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堅持從寧夏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持、運用和發展,是當代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迫切需要,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也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近年來,寧夏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扎實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較快、健康、協調發展。

一、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出發點是強調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是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重大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和解決發展中的一切問題。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緊密結合各地實際,要注重解決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強求一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既要有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又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寧夏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的起步階段,面臨著比發達地區更大的發展壓力,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更為重要,尤為迫切。因此,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思路不動搖,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又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具有中國特色和寧夏特點的城鎮化道路;既要發揮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不斷做大經濟總量,又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既要不斷攀登物質文明建設的新高峰,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持續保護綠水青山。

基于上述認識,我認為寧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做到五個“始終堅持”。一是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十一五”規劃的貫徹落實。要使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綠色GDP評價體系和新的能耗評價指標體系等成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內容和新亮點。二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忠實履行發展的第一要務,首先必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三化一縣域一建設”,即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縣域經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較快、健康發展,為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三是始終堅持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寧夏山川共同富裕。要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加強落后地區特色產業和勞務經濟發展,推動城鄉、山川經濟社會良性互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四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寧夏。關鍵要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和諧寧夏建設步伐。五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通過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不斷轉變發展觀念,把握歷史機遇,創新發展方式,不斷完善體制和制度,努力使全區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二、寧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正確思路、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近年來,寧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積極探索發展道路,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一幅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在日益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科學制定發展戰略。科學發展就是把發展的速度、規模、水平和經濟、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結合起來,注重發展質量,尤其是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自治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從寧夏實際出發,科學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合理定位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社會發展,構建現實可行的發展體系。寧夏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可謂是科學設計、量力而行、適度超前、鼓舞人心,比如主要奮斗目標: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達到2000美元,符合寧夏作為欠發達地區必須適度加快發展、縮小差距的實際;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5%;到“十一五”末,全區經濟總量邁上一個新臺階,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顯著進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這樣的目標設計,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2.腳踏實地開展工作,扎實抓好經濟建設。全區經濟建設重點可以概括為“三化一縣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培育壯大優勢骨干企業,大力建設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銀川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忠太陽山工業園區、石嘴山新材料工業園區等一批工業產業集群,形成了由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機械、輕紡、新材料、生物制藥等產業構成的具有現代化水平和區域特色的工業體系。工業對GDP貢獻率2005年達到65%以上,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主流和帶動極。

不斷加快城市化步伐。根據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各類城市的地位功能,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尤其是發揮銀川市作為西北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兩個適宜”,即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強化產業支撐,健全城市功能,營造和諧環境,基本形成了以銀川市為中心,以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為骨干,以縣城和中心集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2005年底,全區城市化率達到42%,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切實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從2002年起,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全區形成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產業、馬鈴薯四大戰略主導產業和淡水魚、蔬菜、牧草及秸稈飼料、玉米、優質稻麥、釀酒葡萄六大區域性特色產品以及若干地方特色產品。通過幾年的努力實踐,農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產業化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產業化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區引黃灌區的現代農業已經成為農業的主流,占區域農業產值的70%左右,傳統農業逐步淡出農業歷史舞臺,農業產業化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著力壯大縣域經濟。自治區科學決策、分類指導,以縣城和中心鎮為平臺,以地方特色產業和加工業為骨干,強力推進,大力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縣域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5年縣域經濟總量達347.4億元,占全區經濟總量的57.9%,成為驅動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動力。

迅速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質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村綜合生產力,努力改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今年自治區制定了寧夏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確定了建設規劃綱要,選定120個村(國營農場)進行示范,總結經驗后,全面推開,實現科學建設,穩步發展。新農村建設為全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

3.堅持持續、協調原則,切實推動全面發展。自治區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本著建設公共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宗旨,堅持持續、協調原則,全面推動社會事業發展。一是不斷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全區有54萬貧困家庭學生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普九人口覆蓋率(以縣為單位)達到7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均達到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9%以上,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發展。一批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建成使用,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寧夏文化藝術節,大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城鄉文化繁榮豐富。三是制定實施了加強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基層衛生設施得到改善,基本建成了區、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范圍擴大到11個縣市區,參合率達70%,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四是基本建立了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建立農村貧困人口生活保障機制。五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污染治理,整體環境質量有所提高。從2003年5月起,率先在全國實行區(省)域內全境范圍224萬多公頃天然草原的禁牧封育,實行退耕還林73萬多公頃,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三、寧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面臨的挑戰

1.加快發展的壓力大。加快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主要的內容。只有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近年來,寧夏經濟發展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總體上了一個臺階,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得到了實惠,社會發展有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但是,橫向地比,寧夏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重要指標上的差距還呈拉大趨勢。2005年,寧夏人均GDP只是全國人均的72%,分別是浙江、江蘇和山東的40%、45%和50%。如果不加快發展,或者發展的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會積累一系列與落后、發展慢相伴而生的問題,比如經濟結構調整的被動性、人才流失、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問題。

2.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面臨許多困難。由于自然資源和歷史的原因,寧夏形成了以煤炭、石化、電力、建材、輕紡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結構,產品多為原材料的初加工,“兩低一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耗能高),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特征仍然十分明顯。因此,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任重而道遠。同時,這樣的產業結構更容易因國家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變化而大起大落。去年以來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已經使寧夏的一些重要產業感受到了發展的困難。

3.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艱巨。一方面,西部地區城鄉發展差距要比東部地區大得多,另一方面,西部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地方財力有限。寧夏作為西部一個小省區,面對這樣兩個方面的約束條件,要想通過城市化,通過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以有限的財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任務要比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艱巨得多。

4.社會事業發展需要巨大投入。雖然近年來寧夏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一些問題,比如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就業難等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南部山區、中部干旱帶,由于自然、歷史的原因,這里的老百姓因病返貧、因上大學返貧等現象時有發生。要解決社會發展方面的欠賬,靠市場、靠地方財力,不能解決全部問題,還需要國家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和國債投資的力度等來支持、來解決。

5.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還需花大氣力。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土地沙化鹽堿化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工業污染源治理等工程的實施,有效地遏制了寧夏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但是,由于自然氣候條件和歷史的原因,寧夏生態環境依然十分脆弱,重建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任務十分繁重。沙塵暴、南部山區的水土流失、中部干旱帶的人畜飲水、北部川區工業污染和土地鹽漬化等仍然是當前環境保護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大多都是區域性的、跨省區的問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而且亟需省際之間的通力合作,需要全國“一盤棋”。寧夏要做好這些工作,任務還十分繁重。

四、寧夏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處理好八大關系

(一)經濟發展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

GDP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衡量經濟發展總體情況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但是只看重GDP總量,而不看重經濟質量,是不行的。近年來,寧夏的經濟發展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這是加快發展、縮小地區差距、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所必須的。今后,這一勢頭還應繼續保持,也就是說今后若干年寧夏還必須保持GDP較高的增長速度,沒有這一點,寧夏的發展就失去了經濟基礎。在此前提下,應高度重視寧夏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不合理、能源依賴過大、能源消耗過大等比較突出的問題,下決心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二)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總目標、總思路,同時提出要加快推進城市化。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換言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成為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眾所周知,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所在,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推進城市化的基礎上,推進城市化是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寧夏作為欠發達地區,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的任務都很重,如何在加快發展中將二者科學地統一起來,是一個重大課題。

(三)山川關系

寧夏地域較小,山川差異很大,人均GDP相差懸殊。南部山區是最主要的回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如果繼續選擇山川非均衡發展道路,勢必會進一步拉大山川差距和民族差距,可能影響地區穩定,最終制約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而且南部山區作為寧夏乃至西北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寧夏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山川關系,走以山濟川的道路,在加快以銀川為核心的北部川區建設的同時,注意防止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把不均衡問題限制到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四)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近些年來,我們在理解發展的問題上是有偏頗的,有些地方、有些同志甚至片面地把全面發展等同于經濟發展,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GDP增長是硬道理,結果使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一些問題十分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社會情緒不穩。今后我們必須堅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一方面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不但要關注經濟指標,也要關注人文指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五)先富與共富的關系

當前,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報道說,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達到了0.46,貧富差距引起的社會不和諧問題已相當突出。寧夏雖然是欠發達地區,但貧富差距的問題同樣引人矚目。我們知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政策。寧夏與全國一樣,在改革開放中,一批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和部分壟斷行業先富了起來。社會的財富終究是有限的,有先富起來的群體,就必然有相對貧困的群體。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對現實來說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社會主義的本質最終要實現共同富裕,從長遠發展來看,收入差距拉大則是有害的,是要妨礙社會穩定的。因此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兼顧公平與效率,就必須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收入者比重,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這樣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六)保護資源與發展經濟的關系

“十一五”是寧夏加快發展的黃金期,全區上下謀發展、快發展、大發展、科學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大,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影響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都將是資源供需矛盾的凸現期,是資源利益沖突和訴求的高發期。緩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代有些發達國家很注意保護本國資源,寧可漂洋過海出高價購買外國的石油、礦產、木材,也不輕易動用本國資源。寧夏必須在較快發展的過程中,找到一個經濟增長與資源保護的平衡點,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中保護資源,在保護資源中發展經濟,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和諧的發展。

(七)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要生存發展,必然要利用自然資源,但也是為子孫后代負責的發展,如果人類對自然過度開采、砍伐、捕獵,就會破壞生態平衡,毀掉自己的生存家園。正如恩格斯所說:“人類不要過度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征服,因為每一次這樣的征服都使人類遭到自然界的懲罰。”他還舉例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西亞以及其他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不毛之地。”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南部山區水土流失、中部干旱帶和北部川區的干旱少雨和沙塵暴一直是困擾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疼問題。因此,寧夏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使自然環境受到越來越科學的保護,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八)物質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只有把“三個文明建設”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信念、沒有正氣、沒有愛國精神的民族,即便暫時把經濟搞上去,最終也會垮下來。反過來,如果空講政治、空講理想信念,而沒有必要的物質文明作基礎,那么這樣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教育是沒有說服力的,最終也會垮掉的。只有“三個文明”相輔相成,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戎生靈

2006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綦江县| 治多县| 乌鲁木齐市| 若羌县| 伊宁市| 阜新| 南皮县| 仙游县| 平塘县| 临潭县| 安徽省| 常州市| 雷州市| 永兴县| 铜梁县| 南漳县| 芦山县| 合阳县| 高台县| 东城区| 博野县| 扶余县| 永康市| 包头市| 大化| 大港区| 颍上县| 辽源市| 清徐县| 杭锦后旗| 林周县| 高安市| 额济纳旗| 临夏县| 泸西县| 遂昌县| 丹凤县| 崇义县| 留坝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