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烏孜別克族
- 米娜瓦爾·艾比布拉·努爾
- 9497字
- 2019-10-10 10:53:28
第三節 歷史沿革
一、烏孜別克族的形成
任何民族的演進與形成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期,在這一漫長的時期內,多種族體成分可能匯入其中,語言、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群體意識等趨于一致,最后以其他族體向優勢族體認同而形成一個人們的共同體。烏孜別克族的興起、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民族形成過程具有如下四項重要的特征:1.烏孜別克族是次生民族,在族源構成上,烏孜別克族是內生群體與外來群體的結合;2.烏孜別克族的興起與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其伊斯蘭化的過程;3.游牧民族在中亞及其周邊地區的活動是烏孜別克族興起的重要影響因素;4.烏孜別克族的民族形成過程與民族國家發展過程并不是統一的,這也是它成為一個跨中亞多國而居的民族的重要原因。
烏孜別克族在族源構成上既有當時中亞地區本土群體,又有外來群體。烏孜別克族的發源地是中亞。關于“中亞”這一地理概念,學術界一般有狹義和廣義的界定。狹義的“中亞”(亦稱中央亞細亞)一般是指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即現今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四個共和國所處的亞洲內陸地域。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南部也常常被包括在這一地域內。廣義的“中亞”有不同的界定,本文中亞所涉及的范圍,主要指上述中亞五國所處的范圍。中亞地區歷來是東西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廣袤無邊的荒原成了眾多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場,延綿不絕的天山、昆侖山等山脈群峰挺拔,峰頂冰雪融水滋潤了無垠的大地,大江大河如同一條玉帶串起了片片翡翠碧玉般的綠洲,如茵的草原在條條山脈之間和沙漠邊緣地帶延伸,農業文明在綠洲上得到了發展,牧業文化在草原上誕生,一個又一個民族活躍在這廣袤的歷史舞臺上,最后又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融合在后來的民族之中,今天一些民族的血液中還流淌著那些古代民族的血液。
從民族演進與形成的一般規律來看,一個民族的形成必然要經歷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族體成分可能匯入其中,他們的語言、生活方式和群體意識等都會逐漸趨于一致,最終將形成一個具有高度認同的人們共同體——民族。烏孜別克族的形成自然也不例外。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烏孜別克族的形成乃是以帖木兒王朝統治下的中亞地區操突厥語諸族為主并結合南下突厥—蒙古人成分,于16世紀初以后逐漸融合形成的。所以,我們說現代烏孜別克族應該包括了以下主要成分:1.早期來到河中地區的操突厥語居民,他們從11世紀起,開始使住在這里的大食農業居民的語言突厥化;2.許多居住在城市里的突厥語化的伊朗語居民;3.15世紀末與16世紀初從錫爾河與阿姆河下游方向大量遷到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烏茲別克游牧民,雖然他們的名稱最后成為了現代族名,但這些游牧民只不過是烏孜別克人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
5世紀20年代至6世紀上半葉,游牧的噠人征服并統治了河中及周圍的許多地區。在
噠人的統治之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非常發達,各民族間的融合進一步加劇,這為近現代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567年,
噠被西突厥汗國和波斯薩珊王朝聯合攻滅,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地區及其北方草原很快便落入了突厥人的統治之下。6世紀中葉,突厥汗國建立,勢力達到了河中地區。突厥汗國為突厥人所建,突厥人是在中國西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古代民族。突厥人以游牧為主要生計手段,他們早期活動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后來遷入天山東段。大約5世紀40~60年代,柔然征服了突厥人,由于突厥人善于鍛造鐵器,遂成為柔然人的“鍛奴”。6世紀中葉,突厥人在首領土門的領導下實力大增。到了60~70年代,突厥人消滅了柔然政權,“西破
噠,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今咸海或里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約指今貝加爾湖)五六千里”。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突厥人也采用了與匈奴類似的統治方法,把疆域分成了東西兩部分。最初的西突厥是臣服于東突厥的,但后來隨著前者勢力的不斷增強,西突厥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權。而對中亞地區進行統治的正是西突厥,西突厥在河中地區的統治一直較為穩固,人口不斷增多。8至10世紀,塔什干、費爾干納和花剌子模等地的土著居民開始與突厥人大量融合,逐漸被突厥化。
蒙古帝國建立后就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對中亞產生巨大影響的就是蒙古西征。蒙古西征開始于1219年,至1260年結束,歷時四十余年時間,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這三次西征好似一場巨大的風暴席卷了整個中亞乃至歐洲。蒙古西征再一次改變了中亞的格局,給在這里的所有部族重新洗牌。
帝國在征伐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將中亞和周邊的廣大地區分給了他的兒子們,使他們在各自的封地上建立汗國。其中對中亞產生巨大影響的汗國有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所建金帳汗國初期占據咸海及里海北部欽察舊地,朮赤之子拔都遠征后,其版圖西到多瑙河下游,東到今額爾齊斯河,南達高加索,北到保加爾地區,羅斯諸公國幾乎都成了金帳汗國的附庸。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所建的察合臺汗國,最盛時其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布泊,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臺山,南越興都庫什山。伊兒汗國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創建,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亞細亞,南抵波斯灣,北到高加索山及金帳汗國。統治這三個汗國的汗成為中亞的實際統治者后,雖然蒙古人沒有改變這里的宗教信仰,也沒有能夠改變業已形成的突厥語化的局面,甚至他們自己都被突厥語化了,但蒙古的政治軍事制度卻被繼承下來,以至于成吉思汗的后裔長期被尊奉為唯一的合法統治者。
14世紀下半葉,察合臺汗國日益衰落,國土四分五裂。這時汗國的西部出現了一位名叫帖木兒的突厥化蒙古貴族,此人以他聰明的政治頭腦和超人的膽識把持了察合臺汗國西部的實際權力,礙于汗王必須出自成吉思汗家族的成例,他一直沒有自稱為汗,而是不斷地樹立起一個個傀儡汗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盡管如此,后人還是將這個王朝稱為帖木兒王朝,王朝建都撒馬爾罕。帖木兒王朝時期,對四周征戰不休,最終將中亞的大部分區域統轄在王朝之內。帖木兒死后,他的帝國分裂成了兩個國家:一個是他的兒子沙哈魯統治的哈烈國,另一個是沙哈魯的兒子兀魯伯統治的巴維蘭納國。后者統治的版圖與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大致相符。1449年以后,這兩個汗國又分裂為一些小國,帖木兒的子孫后代相互廝殺,勢力銳減,這就為北部名為“烏孜別克”的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可乘之機。
北方的烏孜別克人來自金帳汗國,而此時的金帳汗國也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正是在汗國的衰敗階段,金帳汗國的昔班部落登上了歷史舞臺。昔班家族出自成吉思汗之孫、金帳汗拔都和別兒哥之弟昔班。昔班于1241年在今匈牙利地區進行的戰爭中表現突出,成吉思汗死時,他分得南烏拉爾河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在東南方向包括阿克糾賓斯克大部和圖爾蓋。直到14世紀末,昔班部落才獨自占有這些地區,其鄰居是在薩雷河草原和兀魯塔山區漫游的白帳部落。但在1380年,隨著白帳首領脫脫迷失成了金帳汗國的可汗,幾乎整個白帳部落都向南俄羅斯遷移,所以整個薩雷河和兀魯塔山地區,像圖爾蓋一樣,當時肯定是由昔班家族成員占據。大約在14世紀中期,臣服于昔班家族成員的各部落采用“月即別”一名,按現在通常的拼法,就寫作“烏孜別克”,歷史上他們便是以此名而為人所知。
烏孜別克族名最早來源于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烏孜別克汗政務精通,而且知人善任、賞罰分明,在汗國內極力推行伊斯蘭教。欽察汗國在別爾哥時期(1257~1266年在位),向伊斯蘭化邁出了第一步,在月即別即位(1312~1342年)后,在伊斯蘭化上又邁進了一大步。在月即別的統治下,欽察汗國基本完成了伊斯蘭化。由于他強有力的統治,“正是從他之后,所有朮赤的伊勒被稱為烏孜別克伊勒”,14世紀波斯史學家與地理學家哈木答剌黑克疾云尼曾稱呼出征阿塞拜祖的月即別軍隊為月即別人,同時他還把金帳汗國稱作馬木魯牙合惕月即別,就是月即別國。月即別借助其統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逐漸打破了各族體之間的壁壘,使人們有了更廣泛更密切的接觸,出現了族群的融合,語言突厥化,宗教伊斯蘭化,此時烏孜別克族雛形產生,烏孜別克從此成為一個族群的名稱,因此,可以認為月即別是烏孜別克族的始祖。
中亞自古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位于歐亞大陸交匯處而成為連接東西文明的重要地帶。烏孜別克族吸納和同化了中亞地區許多土著族群,文化上相互影響。雖然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通過武力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帝國,但他的后裔相當一部分在中亞地區卻被當地的文化所同化,完全變成了與蒙古族不同的民族。
雖然烏孜別克族名來源于蒙古后裔烏孜別克汗,盡管蒙古朮赤的后裔在烏孜別克民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在政治上起到了主導作用,但是文化上他們卻輸給了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土著部落,這些土著部落在武力上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后代所征服,但是在文化上,成吉思汗的后裔卻漸漸丟掉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傳統及文化,他們在中亞地區定居建城立邦,實現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也就是說,他們被土著文化所征服,被當地土著居民所涵化,形成了新的民族。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下半葉中期(1876年),烏孜別克族先后相繼建立了布哈拉、希瓦和浩罕等幾個汗國,其中以昔班后裔明格部在費爾干納地區建立的浩罕國最為著名。漢文史傳對烏孜別克汗國一名提及不多,元史文獻中多提及月即別,《明史》《清史》大多用一些地名來指代烏孜別克族建立的政權或國家。《明史》所說撒馬爾罕、卜花兒和俺的干等,《清史稿》所說浩罕、布哈爾、安集延等都是烏孜別克族建立的汗國。
1.布哈拉汗國
布哈拉汗國是昔班汗驅逐帖木兒后王以后留下的遺產,其統治者主要是昔班的后裔,因此一般史書把16世紀統治布哈拉汗國的王朝稱為昔班王朝。由于昔班汗一族是阿布海爾汗的后裔,所以霍渥斯的《蒙古史》等著作也把它稱為阿布海爾王朝。
布哈拉汗國經歷了昔班王朝、阿斯塔爾哈尼王朝、芒吉特王朝等幾個主要政權的更替。1500年,昔班乘西察合臺汗國衰敗之機,占領了河中地區,并于1505年稱汗,建立了烏孜別克汗國系的第一個王朝——昔班王朝。此后,該王朝逐漸向外擴展,進入河中地區。昔班汗死后,烏孜別克諸王擁戴故汗的兒子買邁提·帖木兒·速檀,但此子即位數天即亡,烏孜別克諸王又推舉當時同族中最年長的宗王、昔班汗的叔父忽春汗作為繼位之汗。忽春汗原來在突厥斯坦,他依靠昔班汗的侄子奧貝都剌的力量前來撒馬爾罕做汗。奧貝都剌本人的屬地是布哈拉,是河中的實際統治者,忽春汗作為汗不過徒有其名。當時,費爾干納地區也屬于布哈拉汗國的管轄范圍。
昔班王朝勢力擴展至阿姆河流域后,阿斯塔爾哈尼王朝取代其位。這是烏孜別克人建立的第二個王朝,新的王朝一開始即十分虛弱,經常遭受哈薩克人的侵擾,內部又出現分裂割據局面,汗只能統治布哈拉周圍地界。塔什干、撒馬爾罕等地的蘇丹一直不服從可汗的命令,總是獨自為政,甚至與可汗為敵。1598年,阿斯塔爾哈尼王朝被迫與哈薩克汗國的額什木汗訂立和約,成為哈薩克汗國的附庸。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征服了哈薩克汗國,阿斯塔爾哈尼王朝又成了準噶爾部的屬地。1740年,波斯王納迪爾沙出兵攻陷布哈拉城,阿斯塔爾哈尼王朝滅亡。在昔班尼王朝和阿斯塔爾哈尼王朝統治的300余年中,烏孜別克民族進一步壯大。
1740~1746年,布哈拉汗國被波斯人統治。1747年,波斯王納迪爾沙死,波斯發生內亂。趁此時機,烏孜別克人芒吉特部首領穆罕默德·熱衣木率眾將波斯人趕出布哈拉,并登上統治寶座,于1756年稱汗,建立了芒吉特王朝。這是烏孜別克人建立的第三個布哈拉汗國王朝。穆罕默德·熱衣木死后,后繼人不再稱汗,只稱“艾米爾”(軍事統領),于是布哈拉的烏孜別克汗國又稱“艾米爾國”。19世紀后期,芒吉特王朝為沙俄所吞并,布哈拉汗國滅亡。
2.希瓦汗國
希瓦汗國是從布哈拉汗國分裂而來的。布哈拉汗國的阿斯塔爾哈尼王朝時期,各地的蘇丹往往處于割據狀態,不聽大汗調遣,各自行事,于是漸漸地在烏孜別克人聚居的西部地區形成了一個新的汗國。該汗國先建都烏爾根齊,后遷都于希瓦城,故名為希瓦汗國。其主要境域在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三角洲。該地區原來是赫拉特帖木兒后王速檀·忽辛·拜哈拉的屬地。速檀·忽辛諸子被烏孜別克人消滅后,昔班汗即于1505年攻克希瓦,并派員接管了烏爾根齊。1510年,昔班汗在謀夫與波斯的沙·伊斯邁耳作戰時陣亡,其所派駐烏爾根齊的長官棄城而逃,其地遂并歸波斯。沙·伊斯邁爾派3個官員來花剌子模,一人管治希瓦與哈扎拉斯普,一人管治首府烏爾根齊,另一人管治維濟爾。其中烏爾根齊長官速檀·庫里和維濟爾長官拉赫曼·庫里,是屬于阿拉伯血統的兩兄弟。后者到任時,舉行盛大宴會,招待維濟爾城的領袖人物,該城宗教法官奧烏爾托病拒不赴宴。宴會的第二天,奧烏爾私下邀集三四位曾出席宴會的主要人物,向他們解釋說,沙·伊斯邁爾信奉的是異教(指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他們一旦在花剌子模得勢,將會迫害并強制當地的遜尼派教民改變信仰,花剌子模面臨浩劫。維濟爾城的顯貴們信以為真,就考慮尋找一個出身高貴的人來做汗。最初,他們本想找一和卓,即胡沙木丁·卡塔爾來充任汗王,以便率領大家去消滅“紅頭巾”(指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波斯人)。這位和卓曾經在烏孜別克人當中游乞,因而認識其中的一個首領伊勒巴斯。他就勸花剌子模人,去把伊勒巴斯迎來,擁立為汗。
伊勒巴斯初來花剌子模即汗位時,隨同前來的烏孜別克人甚少,他們僅占有維濟爾之地,當時維濟爾有三邑:維濟爾為伊勒巴斯駐地,英吉沙為其弟巴勒巴斯居所,特爾賽克則另派一長官治理。除維濟爾以外,花剌子模還有好幾個地方,如烏爾根齊、希瓦、哈扎拉斯普、柯提等,他都還沒有力量去占領。為此,伊勒巴斯決定親自去攻占烏爾根齊,還決定去把本族的親戚招來,以便在花剌子模全境建立烏孜別克人的統治。
伊勒巴斯在占領維濟爾三個月后,即進軍烏爾根齊。波斯派駐當地的長官、阿拉伯人速檀·庫里率軍抵抗,在離城七八里處展開一場激戰,大敗而回。伊勒巴斯追進城去,殺死速檀·庫里及其將領,占據了烏爾根齊城。伊勒巴斯招來同族親戚阿布列克和阿米內克的子孫,并把烏爾根齊讓給他們,自己仍回到維濟爾。
阿米內克諸子來到烏爾根齊以后,便對希瓦和哈扎拉斯普兩城不斷進行攻掠,駐守那里的波斯人只好棄城而逃,兩座城鎮隨即落入阿米內克諸子手中。從此,整個花剌子模地區也就成了希瓦汗國的領土。伊凡諾夫《中亞史綱》說:“在伊勒巴斯的直接繼承人的時代,還把在阿姆河與里海東岸之間土庫曼人占領的地區強行并入希瓦汗國。”
以后希瓦汗國諸王如穆罕默德·熱依木、穆罕默德·阿明不斷向外擴張,最終引起了俄國人的不滿,19世紀70年代后期,希瓦汗國被沙俄兼并。
3.浩罕汗國
在布哈拉汗國的芒吉特王朝時期,浩罕地區烏孜別克明格部落首領額爾德尼舉眾分裂,建立了獨立的浩罕汗國,這是烏孜別克人建立的第三大汗國。從史料看,約在1720年。明格部統治者的駐地在一個叫做瑪爾噶郎的地方,早期的部落首領沙魯赫就住在這里。10年后,沙魯赫的兒子阿布都熱依木在迪坎托德修筑城堡,這個地方就在后來浩罕城的附近。大約1740年,阿布都熱依木的兄弟接替了他的王位,改建了這個城,并將其名字也改為浩罕。
19世紀初,浩罕汗國逐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首先是與布哈拉汗國爭奪扎克和烏拉提尤別,浩罕獲勝。接著浩罕軍隊又攻占了中亞名城塔什干及周圍地區,并擊敗了哈薩克汗國,取得了錫爾河流域的土地。其次,浩罕汗國還征服了突厥斯坦地區。之后汗國順錫爾河流域往下,建了一系列的堡壘要塞,切斷了游牧草原地區和山區牧場的聯系,將游牧民置于浩罕軍隊控制下。不久又侵奪汗國附近吉爾吉斯人的牧場,使這些吉爾吉斯人臣服。浩罕汗國后來還將勢力擴張到了阿賴谷地以及伊塞克湖盆地和喀什噶爾邊境。該汗國鼎盛時代,人口可能達到了75萬人。浩罕汗國曾支持大小和卓的后裔張格爾、倭里罕等人不斷侵擾天山以南地區。1865年,又支持軍官阿古柏率領部分烏孜別克(時稱“安集延”)軍隊侵入天山南北,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
浩罕汗國政權歷經大約二十位統治者,于1876年被俄國兼并。當時有七八千名安集延人投奔阿古柏政權。阿古柏政權滅亡后,部分安集延人改稱為維吾爾,保留原名的人則成為我國新疆的烏孜別克人。
由上可以看出,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國的歷史也就是烏孜別克民族發展的歷史。
二、烏孜別克人遷入中國新疆
據民族學家研究,我國的跨境民族大致分為三類:遷入民族、遷出民族和原生民族。烏孜別克族屬于自中亞遷入我國的跨境民族。按照一般情況而言,遷入類跨境民族在本族形成之初,甚至形成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活動范圍,都在我國現在疆域之外。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些境外民族向我國境內遷移,從而形成今天跨境而居的局面。烏孜別克族就是這樣一個跨居我國和中亞數國的民族。
烏孜別克族橫跨我國與中亞而居,這既有地域的背景與原因,也有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背景與原因。
中亞的河中地區與我國新疆毗鄰,兩地的地理環境相似,由于經濟生活的需要,兩地的居民自古就有經常性的遷徙活動。古代的撒馬爾罕人、布哈拉人、花剌子模人、費爾干納人等都屬于我國烏孜別克族的先民。最初一些大規模的遷徙或許是為了抗拒自然災害和尋求新的生活環境。《中國烏孜別克民族長詩》中載錄了一首古代長詩《亞迪卡爾》(烏孜別克語——留念、紀念的意思),比較詳盡地敘述了在14、15世紀欽察克普恰克烏孜別克人有組織遷徙到我國的艱辛過程。
烏孜別克人遷入我國最主要的還是由于商業貿易活動。包括撒馬爾罕、布哈拉在內的粟特地區,自古商業就十分發達。14世紀時,金帳汗國和元朝通商和好,由此便出現了大規模的商業往來。明末清初,中亞和中國新疆地區的商貿活動更加繁榮。布哈拉、撒馬爾罕、安集延、費爾干納平原的烏孜別克人不斷往來于新疆的喀什噶爾、葉爾羌、葉城、和闐、阿克蘇、烏什、吐魯番等地進行貿易,甚至在甘肅的肅州(今酒泉市)、蘭州等地也建立了商業據點。他們輸入的商品多為布匹、火柴、糖果、眼鏡、鐘表等,采購的商品多為絲綢、大黃、茶葉、瓷器以及新疆和甘肅的一些土特產,這些商品不僅運至中亞,而且其中一部分還被轉運到了歐洲。當時,烏孜別克人從甘肅祁連山區廉價收購大黃,運到中亞后便可獲得厚利。在這一時期,來自中亞的烏孜別克人開始留居于新疆。尤其是18世紀50年代,清朝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集團的叛亂后,在新疆定居的烏孜別克人逐漸增多,有的購置了產業,有的與當地女子結婚,建立了家庭,成為中國的居民。起初,他們主要定居在喀什噶爾、葉爾羌、葉城、阿克蘇等南疆各地,后來又延伸到北疆地區。清代,伊犁、烏魯木齊、塔城、奇臺、木壘等地都有烏孜別克人定居。他們中除了商人以外,還有農民、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據清朝文獻記載,1828年定居庫車、阿克蘇、烏什、葉爾羌、葉城、和闐、喀什噶爾、英吉沙等南疆七城的烏孜別克人共有3602戶,北疆僅伊犁一地就有1460戶。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浩罕軍官阿古柏在英國殖民者的支持下入侵南疆,并從浩罕裹脅來了一部分烏孜別克人。1878年,清朝政府平定阿古柏、收復新疆后,遷入新疆的烏孜別克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隨著俄國在新疆貿易活動的擴大日益增多起來。當時烏孜別克商人的貿易活動已經被納入俄國對新疆貿易之中。他們除了繼續在兩地從事長途販運貨物外,還先后在烏魯木齊、喀什、伊犁、塔城等地開辦了洋行,并設立有店鋪、貨場、客棧等固定設施,這也為烏孜別克族在新疆定居創造了條件。許多烏孜別克勞動者也紛紛來到中國新疆,從事以貿易為中心的各項勞務活動。當時,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暴政,還有一些烏孜別克族知識分子也在這一時期遷居新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戰爭、動亂和自然災害交織困擾著中亞各地,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在這一情形下,不少中亞烏孜別克人依靠已經定居在我國新疆的同族人的血緣關系和社會聯系,紛紛遷到新疆謀生。
烏孜別克人遷入中國新疆分為三個時期。
(一)傳播伊斯蘭教時期
10世紀前期,信仰伊斯蘭教的薩曼尼王朝王子艾布·納賽爾·薩曼尼率80余人到信仰佛教的喀拉汗王朝避難,被任命為長官,并建起了新疆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這是較早進入新疆定居的烏孜別克人。16世紀,中亞河中地區(現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納合西班底耶教團東擴,河中地區的烏孜別克族先祖因傳教陸續來到新疆葉爾羌汗國。17~18世紀,有六批以上烏孜別克和卓來到伊犁傳教。伊斯蘭教最終在新疆占據主要宗教地位,烏孜別克人的傳播一度起到主要作用。
(二)經商時期
據記載,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撒馬爾罕城的東門被稱為“中國門”,該城有一條橫貫全城的商業街,每年春季,滿載貨物的中國商人從此門進入。在15世紀金帳汗國的首都撒萊,最受歡迎的商品是中國的絲綢。16世紀以后,每個烏孜別克汗王都有鑄幣權,說明了商業的繁榮程度。希瓦和布哈拉汗國時期烏孜別克族社會是商業和小型手工業共存的經濟類型。到浩罕汗國時期,由于中國政府允許“聚集在喀什噶爾和清帝國的其他伊斯蘭教藩屬國的浩罕臣民,為了商業目的,自由往來”,其經濟類型轉向大規模跨國商業貿易。
18世紀50年代,清朝統一新疆,與浩罕、希瓦、布哈拉汗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760年,浩罕伯克政權成為清朝藩屬國,浩罕開始了每十年一次的使節團進京入覲活動,并一直持續到1850年。史載覲使團在中國內地沿途購置茶、花椒、絲織品、瓷器等,及行抵哈密時竟有八十八車之多。由于這種半經商半朝貢的入覲,必須得到清朝皇帝的允許,而清朝規定浩罕使者每兩年可向喀什噶爾遣使入貢一次,所以烏孜別克商人來中國經商、傳教、定居等活動只能發生在新疆。
為壟斷中國市場和爭取免稅,浩罕利用逃匿在本國的白山派和卓后裔這張王牌,提出由浩罕國占有進卡貿易稅的要求,未遂后再次入侵新疆。1828年,清政府針對浩罕國入侵新疆、販賣違禁物品及壟斷新疆大黃貿易等情況,對居住不足十年者加以驅逐,而將留居十年以上者編為“回籍”。事實上,不足十年者逐出卡外的措施并未完全落實,這使大批浩罕商人及其后代永久性地留駐新疆。由于部分浩罕商人被驅逐,導致了浩罕國1830年的再次入侵。最終清政府認識到“驅逐安集延,斷離眷日,禁止茶葉大黃”的措施有悖于維持邊疆安定的初衷,是失誤之舉,所以清后期,在新疆阿克蘇、葉爾羌、和田、喀什噶爾、吐魯番到甘肅酒泉一帶,活躍著一支支烏孜別克人商隊,烏孜別克人甚至在肅州、蘭州建立了商業據點。清政府雖然知道浩罕暗中助逆,意在邀功,計在斂錢,但還是答應了浩罕在中國境內收取本國商人商稅的要求。清政府以喪失國家主權來維持與浩罕的商貿關系,是為了顧及邊疆安全,這無疑會更加鼓勵浩罕商人入卡貿易,也為其居留新疆再次打開了方便之門,定居者數目也有了更大增加。即使在1865年,浩罕汗國支持其軍官阿古柏率眾多安集延人侵入新疆天山南北時,清政府仍未終止浩罕商人在新疆的貿易活動。
(三)躲避中亞戰亂和自然災害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戰爭、動亂和自然災害給中亞帶來災難,不少中亞烏孜別克人依靠定居新疆的同族人的血緣和社會關系,紛紛遷到新疆謀生。1916年,中亞發生反對沙俄壓迫的民族起義,部分烏孜別克人隨哈薩克難民來到伊犁。1919年,新疆伊犁、塔城、喀什噶爾境外地區成為中亞反蘇維埃斗爭的戰場,從中亞遷居新疆的烏孜別克人越來越多。原本為中亞城市人的一批烏孜別克族富商、地主、貴族、知識分子、白軍軍官及眷屬成批逃來新疆,落戶于新疆各城鎮。由于蘇維埃提倡無神論,部分宗教人士也來到新疆。1929~1932年,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又有大批烏孜別克人進入新疆。
烏孜別克族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俄商和英商分別在北疆、南疆進行掠奪和剝削,烏孜別克族的小商小販深受其害。一百多年來,烏孜別克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頑強不屈地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并積極參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為和平解放我國新疆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