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軍形篇
- 兵法藏書
- (春秋)孫武 (日)宮本武藏 (德)克勞塞維茨
- 1611字
- 2015-07-16 14:46:55
〔曹操曰:軍之形也。我動彼應(yīng),兩敵相察情也。〕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曹操曰:守,固備也。〕可勝在敵。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敵之虛懈也。〕
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曹操曰:見成形也。〕而不可為也。
〔曹操曰:敵有備故也。〕
不可勝,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勝,攻也。
〔曹操曰:敵攻己,乃可勝。〕
守則有余,攻則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當(dāng)見未萌。〕
戰(zhàn)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爭鋒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曹操曰:易見聞也。〕
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故善者之戰(zhàn),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故其勝不殆,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曹操曰:察敵必可敗,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dāng)∫病?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曹操曰:有謀與無慮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dāng)y也。〕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shù),四曰稱,五曰勝。
〔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dāng)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地生度,〔曹操曰:因地形勢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數(shù),
〔曹操曰:知其遠(yuǎn)近廣狹,知其人數(shù)也。〕
數(shù)生稱,
〔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稱生勝。
〔曹操曰:稱量之故,知其勝負(fù)所在也。〕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
〔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稱勝者戰(zhàn)民也,如決積水于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決水千仞,其勢疾也。〕[譯文]孫子說:古時善于指揮戰(zhàn)爭的人,為了自己不被打敗,總是先創(chuàng)造條件,然后等待和尋求戰(zhàn)勝的時機。使自己不被敵人打敗,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可乘之機,是戰(zhàn)勝敵人的可能性。所以,能征善戰(zhàn)的人,不會被敵人戰(zhàn)勝,而敵人也未必被我方打敗。如果做好了防守工作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我們自己不能掌控的是,敵人是否有可乘之機被我利用。如果沒有把握戰(zhàn)勝敵人,就采取防守;有把握戰(zhàn)勝敵人時,就突然地進攻。取勝條件不足才防守,取勝條件有余就進攻。懂得如何防守的人,深不可測,敵人摸不到頭緒;懂得如何進攻的人,像天空一樣捉摸不透,敵人無從防備。這樣才能保全自己,獲得全勝。
預(yù)見勝利,一般人不能察覺,并不是最高明的,經(jīng)過苦苦征戰(zhàn)取勝,得到天下人稱贊的,也是最高明的。這就像能舉起秋毫,并不能說明其力氣大,能看見日月,不能說明其眼力好,能聽到雷聲,不能說明其聽力好一樣。古時能征善戰(zhàn)的人,總是能打敗看似容易戰(zhàn)勝的敵人。所以,這樣的人即使取得了勝利,也不顯露出名聲和功勞。這是由于他的細(xì)微觀察,沒有差錯,把握制勝之道,他所戰(zhàn)勝的敵人是注定要失敗的敵人。所以,懂得用兵之道的人,總是立自己于不敗之地,有把握住任何完全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因此,先創(chuàng)造取勝的條件,然后才與敵人作戰(zhàn)的軍隊總是打勝仗;先同敵人交戰(zhàn),而后祈求僥幸取勝的總是打敗仗的軍隊。懂得用兵之道的人,善于全方位的克服不能取勝的情況,為了確保戰(zhàn)爭的勝利,他操縱著勝敗的決定權(quán)。用兵的法則在于:“度”、“量”、“數(shù)”、“稱”、“勝”。
有利用價值的地形是根據(jù)戰(zhàn)地地形的險要與否、狹窄程度、士兵存活的可能等情況判斷的;對戰(zhàn)地地形做出了準(zhǔn)確的判斷,就能推算出戰(zhàn)場的容量;根據(jù)戰(zhàn)場容量的大小,估算雙方投入兵力的數(shù)量的大小。衡量對比敵對雙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數(shù)量之后,可以判斷作戰(zhàn)的勝負(fù)可能。所以,勝利與失敗的軍隊對比起來,就好比以鎰稱銖的懸殊;失敗與勝利的軍隊對比起來,就好比處于以銖稱鎰。勝利者在指揮軍隊打仗的時候,就像從幾千尺的高處落下的瀑布一樣,勢不可擋。這表現(xiàn)出了軍隊強大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