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功就是做你自己
- 最偉大的激勵:影響20世紀人類的勵志文獻
- 秦朔
- 2761字
- 2016-03-01 15:29:06
丹尼斯·魏特利
本文選自丹尼斯·魏特利的《樂在工作》(The Joy of Working)一書。丹尼斯·魏特利1933年生于加州,畢業于安納波里斯美國海軍學院,曾任海軍飛行員,擁有人類行為學博士學位他是個人成就與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著名的演講家,曾被評為全美5位年度杰出演講人之一,他著有4本《紐約時報》上榜暢銷書:《成功之術》(Seeds of Greatness)、《成功者的十大行動指南》(The Psychology of Winning)、《成功契機》(The Winner's Edge)、《強者之最》(Being the Best)、《樂在工作》出版后,收到了5萬多封讀者來信。該書也是10年來華語市場最暢銷的引進版圖書之一,在臺灣由天下文化出版后,銷量達30萬冊。
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的負擔,還是可優游其間的樂事?這完全系于一個人的工作觀。丹尼斯·魏特利指出,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訴讀者快樂生活的奧秘,這個秘密不在于我們最后能夠得到什么,而是在整個過程我們經歷了什么。“這個世界上既沒有能立即獲得快樂的秘密,也不存在產生快樂的速效魔力藥丸,大多數人將錢(生活水平)和快樂(生活質量)混為一談。旅行、轎車、豪宅以及其他一切生活奢侈品都可以買到,但是錢物無法換到愛情、友誼、陽光、微笑和健康,因為這些都來自對生活真諦的理解。”
《今日美國報》評論說,丹尼斯·魏特利的激勵比金錢更有價值,他的任務就是告訴人們,大家都能比自己想象中的更能控制自己的命運。
你在等待成功嗎?如果是,那成功永遠不會來到。
成功就是做你自己,它就在你每天要過的日子里。成功不是事到臨頭的獎賞,也不是最終的目的地,而是你巡行、耕耘、照料自己“花園”的一條路。
“樂在工作”的想法,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普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里受歡迎的是“立即的滿足”和“感謝上帝,星期五又來了”的心態。美國人每年打的官司,多過全球其他國家訴訟案的總和。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人們期待不勞而獲,如果他們通過訴訟從某家公司或某個人身上贏來一筆錢,就可以辭掉工作,省得再為社會盡任何心力。
許多人把“工作”看作是周末和假期之間一段無聊至極的時光。如果他們能打贏官司或者中了彩券,即可自此無憂無慮。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想法,以為只有在不必工作、而荷包又滿滿的時候,才能享受人生。結果長大后,他們討厭工作,盡其一生都在追求金錢,奢望過更多逍遙自在的日子。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史帝文生以超過7000名的美國小學至初中學生,與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日本的學生做比較。不管是幾年級,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都是最差的。然而,四組學生的智商并沒有什么不同。這提醒我們,家庭可能是造成差異非常重要的因素。答案在于父母不同的家教方式,原因雖然簡單,影響卻很大。當亞洲國家的父母被問到孩子的成績為什么好,他們通常回答:“因為用功。”
相對的,美國的父母則把孩子的成就歸功于“天賦”。
尋找心中之樂
想要在21世紀成為孩子、員工與國家真正的領導者,必須要擁抱“成功來自耕耘多于天分”的觀念,并且以身作則。而想要真正成功且歷久不衰,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致力于一份自己喜愛又天天期待的職業,這不僅可以造福他人,也能造福未來的世代。“樂在工作”的哲學可以濃縮成一個句子:找個挑戰你能力與想像力的工作,這讓你精神振奮,投注最寶貴的資源,一分一秒都不愿浪費,如此你才是真正的富有。
工作中自有樂境。錢所能買的一切,也無非是與另一些人的工作成果做交換。樂境來自心中。終究,你還是得為一個主要的觀眾而演出:那就是你自己。你要通過自己的夢想、目標價值與信念,來衡量自己的表現。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我生長在經濟大蕭條過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在那段人格形成階段中,祖母是我最重要的啟發者,而祖母最崇拜的偶像是蔣介石夫人。1943年,在我家鄉的地方報紙上,曾刊載一份蔣夫人的廣播稿。祖母親手抄寫下這份文稿,至今我仍珍藏著:
“歷史告訴我們,凡事有因必有果,每一步行動都會帶來影響。中國俗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常生活上也是如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誠然,圣者與罪人同受陽光的照耀,而且往往邪惡勢力看似猖狂。然而不論對個人或國家,我們都可以斷言,惡勢力的興盛只是幻象,因為,我們的功過得失都記載在生命的史冊上。”
“到最后,我們就是畢生言行的化身。個性不能仿冒,更不會像是一件隨興所至而穿上或扔開的外衣。就像年輪深深刻在樹心一樣,個性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時間和培養。因此,隨著歲月流逝,我們寫下自己的命運,無可避免地反映出本身的所作所為。”
這幾段話不僅讓人追憶起那個飽經戰亂的年代,更成為我的立身準則。真正的快樂植根于實際生活的體驗,而不是取決于外在的財富、地位或頭銜。
縱觀歷史,沒有一個社會不是在盛世植下敗根。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每一個曾達到經濟與文化巔峰的國家,都會安于既有的成就,一味追求安逸享樂、自滿自大,甚至把歷經萬難才學到的正直與價值觀拋諸腦后,終于導致動搖衰頹。領導人變得妄自尊大,勞工變得自私自利;享樂成為追求的目標,權力成為眾人崇敬的神靈。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像四季變換與生命周期一般清楚可見。然而,這并不是必然的結局。因為我堅信,我們不僅可以由“受”中,也可以由“施”中發現喜悅。
愛你所擁有
我相信成功使生命更多彩多姿,讓我們感覺自己更有價值。毋庸置疑,財富是為善、為惡與一切研究的動力來源,就像必須先在農地上播種,才能生產出糧食一樣。然而成功不是取決于我們“獲得”了什么,而是在于我們如何持續耕耘現有的一切。
一位富有而快樂的紐約房地產經紀商陳述:“我本來可以賺更多的錢,但卻寧愿選擇夜夜好眠。”這位經紀商已經找到人生理想的組合:內在兼外在的成功。只因他了解,成功不假外求,完全系于一心。人生至樂之一,是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后,舒舒服服睡個好覺。
真正的智者,總是心懷感激。首先要感念的是上天最大的恩賜,能夠活著并且身體健康,可以勝任工作。感激現在擁有一份工作,或正接受職業訓練,甚至,可以四處找工作也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感激每月所領的薪水,讓家人衣食無憂,并為將來儲蓄,感謝身邊共事的同僚,因為友誼是生命中最可貴的一件恩賜。
針對個人的環境,你也許可以列出更多值得感謝的——你的員工、亦師亦友的上司、富挑戰性的工作、讓你保有飯碗的顧客,以及你為更美好的世界所貢獻的心力等。
“樂在工作”的感受便是在細數生命的恩賜中誕生。把每天的生活,當作攀爬一座高峰。偶爾遙望一眼峰頂,讓你更堅定目標;但每一處旅程,也自有不同的好山好水等著你來欣賞。慢慢地爬、穩健地爬,享受每一刻行經的時光。在到達峰頂、往下俯瞰的剎那,將是整個旅途的最高潮。
成功不是終點,而是這段遍歷好景的旅程。真正的喜悅,不在擁有你所愛,而是愛你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