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做人態度上提升高姿態——態度是高姿態的“校正儀”(1)
- 態度決定高度
- 張然
- 4835字
- 2016-02-24 14:36:54
態度表現的好,姿態豎立的高。所謂高姿態,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高品位的舉止和言談,高素質的胸襟和風范。
從另一角度看,高姿態也是因高標處世和低調做人而顯出的高風亮節。
一個人能否做到為人處世高姿態,重要的是要看這個人對人、對己、對事、對工作、對生活、對社會持何種態度,如果一個人低眉順眼、卑躬屈膝,見風使舵,那就不是高姿態;如果一個人專橫拔扈、目空一切,傲視群論,那也不是高姿態;而若一個人不管有無身份、地位,但在為人處世和說話辦事時總能顯示出平和,忍讓,謙卑,寬容,大度,慷慨,不吝給人以無私的幫助和關愛等等,那么這個人就有了一種高姿態。擁有高姿態,才能擁有高品位,才能擁有高素質。
做人態度決定做人高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一位老人面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請問先生,這個小鎮上的居住環境怎么樣?我主要是說這里的人怎么樣?”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現在居住的那個地方的人怎么樣?”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沒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老人嘆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以前的鄰居差不多。”聽老人這么說,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也來到老人面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于我的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老人面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里的人都跟你原來住的地方的人一樣好,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沒有寬容心態的人,到了哪里,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有寬容之心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古代南朝宋有一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從外面回家,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偷夠了離開后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慚地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麥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非常慚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仁厚著稱鄉里。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里的豬長得一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
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后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只笑笑,并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故事里的兩位主人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的處世態度都是高尚的。沈道虔“縱容”小偷偷他家蘿卜,曹節也不點破鄰居的錯誤,表面看來,無是無非,甚至顯得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為人。偷蘿卜拔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他自慚改過。鄰居錯認豬,盡管有自私的一面,但失豬對一般人家來說也畢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一心為他人著想,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圣賢之人的體現。
一個人只有胸懷寬廣了,前途才會寬廣,曾國藩與左宗棠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論能力,左宗棠大大超過了曾國藩,左宗棠自稱是諸葛亮再世,他通曉軍機,足智多謀,出山之后,屢戰屢勝,與曾國藩的屢戰屢敗形成鮮明對比。然而,左宗棠的威望卻始終不及曾國藩,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左宗棠的心胸不如曾國藩。曾國藩處處包容左宗棠,但左宗棠則總是心高氣傲,不能容人。曾國藩死后,左宗棠的西北軍營里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左宗棠與幕賓們閑談,他問:“人家說曾左,不說左曾,這是為什么?”沒等大家回答,一個少年搶著說:
“曾國藩是心目中時刻有左宗棠,而左宗棠的心中從來沒有曾國藩,只此一點,就可以知道天下人為什么說曾左而不說左曾。”此話一出,大家都非常震驚,把目光一齊投向了左宗棠。左宗棠不但沒有發怒,而且來到少年面前,語調沉重地說:“先生之言是也。曾公生前,我常輕之;曾公死后,我極重之。”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易經》里有一句話說得非常深刻:
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能包容小人的人。
所謂的包容,就是對別人的冒犯、損害、詆毀等給予理解和忍讓,這是一種做人的準則,是一種做人的高姿態。
理智面對生活
在生活中,每個人的能力和可供依靠的條件是不同的,因此生活的質量也各不相同,對此,每個人都有必須秉持一種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這一現實。
有一首古人留下的《行路歌》歌詞是這樣寫的:
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總不如,回頭再一看,還有挑腳夫。
這首歌謠言雖俚淺,但足以醒世。哲人說:人生是塊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世人誰不想萬事如意,誰不想心想事成?想歸想,未必都能如愿。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會有回報的。現實有時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平,當你的愿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難得實現時,就要學會精神“充電”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比較。
當你收入趕不上別人時,不必向上看,那你就應該和付出比你更多、獲得比你更少的人去比較,這樣一比你心里就舒服了。
當你生活困窘時,不要眼紅別人。有位作家說得好:大腕們出入的豪華場所賓館沒錢的人去不起,我們也不想進;大腕們吃河蟹、甲魚,我們不稀罕吃也不稀罕看;卡拉OK、KTV包房算什么東西,不就是拿著話筒裝模作樣宣泄吼兩嗓子?其實要吼野外吼得更刺激。我們有理由擁有比大腕們更好的感覺,更好的瀟灑。至少他們比我們多一重擔驚受怕。不客氣地講,被綁票勒索常是富豪們的事。
當你高考落榜時,不要悲觀,不要失望,不妨多想想愛迪生和飛機之父萊特兄弟,他們都沒有上過大學,靠著自學也能成才。人常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這一次落了榜,還有下一次。
當你失戀了,也不要自己折磨自己,最好去讀讀居里夫人的自傳,如果沒有那次“幸運的失戀”,她的歷史將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當你沒有評上職稱時,不要垂頭喪氣,也不要怨天怨地,你不妨想想沒有職稱的民族音樂大師王洛賓,體味體味他的一句話,“是不是有了職稱我的歌就能立刻傳遍天涯海角呢?”
當你仕途失意時,大可不必自暴自棄,自己難為自己,自古失落者甚多,不然,李白怎么會有那么多名篇佳句,遺留后世呢?
人生一直處于比較之中,人的心靈和身體也在不停地進行對話。
這種比較是精神的充電法,也是一副最好的良藥。20世紀科學家為此已經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心靈的對話不單單是抽象的觀念性東西,還會產生影響身心健康的物質性東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荷爾蒙。一個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心情不好時,大腦就會分泌出影響身心健康的荷爾蒙。反之,遇事能正確對待,心情舒暢時,腦內就會分泌出增強健康的荷爾蒙。荷爾蒙是在人體細胞之間傳送信息的物質,大腦也就是通過它向全身傳遞命令,進行心靈對話的。據說,現在已知的荷爾蒙有100多種,人在發怒或情緒緊張時,體內分泌出去甲腎上腺素。感覺恐怖時,體內會分泌出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都是有毒的荷爾蒙。
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能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去想,體內就會分泌出具有活躍腦細胞,增強體質功能的荷爾蒙,科學家稱它為b-內啡呔,這對于人生的成功大有好處。比較是一種思維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善于利導思維的人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任何事情都能往好的方面思考,體內產生的物質就有利于健康,而喜歡弊導思維的人,采取消極悲觀的態度,遇事愛往高處比,愛與人較勁,心理常得不到平衡,體內產生的物質就有害身體。
對此,我們再反味一下篇首的歌詞,我們就會端正這樣一種態度:
生活中不攀比、不嫉妒,多想想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處世態度更是生活真諦。
好馬也吃回頭草
A君因故被炒魷魚,一個星期后,老板同意讓他回去,他憤然拒絕:
“好馬不吃回頭草!”
B君被女朋友甩了,過了一段時間,女朋友回頭向他認錯,要求重歸于好,B君卻昂著頭說:“好馬不吃回頭草!”
心理專家說:最先說過“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的人,應該要為很多人的失意和悲劇負責任,這句話讓人失去了回旋的空間,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不是都說“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嗎?現在很多職場中的人、戀愛的人因為一些客觀不客觀的原由,學足了那匹餓死都不肯回頭的好馬,使自己的職業道路、婚戀道路越走越窄,最終走進一條死胡同。
“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不知耽誤了多少人重新選擇的好機會。絕大多數人在面臨該不該回頭時,往往意氣用事,明知“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么也不肯回頭去吃,自以為這樣才是有“志氣”。其實,在面臨回不回頭的關卡時,你要考慮的不是面子問題和志氣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你不吃回頭草就會餓死,它只是代表一種做事的態度。任何事,都要有彈性,因為你一定會經常面臨許多抉擇。
或許,吃“回頭草”時,你會碰到周圍人對你的種種非議。但我們要說的是:吃自己的草,讓別人說去吧。不要顧忌那么多,你只要認真誠懇地吃,填飽肚子,養肥自己就可以了。何況時間一久,人們很快就會忘記你曾經是一匹吃回頭草的馬,甚至當你回頭草吃得有成就時,他們還會佩服你:呀,果然是一匹識時務的“好馬”!
每個人的觀念都有所不同,但在面對殘酷的現實時,餓死的“好馬”就變成了沒有任何價值的“死馬”,而不再是一匹值錢的“好馬”了!
職業規劃專家分析:現在很多人都在忙著面試,一是想給自己機會,得到更多更想要的東西,但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們過多地追求外在的東西,迷失了自我。
很多人在投身新工作前,都比較容易沖動。有時候,只要是滿足了他們一小點的求職要求,他們就誤以為是自己想要的全部,明白之后又追悔莫及。其實大多數應聘者很難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所想所要,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
如果是一個有較為清晰職業規劃的人,剛邁入社會時,即便他面對的是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他也會抓住機會努力表現自己的特長。他會更多地思考如何根據環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無謂的抱怨和等待。
對于求職者來說,離開后想再回原單位,大多有種種的主客觀障礙。職業規劃正是在幫助人們理清自我、理清自己和社會的關系,也就是對自己的了解、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環境的了解。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求職時,工資待遇不應是考慮的惟一因素。一份工作,要拿既定的長遠目標做尺,仔細衡量是否有利職業發展。
很多人在面對一份自己曾經放棄的工作時,往往意氣用事,明知“回頭草”是自己心里放不下的選擇,卻不能鼓起勇氣回頭。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在應聘者自己心里,應該要有一個明明白白的算盤,要知道職業生涯發展每個階段的任務不同,探索的重點也不同,做職業規劃需要以成長的心態來對待。二十多歲的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要被社會接受和承認,嘗試是很重要的。但到了四十歲,可能就會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當我離去時,我希望墓志銘上寫些什么”,所以不能蒙上了眼睛,只顧著往前橫沖直撞,而忘記了自己求職行為本身的含義和期望值。
所以求職者再吃回頭草,猶如好馬也吃回頭草,而且吃過回頭草之后,你可能會另有一番大展拳腳的天地。
首席執行官劉浩認為,“好馬”吃“回頭草”反映了企業和個人對于人才價值雙向選擇的成熟心態。想做“好馬”也不是一廂情愿的,“回頭草”綜合了公司和個人方面的因素,不過如果幾個關鍵詞都相匹配,那好馬吃回頭草自然是水到渠成,并非不可為,沒準還能出匹寶馬。
只要雙方都愿意,公司給予更多機會和重視,吃回頭草的應聘者反而會表現出對公司更大的忠誠,磨合的時間也相對較少,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回頭草很有可能成為應聘者職場晉升的敲門磚,“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的古訓自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