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三
- 財富之上:劉漢元和他的商業哲學
- 周唱
- 1769字
- 2016-12-21 10:44:27
中國企業的升級之路
四川自古號稱“天府之國”,卻也因富庶自足天然淡化了商業的發展,在當代,川人因文人、藝術家輩出聞名,而不以商業著稱,蓋因一方土壤基因使然。即便如此,四川卻還是誕生了兩家行業領先的知名企業,一家是劉永好四兄弟創辦的希望集團,另一家就是本書講到的通威集團,由劉漢元先生創辦,它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
劉漢元成名甚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做出了不俗的成績,隨后在全國開疆拓土,二十幾年間都走得扎實穩健,在一波波的財富風浪滌蕩下,他固守在一個傳統行業卻能做到“不被雨打風吹去”,本身就是不小的成就,也證明他確有過人的經營管理才能。
翻讀書稿,可以看出通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對專業化的堅守。劉漢元一直是杰克·韋爾奇“數一數二”的忠實信奉者,并且在十幾年間堅守水產飼料主業,未曾分心,在一直提倡“將雞蛋放到不同籃子里”的中國企業界,他顯示出殊為可貴的定力與堅持。
“一個企業應該把自己最擅長的商業機會做精、做專,只有在行業里面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后,才能真正支撐未來公司長治久安的發展。”通威在水產飼料行業的成績無疑是劉漢元這段話的絕佳注腳。
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真正成功、長久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專業化的公司,通威無疑就是其中的一員,希望這樣的企業案例能夠讓更多的中國企業可以相信,在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專業化都是一條值得中國企業堅持的道路。
然而,通威的范本意義遠不止于此。
中國企業前30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市場經濟逐步建立過程所迸發出的無數機會,眾多企業都如此起家,帶有明顯的“機會驅動”性質。在那樣一個“不用瞄準都能獵到一頭鹿”的時代,能夠把握市場機會、重視管理、懂得控制風險的企業都能躋身于優秀者之列。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特別是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面對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得到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實現從“機會驅動”到“戰略驅動”的轉變。
“戰略驅動”的目的在于讓企業明確自己的目標愿景是什么,從而知道該通過何種方法來形成自己在國際化競爭階段的核心能力。簡而言之,中國企業在經歷過二三十年的“野蠻生長”后,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路徑,實現面向未來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在以數字化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應用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之際,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顯得尤為緊迫且至關重要。
而在本書中,我很欣喜地看到通威在轉型升級方面做了諸多頗為有益的探索,這種探索所體現出的價值,遠比一些過往成績更能讓一家企業在未來走得長久。那更多的中國企業該如何把握機會實現轉型升級呢?至少在本書中,我看到了如下啟示:
第一,打造完整產業鏈。對于在某些領域已做到行業領先地步的企業,縱向打造完整產業鏈是一條可選之路。通威在水產飼料方面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繼續發展下去已多少遭遇瓶頸,而在新的戰略構想中,通威要打造“從苗種到餐桌”的完整農業產業鏈。而這種全產業鏈的模式將讓通威在國際市場上有不俗的競爭力。
第二,大力塑造品牌。長期以來,中國企業飽受品牌缺失帶來的痛苦,只能淪為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賺取極為廉價的加工費用。而隨著國內消費力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有機會在國內市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從而實現優質優價。通威一直在有意識地打造自己的產品品牌,這在贏得高端用戶群體及通威水產品進軍歐美市場上都顯示出不錯的效果。
第三,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傳統行業。互聯網的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對于傳統企業來講,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信息化革命的成果,將是決定企業是否有未來的關鍵。在這方面,通威也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顯示出緊跟趨勢的決心。
當然,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還有其他諸多方法,這歸根結底有賴于企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企業在面向全球競爭的過程中,將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與風險,但若可積極應對,則有可能取得昔日不可想象的成功。想來,這也足以讓中國企業家們再次充滿“激情與熱血”吧。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財經作家,詩人出身的他常常把財經故事寫得溫婉動人,卻又不乏理性,本書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他與通威很有緣分,多年前便采訪過劉漢元先生,此次寫作本書,他奔波于成渝兩地,甚是辛苦。但我想他更多感到的是滿足感,畢竟,一家優秀的企業本身就是對其寫作者的最高獎賞。
是為序。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