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言
- 財富之上:劉漢元和他的商業哲學
- 周唱
- 4677字
- 2016-12-21 10:44:27
最平常是最神奇
“元企業”
通威集團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這是一家完全“中國式”的本土企業。它不是傳統的老字號,也不以有明顯西方現代文明印跡的行業如家電、IT、信息等作為主業,更非承接了全球產業鏈的某個環節,或接受了全球大企業不愿再做的某些業務而成就的所謂“偉大的本土企業”。它是今日罕見的“中國原創型”企業,產品、市場、管理、智慧、服務的理念與方法,都源于它自己。
這個行業叫水產飼料業,這個企業叫通威,它原創的這一行業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深深根植于中國最傳統的農業與農村市場,雖然某些原料環節也在全球產業鏈之中,但產品與市場完全原創于中國并在中國發展壯大。在全球,這一領域沒有比通威更大更成功的先例,通威無從學習,一切自己創建,當它成為中國的原創和最成功的同時,也就已經代表了全球的原創和最成功。
筆者有理由將它稱之為“元企業”。
什么叫“元”?
①古代道家用以指萬物之本。《子華子·大道》:“元,無所不在也。”《春秋繁露·重政》:“元者,為萬物之本。”
②始,開端。《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③根本,根源。《呂氏春秋·召類》:“愛惡循義,文武有常,圣人之元也。”
那么何為“元企業”?即初始的、開創性的、原生的、領導性的,整個產業和行業因之而誕生的企業。在中國千千萬萬的企業中,這樣的“元企業”實在是微乎其微又彌足珍貴。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珍視和重視這樣的“元企業”,只有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的時候,才是中國真正傲視全球的時候。
這樣的企業,我們研究它什么呢?價值。它的價值來源于一個人,它的靈魂,創始人,姓劉名漢元,以及劉漢元領導下的這個企業成為“元企業”的過程和整個過程內在的肌理。
好,稍稍具體一點。劉漢元創辦的這家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旗下上市公司通威股份是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及主要的畜禽飼料生產企業,水產飼料占有中國25%的市場份額并至今保持了19年的行業第一。在通威的參與、推動之下,中國水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水產品產量增長了十多倍,全世界養殖的每四條魚中,就有三條是中國人養的。無論是魚的品種、數量,供應都非常豐富,價格也是肉類食品中最低的之一。這一切都是劉漢元和他的企業及行業帶來的。
中國的水產行業與劉漢元密不可分。今天,這位通威集團的創始人已直接使近百萬養殖戶、間接使3000多萬農村人口發家致富。
這一切,劉漢元是怎樣做到的?他怎樣把這一切做到如此優秀?本書將闡述這樣一個過程。
而最近四五年,劉漢元又在為創新清潔能源的利用不停地投入并鼓與呼,甚至將研究報告直接遞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手里,這些皆源于人類目前利用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已接近枯竭,他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特別是讓中國永遠擺脫能源危機的終南捷徑。
一個人又可以承載多少歷史的重量?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他仿佛應該是一個縱橫捭闔、馳騁沙場的將軍,然而事實上,他更像一個布道者,最初是一個沉默的布道者,不聲不響地改變著人們的餐桌,現在他又是一個奔走呼喊的布道者,為中國和世界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聆聽沉默的聲音“頭腦絕對清醒,胸中格局非凡;文則琴棋書,武則穩準狠。”和劉漢元交談,你會對他產生這樣的感受。很儒雅,除了擁有企業家的睿智,一眼可見他還擁有科研人員的簡潔理性。思維高速敏捷,做事絕不含糊。
第一次見到劉漢元是2002年的夏天,他剛剛從籍籍無名浮出水面成為胡潤富豪排行榜的新面孔。滿以為劉漢元有豐富曲折的創業經歷可以侃侃而談,結果我坐在他面前很是煎熬——沒有故事,就是科研發明,養魚賣魚,賣完魚之后生產魚飼料賣給更多的人去養魚,直接面對成千上萬的農村用戶,更沒有使命運跌宕的大開大闔,這有什么故事啊,沒有!于是他談的全是抽象的技術、理念、戰略,直到一個小時后突發地震。
正談著,突然感覺座椅晃動,左邊傳出一陣吱嘎聲,扭頭一看,一個放置電視的金屬支架正在晃動發出聲音,地震了!“不談了?”“那就不談了吧。”連忙收拾東西下樓。
走出會議室時,正好遇到一群中干要去眉山廠開會,于是我們臨時決定同車一塊兒去眉山廠采訪。對地震的恐懼瞬間消失。
第二天返程時下起了滂沱大雨,按理說通威將記者二人送上車站大巴就算很符合禮儀了,但是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管宣傳的通威集團總裁助理胡榮柱叫來司機一番交代之后,安排了一輛別克商務車,在狂風暴雨中開了五個多小時將我們送回了重慶。這讓我小小地感動了一下,覺得理性冷靜的通威其實也無處不充滿了真誠和情義。此時的通威,銷售收入為30億元。
第二次見到劉漢元是9年之后的2011年9月,在他本人的辦公室里。
劉漢元拿著半瓶礦泉水進來了,精神抖擻,頭發依然梳得一絲不茍。
第一個動作是脫去外套,一邊脫一邊說“走熱了”,第二個動作是喝了一口礦泉水說,“剛才在下面開會喝剩的”,第三個動作是大步上前和我們握手,“這叫九年一握”。眾人大笑。
這時通威的銷售收入已達352億元,字面計算平均一年增長一倍,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5位,遍布全國和東南亞的分、子公司已達到110多家,以農業、新能源為雙主業,并在化工、寵物食品、IT、建筑與房地產等行業快速發展;而47歲的劉漢元,已集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常委、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會長等十多個頭銜于一身。
這次劉漢元所談的一切依然還是理性的思考,而且談得更加深入透徹和具有全局性,豐富的哲理內涵相當精彩,難怪有人說“他的思想比他的財富更有價值”。顯然他有一種遠比其他企業家更加清醒、理性的品質,才讓通威一帆風順地走到今天而沒有大起大落。
20多年來,劉漢元身邊無數企業家跌宕起伏,1993年和他一起受到李鵬總理接見的15位全國杰出青年企業家,而今只有他和海王張思民等極少幾個人還成功經營著企業,其他人早已煙消云散不知所蹤。“為什么?”筆者問。他的理由并不玄妙:“任何一件事,只要你想清楚了再去做,沒有不成功的。”換言之,看不清想不透的事他肯定不做……那么對他而言什么叫看清想透?看清事情的本質和本源,然后找到其間的“短路徑”。
而已經在做的事,他憑什么又比別人做得更好?對這個三言兩語說不清的話題,他的想法是,讓作者自己去研究吧,“這里面有一系列系統性的復雜原因,你可以去把它研究透徹寫出來。大概這也是讓你來寫這本書的原因”。
第三次見劉漢元,是一個月之后在成都的后花園、道教圣地青城山山腳下的某建筑設計師的鄉村別墅里,院內古色古香,年代久遠,質樸與山野自然融為一體,周遭環境優雅清靜。
在這里,我和劉漢元進行了一次深談,一天一夜。
這次所談內容書中悉數交代,現在就讓它暫時成為一個謎吧。
2011年,各行各業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大呼日子難挨之際,他卻實現了15%的逆勢增長。在傳統行業,這個數字相當突出,也符合行業特征和通威的經營定位。
越“無故事”越精彩
隨著對通威和劉漢元的了解日漸深入,筆者發現,如果僅僅將這本書簡單地定位為一本記錄企業家個人奮斗史的傳記作品,間或提供一些企業家思想精神和經營的片斷方法,以滿足部分普通讀者的閱讀智慧和需求,那么,這本書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價值。
劉漢元和通威最重要的價值,是其系統性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論價值。
此書準確的定位應該是,以人物主角劉漢元的成長為線索,對通威的發展變化進行企業案例式的深入研究,因循邏輯,層層深入,通過種種案例表象,挖掘出通威30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決策經營并高速發展的背后原因,換言之,通過對通威30年發展變化的深入研究,找出或者總結出通威系統的可持續競爭優勢,也就是,它成功的基因是什么。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研究通威,怎樣理解通威?
最平常是最神奇。
通威是一個沒有故事,卻值得冷靜審視和研究的企業。它沒有人們喜聞樂見的大起大落、九死一生,但卻在平淡之中獲得了絕大多數企業難以企及的成就。通威無故事,這恰恰是它的高明之處,因為,成功經營二三十年卻沒有故事的企業,一定是十分健康、聰明的企業。
當通威選擇了以最廣袤的中國農村作為自己的市場,它就只需要堅持一種最低調的戰略姿態,不必去嘩眾取寵,不必去為生存的技巧殫精竭慮,而只需要匍匐在中國農村大地上,踏踏實實為農民做好每一件事,它就可以自如地在自由的生存空間里達成自己的意志,可以游刃有余地思考未來,思考自己的運營及發展是怎樣的一種“生存姿態”,所以它是平常的,但也是神奇的。因為平常而神奇。
即使通威開始適度多元化做多晶硅和太陽能,做的也是一種宏觀大勢。
的確如此。改革開放30多年來,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甚至是不聲不響地成功經營20年以上的大型民營企業,實在太罕見了,而且還保持高速發展。將一家企業成功地做上20年算不了什么,歷史潮流也可以將一家企業推進這么多年,關鍵是通威在大風大浪中卻沒有波折,一帆風順——這樣的企業寫出來也許不好看,但它的價值卻正體現為它的“罕見”,我相信,它遠比九死一生之后活過20年的企業更有價值,這意味著,它“總是正確”,它成功的路徑其實最短!
——這種總是正確帶來的“無故事”,不正是天下所有企業夢寐以求的嗎?
——因為決策和執行總是符合最廣袤穩定的農村市場現狀,所以整個企業二三十年都處于管理與執行的常態之中因而無故事;因為無故事所以關注度低,出鏡率低,老板又刻意低調;因為總是低調、穩健,因此經營管理就更不容易犯錯誤……在最基本的生存路徑上,劉漢元給自己設計的就是這樣一個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環的短鏈邏輯,直接、高效、低成本,不給自己設置那種繞來繞去才能達成的好看卻不中用的目標,而是切中要害,直擊本質。這種思維方式應該得益于技術人員的思維模式,只要過程與效果,不玩花招和理論,反而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如果要寫劉漢元和通威,還有什么比這更有價值、更精彩的呢?
除了為社會創造財富及以慈善回報社會,一個企業最大的價值是什么?是為別的企業提供學習的范本;同時,“無故事”是每一個企業夢寐以求的狀態,所以通威是一個值得敬重的企業。
因此理解通威、研究通威,就有了最現實的意義。
再換個角度來看,在新經濟領域,奪人眼球的馬云、江南春等代表的現代新興企業,三五年即獲爆發式成功,他們代表的是這個高度信息化時代和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快速成功模式。但是,這個時代新經濟可以引人注目,但傳統的衣食住行、農業養殖業等卻實實在在地關系著我們每一天的溫飽,這類更普羅、更大眾、更關系著國計民生的也許更重要的企業,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更精彩?
劉漢元的通威給了我們答案。
劉漢元帶領的通威,是這樣一個企業,它明確遵循了中國二元哲學的生存方式,一靜一動,一遠一近,以不變應萬變,而萬變又不離其宗,既理想主義又極其務實,既堅守價值觀又能靈活應變,既保持高品質又能不斷優化降低成本,既全國大范圍擴張又牢牢做實根據地,既看重企業的利益又兼顧客戶的利益,既固守傳統的低利潤率的飼料行業,又將新興的高利潤新能源光伏行業作為自己的第二主業……許許多多看似矛盾甚至不可思議的東西,劉漢元都能兼顧,達到一種二元哲學的統一,而這是一種“高瞻遠矚公司”所具備的品質。
這樣,進可攻,退可守,整個企業的運營保持了很好的彈性,總是游刃有余。
劉漢元的成功,顯然是一種與數字時代快速成功截然相反的持久慢速成功。而且這一切,皆無捷徑可走,皆是一點一滴的管理優化積累起來的。劉漢元不容易,因此他很神奇。而這本書最大的看點,就是回到通威創立和二三十年運營的原點:劉漢元怎樣做到戰略決策及策略的制定、執行,“總是正確”?
讓我們在書中具體展開吧。其實,劉漢元及其通威有你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