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中國寓言
- 胡元斌選編
- 4734字
- 2016-02-25 11:54:22
衛人嫁女
——《韓非子》
有個衛國人,女兒結婚時就悄悄囑咐女兒說:“日后你要多為自己留點錢。做妻子的被丈夫拋棄,是常有的事。夫妻兩人能白頭偕老幾乎不可能。”
女兒出嫁后果真不斷為自己攢錢。婆婆認為她太自私了,就把她趕出了門。那女兒帶回娘家的錢財遠遠地超過了她陪嫁的嫁妝。她娘家人不但沒有責怪她,反而稱贊她做得很好。
延陵卓子
——《韓非子》
從前有一個人叫延陵卓子,他有一輛豪華的馬車。那馬呀,身長八尺,渾身青蒼色;那車子上裝飾著像野雞羽毛一樣的花紋。馬嘴上套著交錯的籠頭、嚼口;馬屁股上高懸著鋒利的帶刺的馬鞭。馬要前進,延陵卓子就緊緊勒住那帶嚼口的籠頭,叫它不能前進半步;馬要后退,延陵卓子就用帶刺的馬鞭猛抽,使它不能倒退一寸。可憐那馬前不能進,后不能退,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只得向旁邊逃奔。這延陵卓子怒氣沖天,飛身下車,手起刀落,一刀砍斷了馬腳。馴馬高手造父恰巧看到了延陵卓子砍馬,當時就淚如雨下,替馬傷心。
子產教游吉
——《韓非子》
子產在鄭國作相國時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對游吉說:“我死后,你一定會在鄭國執政;你執政,一定要采取嚴厲的辦法治理百姓。你看,那火的樣子很兇,所以人們很少被燒傷的;那水的樣子很柔弱,所以人們多被淹死在那里。你一定要嚴厲執行法制,不要讓人們看到你的柔弱而輕易觸犯刑律。”
子產死后,游吉當上了相國,但是他不肯嚴厲地打擊那些罪犯。鄭國的年輕人時常聚眾鬧事,劫掠財物,躲在萑茌之澤,眼看將成為鄭國的大禍。游吉親自統率兵馬去鎮壓他們,花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時間才平息禍亂。游吉深深地嘆息說:“我如果早一點實行子產老前輩的遺訓,把那些聚眾鬧事的年輕人抓了起來,哪會出現今天這個局面!”
越王見怒蛙
——《韓非子》
越王勾踐乘車出外,看見有一只青蛙鼓著大肚子擋在大路上。勾踐就扶著車前的橫木,低下頭來,向青蛙致敬。
車夫問:“大王為什么向青蛙致敬呢?”越王說:“青蛙如此氣壯,能不向它致敬么?”越國的軍民聽到這件事感慨萬分,說:“連小動物都有勇氣在越王面前表現,我們這些堂堂正正的越國子民就更應該有勇氣好好為國家出力!”
這一年,越國上下,軍民勇猛,竟有人自己割下頭來,叫家人獻給越王。
乙妻縫褲
——《韓非子》
鄭縣有個男子吩咐他的妻子給他做條褲子。妻子問他:“現在這褲子做成什么樣子?”丈夫說:“像我那舊褲一樣。”妻子于是把做好的新褲子東剪一個窟窿、西綴一個補丁,弄得跟原來那條褲子一樣破舊。
黃公好謙卑
——《尹文子》
黃公是齊國人,為人非常謙虛,有時謙虛得令人作嘔,令人氣憤。他有兩個女兒長得都很美麗。黃公卻因為她們長得漂亮而常常用謙遜的詞兒來貶低她們,說是長得很丑。于是,丑陋的名聲遠遠傳開,因而超過了結婚年齡,竟沒有一個來提婚的人。
衛國有個男人,年紀大了,天不怕地不怕要娶黃公的長女。娶回來一看,令他大喜過望,娶的是一個美人。后來他逢人便說:“黃公喜歡謙虛,故意貶低女兒的容貌。現在看來,黃公的小女肯定也很漂亮。”于是大家都爭著下禮訂婚。她的妹妹果真美若天仙。
漂亮是真的,丑陋是假的。這就叫做違名求實。
康衢長者
——《尹文子》
有個住在大路旁的老人,給他的童仆起了個名字叫“善搏”(會打架),給他的狗也起了一個名字,叫“善噬”(會咬人)。因此,客人們都不敢到他家去做客,因為怕被他的童仆打、怕被狗咬。
老人覺得十分奇怪,便問賓客們為什么不和他來往。大家便把真實原因告訴了他。于是,老人趕忙把童仆和狗的名字改成吉利的名字,客人們才不再顧慮,紛紛上門拜訪老人。
山雉當鳳凰
——《尹文子》
楚國有個人挑著一只山雞。一個過路人問他:“這是什么鳥啊?”挑山雞的人騙他說:“鳳凰。”過路人說:“我只聽說有鳳凰,今天恰好見到了。你愿意賣掉它嗎?”挑山雞的人說:“有錢當然愿意賣了。”給他十金,不賣;添了一倍價,便賣了。
這人買了山雞,想獻給楚王。誰知過了一夜那山雞卻一聲不響地死了。過路人顧不上痛惜金錢,只恨不能將鳥獻給楚王。人們把這件事傳開了,都相信是只真鳳凰。大家都很敬佩他對楚王的忠心,有人把這件事告訴給了楚王。楚王被他的忠心感動,召見了他,重重地賞賜了他,賞錢超過了買鳥錢的十倍。
刻舟求劍
——《呂氏春秋》
楚國有一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所佩帶的劍從船上掉進江水里去了。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還說:“我的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到達對岸停下來,他馬上就從刻上了記號的船邊下水,去尋找他的劍。
同船有人早就提醒過他不應該浪費尋劍的最佳時機,但楚人不聽。這倒好,船離開了失劍的地方,楚人卻尋起劍來,哪里找得回來呀!
一鳴驚人
——《呂氏春秋》
楚莊王當了三年君王沒有做出政績,整日還無所事事,不理朝政。成公賈看到這種情況,便進王宮去規勸他。楚莊王說:“我不接見規勸的人,現在您為什么來規勸呢?”成公賈回答說:“我不敢來規勸您,只是想講故事給你聽。”莊王說:“講什么故事呢?”成公賈想了想說:“有一只鳥停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動、不飛、不叫。這是一只什么鳥?”楚莊王猜中了,回答說:“這只鳥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動,是用來堅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三年不飛,是用來豐滿自己的翅膀;它三年不叫,是用來觀察群眾的表現。這只鳥雖然沒有飛,可是一飛就會沖天;雖然沒有叫,可是一叫就會使人害怕。你出去吧!我已經知道你想告訴我什么了。”第二天,楚莊王朝見群臣,惟材任用、勵精圖治、廣開益路、賞罰分明。沒過兩年,楚國的國力便可以和秦國匹敵了。
兩個“勇士”
——《呂氏春秋》
齊國都城的東邊和西邊各住著兩個自稱“勇士”的人。一天,兩個“勇士”偶然在路上相遇,說:“我們一起去喝酒吧!”
喝了幾杯酒以后,一個說:“去買點肉下酒,好嗎?”
另一個說:“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還要去買肉干什么呢!”
兩個“勇士”對望了一眼,立刻拿出小刀,把身上的肉割了下來,一口一口嚼著吃,沒過多久,因為失血過多,兩人都倒地而死。
齊宣王拉弓
——《呂氏春秋》
齊宣王愛好射箭。但他拉弓的力量從來沒有超過三百斤。
齊宣王常常把自己拉的弓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為了奉承齊宣王,都爭著去拉弓,可拉到一半就都停下來,說:“這是強弓啊,沒有千斤力是拉不開的!除了大王,沒有誰能夠拉開它!”
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一直到死,他還認為自己拉弓有千斤之力,這難道不是自欺欺人嗎?
楚軍渡河
——《呂氏春秋》
楚國的軍隊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雍水里設立渡河行軍的標記。
當天晚上雍水突然暴漲,楚軍一直都不知道,還是按照原來的標志涉水過河,結果楚軍落水,呼叫混亂,被淹死了一千多人。
原先,楚軍是可以沿著設立的標志渡河的。但是現在,水勢變了,河水猛漲,他們仍沿著原來的標志渡河,肯定會落水的。
祁黃羊薦賢
——《呂氏春秋》
晉國的國君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南陽地方沒有縣令,誰可以去擔任?”
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去擔任。”晉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說:“您是問誰可以去擔任南陽的縣令,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
晉平公說:“你講得有道理。”于是,就任命解狐去當南陽縣令。解狐一到南陽上任,便為南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沒有軍事長官,誰可以去擔任?”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去擔任。”晉平公說:“祁午不是你兒子嗎?”
祁黃羊說:“您是問誰可以擔任軍事長官,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
晉平公說:“你說得對。”就任用祁午擔任軍事長官。不出祁黃羊所料,祁午能夠勝任軍事長官的職務,晉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了。
臭味相投
——《呂氏春秋》
有個人身上散發著奇臭,他的父母、兄弟、妻妾、朋友,誰都不肯和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十分苦惱,只得搬到海邊上去住。誰知在那海邊上卻有個奇怪的人,偏偏喜愛他這怪臭,日日夜夜跟著他,形影不離。
挖井得人
——《呂氏春秋》
宋國有一戶人姓丁,家里沒有井,每天為了出去取水澆地,經常要讓一個人到外面去取水。后來丁家挖了一口井,再也不用派人去取水了,丁家人戲言:“挖了一口井,多出了一個人。”
有人聽到了這句話,便到處對人說:“丁家挖井挖出了一個人。”
這件事傳得很快,沒過多久,傳到了宋國國君那里。他覺得奇怪,便派人到丁家去查問。
丁家人笑道:“我家有了一口井,就可省下一個勞力,別人意會錯了。”
網開三面
——《呂氏春秋》
商湯有次看見一個人在四周布下羅網并且禱告說:“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底鉆出來的、從四面八方跑來的,都撞到我的網里來吧。”商湯說:“咦!這是一網打盡了啊。除了桀,誰能這樣做呢?”商湯便收去了三面的網,只在一個方面布置了羅網,再叫那人禱告說:“過去,蜘蛛用腳織出了網,現在人們也學會了織網。你們這些鳥獸,想往左邊的就往左走開,想往右邊的就往右走開,想高飛的便高飛,想鉆洞的便鉆洞,我僅僅捕捉那些命里該死的。”
漢水以南的諸侯國聽了,都說:“商湯的恩德已經施舍到了禽獸身上,真是個仁慈的人。”于是,很多諸侯國都歸順了商湯。
縛狗取鼠
——《呂氏春秋》
齊國有個人,能夠看出哪條狗是好狗。他的鄰居委托他買一條會捉老鼠的狗。花了整整一年光景,他才買來一條狗,說:“這是一條很好的狗。”
他鄰居養了這條狗好幾年,它卻從來不去捉老鼠。鄰居便把這情況告訴那個人,那個人說道:“這是一條很好的狗。它想捉的是那獐、麋、野豬和鹿,而不是老鼠。你一定要叫它捉老鼠,就必須把它的腳捆綁起來。”
他的鄰居立刻把狗腳綁了起來。于是,這只狗見到老鼠就捉,捉了很多老鼠。
可笑的成見
——《呂氏春秋》
從前,有個人正從江邊走過,忽然發現一個成年男子抱著一個小孩,準備把他投到江里去。
小孩子害怕了,嚇得哇哇大哭。這個過路人就問:“你為什么要把這個孩子投到河里去?不怕他淹死嗎?”
“沒關系,他的父親會游泳!”過路人就說:“父親會游泳,他兒子就會游泳嗎?”
唇亡齒寒
——《呂氏春秋》
虞國地處晉國和虢國之間。有一次,晉國要去攻打虢國,向虞國去借路。晉國公擔心虞國不會答應。
晉國的臣子荀息向晉國公獻計說:“你如果肯把那塊垂棘的玉石,和那匹屈產的馬送給虞國公,向他借路,他一定會答應的。”
晉國公說:“垂棘的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的那匹馬,是我最好的一匹馬。如果虞國收了這兩件東西,又不肯借路給我們,那時候怎么辦?”
荀息說:“他如果不答應借路,一定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收了,那一定是答應借路了。他收下了也沒關系。那塊玉石和那匹駿馬,只是暫時屬于他們罷了,最后還是會歸還我們的。把玉石放在虞國,只不過是把它從內室移到外室;把馬送給虞國,也只不過把馬從那個內馬圈關到外馬圈里去罷了。要把玉石、駿馬拿回來,易如反掌!”
晉國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把禮物送去給虞國,然后向虞國借路。虞國公得了寶石和駿馬,立刻答應了晉國的要求。
虞王身邊的一位臣子宮之奇站出來勸虞國公:“這樣做是危險的!虢國是我們的鄰邦,和我們的關系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相關聯著。如果借路給晉國去攻打虢國,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還能夠保全嗎?不要答應借路給晉國!”
虞國公并沒有采納宮之奇的意見。晉軍勢不可擋,一舉消滅了虢國。過了三年,晉國果然又興兵滅了虞國。荀息把從前送給虞國公的寶石、駿馬都拿了回去,還給晉國公。
晉國公連聲稱贊荀息料事如神,感嘆道:“虞國和虢國都是小國,他們只有聯合起來,團結一致,別國才不敢冒犯他們。真是唇亡齒寒啊!”
耕田濟獵
——《呂氏春秋》
齊國有個人,喜歡打獵,在外面等候了很久,也沒有打到一只獵物。一到家里,就感到對不起妻子兒女;走出家門,就感到對不起朋友鄉鄰。他尋根究底,覺得打不到野獸的原因就是養的獵狗太不中用。想買一只好狗,家里拮據得很,買不起。于是,他就拼命種田。拼命種田,家里就富裕起來。家里富裕起來,也就有錢挑選好狗。獵狗的本領高強,于是每次都能捕獲到野獸。原先打不到獵物,還有人嘲笑他,現在那些早先嘲笑他的人都羨慕他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