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普惠金融:新金融時代
- 曹磊 錢海利
- 750字
- 2018-12-31 20:17:58
互聯網+:從“攪局者”到“領跑者”“顛覆者”的蛻變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新金融世界才剛剛開始。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中國互聯網金融爆發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余額寶的問世,該產品短短幾個月時間讓天弘基金成為全球第四大貨幣基金。借著余額寶這股強勁的東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成立了互聯網金融部并開始深入探究一些關于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思維相結合而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其實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價值,只要看兩個標準:一是看入局者,越是“大佬”入局,意味著行業機會越大;二是看市場容量,類似中石化、中石油的石油行業,容量有限,“大佬”雖在但卻令人望而卻步,所以市場業態具備高利潤、大容量,才會有現實意義。互聯網金融則符合這兩個標準,既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蘇寧這樣的“大佬”前行,又有小米、順豐、樂視、58同城、人人網等互聯網公司的跨界入局,這種開口的機會和創業布局遠比一個閉口的機會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傳統金融市場整體處于壓抑狀態,金融壟斷、創新不足、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些為互聯網企業跨界金融留下了巨大空間。當互聯網與金融業結合時,不僅有了“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也碰撞出“金融互聯網”。
在互聯網金融到來之前,金融人士從未走下過“自感高冷”的神壇,金融行業也一直處于躺著賺錢的狀態,這導致很多金融企業未曾認真思考過服務,甚至產品。
·對于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不是顛覆,是回歸和提升,因為作為中介,其本質是服務,這是回歸金融本源。
·對于金融技術:互聯網金融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互聯網前瞻性信息技術運用。
·對于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是融合與再造。
金融的本質
互聯網“入侵”金融,絕不是對金融本質的顛覆,而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不是市場的毀滅,而是觀念的徹底轉變。
互聯網可怕之處在于從終端攔截用戶,當用戶可以足不出戶在手機上一鍵輕松理財,銀行理財柜臺還有什么存在價值?還幻想著用戶去忍受高傲卻低效的服務嗎?
“互聯網+金融”的魅力在于讓傳統金融不再舒服坐著數錢,不再是“大門一開,肥水自來”,而是跳出固有金融思維,擁抱互聯網。
“互聯網+金融”改變了什么
·互聯網+保險:以互聯網為平臺,打破區域和規模限制,讓更多的人以更低成本享受更好的保障。
·互聯網+擔保:借助“互聯網+”模式的脫媒效果,可極大發揮信用擔保公司的資源及風險控制優勢,同時也為其創造新的盈利空間,信用擔保公司的杠桿作用亦將借此得到更好放大。
·互聯網+理財:最火的理財產品不再是銀行儲蓄、基金、信托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拉低了民眾投資的門檻,改變了傳統融資、理財的方式。
·互聯網+小貸:P2P公司作為典型代表,將傳統的民間借貸帶入“互聯網+”,未來15~20年內,以P2P網貸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模式將搶占以傳統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市場份額。
·互聯網+支付:通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三流合一”,隨時隨地滿足消費者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取代傳統現金支付、刷卡支付。
·互聯網+銀行:中國銀行業正在由傳統銀行向“鼠標+水泥”的現代化銀行轉變,改變的推手便是互聯網理念、技術、商業模式、客戶需求等多方力量,它們給傳統金融業帶來深刻的沖擊和挑戰,推動了銀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日益刷新零售銀行業服務。
·互聯網+眾籌:眾籌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融資方式,為傳統企業融資提供無限可能,成為草根創業者的融資“樂園”。
·互聯網+證券:目前正沖擊證券業的兩股勢力:一是金融專業人才“自立門戶”,借助互聯網開展互聯網證券業務;二是互聯網人才借助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證券業,形成“互聯網+證券”的業務模式。
·互聯網+貨幣:比特幣炒得火熱,也跌得慘烈。無論怎樣,這場似乎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互聯網淘金盛宴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貨幣”的影響力,讓我們看到互聯網金融最終極的形態就是“互聯網貨幣”。
顛覆還在繼續。
Merton和Bodie兩人在《金融學》中提到:“金融功能要比金融機構更加穩定。”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金融機構的形式和特征可能會有很多不同,但其所發揮的基本功能卻是穩定的。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互聯網金融,并明確提到“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曾公開表示,互聯網金融就是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三農”的金融創新,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小微企業和普通大眾能更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這個體系有利于更加有效地甄別誰是合格的融資者。種種聲音都向互聯網金融行業透露出利好信息。
因此,未來互聯網金融產品外圍已經被無限延伸,產品不僅僅比拼收益率、流通性這些硬指標,更多的是用戶參與度和用戶體驗的比拼。金融行業的競爭將趨于“細微化”,要求企業更多地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認為互聯網金融在蠶食傳統金融業務的過程中僅僅扮演了渠道的角色,那是小看了互聯網的作用。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源于用戶需求和技術發展。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民間機構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傳統金融企業由于運營成本、業務觸角等導致的金融服務盲區和低效率問題。從增加用戶量、樹立全民理財的觀念,到開展網絡征信,到傳統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化,再到個性化金融服務、互聯網化金融產品,這些都是傳統金融業所思所想多年,卻一直沒有完成的互聯網金融!
最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本書編寫的除了我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外,還有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陳莉、張周平、莫岱青、姚建芳、陸易瑗、龐敏麗等多位業內知名分析師,以及諸多中心外聘的“特約研究員”,他們是:英國利物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企業家領導與創新管理專業曹鼎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韓志科、任燕、張陳濤和張德承,浙江財經學校東方學院朱夢婷和張倩倩等。
此外,本書在案例征集、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包括螞蟻金服集團、京東金融集團、蘇寧金融集團、拍拍貸等數十家國內主流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各大銀行的大力支持。感謝他們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以及本書寫作的大力支持。值此本書付梓之際,我們在此一并鳴謝,并希望得到他們一如既往的支持!
錢海利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部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