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烏孜別克族
- 米娜瓦爾·艾比布拉·努爾
- 2994字
- 2019-10-10 10:53:27
第二節 人口狀況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戰爭、游牧生產方式、外向型商業貿易以及亞歐大陸一些現代國家的形成與鞏固等因素的影響,烏孜別克族在多個現代國家居住,已經成為學術上所說的跨界民族。跨界民族是指由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分別在兩個或多個現代國家中居住的同一民族。所謂的“界”是指國界,即國家疆界,通過疆界區分,劃定了各國的主權范圍,因而也使跨界民族與一般的民族概念有所區別。跨界民族除了文化的、群體的意義外,也包括了所在國的主權和該民族對于所在國的國家歸屬認同。
現在全世界烏茲(孜)別克族人口有3000多萬,中亞地區占絕大多數。中亞烏茲別克族與哈薩克、俄羅斯、卡拉卡爾帕克、韃靼、塔吉克、朝鮮、東干、猶太等民族雜居。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與普什圖、塔吉克、土庫曼等民族交錯雜居。
烏孜別克族在我國分布十分分散,這與他們的生計方式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從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歷次人口普查情況來看,烏孜別克族人口一直不多。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13626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7717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12213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1550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12370人。
一、烏孜別克族的人口狀況與分布
中國烏孜別克族人口曾多次出現增降反復現象。有時是因怕遭受民族歧視而歸入他族,如清朝道光年間,浩罕汗國統治者支持大小和卓的后裔張格爾、倭里罕等在新疆南部作亂,烏孜別克族商人開城響應,清廷因此曾驅逐之,嚴禁他們向西販賣中國商品,于是不少烏孜別克人改稱維吾爾族。1865年,浩罕軍官阿古柏等率領一些烏孜別克人侵入新疆,不久浩罕汗國為沙俄所滅,左宗棠平定阿古柏,烏孜別克族人散居天山南北,其中有不少改稱維吾爾族。
烏孜別克人中,有一部分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攜帶著眷屬到新疆來經商的,他們放棄俄國原有戶籍,成為中國的公民。俄國十月革命期間,中亞的一批烏孜別克富商、地主、白軍軍官逃至新疆,后來大多也加入了中國國籍。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后,部分烏孜別克人要求返回蘇聯。當時,只要他們提出申請,并有國籍證明,政府即可批準他們回國,并為他們回國提供便利的條件。由于這種原因,新疆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口數量下降。1953~1962年,有不少烏孜別克人返回了蘇聯。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新疆有烏孜別克族人口13580人,而到1958年,新疆的烏孜別克族人口下降至8200人左右。
有時為了免遭殺身之禍,烏孜別克人故意隱去原來的民族稱謂。如新疆軍閥盛世才當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偽裝進步,實行親蘇、聯共政策,1942年后,盛世才脫去偽裝開始有組織地迫害和屠殺共產黨人及進步人士,杜撰了一套迫害烏孜別克族人的邏輯,說烏孜別克族人是從蘇聯境內遷來的,和蘇共有聯系,于是許多無辜的烏孜別克人被捕入獄,有的慘遭殺害。在此白色恐怖下,許多烏孜別克人逃亡他鄉,不敢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有的改成維吾爾族,有的改為其他民族,有時因為生計所迫,烏孜別克人遷居國外。
清朝同治光緒之際,新疆奇臺(當時稱古城)曾一度成為北疆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市場和貨物集散地。《新疆志稿》卷二說:“綰谷其口,處四塞之地……古城商務于新疆為中樞,南北貨悉自此轉輸,廛市之盛為邊塞第一。”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一部分烏孜別克人因經商由中亞陸續遷入新疆奇臺縣。至宣統元年(1909年),這些人大多在奇臺縣開設洋行或從事牲畜放養。民國年間他們開的洋行大都破產,人口逐漸外流。民國33年(1944年),新疆與蘇聯貿易斷絕,留在奇臺的烏孜別克族人共300人,至1949年僅剩189人。新中國成立以來,烏孜別克族人口逐步增加。
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烏孜別克族人口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許多縣、市,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鎮,少數在農村。他們主要分布在伊寧、塔城、喀什、烏魯木齊、莎車、葉城等地,其中以伊寧最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烏孜別克族的1.22萬人口中,有99.8%分布在新疆,其余主要分布于陜西、廣東、內蒙古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區,在新疆的又主要集中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以及喀什地區、烏魯木齊等地。當時,僅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就有烏孜別克族人口5600人。這些資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國烏孜別克族人口的分布情況。
全國烏孜別克族的總人口12370人,新疆的烏孜別克族現有12096人(2000年),占全疆總人口的0.07%,主要分布于喀什、和田、莎車、葉城、烏魯木齊、伊寧、塔城、木壘、奇臺等地。他們大多居住在城市,少數居住在農牧區。
二、烏孜別克族人口城市化水平現狀
2000年新疆部分民族的人口、城市人口比較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
2000年,烏孜別克族城市化水平位于全國第二位。新疆七個被調查民族中,烏孜別克族城市人口比率為68.49%,僅次于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俄羅斯族(83.50%)。烏孜別克族城市人口比率分別比新疆水平、新疆少數民族和新疆漢族城市人口比率高34.65、48.15和14.87個百分點。比1990年61.61%的城市人口比率提高了6.88個百分點。說明在最近十多年間,烏孜別克族人口城市比率在新疆各民族中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
烏孜別克族城市人口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喀什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烏魯木齊市等四個地州市,占全疆烏孜別克族總人口的90.89%。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縣市烏孜別克族人口為4903人,其中城鎮人口占72.9%,農村人口占27.1%;喀什地區烏孜別克族人口為2496人,其中城鎮人口占95.4%,農村人口占4.6%;烏魯木齊市烏孜別克族人口為1406人,其中城鎮占90.1%,農村占9.9%;昌吉回族自治州烏孜別克族人口為2189人,其中城鎮人口占30.3%,農村人口占69.7%。
從世居地城鎮人口和非世居地城鎮人口比例來看,新疆的烏孜別克族也有著不同于全國其他民族的特點。全國大部分民族非世居地的城鎮人口比例都較世居地高,說明人口有向市鎮地區擴散的趨勢,而烏孜別克族世居地城鎮人口比例較非世居地高,這和烏孜別克族自從遷入中國新疆就選擇居住城市的歷史是相吻合的。
三、烏孜別克族人口構成
(一)性別和年齡構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烏孜別克族總人口的性別構成變動不大,但男性人口遠多于女性。以新疆為例,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新疆烏孜別克族總人口7683人,其中男性4116人,女性3567人,性別比為115.39;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總人口為12188人,其中男性6400人,女性5788人,性別比為110.5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總人口為14715人,其中男性7686人,女性7029人,性別比為109.3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總人口為12096人,其中男性6371人,女性5725人,性別比為111.28。
2000年烏孜別克族0~14歲人口占29.57%,15~64歲人口占66.48%,65歲以上人口占3.95%。與1990年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下降了8.7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了8.21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比重變化不大,略有上升。
2000年烏孜別克族分年齡性別比一覽表

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烏孜別克族社會負擔系數有了明顯的下降。由于出生人口的減少,少年兒童負擔系數由1990年的65.84%下降為2000年的44.48%,社會總負擔系數由1990年的71.62%下降為50.43%。社會總負擔減輕,尤其是少年兒童負擔的明顯減輕,說明20世紀80年代末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職業構成
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看,烏孜別克族從業人口的職業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比1990年增加了5.9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比重呈下降趨勢,分別比1990年下降1.23和9.03個百分點。
烏孜別克族人口職業構成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