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招聘網中,也存在著許多好馬吃回頭草的現象,當初這些員工本身就非常優秀,大部分人離開之后,繞了一大圈回來,發現還是原先的那份工作更具吸引力,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比起很多小規模運營的公司安全系數高了不知多少,因此想回頭。公司對這些勇于回頭的人才非常珍視,同時,由于重新招聘本身存在弊端,“好馬回頭”使得企業在人才的職責定位上非常明確,省卻了一大筆重新招聘新人的財力、物力和最為寶貴的時間,提高了雙方的效率。
可見,好馬不吃回頭草不是一種什么好心態,相反,它是一種被相反的力量打擊后的一種扭曲態度,是不足取的。
不怕不完美,就怕心路曲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存在著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其實,沒有缺憾我們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美嗎?
一位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張白紙上點了一個黑點,然后問他的幾個學生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看到了黑點。給幾組學生做同樣試驗,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回答,這時心理學家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人們通常只會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瑕疵,而忽略其本身所具有的更多的優點。是呀,為什么他們沒有注意到黑點外更大面積的白紙呢?
一位人力三輪車師傅,五十多歲,雖然是一個干卑微職業的人,但看上去卻儀表堂堂,如果去當演員,應該屬偶像派。當別人問他為什么愿做這樣的“活兒”,他笑著從車上跳下,并夸張地走了幾步給人家看,哦,原來是跛足,左腿長,右腿短,天生的。
弄得問者很尷尬,可他卻很坦然,仍是笑著說,為了能不走路,拉車便是最好的偽裝,這也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一天過得照樣和演員一樣怡然自樂。
有這樣一位女子,她喜歡自助旅行,一路上拍了許多照片,并結集出版。她常自嘲地說:“因為我長得丑,所以很有安全感,如果換成是美女一個人自助旅行,那就很危險了。我得感謝我的丑!”
英國有位作家兼廣播主持人叫湯姆·撒克,事業、愛情皆得意,但他只有1.3米,他不自卑,別人只會學“走”,他學會了“跳”,所以,他成功了。他有句豪言:“我能夠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人世間,很多人注定與“缺陷”相伴而與“完美”相去甚遠的。渴求完美的習性使許多人做事比較小心謹慎,生怕出錯,因此,必然導致其保守、膽小等性格特征的形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但你和他在一起就是覺得沒意思,連聊天都沒絲毫興致。這些人往往是從小接受了不出“格”的規范訓練,身上所有不整齊的“枝杈”都給修剪掉了,于是便失去了個性獨具的風采和神韻,變得干巴、枯燥,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客觀地說,人性格上的確存在著“缺陷美”,即在實際生活中,那些性格有“缺陷”而絕對不屬于十全十美的人反而顯得更具有內在的魅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不僅人自身是不完美的,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布滿缺憾的。比如:
有一種風景,你總想看,它卻在你即將聚焦的時候巧妙地隱退;有一種風景,你已經厭倦,它卻如影隨形地跟著你;世界很大,你想見的人卻杳如黃鶴;世界很小,你不想看見的人卻頻頻進入你的視線;有一種情,你愛得真,愛得純,愛得你忘了自己,而他(她)卻視如垃圾,如果能夠倒過來,多好,可以不讓自己再忍受痛苦。世上有許多事,倒過來是圓滿,順理成章卻變成了遺憾。然而,世上的許多事情正是在順理成章地進行著,我們沒辦法將它倒過來。
缺陷和不足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你要相信,你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甚至優于別人的地方,你要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裝點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也許你在某些方面的確遜于他人,但是你同樣擁有別人所無法企及的專長,有些事情也許只有你能做而別人卻做不了!
學會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并將它轉化成動力,這種理念和態度對于更好地面對生活和處世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楊子曾對他的學生們說:有一次,我去宋國,途中住進一家旅店里,發現人們對一位丑陋的姑娘十分敬重,而對一位漂亮的姑娘卻十分輕視。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們聽了之后說什么的都有。楊子告訴他們,經過打聽才知道,那位丑陋的姑娘認為自己相貌差而努力干活而且品格高尚,因此得到人們的敬重;那位漂亮的姑娘則認為自己相貌美麗,因而懶惰成性且品行不端,所以受到人們的輕視。
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是否被人尊敬并不在于外貌的俊與丑。美決不只是表面的,而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如果表面的美失去了應該具有的內涵,就會為人們所舍棄,那位漂亮姑娘就是最好的例證。勤能補拙,也能補丑,這是那位丑姑娘給我們的啟示。
欣賞自己的不完美,是對現實的認可,也是對自己的存在和能力的認可,這種能欣賞不完美的態度不但是智者的態度,也是勇者的態度。
高標處世,低調做人
高標準的要求自己做事,低姿態的為人處世是現代普遍為人追求的生活態度。
社會中處處充滿競爭,官場有競爭,商場有競爭,情場有競爭。每個人都需要具備敢于競爭的勇氣,但更需要策略,而最大的策略就是在殘酷無情的競爭中放低自己的姿態,本分做人。
在與人交談時,放低姿態是一種藝術,特別是當雙方地位懸殊時,地位高者采用適當的低姿態會滿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需求,這樣的講話方式理所當然地會受到對方的歡迎。面對別人的贊許恭賀,應謙和、有禮、虛心,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別人對你的嫉妒心理,維持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放低自己的姿態,并不是讓你低聲下氣、奉承諂媚,而是讓你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一個人應該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適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浮于眾,眾必毀之。低調做人才能有一顆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夠冷靜,才能夠務實,這是一個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碼的前提。
一個老父親對自己的兒子說的:“永遠不要讓不如自己的人在你面前彎腰低頭!”其實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有領導說:“好的合作,如同疊羅漢,需要有人蹲下來,而自我‘認錯’就是一種可貴的‘低姿態’。”這對于大人物來說不僅拉近了雙方的距離,而且更容易溝通,更容易讓對方從心理上接受自己,雖然有時不是自己的錯。“與人相處認錯守則”即放低自己的姿態,確實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以前有兩座廟只是一墻之隔,然而他們卻有著天壤之別。甲廟的和尚們天天吵架,活得累;乙廟的和尚們一團和氣,同甘共苦,大家都很快活。甲廟的住持很是不解便前往取經,問乙廟里的小和尚:“你們為什么會團結得這么好?”
小和尚回答說:“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這個答案甲廟住持很是不解。
正納悶,小和尚不小心滑了一跤,一個正拖地板的老和尚趕快走過來扶起小和尚,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我把地板弄得太濕了,請小心!”
那個小和尚應道:“對不起,是我的錯,我影響了你的工作。”
甲廟的住持緊皺的眉頭漸漸松了下來,他似乎明白了“我們常做錯事”的真正意義了。
放低姿態說話,才能顯出你的謙虛,才可讓對方站在你的角度考慮;放低姿態說話,是獲得對方好感的最好技巧。一個接近完美的人如果敢于承認自己的人性瑕疵,他的言行將比神圣而高不可攀的人更討人喜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個過于高大的完善的人物容易在人的內心產生一種壓迫感,有時也會令人有一點點自卑心理。而說話者通過坦誠自己的某個小缺點或過去的某個缺點時,無形中緩解了聽話者壓迫感的程度。而放低姿態的目的不僅是拉近距離,便于溝通,同時也塑造了一種在美學上稱之為“缺陷美”的形象。
也許你曾詛咒惡劣的工作環境,可惟獨忘了檢討一下:自己是否正是這個環境的始作俑者?改變一下看事情的角度,轉換一下角色,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想,你就會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哪怕你一時受傷害,也會寬容地自嘲一笑。
如果你是一個強者,自己放低了說話的姿態,那么雙方都會有所收獲。何以這樣說?因為強者甘心“示弱”,以弱者的姿態行事,人自然會謙虛謹慎,別人也會愿意接受,如此,則強者自會成為長久的贏家,并令強者更強。而對于弱者,則能從中獲得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從而在心平氣和中自覺地向強者學習,并有所進步,有所提高。然而對于強者,“示弱”便是放低位置、降低姿態,讓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并獲得充分的人格尊重。自然,要創設這樣的氛圍,還須注意細節,亦是說要注意細微處的自我言行舉止。對于強者,對于成功者,事業方面已經處于有利地位,因此,在其他涉及小名小利方面的事上,不妨“示弱”而有所淡漠,有所放棄。否則,既“抓大”又不肯“舍小”,到頭來,必因“小”失“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真正甘心“示弱”的人,必是一個以事業為重而敢于負責的人,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人,一個充滿人情充盈智能的人,一個處世淺淺而悟世深深的人。
而如果你是一個“弱者”,那么說話放低自己的姿態,有益于調準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有益于贏得上司的倚重和信賴。另外,低調做人,更不會表現出自己爭強好勝的性格,當然也不會引發領導的戒心。在領導面前要謹言慎行,放低姿態,這是自我保護的良方。
大多時候一個人都是禍從口出,自惹麻煩!總是愛跟人較個高下,總是放不下自己的架子,總是得理不饒人,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上,你可能就已經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為自己樹立了障礙。這時候你不妨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讓他接受你的意見,這就是放低自己說話的姿態,運用迂回之術讓對方從內心真正的贊成你的觀點,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想想,在與人講話時,有多久沒有放低自己了。
有人曾這樣說過:“我所理解的放低并不是放低自己的人格,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以一種俯視的姿態在經歷生活,在做人,而你可以試一下,在你低頭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絲綢掛于手臂沉甸的感覺?仰頭的時候你會不自覺的微笑,風吹起頭發,那是一種輕舞飛揚的感覺!”
很多時候只有把姿態放低了,才能看到真相,才能感悟真實,才能真正的接受一切。胸懷不是用嘴巴說大的,而是用思想感悟的,用心感受的。當我們放低了姿態,接受現實的一切,才能擁有真正寬廣的胸懷!
說話放低姿態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是做人所持的最佳態度。
擇善而從
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只有一條,但通往明天的選擇卻常是千千萬。我們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擇而不行也得不到成功。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從善如流,取長補短者才是真正的明日之星。
選擇善良是一塊路標,在你迷失方向之時,給你指明前進的方向;選擇善良是一口清泉,在你干渴之時,給你生命的滋潤;選擇善良是一雙有力的手,在你無助之時,給你巨大的幫助,因此心靈歸宿,一定是擇善而從。
選擇善良,也許選擇時你并不能發現好處,甚至還遭受了沉重的誤會;但只要選擇了善良,就仿佛在你人生的銀行中存了一筆巨款,說不定將來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獅子有一次幫助老鼠擺脫了困境。老鼠對獅子說:“我會報答你的。”可獅子認為老鼠太弱小,也就沒有把它的話放在心上,不久獅子落入獵人的陷阱,這時老鼠幫它咬破了羅網,獅子終于絕處逢生。如果不是獅子當初選擇了善良,它又怎能獲得第二次生命?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事情發生,如果管仲沒有選擇和鮑叔牙和善相處,就不會有戰敗后不被處死;如果張良沒有選擇在橋上恭敬地幫助那位老人穿好鞋子,就不會獲得兵法,從而幫助劉邦成就大業……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為善良的選擇。
《勸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說的就是多做善事,就會擁有高尚的品德。確實,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我們需要作出的選擇實在太多。然而,換個角度說,這也是一次次“積善”的機會。
只有選擇善良,才能塑造優秀的自我,才能使自己生命的銀行中擁有大量的財富,才能為自己鋪平前進的道路。
中國有句名言:“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是啊,每次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就等于在幫助自己,讓我們時刻記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在每次選擇中都能積極地選擇善良——擇善是火,點燃生命的燈;擇善是燈,照亮生命的路;擇善是路,引你走向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