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旱作特色農業實踐與思考
- 馬尚明
- 5120字
- 2018-12-30 01:33:42
西吉縣馬鈴薯窖藏反季節外銷與農民增收效果調查
西吉是寧夏馬鈴薯生產第一大縣,是西北優質馬鈴薯的最佳產區之一,馬鈴薯也是該縣的支柱產業。2005年全縣種植馬鈴薯4.9萬hm2,占全區總種植面積的38.4%,總產量達到110萬t,收入24750萬元,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55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6%。已成為西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最重要途徑。然而,在2003年之前,西吉生產的馬鈴薯鮮薯主要依靠淀粉加工企業消化,每逢馬鈴薯收獲時節,看到的是加工企業門前排長隊,薯農為交售馬鈴薯忍饑挨餓露宿街頭,結果換來的是白條,可以說苦不堪言;如今看到的是加工企業門前冷清,薯農穩坐家中收金攬銀,滿心歡喜。究其原因何在?筆者帶著疑問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地點與基本概況
調查地點選在新營鄉進行。該鄉位于西吉縣西北部,屬葫蘆河川道區北段,全鄉現轄23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6234戶,現有農業人口3.35萬人。其中:勞動力1.86萬人,人口密度142人/km2,是該縣西北部的中心集鎮,輻射甘肅會寧縣的興源鄉,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的紅羊鄉、關莊鄉及西吉縣的紅耀鄉等周邊2省3縣12個鄉(鎮)的10萬薯農。農業氣候資源為海拔2052~2633m,年平均氣溫4~4.9℃, ≥ 10℃的有效積溫644℃,年降雨量397~47lmm,無霜期125d,全鄉總土地面積282.8km2。其中,耕地面積1.324萬hm2,人均0.4hm2,且川地和河灘地較多,耕地質量較高,有機質20.7g/kg,全氮1.55g/kg,水解氮87.4mg/kg,有效磷22.5g/kg,速效鉀277mg/kg, pH值8.15,全鹽0.48g/kg。年平均種植馬鈴薯0.66萬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0.3%,是西吉縣馬鈴薯種植、外銷最大鄉。
2 調查方式與內容
此次調查采用現狀分析、市場調查和走訪重點戶的方式進行。一是在查閱2003~2005年全縣窖藏外銷的統計資料,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的同時,對部分窖藏外銷戶進行走訪調查;二是查閱資料,分析近3年本縣的將臺、興隆、新營3個馬鈴薯專業市場外銷鮮薯品種及價格變化情況;三是隨機走訪50戶窖藏外銷戶,并進行現場詢問記錄。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貯藏窖的數量及類型
調查結果表明,截止2005年10月西吉縣在交通便利的309國道、202省道和縣、鄉、村道沿線,已建成3~5t的馬鈴薯貯藏窖3.7萬座,6~10t的貯藏窖4.1萬座,10t以上貯藏2500座,50t以上的貯藏窖130座,100t以上的貯藏窖96座,150~3000t的貯藏窖45座, 5000t的貯藏窖9座,7000t的貯藏窖6座,10000t的貯藏窖8座。其中,僅新營一個鄉貯藏量在200~500t的周轉窖80座。從窖型調查看,主要有“窯式窖”、“槽式窖”、“半地下窖”、“地下窖”、“土窖”和“磚窖”6種類型。
3.2 貯藏數量與貯藏過程中的管理
據調查,西吉縣年均種植馬鈴薯面積4.87萬hm2,分別占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固原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的34.3%和49%,占全縣同期農作物和秋作物種植面積的50%和80%。平均單產在22t/hm2以上,年總產鮮薯穩定在110萬t。其中,約12萬t留作種子,2萬t食用,35萬t進行精、粗淀粉加工外,還有61萬t全部入窖貯藏到翌年3月至4月中旬。其中,僅新營一個鄉貯藏量10萬t以上。在貯藏過程的管理上薯農的普遍做法為:一是做細入窖前的準備,即在打掃干凈薯窖的同時,敞開窖門晾曬30天,在窖藏的前15天,用百菌清對薯窖進行消毒處理,7天后通風換氣。當鮮薯收獲、田間運輸時,盡量避免損傷;從田間運回的薯塊必須經過15天左右的預貯,使其水分散失;入窖時嚴格挑去傷、爛、病、凍、蟲蛀等薯塊,入窖數量以不超過薯窖容積的2/3為宜。二是入窖后至11月下旬,這一時期管理的中心是以通風換氣為主。以入窖初期打開窖門和通氣孔,進行通風,若外界氣溫降到0℃時,調節窖門的打開程度。三是12月至翌年3月中旬,這一時期管理的中心是以防凍保溫為主;當外界氣溫降至-8℃左右時,關閉窖門,只開通氣孔;若氣溫降到-12℃左右時,關閉通氣孔;若遇晴朗暖和的天氣,在中午打開窖門和氣孔通風約20分鐘,每隔半月進行1次。3月下旬以后的管理,主要以降溫換氣為中心,在晚間和清晨打開窖門氣孔通風約30分鐘,每隔一周進行1次。
3.3 貯藏外銷時機的選擇與模式
自2003年以來,西吉縣新營鄉的薯農看到馬鈴薯鮮薯貯藏反季節外銷,要比交售給淀粉加工企業價格高出數倍,于是他們便采取獨資、合資、合伙、入股等形式,大量修建馬鈴薯貯藏窖和周轉窖。在每年10月馬鈴薯收獲季節,大量收購貯藏馬鈴薯或將自家地里生產的馬鈴薯貯藏到翌年,然后選擇在南方馬鈴薯需求量大,而此時市場上馬鈴薯又是淡季且量少,再銷往廣東、江蘇等10多個省區,往往能賣出高價,不少薯農因為貯藏反季節外銷而致富。同時,也確保了此時市場的有效供給,是淡季不淡。從外銷模式看主要有“能人帶動型”、“訂單農業型”和“協會服務”型3種。
3.4 貯藏外銷的品種與特征
西吉縣近3年貯藏外銷品種主要有2個。一是“青薯168”,占貯藏外銷量的70%~80%。該品種由青海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1997年引進西吉,2000年大面積推廣。晚熟,生育期125天,結薯早而集中,薯塊膨大快,大、中薯占85%以上,薯形長圓型,紅皮黃肉,芽眼淺,品質好,食味香甜,皮較薄,耐貯藏,適宜菜用,不宜進行淀粉加工(淀粉含量17.3%),單產30~45t/hm2。在廣東等南方市場很受歡迎,并經這些地方二次分級包裝,打入韓國、馬來西亞、香港、奧門等國家和地區的超市,且連續3年市場價格一路攀升。二是寧薯8號,占貯藏外銷量的30%~20%。該品種由西吉縣種子公司選育,晚熟,生育期120天,薯塊近圓形,芽眼少而淺,白皮白肉,表皮光滑,塊莖大而整齊,結薯集中,休眠期長,耐貯藏,即適宜進行淀粉加工(淀粉含量18.6%),又可適宜菜用,單產25.5~37.5t/hm2,在河南等中原市場銷路看好。
3.5 貯藏外銷的效益與農民增收
如何躲開馬鈴薯集中上市造成的價格下跌,拉長銷售期,待價而賣,讓其增值,西吉新營鄉的窖藏外銷是一條好出路。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2005年全鄉種植馬鈴薯4867hm2,占全縣種植面積的10%,戶均達到0.8hm2,平均單產22.5t/hm2,最高單產48.6t/hm2,總產鮮薯12萬t,其中,窖藏外銷9.5萬t?;煅b平均外銷價格980元/t,分級包裝精品平均外銷價格1080元/t。每噸馬鈴薯除去窖藏的費用外增值400元,全鄉增收3800萬元,人均1134元,占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的59.7%。全縣11萬座貯藏窖,貯藏外銷馬鈴薯30萬t,通過打時間差,讓西吉農民多增加了1.2億元的收入,全縣農民人均增收286元,為此西吉縣在2004~2005連續2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農民增收先進縣。同時,馬鈴薯貯藏外銷促進了當地招商引資, 2005年僅駐新營鄉收購馬鈴薯的廣東等外地客商67家,共投入資金4000萬元。是當地農民經濟人增收代辦費150萬元,農民裝卸工增加收入40萬元,人均3100元,農民分級包裝工增加收入60萬元,人均2200元。更重要的是馬鈴薯貯藏外銷還有力地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運輸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顯著地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住房由以前的土磚木結構變成現在的磚木或混凝土結構,人均居住面積由原來6.3m2,擴大到現在的10.6m2;農用車輛由原來每10戶1輛,增加到現在的每4戶1輛;摩托車擁有量由原來每5戶1輛,增加到現在的每2戶1輛;電視機普及率由原來37%,提高到目前的100%,戶均達到1.3臺;洗衣機、電冰箱、固定電話、移動通訊等高檔消費品進入農民家中。農民喜不自禁地說,“種來種去還是種洋芋,窖這窖那不如窖土豆”。
4 貯藏外銷中存在問題與提高外銷能力的措施
4.1 存在問題
一是缺少鮮薯分級包裝設備。二是貯藏保鮮技術普及程度不高。三是專業合作組織不健全。四是運輸能力緊張且成本高。
4.2 采取措施
4.2.1 協會搭臺,薯農唱戲
為解決小分散與大市場的問題,2003年,鄉上組織成立了“寧夏西吉縣新營鄉馬鈴薯外運銷售協會”。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共吸收農民經濟人、種植大戶、收購企業自愿結合的會員186家,長年發信息、跑市場、作調查、搞服務,在馬鈴薯外銷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從分散種植走向集中連片種植,容易形成規模生產,節省拉運時間,降低外運成本。二是以協議或合同形式引導薯農進行種植,減少或避免因信息不靈造成的損失,有效保護了薯農的利益,充分調動起種植、貯藏、外銷的積極性。三是薯農與協會結成了共同體,培育薯農商品生產意識,保證質量,促進馬鈴薯生產按市場規律走向社會化、商品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種植、貯藏、外銷一體化經營,提高了薯農的組織化程度。四是協會在質量、品種和銷售等環節下功夫,極大地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五是協會在訂單過程中,可以代表會員與種植戶、外銷客商簽訂訂單,甚至代表會員,解決合同糾紛,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實際上不該管的事務,從而推動政府轉變職能。
4.2.2 樹立品牌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針對外銷市場需求,新營鄉在創品牌、建基地、抓質量上做了許多工作,效果十分明顯。一是向有關部門申請注冊了“中國西吉馬鈴薯”商標,在外銷市場上對該品牌馬鈴薯實行統一包裝,統一規格,統一價格,防止了其他冒牌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造成銷售中的困難。二是對外銷種植基地和幾個主要外銷品種,于2004年申報寧夏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了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推行了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化,全面提升了外銷薯質量安全水平。三是對種植、貯藏、經營銷售人員進行有針對性培訓,確保按照技術規程操作,打造優質精品。以獲取消費者的青睞,提高市場的認知度。
4.2.3 強化信息服務,引導薯農闖市場
為薯農提供信息服務,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為他們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價格信息。一是在2004年成立了“西吉縣新營鄉馬鈴薯信息中心”,同時,在西吉縣人民政府信息中心開通了“寧夏西吉縣馬鈴薯產業網”,在全縣19個鄉鎮建立了信息點。二是在10月份馬鈴薯收獲上市期間,每天收集產地和銷地的馬鈴薯價格信息,進行網上發布,讓薯農了解價格變化,對網上信息輻射不到的地方,在產地鄉鎮定期出信息廣告欄、編發信息簡報,向薯農發布,使馬鈴薯產銷的信息逐步進村入戶。三是每年在馬鈴薯種植前,鄉上組織有關業務人員與協會共同對全國重點外銷市場進行考察、了解、摸底、征求意見,召開信息發布會,對全鄉馬鈴薯種植品種進行合理調整提出建議,促使本鄉外銷薯業健康發展。
4.2.4 搭建宣傳平臺,推介優質薯
為給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擴大宣傳,交流合作的平臺,一是在2005年10月18日,西吉縣承辦了“寧夏固原首屆馬鈴薯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致賀信。國內外80家馬鈴薯營銷和加工客商、各級領導、各界人士、新聞媒體應邀參加,搭建起了客商、薯農、媒體直接見面的平臺,擴大了宣傳,促進了西吉馬鈴薯在全國市場的銷售份額。僅此次馬鈴薯節上與客商簽訂30t菜用型鮮薯外銷合同。二是連續幾年參加全國農產品交易會,推介西吉優質馬鈴薯。在2003年“第五屆世界馬鈴薯年會”上被中國特產組委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鄉”。三是連續2年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馬鈴薯高產紀錄獎”和“馬鈴薯王”獎的評選活動,2004年評選出的高產紀錄達到50100kg/hm2,馬鈴薯王為2.6kg/個,縣委、政府分別給予1000元的獎勵,并頒發了榮譽證書,激發了薯農用名優特、無公害、季節差三張牌參與市場競爭。
4.2.5 調整工作思路,轉變領導方式
面對市場經濟,必須轉變現階段農業領導方式。一是從抓生產向抓市場轉變。把馬鈴薯作為西吉的支柱產業,它的內涵就不僅僅是種植面積問題,而且還包括流通,因此要樹立“經營農業”的理念,把馬鈴薯及其產品當成工業品來經營,堅持種植與營銷兩手抓,外銷與加工并重的原則??刹扇☆I導干部帶隊,率領營銷人員到沿海城市及其他大城市開展馬鈴薯營銷活動,實現產銷對接。還可將區內外營銷大戶請進門,以洽談會、座談會、推介會等形式,共商馬鈴薯營銷。二是從抓種植指標向抓市場體系建設轉變,盡快實現由現在每年抓面積落實、產量指標到抓培育市場主體轉移,特別是在農民營銷隊伍的培養和銷售網絡建設上很下功夫,創造公平、和諧、寬松的市場環境。三是從行政命令向一線服務轉變,開展馬鈴薯產品營銷宣傳,創建品牌,加強市場管理,為馬鈴薯外銷營造良好氛圍。四是重視協會建設,專業技術協會被譽為集能人、技術、管理、資金于一體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在馬鈴薯產品流通、營銷兩個環節中作用尤為顯著,要適當考慮對這些組織機構在信息體系基礎設施的配套上給予扶持。充分發揮各種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的抓手作用。五是積極爭取公安、交通等部門的支持,建立綠色通道,為馬鈴薯運銷車輛保駕護航,為使種植馬鈴薯的富了、外銷馬鈴薯的賺了、加工馬鈴薯的發了提供服務。
5 啟示與思考
5.1 調查結果與新營經驗表明,做好馬鈴薯貯藏反季節外銷,必須形成規模,在實現數量擴張的同時,提高質量。否則,就難以開拓市場,難以將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5.2 做好馬鈴薯貯藏反季節外銷,必須建立健全專業合作組織,培養一支農民經濟人隊伍,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否則,就難以走向市場,適應市場,融入市場。
5.3 做好馬鈴薯貯藏反季節外銷,必須首先做大做強做活一批貯藏、銷售企業,帶動其發展。
5.4 做好馬鈴薯貯藏反季節外銷,必須著力提升科技進步水平和薯農素質。否則,就難以實現外銷薯的優質化、生產標準化和貯藏管理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