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旱作特色農業實踐與思考
- 馬尚明
- 6701字
- 2018-12-30 01:33:42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西吉縣馬鈴薯產業優化升級
馬鈴薯是西吉縣的第一大糧菜兼用作物,在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它具有耐瘠抗災、高產穩產、營養豐富、產業鏈長的特點。尤其是干旱多災的西吉氣候生態特點與馬鈴薯喜冷涼、喜光照、要求長日照,晝夜溫差大和土質疏松,對鉀素養分需求量多的生物學特性相吻合,種植馬鈴薯相對其他作物高產穩產、經濟效益好,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特別是降水集中期與馬鈴薯需水高峰期高度同步,使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位居各作物之首。且生產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品質優,為我國馬鈴薯最佳生態區域,在寧夏乃至全國馬鈴薯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使馬鈴薯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結合多年產業的實踐,談點自己的看法,供商討。
1 西吉馬鈴薯產業發展態勢
西吉縣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為馬鈴薯種植和生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歷屆的西吉縣委、政府不斷深化縣情認識,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發展馬鈴薯產業。特別是近年來,西吉縣認真貫徹中央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大決策,按照區、市發展區域主導產業的總體要求,把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作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壯大縣域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來抓,牢固樹立產業化的經營理念,圍繞“調結構、擴基地、興龍頭、抓服務、拓市場”的發展思路,強化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科技支撐、資金扶持等關鍵措施的落實,整合資源,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進程。逐步走上了一條以優勢資源帶動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促進市場流通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全縣已形成了集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和服務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馬鈴薯產業已發展成為全縣農民穩定增收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1.1 商品原料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西吉縣堅持把商品原料基地建設作為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基礎來抓,按照“擴張總量、做大基地”的建設思路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結構,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加大良種和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建設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面積逐年擴大。2004年,全縣共建立商品原料種植基地4萬hm2,比“九五”末增長1倍,占區、市總種植面積的33.3%和47.3%;馬鈴薯種植在全縣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的比重從過去的第四、第三躍居到第一,全縣戶均種植面積達到0.5hm2,人均達到0.09hm2。二是優質專用薯面積不斷擴大。2004年全縣建立淀粉加工型、全粉加工型、早熟菜用型、晚熟外銷型等優質專用薯種植基地2.04萬hm2,占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一半多。三是單產、總產大幅度提高。脫毒種薯和優良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使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2004年,加之天時有利等因素,馬鈴薯平均單產達到22.5t/hm2,最高單產48.9t/hm2,單薯重2.53kg,總產鮮薯90萬t以上,占全區總產的34%,創歷史新高,為企業和市場提供了充足的商品原料。
1.2 龍頭企業加工轉化能力不斷提升
全縣馬鈴薯加工已形成了國有、集體、個體三元加工格局,到2004年底,全縣有一定規模的馬鈴薯加工企業達到80多家。已形成年加工轉化80萬t鮮薯,生產精淀粉6.5萬t、粗淀粉4萬t的生產能力。其中傻傻集團仍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年可生產精淀粉6萬t、全粉0.5萬t、預糊化淀粉3萬t,加工轉化鮮薯40萬t的生產能力,全縣80家淀粉民營企業年可加工轉化30萬t以上鮮薯,生產精、粗淀粉4萬t(其中年生產能力在1000~5000t的12家,300~1000t的38家,300t以下的30家)。三粉(粉條、粉絲、粉皮)個體加工戶發展到1754家,年可加工轉化鮮薯10萬t。形成了興隆鎮的西冶、代段、王河、高進、單北、單南等20個加工專業村。并具備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生產的“銀歐牌”淀粉享譽國內外。2004年,縣委、政府積極配合區、市改制組加快改制步伐,引進寧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整體租賃經營,公司所屬淀粉龍頭企業全面啟動生產。同時,采取企業幫扶、能人帶動等“五個一”硬措施,從政策、資金等方面著力扶持發展民營淀粉企業和個體三粉加工戶擴大生產。
1.3 科技投入對產業的支撐作用增強
一是馬鈴薯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建立起了以馬鈴薯研究所、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和縣、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及村、組農民技術員的三級馬鈴薯科技服務網絡,加強了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推廣和普及了以配方施肥、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重視病蟲害防治等主要內容的馬鈴薯增產高效技術。二是整合資源,組建了馬鈴薯高科技示范園。脫毒薯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改建了基礎脫毒苗生產車間,新建了1萬m2的日光溫室、3000t的種薯貯藏窖和2萬m2的防蟲網棚,使脫毒種薯年生產規模達到1000萬粒。在氣候陰涼、隔離條件好的火石寨等鄉建立了原種繁育生產基地。2004年,實際生產原原種800萬粒,種植脫毒專用原種40hm2,建立一級種薯繁育田1333hm2。三是脫毒種薯、專用薯良種普及率和科技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縣脫毒薯推廣面積達到1萬hm2,寧薯8號、隴薯3號、青薯168等良種普及率達到了90%,馬鈴薯淀粉含量比20世紀90年代平均提高了3.5個百分點。充分發揮園區輻射帶動功能,積極推廣和普及馬鈴薯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窖藏保鮮技術,進一步提高了種植效益,單產比“九五”期間平均增長40.5%。
1.4 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把開拓市場、加強服務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要環節,不斷建立和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并啟動運營了農業部定點的袁河馬鈴薯批發市場,組建了縣、鄉馬鈴薯加工、銷售協會4個,新建馬鈴薯鮮薯貯藏周轉窖100多個,貯藏能力5000t。著力扶持和發展壯大農民經濟人隊伍,2004年全縣馬鈴薯銷售經濟人達到200多人,來西吉縣新營、將臺等鄉的外省區投資收購鮮薯的企業近百家。建成了馬鈴薯信息平臺,及時搜集、篩選、整理、分析各種信息,并將信息服務延伸到了19個鄉鎮和馬鈴薯重點加工企業、種植大戶,信息服務網絡初步形成。規范市場行為,強化各個環節的服務,不斷拓寬流通渠道,打造西吉特色馬鈴薯品牌。2004年,全縣外銷鮮薯達10萬t。其中,僅新營鄉從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底,已外銷馬鈴薯5萬t,創收2100萬元, 75%的銷往廣州、香港,裝卸工、揀工、代辦等從事馬鈴薯勞務、信息工作的農民創收132萬元。
1.5 馬鈴薯主導產業地位彰顯
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建設,我縣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農民穩定增收、壯大縣域經濟的支柱,在地區生產總值中,馬鈴薯產業占到三分之一多。2004年,馬鈴薯種植、加工產值達到2.76億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36.5%;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收入達到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8%,最高的鄉(鎮)達到60%左右。同年3月西吉縣被中國特產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標志著馬鈴薯產業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2 西吉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發展空間與前景
2.1.1馬鈴薯鮮薯、種薯及淀粉加工產品需求量大。由于季節等因素,特別是外省區對西吉縣內鮮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加之國內種薯供給量嚴重不足,對馬鈴薯種薯需求量在80萬t,而實際生產能力僅為30萬t,種薯市場潛力大。
2.1.2我縣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宜生產優質種薯,是全國馬鈴薯最佳生產區域之一,生產的馬鈴薯在外觀和品質上均屬上乘,加之價格較低等優勢,將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和銷售市場。
2.1.3馬鈴薯單產空間較大。據專家分析,西吉縣馬鈴薯單產可達到75t/hm2以上,目前單產僅22.5t/hm2,提高單產潛力很大。
2.1.4馬鈴薯精深加工和利潤空間大。通過進一步加強企業管理和技改,降低成本,加工轉化增值潛力大。
2.1.5馬鈴薯生產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西吉縣人口多,勞動力成本低,馬鈴薯產品價格市場競爭力強。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產業發展仍處于粗放經營,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區域化布局水平低,基地建設檔次不高,科技支撐作用不強。
2.2.2 馬鈴薯品質比較低,窖藏手段和保鮮技術落后,損失率高。
2.2.3 龍頭企業改革改制的困難大,個體民營加工企業管理水平和技術落后,原料利用率低,效益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
2.2.4 馬鈴薯產業鏈短且缺乏緊密連接,龍頭、基地、種植戶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聯接機制,產業鏈尚未真正形成。
2.2.5 市場體系不健全,穩定性差,各項服務措施不完善,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等。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馬鈴薯產業的穩步發展,必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探索、改進和認真加以解決。
3 西吉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對策
3.1 發展思路
全面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落實第一要務,圍繞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產業化發展路子,著力扶持各類馬鈴薯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加快加工企業改制和技術管理創新,增強加工和流通對馬鈴薯生產的帶動力;逐步建立“農戶+中介組織+企業”的聯接機制,發展訂單經濟,協調加工企業、中介組織與農戶、基地的利益關系,促進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在穩定提高基地建設規模的同時,以種薯脫毒化、品種專用化為突破口,健全完善品種繁育推廣體系,普及標準化栽培技術和科學的窖藏保鮮技術,提高馬鈴薯單產、品質和貯藏能力;研究開發產品種類,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全面培育專業市場體系,完善服務功能;擴大外宣推介,著力打造西吉馬鈴薯和銀歐淀粉品牌,發揮帶動效應。努力把西吉建設成為以縣域為單位的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品基地,建設成為國家級馬鈴薯現代生態示范園區,使馬鈴薯產業真正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特色支柱產業。
3.2 主要目標
再經過3~5年的開發和建設,使全縣馬鈴薯科研水平和能力進一步提高;優質馬鈴薯專用薯實現外銷,品質顯著提高,品種結構合理布局,品種開發種類增多,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輻射作用、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明顯提高,加工規模進一步擴大,效益全面提升;馬鈴薯市場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的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生產格局進一步穩固。到2010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4.7萬hm2,其中優質專用薯生產基地4.3萬hm2,專用薯基地平均單產鮮薯達34.5t/hm2,實現總產量150萬t(其中淀粉加工品種淀粉含量達到18%以上),品質、數量滿足加工企業要求;縣內龍頭企業及各類加工企業達產達標,年加工鮮薯85萬t以上,年加工精淀粉6萬t以上;外銷鮮薯30萬t,鮮薯商品率達到75%以上;馬鈴薯種植加工產值達到3.2億元,靠種植和加工馬鈴薯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元以上。
3.3 發展措施
3.3.1 抓基地,著力夯實馬鈴薯產業基礎
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品質、提高效益”的思路,實現做大做強做優基地的目標。一要抓鞏固,穩定基地建設規模,使全縣馬鈴薯種植穩定在4.7萬hm2以上。二要抓科技,著力加快基地建設的“五化”(種薯良種化、脫毒化、專用化、種植生產標準化和無公害化)進程,多方爭取資金,完善提高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功能,創新機制,繼續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推廣機構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建立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繁育體系和質量監測技術體系,完善種薯生產技術規程,規范種薯生產,努力把西吉縣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級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以園區為龍頭,充分利用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政府采購和良種補貼的政策機遇,進一步加快優良專用品種的引進、培育、脫毒和推廣步伐,進一步加大馬鈴薯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機械化作業、窖藏保鮮等關鍵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快實現“五化”步伐。三要選擇條件好的鄉鎮和村組,精心組織建立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馬鈴薯加工專用薯基地,以市場為導向,加大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的種植面積。四要創新機制,支持和幫助龍頭企業參與基地建設,逐步使基地建設從目前政府主導轉變為龍頭企業主導,實施訂單收購。2005年全面完成基地建設4.7萬hm2 (其中脫毒專用薯3.3萬hm2),實現總產100萬t,到2008年全面實現種薯“三化”目標(良種化、脫毒化、專用化),2010年實現基地建設“五化”目標,總產達到140萬t以上,力爭把西吉建設成為西部優質專用薯和無公害馬鈴薯商品原料生產基地。
3.3.2 抓龍頭,著力提升馬鈴薯產業加工水平
要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加快傻傻集團公司改制步伐,力爭在年內實現改制脫困,并通過與區內外大企業的合作,力促進一步擴大規模,推進技術、管理和科技創新,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品質,提高加工轉化能力,真正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以國聯寧夏西海固馬鈴薯責任有限公司的組建為契機,抓緊自治區支持川區龍頭企業與山區農業產業對接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扶持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控股、參股等資本應用手段,引導現有民營企業聯強靠大,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的加工能力和效益,增強民營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要加強新產品的開發力度,爭取新建預糊化淀粉、變性淀粉加工項目,提高馬鈴薯加工附加值。到2008年,全縣馬鈴薯鮮薯加工規模達到80萬t,實現產值2.23億元。
3.3.3 抓服務,著力營造馬鈴薯產業發展條件
一要按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緊扣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各個環節,積極扶持和組建一批中介服務組織,通過中介服務組織的培育發展,實現龍頭企業、市場、基地、農戶的利益連接。二要充分扶持發揮現有馬鈴薯運銷協會作用,培養建立一批馬鈴薯中介人才隊伍。三要支持各類中介組織參與基地建設和市場開發,提高基地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和規范各類訂單生產、收購合同,引導農民以土地、產品、資金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從加工和流通環節分得利潤,保護農民利益。四要不斷加大馬鈴薯產業信息網絡建設,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信息,把握市場行情,為馬鈴薯產業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服務。要選擇一些品質優,產量高,市場效益好的名、特、新品種,調整品種種植結構,大力開拓銷售市場,切實解決生產、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等關鍵環節的問題,力爭到2005年,全縣實現外銷鮮薯18萬t。五要優化投資環境,努力打造“平安西吉”、“誠信西吉”,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3.3.4 抓市場,促進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
市場是發展商品經濟的載體,又是農業產業化的媒介。要推進馬鈴薯產業升級,必須建立起完備的市場體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機制,嚴格市場準入,實行統一包裝、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價格,形成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繼續加強馬鈴薯銷售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部定點的袁河馬鈴薯批發市場建設,改善市場交易條件,擴大規模,完善功能,使其成為帶動覆蓋周邊市場的馬鈴薯產品銷售集散地。
3.3.5 抓品牌,著力提高馬鈴薯產品市場競爭力
品牌是衡量一個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要以傻傻集團改制為契機,聯強靠大民營企業,加強企業管理和技改,全面提高產品質量等級,擴大生產規模,統一產品質量標準和包裝,著力重塑和打造“銀歐牌”淀粉品牌,扶持爭創馳名產品。同時積極爭取“西吉綠色商品薯”產地認定。抓緊西吉綠色商品薯和優質種薯商標的征集、注冊,創新“西吉綠色商品薯”的品牌,要借助各種媒體和采用多種方式,擴大對外宣傳西吉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獨特優勢和廣闊前景,做大做強做靚“中國馬鈴薯之鄉”這塊牌子,推進馬鈴薯產業優化升級,進一步提高西吉馬鈴薯產業的知名度。
3.3.6 抓病蟲害防治,著力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水平
這些年,由于人們只關注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卻忽視了防治馬鈴薯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已經讓人觸目驚心。2004年僅環腐病、早疫病、晚疫病等3種病害導致馬鈴薯平均減產4.5t/hm2,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4.03萬hm2,直接減收5436萬元,這還不包括其他病害以及因各種病害帶來的貯藏期縮短、淀粉含量降低等一系列給農民和企業帶來的損失。因此,如果不重視任其發展下去,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銳減,加工企業紛紛倒閉,支柱產業頹然倒下,損失將無法估量。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定期拔除田間感病的植株;厚培土;藥物防治;割秧防病等措施防治,確保產量和質量提高。
3.3.7 抓加工排污處理,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馬鈴薯加工企業的興起,雖為馬鈴薯產業發展、當地農民增收、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之產生的污水排放,污染了縣內主要河流和水庫。據固原市環境監測站2005年4月10日監測結果表明,西吉葫蘆河夏寨水庫主要污染物CoD252.6mg/L,超標7.4倍,水質為劣類,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對此,政府一要高度重視,積極配合科研單位探索研究治理措施。二要用循環經濟的觀念,指導馬鈴薯加工中粉水粉渣的綜合利用。三要對已研發出的“馬鈴薯處理器”、“馬鈴薯蛋白分離器”、沉淀劑等生化處理工藝和裝備,政府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使其盡快試產運行。四要整合政府和企業多方面力量,積極爭取環保專門項目以及依法征收排污費等治理途徑,確保馬鈴薯產業持續、協調、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