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八面玲瓏是學會來事兒的基本功(1)
- 學會來事兒的藝術全集
- 華閱
- 4955字
- 2016-06-24 13:32:22
世上沒有幾個人不重視自己的名利得失。而對自己的名利得失直接發生作用和影響的便是上下級關系,因此處理好這種關系便顯得極為重要。很多人為打通上下關節而絞盡腦汁,煞費苦心;他們善于察言觀色,精于揣摩領導意圖,想領導之所想,急領導之所急……可謂體貼入微,關懷備至,哪里需要便出現在哪里。他們會說順心話,會辦順心事,特別得領導的喜歡。由喜歡而成知己、而成親信、而成心腹。時間久了,便“官多大,奴也多大”了。所以,會來事兒是打通上下關節的有效手段。
一學會來事兒是籠絡人際關系的粘合劑
人在世上不能孤立地生存,所以,凡有志者無不像蜘蛛一樣,每日往來穿梭地在編織著自己的關系網。但生活中人畢竟又不是蜘蛛,所以要想編好這張關系網就必須做到會來事兒,可以說,會來事兒是編織好社會關系網的粘合劑。
1.授恩以換心
從古到今,人治與法治在世界各地始終并行不悖。法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保障,但人治也不能不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中有一定的優勢。實際上,所謂人治在一定意義上也表現在“德治”上。德在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標準。在有些人那里,所謂“法”就是以己心換人心,或以授恩之法籠絡眾人。
一次,宋太宗在北陪園飲酒,臣子孔守正和王榮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爭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禮節。內侍奏請太宗將二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們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倆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禮,十分后怕,一齊跪在金鑾殿上向皇帝請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說:
“昨晚,朕也喝醉了,記不得有這些事。”
宋太宗托辭說自己也醉了,不但沒有丟失皇帝的體面,而且使這兩個臣子今后也會自知警戒。宋太宗裝糊涂,既表現了大度,又收買了人心。
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后論功行賞,對于二十幾個主要功臣早就決定封賞了,但對其他人則因評定太慢而遲遲未能決定。有一天,劉邦在走廊上忽然看到花園里聚集了好幾個小集團,似乎在商量什么大事。劉邦百思不解,于是回過頭來詢問張良是否知道他們在討論什么。張良的回答嚇了劉邦一大跳:“陛下難道不知道嗎?他們正在企圖謀反?!眲钰s緊問是什么原因。
張良回答說:“陛下原來只是一介庶民,因為有了他們效力才得到了天下。然而陛下成為天子,卻只有蕭何那些一開始就得陛下歡心的大臣們獲得賞賜。而另一方面受到處罰的,仍是那些平常陛下不喜歡的人。現在雖然有專人負責評定功績,但是合計一下封地,即使把全國土地都封給功臣們,也是不夠啊。他們害怕陛下不能讓每個人都獲得封地,或是因為過去的失敗而受到懲罰,所以才聚集到這里計劃謀反。”
劉邦聽后沉吟良久,又問:“那么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理呢?”
張良回答:“是不是有一個陛下平日最討厭的人,而大家又都心里知道呢?”劉邦回答:“雍齒這個人是我早就厭惡的,他最喜歡跟我作對,我早就想殺掉他,但是因為他的功勞卓著,所以只好忍耐住?!睆埩颊f:“那么,請陛下賜雍齒封地,而且當眾宣布吧!只要雍齒得到封地,大家自然會安靜下來。”
于是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大開筵席,封雍齒為侯,然后趁機告訴眾人他已督促負責人盡快評定出每個人的功績,請大家稍安勿躁。如此一來,將領們都停止喝酒,大聲歡呼,并且交相耳語:
“連雍齒都受封為侯,我們一定也能很快受封。”
正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當江山剛打下來的時候,如果論功行賞時稍有不慎就會發生事端,大好的形勢可能轉瞬之間就變成一場災禍,而這時恰到好處的把事情辦得妥帖完美、人人滿意就要看領導者的辦事絕活了。
會來事兒的人善于給能干的下屬經常以關心或值得炫耀的條件,可以給他們帶來一種極大的榮譽和自豪感。無論是誰,得到上司獎賞后,也會覺得自己極有面子;同時,為回報給他們面子的人,他們又誓必像以前一樣,甚至比以前更加勤奮地工作,而這也正是獎賞者所要達到的本意。
其實,不單單是領導者,平常人說話辦事也應該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贏得人心。
2.施以仁愛之心
不管是經營事業,經營人生,都不過是一種人際關系的網絡。
你把人際關系搞好了,到處有人相助,自然成功。大凡成功人士,做人圓通、方正,一方面善于放“人情債”,到處播撒人情的種子,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這是人際關系暢通、事業有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烏井信治郎是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董事長,深受部下愛戴,員工都稱呼他“父親”,因為他對部下的關懷確實有如慈父般溫暖。公司初創時,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艱苦。烏井經常聽到店員抱怨:
“房間里有臭蟲,害得我們睡不好!”一天晚上,在店員都睡著后,烏井悄悄拿著蠟燭來到員工的房間,在柱子的裂縫里以及柜子間的空隙抓臭蟲。店員聽到聲響,從睡夢中驚醒,看到正在認真抓臭蟲的老板時,都感動得落淚了。
平時,對于員工遇到的困難,烏井總是盡心盡力地關懷幫助,真像父親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有一次,新職員作田的父親不幸去世。他不想讓同事知道他家有喪事,以免麻煩人家。但在出殯當天,烏井率領桑得利的全體員工到殯儀館幫忙。他還像死者的親屬一樣,站在簽到處,對前來祭拜的人一一磕頭答禮。
喪禮結束后,烏井對作田說:“沒有車子,你和伯母如何回家呢?”說完,立刻跑去叫了一輛計程車,親自送作田和他的母親回家。
后來,作田當上主管后,常對部下提起此事,并說:“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為了老板,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世界上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人的事情,只要把人打理好了,則無事不可成。你種下人情,將收獲成倍的人情。而雪中送炭顯然是一顆人情的良種,必將使你收獲人情的碩果。
1969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安德森在一張表格中列出了500多個描寫人的形容詞,他邀請近6000名大學中挑選出他們所喜歡的做人品質。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們對做人品質賦予最高評價的形容詞是“仁愛”。在8個評價最高的候選詞語中,其中6個和仁愛有關,他們是:真誠的、誠實的、忠實的、信得過的和可靠的。大學生們對做人的品質給以最低的形容詞是“虛偽”。在5個評價最低的候選詞語中,其中有4個和虛偽有關,它們是:說謊、做作、裝假、不老實。
約翰·安德森這個調查研究結果在社會上具有普遍意義。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具有仁愛之心的人,而討厭說謊不老實的人。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不論他有多少缺點,同他接觸時,心神就會感到清爽。這樣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因為他心中裝著別人,舍得付出。
一個人只要對別人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就容易獲得他人的合作,甚至有人為他吃苦吃虧也不在乎。佛萊明是蘇格蘭的一個窮苦的農民。有一天,他救起了一個掉到水溝的小孩。第二天,佛萊明家門口迎來了一輛豪華的馬車,從馬車里走下來一位氣質高雅的紳士。見到佛萊明,紳士說:“我是昨天被您救起的孩子的父親,我今天特地趕來向您表示感謝。”佛萊明回答道:“我不能因為救起您的孩子而接受報酬。”
正在二人說話之際,佛萊明的兒子從外面回來了,紳士問道:
“他是您的兒子嗎?”佛萊明不無自豪地說:“是的,他是我兒子?!?
紳士說:“我們訂個協議,我帶走您的兒子,并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這個孩子像您一樣具有仁愛之心,那么您將來一定會感到更大的自豪?!狈鹑R明答應簽下這個協議。數年后,佛萊明的兒子從圣馬利亞醫學院畢業,發明了抗菌藥物盤尼西林(又叫青霉素),一舉成為天下聞名的科學家,1944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并受封為騎士爵位。
有一年,紳士的兒子,也就是被佛萊明從深水溝里救起來的那個孩子染上了肺炎,是青霉素把他從死亡之神那里拉了回來。
故事說到這里,你知道那位氣質高雅的紳士是誰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上議院議員的老丘吉爾。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一個人種下什么,就會收獲什么?!?
我們在處世交往中,多給他人仁愛,改善生存環境,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3.個別吃小灶
一個人能否更好地籠絡住自己的下屬,與其會不會來事兒有絕大的關系,不會來事兒的人是警察抓老子——公事公辦,而會來事兒的人則在正常來往之外,個別給人吃點小灶。這樣,吃到小灶的人才能為報知遇之恩而為其效命。
民國年間,身為一世梟雄的“北洋之父”袁世凱在防御部下方面也很注重感情投資。早在小站練兵時期,他就從天津武備學堂物色了一批軍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個人:段祺瑞、馮國璋、王士診。后來都成了北洋系統中叱咤風云的人物,號稱北洋三杰。袁世凱為了讓這三個人對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用可謂煞費苦心。
1896年,袁世凱選擇的各路將官匯集小站。小議事亭里,袁世凱舉行了召見儀式。新來的將官一一呈上名帖。袁世凱絲毫沒有擺出上司的架子,滿臉堆笑,執禮甚恭,言談中更極盡夸贊和拉攏之能事。他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這些人是首要依靠的力量。
接見完畢時,袁世凱突然發現段祺瑞沒有來,便問道:“段祺瑞呢?段祺瑞怎么沒有來?”
坐在一旁的唐紹儀告訴他說:“不巧得很,在接到命令前,段祺瑞正好回家完婚去了。他還不知道自己調來小站,所以未能及時趕來。”不過,唐紹儀補充道,“已經去電,促他盡快報到。”
“原來是這樣。”袁世凱點點頭。
段祺瑞回合肥老家與原配吳氏結婚,行前尚不知自己已被袁世凱調往小站,但對袁世凱前往小站督練新軍的消息已有所聞?;氐胶戏屎蟛沤拥叫≌揪毐幇l來電報,通知他已調往小站,并限期前往報到。
段祺瑞即驚喜又懊喪。因為他平時經常批評舊軍的種種弊端,倡導編練新軍,他終于有了一試身手的機會,段祺瑞自然十分高興。但令他懊喪的是,剛剛回到家里,且又是婚娶大事。如果馬上離開,對自己的長輩和女方的家族來說,都不好交待。然而,軍令如山,段祺瑞又不能不執行。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又一封電報送到了。這是袁世凱以個人名義發來的。大意是:婚姻乃大事,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故君子之重,此乃人倫之大要,需要辦;來小站之事,可遷延時日,不必操之過急。此外,袁世凱還贈送銀票一張,作為“區區薄禮”。
這使段祺瑞十分感動。當時,袁世凱已是官居要職,頗有名氣了。段祺瑞根本沒有想到,這位正在騰達的袁大人居然會對他如此看重,如此禮賢下士。
段祺瑞辦完婚事便匆匆趕到小站報到。下車后,看到一行人正等在那里迎接他。身著新軍制服的馮國璋首先向他迎過來。他和段祺瑞是武備的老同學、老同事了。見過禮后,馮國璋指著一位被人簇擁著的矮胖的人說:“芝泉,快來見過袁大人。”
聽說袁世凱親自來迎,段祺瑞更激動了。他幾步趕過去,行了大禮,說:“祺瑞不才,怎敢勞大人親迎?!?
袁世凱一把拉住他的手,哈哈笑起來。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他說,“今后咱們就是一家人了?!?
接著,袁世凱邀段祺瑞同乘一輛車回營,當晚還專門設宴為段祺瑞接風洗塵,席間更是流露出相見恨晚之情。
幾天后,段祺瑞在天津一家飯店舉行婚宴,招待小站各位將領和同僚。袁世凱出席了宴會,婚宴的場面頗為盛大,飯店門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檠缃Y束后,段祺瑞通知店方結賬。
老板說:“袁大人已經吩咐了,所有花銷都讓記在他的名下?!?
段祺瑞一下愣住了:“哪位袁大人?”
老板說:“就是袁世凱大人??!”
段祺瑞又一次大受感動,盡管說起來這仍然是一件小事情,熟知袁世凱的人都知道,在拉攏人和控制人方面,他是極有手段和韜略的,尤其善在小處用功,即使是公事也要私辦,使之帶有極濃厚的私人感情色彩。
當然,袁世凱對段祺瑞恩禮并加,并不是無緣無故的,在他看來,段祺瑞素嫻軍學,才堪大用,在實現自己野心的道路上,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得力臂膀。這一點袁世凱沒有看錯。
袁世凱創辦新軍時,相繼成立了三個協(旅),在選任協統時,他宣布采用考試的辦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診考取。
第二次,馮國璋考取。
從柏林深造回國的段祺瑞,自認為學問不凡,卻連續兩次沒有考取,對段來說,只有最后一次機會了。第三次考試前,他十分緊張,擔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試前的一天晚上,正當段祺瑞悶悶不樂地坐著發呆時,忽然傳令官來找他,說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帥府,晉見袁世凱。袁世凱令他坐下,東拉西扯,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臨走,袁世凱給段祺瑞一張紙條,段祺瑞心中納悶,這紙條是什么呢?又不敢當面拆開看,急忙回到家中,打開一看,不覺大喜,原來是這次考試的試題。
段祺瑞連夜準備,第二天考試時,胸有成竹,考試結果一出來,果然高中第一名,當了第三協的協統。
段祺瑞深感袁世凱是個伯樂,對于自己有知遇之恩,決心終身相報。
后來,段祺瑞、馮國璋、王士診都成了北洋軍閥政府的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