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另一種智慧——你不得不懂的情商(1)
- 一本書讀懂情商
- 梁革兵
- 4854字
- 2016-02-24 16:44:15
1995年,心理學家兼《紐約時報》科學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的《EQ》一書出版后,情商這個概念得到了普及和廣泛認可。從此,“EQ”一詞走出心理學的學術圈,而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日常生活用語,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熱潮。如果你還不懂情商,不懂得運用情商,那么,你就落伍了。
情商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情商概念的出現,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生成功的要素。
——丹尼爾·戈爾曼
一時間,似乎人人都在說情商,那么情商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
如果你非要一個準確定義的話,我只能說“抱歉”了。因為科學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可以定義的概念是必須有衡量標準的,而至今,卻沒有一份具體的試卷可以準確測試一個人的情商。
但是,這并不妨礙你讀懂“情商”,正如人類本質上具備很多的美德,如善良、同情心、智慧等一樣,即使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也絲毫不會減弱它們積極改善生活品質的價值。而情商正是這些品質運用的結果。
你可以把情商理解為:
一種管理情緒的藝術
情商(EQ),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情緒智慧。哈佛學者就一直認為,情商是一種管理情緒的藝術。
美國一位來自伊利諾州的議員康農在最初任職時就遭到另一位代表的嘲笑:“這位先生口袋里恐怕還裝著燕麥呢!”
這句話其實是諷刺他還沒有擺脫農夫的氣息。雖然這種嘲笑讓康農十分難堪,但他仍從容地答道:“我不僅在口袋里裝有燕麥,而且我的頭發里還藏著草屑。我是西部人,難免有些鄉村氣,可我們的燕麥和草屑,卻能長出最好的苗來。”
康農并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很好地控制住了情緒,還就著這個人的話“順水推舟”作了絕妙地回應。這樣不僅自身沒有受到損失,反而讓他聞名全國,被人們譽為“伊利諾州最好的草屑議員”。
康農議員無疑就是一個高情商的人,他的言行也無疑是對情商最好的詮釋。當然,情商不僅僅是管理自我情緒,也管理他人情緒。
可以說,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情商高,代表著情感管理的能力強,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力也比較好;情商低,就代表一個人常常會陷入大悲大喜之中,因為憂郁而一事無成,或者是脾氣暴躁無常,常出現暴力行為,相對地人際關系就容易緊張,社會適應力也較差。
一種“綜合軟技能”
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概括為五個方面的能力:即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而這五大內容均屬于軟技能。
剛剛畢業的吉姆,去一家IT企業參加面試。由于他有很高的學識和技術資格,初試的時候,他只是簡單地確認了一下專業能力就通過了。
復試的時候,吉姆也是信心十足,雖然他還沒有什么工作經驗,但是在學校成績一直都是得A的他,相信自己的資格價值“會為他說話的”。
不過,復試的面試官卻并沒有問他的IT技術,而是對他怎樣度過業余時間、怎么度假、是否參加一些志愿活動更感興趣。面試官還讓吉姆回答以下問題:想想過去兩年在個人處境遇到困難時,他是怎么去解決的;設想一下“如果你沒有得到這份工作,你會做什么”;說出自己榜樣的名字,如特別崇拜的哪個公眾人物或是體育名人等等。在某種程度上,面試官似乎故意要問吉姆一兩個尖銳的問題來惹他生氣。面試官問吉姆如果碰到一個難纏的客戶,他會怎么去處理,達到最好的效果。
吉姆不知道這些問題跟他的IT技能有什么關系,在這次面試中有點受挫。不過,幸運的是,吉姆得到了反饋,知道了對一個組織來說,自我意識和自我成長比簡單地再考一次試更有意義。雖然他沒有得到所應聘的職位,但公司向他推薦了另外一個職位,在這個職位上他有機會學到IT經驗以外的技能。吉姆從中建立了一些自信。他的公司愿意在他身上投資,因為企業看到他們所需的硬技能和軟技能,他會是公司的一個長期資產。
其實,吉姆的缺點之一就是缺乏發現面試官想要考察什么的能力。他的硬技能已經足夠了(初試已經證明了),面試官這次看的是吉姆的“軟技能”,他在考吉姆的情商。
競爭力越來越激烈的21世紀,硬技能已經開始不夠用了,企業會要求員工有高等級的“軟技能”,如:與他人融洽相處的能力;有效地領導團隊的能力;自我成長及促進他人的進步的能力;面對困難依然保持活力的能力;積極處理批評和困境的能力;在危機中保持冷靜的能力;做決定時,有理解和接受他人有效觀點的能力等等,統統可以歸于情商。
一種非同尋常的人際交往技能
情緒情感無時無刻不滲透在我們的行為當中,也時刻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情商也可以說是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美國有這樣一個人:他叫泰德·卡因斯基,他16歲就進入哈佛,20歲畢業后,又在密歇安大學獲數學碩士、博士學位,接著,又到世界第一流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任教。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智力超群的人,卻從未培養自己的社會交際技能和情商。整個中學時期同學幾乎見不到他的影子,在大學里他也從不同任何人交往,更不能與人建立長久關系。因此,人們送卡因斯基一個綽號——“哈佛隱士”。
結果是:卡因斯基在制造炸彈方面有特殊才智,但他在社交方面卻是低能兒,因長期壓抑而導致心理異常。他不但對社會沒有做出貢獻,卻用自己研制的炸彈殺死了3人,傷了22人,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
這就是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后果,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先生說:一個人的成功取決于20%的專業能力和80%的人際關系。足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而他所說“20%的專業技能”主要靠智商來獲取,“80%的人際關系”卻是靠情商獲得。
一種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情商出現之前,人們一直將智商看做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但是,眾多實例和實驗向我們證明: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有多么高,而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那么的成熟。而這個“心智”說的就是情商。
有一個叫威廉·賓德的人,他從一出生,就被父親用盡各種辦法開發智力。賓德3歲時,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閱讀和書寫;4歲時,他寫出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時,他寫出了一篇解剖學論文。小學入學的當天上午,賓德被編入一年級,等中午母親去接他時,他已經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他8歲上中學,11歲進入哈佛大學。
不難看出,賓德的智商的確很高。但是,他后來卻選擇了離家出走,在一家商店當店員,一生碌碌無為。
其實類似的例子,古今中外數不勝數。這就是高智商低情商人物的悲哀,或許他們本來可能會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但因為情商不高,最終令人扼腕嘆息。可以說,如果說智商更多地被用來預測一個人的學業成績的話,那么,情商則能被用于預測一個人能否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綜上所述,情商其實就是人的情感和社會技能,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內容,是一種影響個人健康、情感、人際關系及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讀懂情商,進而培養情商,正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當你真正掌握了情商時,情商就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奇跡。
高情商VS低情商
情商意味著: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可以克服的挑戰,有足夠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戰,有足夠的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李開復
既然情商水平的高低不像智力水平那樣,暫時還無法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那么我們是怎么來判斷一個人的情商是高還是低的呢?
丹尼爾·戈爾曼在《EQ》一書中說道:“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銳感受并有效反饋他人情緒變化的人,在生活各個層面都占盡優勢。”具體說來,就是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來衡量:
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低情商和高情商對情緒的自我覺察與認識是大不相同的,有專家認為情商的高低正是從自我情緒的覺察開始的。
某一天,董事長和太太吵架了。他來到公司后,心情仍然不好,于是找了個理由把銷售部經理批評了一頓;銷售部經理被批評后,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把自己的秘書叫過來罵了一通;秘書當然心里也很難過,但沒有發泄情緒的對象,當她回到家后,看到自己兒子在玩,心情不好的她以兒子不好好學習為由,把兒子狠狠批評了一通;兒子覺得媽媽今天莫名其妙,也很生氣,回到自己房間,看到貓在那里“喵喵”叫,于是一腳把這只貓踢到門外。
很明顯,這一連串的人都沒能了解自己的情緒,自然無法有效地進行控制和調節,那就只能無助的聽任情緒擺布了,而這正是低情商的表現。而高情商者往往能有效地覺察出自己的情緒狀態,理解情緒所傳達的意義,找出某種情緒和心境產生的原因,并對自我情緒作出必要恰當的調節,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
人人都有情緒,情緒若隨著境遇作相應的波動,是正常又合乎人性的。若情緒太極端化或長時間持續地僵化,而你不能掌握調節情緒的方式,便很容易被情緒所困擾,不但事業不能成功,連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可能受影響。高情商者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能抑制感情的沖動,克制急切的欲望,及時化解和排除不良情緒,使自己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
比如,聽到下屬報告的壞消息,高情商者知道就是再歇斯底里地咆哮也是無濟于事的,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冷靜理智、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反而會提升威信、魅力和影響力。而低情商者或許不等下屬說完,就會立即打斷下屬的陳述“不要再啰嗦了!”甚至暴跳如雷,有些人在情緒過去之后會有感覺,認為自己不該發火,不該過激等,但為時已晚,已經于事無補。
自我激勵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低情商的人一向都是消極的,悲觀的,而高情商的人都有積極樂觀的心態。
有一位銀行家51歲時,他擁有的財富高達數百萬美元,而到52歲時,他不僅失去了所有的財富,而且背上了一大堆債務。面臨巨大打擊,相信很多人都會變得頹廢、悲觀、絕望,但這位銀行家,卻在不久之后又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有人問他,他的第二筆財富是怎樣積累起來的。他回答說:
“這很簡單,因為我從來沒有失去過積極樂觀。從我早期謀生開始,我就以充滿希望的一面來看待萬事萬物,從來不在陰影的籠罩下生活。我總是有理由讓自己相信,實際的情況比一般人設想和尖刻批評的情況要好得多。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是財富,只要去工作就一定會發現財富、獲得財富。總是要看到事物陽光燦爛的一面——這就是我生活成功的秘密。”
一件事情的好壞,決定性的因素一般是取決于個人所參照的標準,而不是所發生的事件本身。高情商的人,都是允許自己失敗,不允許自己倒下的人。他們總是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言談都引導到振奮人心的、積極向上的觀念上去;他們總是能迅速地解決問題,把環境中的消極方面壓縮到最小限度,并竭力找出積極的東西,動手扭轉處境;他們總是對經歷過的活動報以積極的評論,并總是熱情洋溢地談到自己與人共處的時光;他們還認為過去是一個可供借鑒的信息庫,而未來是一片快樂的、前途無限的、引人入勝的樂園。
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某人不會“察言觀色”,或者是“沒有眼力見兒”,無論是哪種表達,其實都是關于低情商者不懂識別他人情緒的表現。而一個不懂得識別他人內心的人,是無論如何達不到他想要的成就。而具有高情商的人,往往能從細微的信息察覺他人的需求,進而根據他人的需求行事,就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歡迎。
圣誕節前夕,一位母親帶著4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回響著圣誕節的贊歌,櫥窗里裝飾著彩燈,喬裝的可愛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琳瑯滿目。
母親認為她的小寶貝將會以非常興奮的目光觀賞這絢麗的世界。然而,她沒有想到,兒子卻嗚嗚地哭起來。
“怎么了,寶貝?要是總哭個沒完,圣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啦!”母親有些嚴厲地說。
“我,我的鞋帶開了……”兒子怯怯地回答。
這位母親不得不蹲下身來,為兒子系好鞋帶。這個過程中,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么會什么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圣誕禮物……這是母親第一次從4歲兒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驚。原來那些東西都放得太高了,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粗大的腳印和婦人們低低的裙擺。
母親立即把兒子抱起來,放在自己的肩上,兒子開心地笑了起來:
“媽媽,好漂亮的圣誕節啊!”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這位母親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認識了這一道理。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這也是高情商者認知他人情緒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