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邁克爾·桑德爾教授關于“性格”的講座——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4)
- 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哲學課
- 張一馳
- 3624字
- 2016-08-30 09:48:19
性格自我調節的內力變化相對前者更加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性格可以是自己來決定的,這方面不乏例子,眾多逆境中成材、夢想成真者都可以說明。在自我調節變化自己性格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先改變自身的世界觀、信念,改變自身的態度特征,進而改變自己各方面的性格特征。因此,對自身的要求,對自己的督促,對社會、他人與自己關系的思考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自己的性格。
由此可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是錯誤的,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可以通過改變態度特征來改變其他三個方面的性格特征。更為重要的是,人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改變自己的性格,從這個意義上講,你的性格,你來決定!
哈佛人生箴言
從改變你的態度來改變你的性格,性格既然是由你來決定的,你就更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你的個性、特性結合你先天的性格優勢充分發展完善,從而打造一個趨于完美的獨特的你。
第8講好性格是錘煉出來的
性格的自我修養,是指自身為了培養良好的性格而進行的自覺地性格轉化與行為控制的活動。自我修養是培養優良性格的必要途徑,又是個人掌握自己、控制自己的必備能力。
同樣是紅磚和水泥,建筑師可以把它們建造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或許會建成宮殿,或許會筑成茅舍,或許會建成倉庫,或許會建成別墅……這關鍵看建筑師們如何塑造。人的性格也是一樣,同樣在于自我的發現和創造。不經過一番努力,良好的性格也不會自發地形成。它需要經過不斷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節制的訓練。正是在這種不斷地努力下,才會使人感到振奮,令人心曠神怡,從而發現一個獨特的自己。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前面的廣場,都會舉辦一次為圣誕樹點燈的儀式。碩大的圣誕樹堪稱完美,據說它們都是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千萬棵巨大的杉樹中挑選出來的。
一位畫家深深地被圣誕樹的完美吸引住了,他帶領自己所有的學生去寫生。
“老師,你以為那巨大的圣誕樹真的那么完美嗎?”一個中年女學生神秘地笑道。
畫家十分奇怪:“千挑萬選,還能不完美嗎?”
“多好的樹都有缺陷,都會缺枝少葉,我丈夫在賓夕法尼亞當木工,是他用其他枝子補上去,才令這些圣誕樹看上去如此完美的!”
畫家恍然大悟: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源自于修補。
每個人不管他多偉大、多出名,都不過是那棵需要不斷修補的樹……任何性格,都是在不斷地修補中日臻完美;任何人,都是在不斷地打磨中錘煉成才的。
自我修養在個人性格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補充力量,也是良好性格的發展方向。不論是偉人,還是庸人,每個人的優良性格都是在后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修養的結果。
性格即命運,掌控命運需要主動,良好性格需要打磨。自然狀態下的鐵礦石幾乎毫無用處,但是,假如把它放到熔爐中鑄造,進一步提純,再進行錘煉和高溫鍛冶,放入一個流筒模型中,它就可以制成優良的器具。
正是這種烈火焚燒、反復錘煉的過程,賦予了自然狀態下的鐵礦石以實用的價值。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自我完善的一生,自我塑造的一生。塑造性格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的性格,實現性格優化的轉變,從而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美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企業家富蘭克林能用13項內容來錘煉自己,緣于接觸一位以嚴格要求和博學多才而聞名的編輯——弗恩。
富蘭克林每次向他交稿時,弗恩總是一句話:“如果你對某一個字的寫法沒把握,就查字典。”同時,他規定富蘭克林每天寫一篇文章交給他。假如哪天沒有,弗恩就敲著桌子說:“文章呢?”這樣,在日積月累的歲月中,富蘭克林的文章大有進步。
之后,弗恩去世了。富蘭克林在整理弗恩遺稿時,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人。我并不懂寫作。你讓我教你,我盡量去做,其實多數時候是你自己打磨自己。”富蘭克林終于明白:自己的寫作才能,其實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文章的積累中打磨出來的。
此后,富蘭克林一直以敬畏的心情,按照弗恩的嚴格要求,不斷磨礪自己,終于養成了良好的性格,也在寫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性格的修養是一種完善自我的自覺行動。有無性格修養的自覺性,將決定能否在性格修養方面取得成效。性格修養的自覺性,首先來自于主體對性格缺點危害性的認識程度;其次,還取決于個體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程度。成功的人,大多是從性格改造與完善中訓練出來的。一個胸有大志的人,對自己才會有嚴格的要求,他的理想越崇高,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積極改造自我性格的決心就越大。
哈佛人生箴言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打磨自己。只有自己不斷地磨礪自己,不停地在勤奮的熊熊爐火中錘煉,性格才會鋒銳明亮,最終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第9講讓我們的性格光輝燦爛
性格是人在出生后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一個人的性格會受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性格是人格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會促使一個人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正道上,讓自己和他人同受鼓舞與啟迪;而不良的性格或許會把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引入歧途,令自己和他人同陷痛苦和沉淪之中。
任何一個人都是善惡組合的矛盾體,意大利作家伊塔諾·卡爾維諾所著的《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就是這種性格組合觀念的形象說明。
在一次戰斗中,梅達爾多子爵被炮彈打成兩半,右半被軍醫救活,總干壞事,集中了梅達爾多身上的全部邪惡;左半被兩個隱士救治,不斷地做好事,集中了子爵身上所有良好的性格。
“兩個子爵”之后在激化的矛盾中展開決斗,相互劈裂了原來的傷口,扭成一團,粘在了一起,之后又變成了一個身體健康、性格完整的人。
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有善良與邪惡性格體現,并不是兩半的相加,而是內在性情的互相滲透與轉化。因此,良好的性格,來自培養,來自心靈的透析。
一次,上帝行經一片森林,正當中午天氣很熱,他覺得口渴,就告訴侍者:“我們剛才跨過一條小溪,溪水很清,你回去幫我取一些水來。”
侍者回去找那條小溪,但小溪實在太小了,并且還有一些車子正在經過,溪水污濁,不能喝了。侍者回去告訴上帝:“那個小溪的水已變得很臟了,請您允許我換個地方找水,我知道有一條河,離這只有幾里路。”
上帝說:“不,你還是回到同一條小溪里。”侍者表面遵從,但內心并不服氣,他認為這只是浪費時間白跑一趟。
他走了一半路,還是不由自主地跑了回來,對上帝說:“您為什么非要堅持讓我回去呢?”上帝不加解釋,仍然說:“你再去。”侍者只好遵從。
侍者再走近那條溪流,卻看到那些溪水就像它原來那么清澈、純凈——泥沙已流走了。
侍者笑了,提著水跳著舞回來,跪拜在上帝腳下:“您給我上了偉大的一課,只要能保持本性的純凈,污濁就不會永恒。”
性格本來有清澈無染的一面,在后天成長中,是諸多的外因蒙蔽了我們的內心。在歲月的流逝中,良好的性格也堆積了厚厚的塵土,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生命中的河流雖曾被污染,但滌盡流沙便可以見到清澈的本性;良好性格的明鏡雖然蒙上塵土,但拭去灰塵終將閃光。
良好性格本身具有魅力,只不過有時沒有發揮出來而已。培養良好性格,關鍵就在于“壓榨”。
有人問一位智者:“請問,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呢?”
智者遞給那個人一顆帶皮的花生,“聞得見香嗎?”那人搖頭。
智者對他說:“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捏了捏,花生殼碎了,僅留下了花生仁。
智者問:“香嗎?”
“有一點。”
“再搓搓它。”智者說。
那人又照辦了,紅色的皮被搓掉后,僅留下了白果實。
“香嗎?”
“比剛才要香一點。”
“把它放進榨油機里。”智者說。
因此,榨油機的端口流出了芳香四溢的花生油。
那人連連贊嘆:“好香啊!”忽然,他笑了,“現在我終于明白了,要受人歡迎,就要讓自己散發出香氣來。”
智者微笑,不語。
性格元素的本質往往被種種假象包裹著,從而顯示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況,使人難以捉摸。通過有意識地自我塑造和培養,一定可以使性格中的優秀潛質煥發光彩,使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事實上,一個人性格的好壞,所表現的行為,都和對自己的了解有關。假如你認為自己有表演的才能,你應該找機會在人前顯露一下;假如你覺得自己沒有領導的才干,你應該樂于接受他人的指揮。對自己的了解越明確,你所表現的行為越適合本身的情況,你的表現也會越自然,越能給別人一個正確的印象。同時,別人根據那些印象來與你交往時,將不致引起什么困難。就你自己來說,對自身有一個明確了解時,你等于有了一個做人的準繩。即使在不同的情況下,你還能表現頗為一致的姿態與行為模式,別人也知道該如何與你維持適當的關系。
性格是一個人最大的寶藏,它決定著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從而根本性地決定其一生的命運。假如將一個人比作一棟大廈,那么,性格就是這座大廈的鋼筋骨架,而知識和學問則是充斥于骨架中的混凝土。性格決定著你一生是平庸,還是建功立業、讓人羨慕,這就需要你認真了解自身的性格。沒有人可以去代替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中,你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就看你如何去發揮性格的長處了。
哈佛人生箴言
性格元素的本質往往被種種假象包裹著,從而顯示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況,使人難以捉摸。通過有意識地自我塑造和培養,一定可以使性格中的優秀潛質煥發光彩,使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