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以出色的口才贏得人脈(4)
- 解讀人生智慧密碼之人脈歷練智慧(下)
- 仲侯主編 王霞編著
- 4931字
- 2016-07-21 13:53:30
上司終于被她的過分“恭維”及不誠的眼神弄煩了,只好告訴她:“不是你沒看過的就是新衣服,我的衣服有的五六年了,只是保養得好,配來配去就不一樣啦!你一嚷嚷,人家以為我多浪費,怎么天天買新衣,以后就別再說我的衣服啦!”而當上司得知這位甜姐兒在她面前說得甜如蜜,背后卻對客戶中傷自己時,一點也不驚奇,因為上司早從她的“過度恭維”中觀出“玄機”了。
在平時生活中,不傷體面的事我們不妨遷就別人,但在問題的本質上,該拒絕就拒絕,該同意就同意。這在應酬學中也是個非常重要的事項。不然的話,如若是一味地附庸奉承,那么遲早我們在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中就會失去地位,成為“附庸外交”。
那么應該怎樣去贊美人家呢?
首先我們應該顧及所處的場合,如有旁人在場,則應注意到他們的心理,以免他們產生難堪,誤會了誠意;其次在措辭方面也要求掌握分寸,以免弄巧成拙;還有,恭維必須有針對性,語氣一定要誠懇,點到即可。
這里要強調說明的是,虛偽地贊揚他人往往適得其反。比如看到一位并不很漂亮的女孩,就不能贊美她太美麗,因為這樣,會讓她覺得是在故意戲弄她或是太虛偽了。但是,我們不一定要贊她漂亮,可以改為贊她的頭發、服飾等。再者,贊她溫柔、有氣質——或許,她還會覺得你這人了解她哩。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貝維爾就曾說過:“如果你想贊美一個人,而又找不到她有什么值得贊揚之處,那么,你大可贊美他的親人或和他有關的一些事物。”這才是恰當贊美的交往藝術。
3.發掘對方的閃光點進行贊美
抓住一個人的獨特之處來進行委婉的贊美,最能贏取人心,調節氣氛,這是要靠培養敏銳的觀察、機智的應變能力才能達到的境界。
贊美別人,不單單是甜言蜜語,而是更根據對方的文化修養、個性性格、心理需求、所處背景、語言習慣乃至職業特點、個人經歷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贊美對方。
張之洞任湖北總督時,適逢新春佳節,撫軍譚繼恂為了討好張之洞,設宴招待他,不料席間譚繼恂與張之洞因長江的寬度爭論不休。譚繼恂說五里三,張之洞認為是七里三,兩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眼見氣氛緊張,席間誰也不敢出來相勸。
這時位列末座的江夏知縣陳樹屏說:“水漲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臺、中丞說得都對。”
這句話給倆人解了圍,倆人撫掌大笑,并賞陳樹屏二十錠大銀。
陳樹屏巧妙且得體的言詞,既解了圍又使雙方都有面子。這種贊賞就充分考慮了聽者的心理和當時的情況。
另外,人的素質有高低之分,年齡有長幼之別,因而特別的贊美比一般的贊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總希望別人不忘他“想當年”的業績與雄風,同其交談時,可多稱贊他引以為豪的過去;對年輕人不妨語氣稍微夸張地贊揚他的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并舉出幾點實例證明他的確能夠前程似錦;對于經商的人,可稱贊他頭腦靈活、生財有道;對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稱贊他為國為民、廉潔公正;對于知識分子,可稱贊他知識淵博、寧靜淡泊……當然這一切要依據事實,切不可流于虛情假意與浮夸。
4.贊美他人應想好恰當的詞語
在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有好的口才,許多人的贊美因此往往“美”不起來。有的人說話不自在、不自然、不連貫,甚至面紅耳赤,自己別扭,別人聽了更別扭。他慷慨的贊美反而成了送給別人的懲罰,使人既不痛快又費神。有些人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信口開河,甚至胡亂聯系,無中生有。這種人對你的贊美越慷慨,越會讓你感覺到他毫無誠意。這樣的贊美常被人認為虛偽、矯揉造作,甚至有溜須拍馬的嫌疑。還有的人因為口才不好,詞不達意,反令被贊者極為尷尬。
幾位從前中學的同學到吳君家玩。吳媽媽對人非常熱情,同這些當年的“小毛頭”親切地交談起來。
聽到大家都大學畢業了,聯系的工作也不錯,吳媽媽眼里流露出既高興又羨慕的神色,搖著頭嘆息說:“你看你們,是多好的孩子!一個個油光滿面,到哪都討人喜歡。俺那個崽,不會來事,三腳踹不出個屁來,到現在還沒找到工作呢。”
一句話差點兒讓大家背過氣去,笑也不是,怒也不成。老太太本是好意,想夸獎他們一下,也許想說一句“春風滿面”,但卻用了一個“油光滿面”,意思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大家雖然都明白她老人家是一位文化不高的農村婦女,不知從哪里撿來一個連她自己也弄不懂的詞語,讓人無言以對。
笨拙的講話就像一架破爛不堪的錄音機,使贊美這本該美妙動聽的旋律變得刺耳難聽,不能打動人、感染人,反而會損傷人的情緒,扭曲原意。
在一次管理層會議上,一位報告人登臺了。
會議主持人介紹說:“這位就是劉女士,這幾年來她的銷售培訓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也算有點兒名氣了。”
這末尾顯然是畫蛇添足的一句話,讓人怎么聽來都覺得不太舒服,什么叫“也算有點兒名氣”呢?
稱贊的話如果用詞不當,讓對方聽起來不像贊美,倒更像是貶低或侮辱。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事與愿違。所以在表揚或稱贊他人時也要謹言慎行、注意措辭,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列舉對方身上的優點或成績時,不要舉那些無足輕重的內容,比如向客戶介紹自己的銷售員時說他“很和氣”或“紀律觀念強”之類和推銷工作無關的事。
第二,你的贊美中不可暗含對方的缺點。比如一句口無遮攔的話:“太好了,在屢次失敗之后,你終于成功了一回!”
第三,不能以你曾經不相信對方能取得今日的成績為由來稱贊他。比如,“真想不到你居然能做成這件事”,或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你恐怕自己都沒想到吧!”
總之,稱贊別人時在用詞上要再三斟酌,千萬不要胡言亂語。
5.贊美他人的五種方法
贊美他人也需講究方法,若在贊美別人時,不掌握一定的技巧,不審時度勢,即便是真誠的贊美,也不會達到預想的結局。
贊美的方法很多,現在就常用的幾種方法分述一下。
(1)直言夸獎法
夸獎是贊美的同義詞。直言表白自己對他人的羨慕,這是平常用得最多的方法。老朋友見面說:“啊!你今天精神真好啊!”年輕的妻子邊幫丈夫結領帶邊說:“你今天看上去氣色好多了。”一句平常的體貼話,一句出自內心的由衷贊美,會讓人一天精神愉悅,信心倍增。
(2)反向贊美法
指責與挑剔,每個人都難以接受。把指責變成贊美,看來是難以想像的,能真正做到更是不易。但世界著名企業家洛克菲勒做到了。
洛克菲勒是位很具吸引力的企業家,使許多有才能的人團結在他周圍。一次,公司職員艾德華·貝佛處置工作失當,在南非做錯一宗買賣,損失了100萬美元。洛克菲勒知道后沒有指責貝佛,何況事情已經發生了,指責又有何用?他于是找了些可以稱贊的事,恭賀貝佛幸而保全了他所投金額的60%。貝佛感動萬分,從此更努力地為公司效力。
(3)意外贊美法
出乎意料的贊美,會令人驚喜。因為贊美的內容出乎對方意料,會大大引起對方的好感。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了一個他曾經歷過的故事:
一天,他去郵局寄掛號信,辦事員服務質量很差,很不耐煩。當卡耐基把信件遞給他稱重時,說:“真希望我也有你這樣美麗的頭發。”聞聽此言,辦事員驚訝地看了看卡耐基,接著臉上露出微笑,服務變得熱情多了。
(4)肯定贊美法
人人都有渴望贊美的心理需求,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上更是如此,例如,在報上發表了文章,成功地完成了論文,苦心鉆研多年的項目通過了鑒定等,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時,不失時機給予真誠的贊美會使被贊美者高興萬分。
大家都知道張海迪的故事,她曾應日本友人之邀,赴日本參加特意為她舉行的演講音樂會。在臺上,她第一次用自學的日語做了自我介紹,并唱了幾首她自己創作的歌。在她講完之后,她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贊許、鼓勵和褒揚啊!這時,日本著名作家和翻譯家、主人之一秋山先生上臺來緊緊抱住她,說:“講得太好了,我們全都聽懂了!”這簡短的贊揚深深地打動了她,使她在最需要了解自己價值的時候,對自己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增強了自信心。
(5)目標贊美法
在贊美別人時,為他樹立一個目標,往往能讓他堅定信念,為這一目標而奮斗。
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訓練隊伍時,他發現一個叫杰里·克雷默的小伙子思維敏捷,球路較多。他非常看好這個小伙子。一天,他輕輕地拍一拍杰里·克雷默的肩膀說:“有一天,你會成為國家足球隊的最佳后衛。”克雷默后來真的成了國家足球隊主力隊員。他后來回憶說:“倫巴迪鼓勵我的那句話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
6.贊美應注意的幾個事項
列寧說:“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謬誤。”任何事都是這樣的。適度的贊美,會使人心情舒暢;反之,則使人十分尷尬。為了使贊美達到應有的而不是相反的效果,合理把握贊美的“度”就成為贊美者們必須重視的問題。
(1)頻率適中
這里的頻率是指相對時期內對一個對象贊揚的次數。次數太少,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次數太多,也會削弱應有的效果。而贊揚的頻率是否適中,是以受贊揚者優良行為的進展程度為尺度的。如果被贊揚者的優良行為同贊揚的頻率成正比,則說明贊揚的頻率是適度的;如果呈現反比的現象,則說明贊揚的頻率過高,已經到了“濫施”的程度。
(2)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
贊美不僅要符合眼前的實際,而且要高瞻遠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那樣才能提升你贊美的高度,使你的贊美經得起推敲和時間的考驗。
有些東西具有相對穩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習慣等,這方面比較容易稱贊。而有些東西則不穩定,如人的行為、成績、思想、態度等,若從長遠考慮,贊美時要謹慎。如有些人入黨之前各方面表現都很積極,領導便開始稱贊他:“該同志一直……”有經驗的人就會想,先別夸那個,慢慢兒看吧。果然,他入黨之后,各方面就開始松懈了。人迫于某種壓力或某種需求,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如果贊美人時僅限于就事論事,極易犯目光短淺的錯誤。
(3)注重過程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夸獎朋友取得的成績時,他會說:“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心血!”言語間仿佛有你不知其艱辛、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意思。相反,如果你說:“真不錯,一定花了你許多的心血吧!”他就會覺得心里舒服,認為你很了解他。可見,夸獎勞動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效果更佳。
其實,很多人做事并不僅僅在乎結果,更注重過程。如果你人云亦云地夸獎他取得的成果,不但有勢利之嫌,還會讓人這樣想:“如果我失敗了呢?”因而也許對你心生厭惡也未可知。很多名人討厭記者的采訪,也許有此同感。
(4)及時贊美
贊美的效果在于見機行事、適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飲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
作為丈夫,當你下班后走進家門,看見嬌妻已經為你備好晚餐,你只要深情地望她一眼,說一句“看到桌上的菜我就餓了”,她一定會心花怒放的。倘若你酒足飯飽之后才說一句“你今天回來得真早”,那樣的效果,已經是雨后送傘了,她還能感受到你當時就有的那份親情么?
某電視臺的老張是一名老編輯,他總是勤勤懇懇地工作。在他生日時,全室人員為他慶祝,新聞中心主任在祝詞中是這樣說的:“老張多年來勤勤懇懇地工作,甘于奉獻,卻從不爭榮譽、要功勞。在您生日之際,我代表全室人員向您表示祝賀!”主任的一番話令老張很感動,他認為這是領導對自己的肯定。
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屬住院了,領導親自去探望時,說了這樣一番話:“平時你在的時候感覺不出來你做了多少貢獻,現在沒有你在崗位上,就覺得工作沒了頭緒、慌了手腳,你可一定要安心把病養好!”
你把下屬當成左膀右臂,讓他也認為自己很重要,這樣贊美別人又怎么不會贏得人心呢?
四、注意分寸,給嘴巴裝個“過濾器”
1.說話不能口不擇言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可實際上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
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面。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只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面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到了,心中不快:“這么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話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