教授的青睞。
據這位同學回憶說:“當時的情況是,你要么是埃利奧特中意的人,要么是弗里德克利中意的人。而基辛格卻能左右逢源,同雙方都混得挺好。”
1950年,在埃利奧特教授的指導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為《歷史的真義—關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
這篇本科論文長達377頁,埃利奧特教授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了“最優”。基辛格的論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為他的論文篇幅過長,學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規則”,這條規則限定未來的大學生在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時,長度不得超過基辛格論文長度的1/3。
由于本科學習成績優異,基辛格被免試推薦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1952年,他獲得碩士學位。接著,他又開始了博士的攻讀。
也就是在1952年,當基辛格正在寫他的博士論文的時候,埃利奧特舉薦他的這位大弟子去負責一項新的研究活動,這使基辛格同世界各國首都建立了一種特殊的聯系網。
這項活動的名稱是哈佛國際講習班。這個講習班邀請了國外大約35位杰出的、有影響的人物到查爾斯河畔來度暑假,縱論政治、哲學和歷史。
對所有參加這項工作的人來說,這是很有興趣的事情。經過幾個夏天,基辛格通過這項活動就結識了好幾百位前程遠大的政治家、學者和新聞工作者。這些人當中,有后來成為法國總統的德斯坦,比利時首相廷德曼斯、日本通產相中曾根康弘、以色列總理阿隆等著名政治家。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曾擔任一門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他還組織了國際問題研究班,并創辦了一份名為《合流》的季刊。
1954年,基辛格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累與和平問題,1812—1822年》,該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建立與維持,實際上是對歐洲古典均勢學說的評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為現實主義學派中第一流學者的聲譽。由于杰出的學術成就,基辛格被授予夏季獎。
雖然學習時成功的,但是,基辛格留校任教的愿望卻被哈佛大學粗暴地拒絕了。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鄉紐約,擔任美國對外關系協會研究小組的研究主任,負責起草帶有結論性的研究報告,并準備出版專著。
無論在協會工作時間還是下班以后,基辛格無時不在考慮,怎樣在打核戰爭則造成浩劫、搞綏靖則心有未甘這兩個前途之間尋求一條中間道路,借以擺脫正像他后來所說的“在決一死戰和不戰而敗……之間作一抉擇的困境”。
一句話,就是要設法學會如何在核彈時代生活和生存下去。基辛格以其特有的精力,全神貫注在這項為期一年半的工作之中,不讓任何事情打擾他的思路。
1957年,基辛格終于出版了《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該書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從而使基辛格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而紅。
同年,哈佛大學決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講師等級。就這樣,在1957至1969年,基辛格歷任哈佛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與此同時,他還在校外擔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特別研究計劃主任、國際問題中心成員、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蘭德公司顧問等兼職。
在此期間的1960年,肯尼迪當選總統后幾個星期,基辛格出版了《選擇的必要》,他在此書中提倡的“靈活反應”戰略被肯尼迪政府接受為現行戰略,肯尼迪一度邀請他為白宮顧問。
后來,因基辛格的作風不合肯尼迪的胃口而中斷合作。基辛格從這件事中吸取了一個教訓:總統不需要別人告訴他什么事不能做,最好是告訴他什么事能做,或至少提供他愿意接受的選擇。
隨著肯尼迪政府的結束,基辛格在華盛頓再度受到歡迎。1965年、1967年約翰遜政府派他和學術界知名人士去越南考察,旨在爭取他們對戰爭的支持。
然而,不久《華盛頓郵報》報道了基辛格認為越南政府不得人心、打不贏戰爭的觀點。約翰遜政府惱怒異常,聲稱基辛格的越南之行與政府無關,并不再啟用他為顧問。
就這樣,基辛格終于了解了政府官員是如何操縱新聞界的,又是如何不考慮調查報告作者的,后來他把這兩個教訓運用到自己的官場生涯中。
從畢業一直到1968年為止,基辛格一直在權力的邊緣上徘徊,這并沒有使他過分失意,因為巨大的轉機就要出現了。
結束越戰
1968年,美國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拉開了帷幕。
在此次大選中,基辛格擔任了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洛克菲勒時“東部財團”的大財閥之一,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基辛格把自己的希望大都寄托在洛克菲勒身上,基辛格之道,如果洛克菲勒當選,他作為競選時的首席外交顧問,國務卿或國家安全助理的職務將為他所有。
然而,事情不如人愿,后來尼克松卻戰勝了洛克菲勒,獲得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并最終贏得了大選。
在競選中,基辛格曾經把尼克松罵得狗血噴頭,但是尼克松卻不計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決定聘請基辛格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并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三個伯樂。
尼克松當選總統后的一天中午,基辛格正在與洛克菲勒共進午餐,電話玲響了。是當選總統的尼克松要在皮埃爾飯店召見基辛格,在坐的人壓根兒沒料到這次召見是給基辛格在新政府提供一個重要位子。
盡管基辛格的朋友和同事暗藏羨妒之心,但還是催他接受這個職位。而洛克菲勒本人對提拔基辛格一事也感到很高興,為此,他惟還饋贈給基辛格5萬美元。
1969年1月,基辛格離開了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文人戰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轉變。
尼克松就任伊始,就面臨了美國外交的四大錯誤路線。第一,進退兩難的越南戰爭;第二,排斥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第三,美蘇之間對雙方利益都沒有好處的軍備競賽的升級;第四,因為美國的無能而使美國與中東的關系陷入僵局。于是,尼克松和基辛格上任之后,就開始著手處理這四個方面的問題。
越戰當時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個很大的麻煩。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為越南共和國及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越戰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廷琰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
到20世紀60年代末,越戰逐步升級,50多萬美軍和7萬多盟軍部隊在越南南部的叢林中作戰,已經有3萬名美軍官兵喪失,特別是1968年以后,每周都有200多人陣亡,這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戰浪潮。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結束越戰無疑成為對尼克松、基辛格等人的一次嚴峻考驗。因此,基辛格剛剛走馬上任,就開始召開國家安全會議,重點討論越南問題。
1969年8月,基辛格和他的助理安東尼·萊克悄悄搭上一架美國小型軍用噴氣式飛機飛往巴黎。到達后不久,以春水為首的兩名北越代表也來了。就這樣,雙方開始了談判。當然此次談判并沒有取得多大進展。
第二年,新的一年開始后,基辛格感到開展新一輪談判的條件成熟了。這時的美國處于一個強有力的位置,所以基辛格急于回到談判桌上。
然而,和談依然沒有結果。和談沒有進展,尼克松等人決定在戰場上試一下。戰爭的結果并不順利,40多天后,美國支持的南越軍隊再次一敗涂地。
南越軍隊的無能和國內的反戰浪潮讓尼克松、基辛格等人加快了從越戰撤軍的步伐。
1971年5月31日,基辛格在巴黎與春水會晤時,最終提出美國單方面從越南撤軍。同時,美國方面則要求河內同意在整個印度支那實行停火,并放棄推翻阮文紹的企圖。
美國作出了明顯的讓步。基辛格的越南問題專家擔心北越軍隊留在南越戰爭注定將會繼續下去。基辛格表示理解,但堅持這項讓步。
1972年,河內發動了春季攻勢,3個正規師在蘇制坦克大炮的掩護下,越過了南北放的非軍事區,而南方軍隊則節節敗退。面對北越的進攻,尼克松實施了代號“自由門廊”的行動,對北越進行了轟炸,使北越損失巨大。
接下來,基辛格再次飛到巴黎于北越代表展開談判。到了10月,基辛格和越南代表簽署了《關于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文本。
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于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美國、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即巴黎和平協約)。
隨后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4月30日一架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屋頂上撤離了最后一批美國公民,也成了美國卷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
第一次訪華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后有兩樁心事:一是搞點什么驚人之舉使自己名垂青史;一是設法連任下屆總統。對外首先考慮的就是:主動同中國和好;借助中國從越南脫身和抗衡蘇聯。因此,尼克松上臺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探索重新同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
1969年,中蘇珍寶島事件后,尼克松認為時機成熟,在7月出訪亞、歐前夕,宣布對中國放寬人員來往和貿易交流的限制。在出訪過程中,尼克松請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總統向中國領導人傳話,希望同中國對話。
當年9月,周恩來總理同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后,尼克松進一步加快步伐,指示美國駐波蘭大使,立即尋找機會同中國駐波蘭代辦接觸。
12月3日,美國駐波蘭大使在華沙科學文化宮舉辦的南斯拉夫時裝展覽會上,追著向我駐波蘭使館人員表達了這一愿望。中國作出了積極響應,同意恢復中斷兩年的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但只談了兩次又因美國人入侵柬埔寨而被我中斷。
中美華沙大使級會談再次中斷后,尼克松和基辛格感到這種會談易受到美國國務院的干擾,而且每次都是互念經過批準的稿子,既耽誤時間,又不解決問題。尼克松決定另開渠道,同中國領導人對話。
1970年6月美軍撤出柬埔寨后,尼克松于10月初先發出要打破中美關系僵局的信號,公開表示:“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接著趁葉海亞·汗和齊奧塞斯庫去美國慶祝聯合國成立二十五周年之機,請這兩位總統向中國領導人傳話。
10月26日,尼克松在會見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時又表示了同樣的愿望。在歡迎宴會上,尼克松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名稱,發出了西方人士稱之為“意味深長的外交信號”。
隨著中美雙方的努力,中美關系開始向好的方向前進。此時,中國政府重申,愿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商談。
此次基辛格到來華接觸采取的秘密方式,這也是有原因到。之前,中美會談都是公開或者半公開進行的。談判雙方都死抱著各自政府的固執己見不放,政策沒有絲毫靈活性,同時還要顧全各自政府的面子,所以,談判根本未獲得任何實質性進展。更有甚者,談判桌有時還成了彼此指責和斗爭的場所。
基辛格經地謹慎的分析之后,決心改變這種談判方式。他和尼克松總統商談,決定通過秘密渠道進行談判接觸。秘密談判有如下好處:萬一談判失敗,美方不會有任何損失。如果是公開談判,失敗了有損美國形象,尼克松政府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將行走艱難。
于是,基辛格通過友人向中國傳達信息。中國方面靈敏地接受暗示,并請美籍名記者斯諾與毛澤東一起參加國慶活動,在天安門城樓上看閱兵式。美國人上天安門城樓,實際上也是巧妙地向美國傳遞信息。
尼克松立即回應,在接受時代雜志采訪時,發表了一段有利于國的暖昧的話:“中國大陸若想在國際舞臺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今后十年內恐怕不易辦到,但是二十年后,情形想必將會逐漸改善;我這輩子最大的愿望便是到中國訪問,即使我個人無法成行,也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到那里走一趟!”話說得巧妙,既不太引人注意,又給中共方面一個明確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