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寧現象”分析

枸杞之鄉中寧過去是個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近年來發展步伐加快,經濟持續攀升。2002年底,全縣GDP達到12.42億元,比1997年增長94.65%,五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4.2%,比全區高出5.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達到7049萬元,比1997年增長130.8%,年均增長18.21%,與全區持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12元,比1997年增長29.7%,年均增長5.4%,高出全區1個百分點,經濟發展速度、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在全區名列前茅。中寧經濟快速增長,可以作為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典型事例,我們不妨稱其為“中寧現象”。最近,我們通過初步調查研究,對這一特殊的現象進行了一些分析。

中寧縣委、縣政府針對人多地少、土地產出率難以提高、工業又十分孱弱的嚴峻現實,勇敢地闖出了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調結構、增實力、上臺階的自強之路,提出了種糧大縣向枸杞畜牧大縣、以農穩縣向工業強縣、城市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的“三個戰略轉移”的整體工作思路,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重點,強化了工作措施,使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主要特點如下。

1.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唱主角。在縣(市)一級國有經濟不再投資新建企業的情況下,如何壯大縣域經濟,中寧縣的做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這就是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唱主角。一是在困境中突圍。中寧在我區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縣之一,農民人均耕地只有0.05公頃。為了尋求致富門路,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有限的土地上走出來,離土不離鄉或離土又離鄉,謀求發展空間。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一批非公有制企業應運而生。1994年縣委、政府因勢利導,制定了鼓勵和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措施,使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寧縣的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區率先起步,迅速度過了它的“黃金時期”。由于在市場取向的改革中遇到了重重阻力,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曾一度面臨投資門檻、市場準入、融資條件等體制障礙,“雪擁藍關馬不前”,發展出現了徘徊。2000年縣委、政府又出臺了《關于推進非公有制企業“二次創業”的實施意見》,采取減免稅收、土地劃撥等“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由作坊式生產向規模化生產轉變、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規范化和集約化經營轉變,促使非公有制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三是堅持項目帶動,培育龍頭企業。重點圍繞秦毅集團、瀛海集團、紅寶集團等幾個較大企業,從項目規劃、稅收政策、土地劃撥等方面進行扶持,使其迅速擴張,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目前,全縣有5家企業產值超億元,13家企業產值超過千萬元。有年產2.5萬噸電解鋁的萬得鋁廠、年產6000噸金屬鎂的鳴沙冶煉公司、年產6萬噸玉米淀粉的中寧玉米淀粉糖廠、年產5000噸枸杞保健酒的香山集團中寧枸杞制品公司4家企業,在全區同行業中排名第一,其中秦毅集團年產值達3.74億元,是全區生產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有5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四是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來抓。根據2001年全區第一次非公有制經濟普查資料顯示,中寧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2%,高出全區13.4個百分點。2002年,全縣非公有制企業已發展到6039戶,實現總收入18.39億元、利潤1.16億元;實現增加值5.5億元,占全縣GDP的52%;上交稅收5942萬元,占全縣地方財政收入的80%。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就業渠道,安排城鎮就業人員2萬個;吸納農村勞動力2.9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22%。五是把工業園區作為非公有制企業的“孵化器”。近年來,中寧縣依托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先后規劃了石空、鳴沙、寧新、長山頭四個工業園區,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發展環境。目前,進區企業33家,年創產值6.5億元。

2.培育特色產業,推進結構調整。“三農”問題是全國上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如何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進和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當前和今后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在一個人多地少、矛盾尖銳、資源約束嚴酷的縣,如何破解“三農”難題,中寧縣找準了一條特色經濟之路。具體做法是:緊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這個主線,確立“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效益”的發展思路,圍繞枸杞、畜牧兩大特色產業大做文章,推行“公司加園區帶農戶”的模式,在產、加、銷上下工夫,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的格局。2002年,全縣枸杞種植面積發展到0.41萬公頃,總產量達到8790噸,分別是1997的9倍和14倍;生豬飼養量達到50.3萬頭,奶牛存欄3635頭,羊飼養量達到30.3萬只,家禽飼養量達到323.9萬只,分別比1997年增長50.6%、113.6%、87%和114.8%。在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中采取了“五抓”。一是抓園區。全縣建設枸杞666公頃種植園區2個、333公頃種植園區6個;建設萬頭以上養豬小區2個、千頭以上養豬小區10個,千只育肥羊小區18個,300頭以上機械化擠奶養牛小區8個。引導枸杞種植向區域化、畜牧養殖向規模化方向發展。二是抓龍頭。扶持和培育了香山集團中寧枸杞制品公司、黃河乳制品廠等12個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發了“寧夏紅”、“黃河奶粉”等一批品牌產品。通過農副產品深加工,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使農業發展走上企業化、市場化的軌道,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三是抓流通。建設了被農業部確定的全國枸杞定點批發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在國內9個城市設立了49個授牌枸杞專賣店。一批農民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城鄉流通領域,有500多人走南闖北搞販運,有3000余人走鄉串戶搞收購。枸杞及其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畜牧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陜西、甘肅等省區。枸杞和畜牧產品每年交易總額達3.4億元。通過抓流通,把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搞活了農村經濟。四是抓科技。大力推廣枸杞豐產、溫棚養殖等技術,努力提高產量和產品的競爭力。實施了枸杞無公害行動計劃,建設無公害枸杞生產基地3333公頃。推廣了畜牧良種化,建設了國家級良種豬繁育基地和瘦肉型豬發展基地。全縣建設科技園區168個。去年,縣上實施了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第一批派出42名科技人員深入到基層,包抓25個科技示范項目。科技帶來了新的生產力。過去每畝(0.06公頃)枸杞平均產干果80千克左右,目前達到400千克左右;原來養一頭豬一年多才能出欄,現在半年就可出欄。五是抓扶持。每年縣財政拿出15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枸杞、畜牧產業的發展。1998年,中寧率先實行了小額信用貸款項目入戶,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幫助農民脫貧,扶持農民增收,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視和肯定,溫家寶同志為此專門做了批示,200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做了專題調研,全國推廣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做法。全縣投放貸款總額13.32億元,培育龍頭企業12個、流通大戶554個、養殖專業大戶5988個,支持建設各類園區40個。扶持農戶31658個,占總農戶的75.6%,使29500戶農戶走上了致富路。通過發展枸杞、畜牧特色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10.6萬人,其中在枸杞采摘期投入勞動力達150萬人次,高峰期每天近2萬人。去年,全縣農民人均來自枸杞、畜牧產業的收入18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4%。

3.以非公有制企業為依托,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如何推進工業化進程,是各縣市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中寧縣依托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工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近5年,全縣工業企業開工新建、擴建、技改項目413個,已建成投產326個,完成投資9.45億元。2002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2.4億元,是1997年的2.9倍;實現增加值3.67億元,占GDP的29.5%。其具體措施:一是培育大企業。加快秦毅集團中寧鋁廠20萬噸擴建改造和鳴沙冶煉廠技改3.6萬噸金屬鎂及鋁鎂合金項目建設,到“十五”末,預計產值可達40億元。縣上已協調增撥土地266.7公頃,目前正在擴建中。二是攀上強企業。中寧枸杞制品公司被香山集團公司收購后,經過技術改造,生產的枸杞酒“寧夏紅”暢銷區內外,成為知名品牌。在此基礎上,爭取新上2萬噸“寧夏紅”枸杞保健酒項目,到“十五”末,年生產規模達到3萬噸,產值可達10億元。三是調出優企業。通過技改項目,調整產品結構,擴大生產規模,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今年,宏威公司完成日產1500噸水泥熟料技改擴建項目,形成年產140萬噸水泥生產規模,年產值達到2億元。瀛海建材集團新上日產1000噸干法旋窯生產線,形成8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年產值可達1.5億元。四是集中好企業。引導相關產業的優勢企業,特別是幾家枸杞加工企業,進行強強聯合,組建企業集團,共同打“寧夏紅”的品牌,把企業做強做大。五是創新老企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對未改制的化肥廠、硅錳鐵合金廠、金屬錳廠等國有、集體企業采取拍賣、兼并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使企業起死回生。六是催生新企業。采取政策牽動、能人帶動、產權聯動、全社會互動的辦法,鼓勵和支持個體私營企業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上好項目,催生和發展一批企業,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4.采取市場化運作,加快城鎮建設步伐。中寧縣在城鎮建設上確立了“政府規劃、市場運作、異地生財、以城養城”的建設思路,把城市建設、管理全面推向市場,打破政府包攬格局,建立起了多元化投資體系。5年來,先后完成5條重點縣城街道和16條縣城巷道的打通、擴整、改造和硬化,搭起了縣城建設的框架。開發建設了5個住宅小區,建成了中寧商城、枸杞批發市場、南河子公園等一批重點工程,新建了第二水廠和東街、北街、南街三個供熱點。累計完成縣城建筑面積68萬平方米,縣城建成區由原來的2.6平方千米擴展到4.5平方千米。舊城改造拆遷面積達9.2萬平方米。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成立了城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由政府壟斷一級市場,放開搞活二級市場,通過公開招標拍賣,獲取土地級差收益,實現“以地聚財,以地生財”,形成了“收購—儲備—開發—出讓—增值”的良性循環。二是土地置換、占補平衡。將縣城的中心地段,通過土地置換的辦法,由政府出面協調,開發商與拆遷戶協商,采取多退少補、占補平衡的辦法,連片開發。如縣委、人大、政府的辦公大樓就是采取以上辦法以舊換新,既改善了辦公條件,又增加了8300平方米的辦公面積。三是實行土地、房產開發和街道“捆綁式”建設。開發商按照縣城總體規劃要求進行建設,政府既不掏錢,又達到了建設城市的目的。四是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把道路、廣告、橋梁、雕塑、燈飾、廣場、公園及公廁、候車亭、道路冠名、工交線路經營權等,實行公開拍賣、競價招標和租賃。城鎮建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鎮建設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運輸、建筑建材、房地產開發等產業。去年,全縣投資城建3.5億元,拉動了GDP8個百分點。過去,搞城鎮建設融資困難,現在,采取市場化運作,激活了民間投資,一些外地投資商帶著資金紛至沓來,等著應標。通過盤活土地累計募集城建資金9800萬元,拉動社會投資7.6億元。

5.深化制度改革,創新發展環境。縣(市)政府如何創新經濟發展環境,中寧縣的做法使我們耳目一新。在政策扶持上,縣委、政府出臺了加快經濟環境創新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發等政策措施,對投資者從項目的立項審批、建設用地、稅費收繳、戶籍管理、子女上學等方面放寬、放足、放活,給予優惠。在政府職能轉變上,由重管理轉向重服務,從減少審批項目入手,加快辦事節奏,提高工作效率,進行了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過去,投資商投資要拉關系、找領導,現在是領導主動為投資商牽線搭橋,“陪吃、陪轉、陪考察”,“親商、富商、安商”,幫助落實項目,千方百計引進資金和留住資金。具體采取了“三個一”的辦事方法,即辦一次手續、蓋一個公章、交一次錢(土地轉讓金和規費)。做到特事特辦、急事快辦,如在城建中對平安東街3段的建設、萬得鋁廠3期擴建所需土地的劃撥等,都是通過專門會議和現場辦公會解決,瀛海集團利用“三廢”的項目申報,到了縣上只用了一小時就辦完了申報手續。在制度創新上,打破了過去部門各自為政的辦事制度。重要項目投資,都由政府召集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協調,一次性解決,具體手續由部門來辦,不讓投資商東門進、西門出。今年,縣上又取消了交通、治安等一切罰款指標,對外地車輛(肇事者除外)不罰款、不扣照,做到暢通無阻。對外來投資商只要合法經營就不檢查、不騷擾,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盡量為其創造一個寬松、安全、自由的投資環境。5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共引入項目27個,引進資金5.92億元。

通過對“中寧現象”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寧發展正處在快速起步階段,還存在困難和問題,但他們的一些做法和經驗無疑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中寧現象”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是如下。

1.要有一種不甘落后、負重拼搏、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暫時處于落后的局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等、靠、要,缺乏機遇意識、搶抓意識、趕超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發展意識和爭創一流的精神狀態。如果我們每個縣、市都樹立不甘落后、奮發有為的精神,工作就會有大的起色,發展就會有新的突破,面貌就會有新的變化。對此,應建立競相發展的機制,根據不同區域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在發展中互相攀比,尋找差距,自我加壓,勇于拼搏,開拓創新,形成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競相發展的良好氛圍。

2.壯大縣域經濟,要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突破口。中寧的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有制經濟是繁榮農村經濟最具活力的主導力量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我區經濟與發達省區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說主要體現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上,我區縣與縣之間的差距也體現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既是繁榮農村經濟的當務之急,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長久之策。因此,要切實創新經濟發展環境,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放開、放手、放寬、放心、放膽發展。

3.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仍然是我區當前乃至今后的重大任務。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要依據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像中寧抓枸杞產業那樣,走品牌加規模的發展路子。要把枸杞作為寧夏的名、特、優產品和特色產業做強、做大、做優,一手抓創品牌,以品牌開拓市場,帶動產業發展;一手抓上規模,以規模擴張打造“航空母艦”,增強競爭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規模效益。

4.要轉變傳統的農業經營觀念,用工業化的理念指導農業生產。中寧的做法啟示我們,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跳出傳統的就農業抓農業的“怪圈”,用工業理念來謀劃農業發展,努力探索運用現代工業、市場化的方法抓農業生產、抓農產品加工、抓農產品流通,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多層次、多環節增值,使農業走上企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的軌道。

5.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和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要富裕農民,必須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特色產業,就地轉移勞動力;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讓更多的農民走出農村,走向市場,離土不離鄉,離土又離鄉,通過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促進市場要素向城鎮聚集,增強城鎮輻射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6.要有一個團結務實、真抓實干的班子,形成合力,共謀發展。中寧縣提出“縣委敢干不包辦,政府會干不懈怠,人大會促不干預,政協會幫不添亂”,形成了“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局面。中寧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領導班子形成合力,共謀發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就會有成效,事業就會發展。

戎生靈 周鳴和 郭 軍

2003年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会昌县| 邛崃市| 白城市| 德庆县| 常熟市| 安宁市| 淮滨县| 繁昌县| 甘谷县| 鹤岗市| 新丰县| 仙桃市| 德阳市| 开封县| 抚远县| 若羌县| 澄城县| 普洱| 合水县| 额尔古纳市| 井冈山市| 独山县| 大丰市| 望城县| 肥东县| 吴旗县| 龙门县| 聂拉木县| 泗洪县| 莎车县| 遂平县| 哈密市| 丹阳市| 怀仁县| 高唐县| 广安市| 屏山县| 陆丰市| 布拖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