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做大做強西吉縣馬鈴薯產業的思考此文在《中國馬鈴薯》2004年第6期上發表。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良種化程度的提高、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淀粉加工業的拉動,西吉縣馬鈴薯產業化有了較快發展。到2004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4.09萬hm2,分別占全國、寧夏、固原市種植馬鈴薯面積的0.89%、33.3%和40%;分別占全縣同期農作物和秋作物種植面積的51%和84%;農村戶均種植0.47hm2,人均種植0.09hm2。預測平均單產18t/hm2,年際總產73.6萬t,全縣馬鈴薯總產值26503萬元,占種植業產值的72.1%,實現增加值13251萬元,43萬農民人均收入的35%來自馬鈴薯產業,成為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長期生產實踐反復證明,西吉縣因海拔高、溫差大、氣候冷涼、傳毒媒介少,特別是降水規律與馬鈴薯需水特點相吻合,具有巨大的生產潛力,已成為我國西北一作區優質馬鈴薯的最佳產區之一。經過近年發展,馬鈴薯加工業已初具規模,產業鏈也基本形成。但走出西吉看馬鈴薯產業、走出寧夏看馬鈴薯產業、站在全國看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優勢不優勢,支柱不粗的問題尤為突出,離做大、做強、做精的要求差距較遠。本文旨在研究實現西吉馬鈴薯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的思路與措施,供商榷。

1 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歷程

西吉縣馬鈴薯生產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1 充當口糧的自食階段(1949~1979年)

馬鈴薯在西吉縣種植有近400年的歷史。建縣前,全縣馬鈴薯零星種植,面積僅2314hm2,平均單產10.2t/hm2,全部當作菜用。1942年建縣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西吉歷屆政府為解決百姓吃飯問題,對馬鈴薯生產給予重視,種植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5376hm2,擴大到80年代初的10094hm2,增加87.7%,占同期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0%左右,平均單產15.6t/hm2,年際總產15.3萬t。每年除留足種薯外,其余均作為口糧全部食用,被當作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來看待,曾為解決溫飽立下不朽功勞,素有“救命蛋”之稱。

1.2 以粉條為主的作坊式初加工階段(1980~1990年)

據記載,西吉縣以粉條為主的作坊式初加工,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僅該縣的原公易、興隆、玉橋三鄉(鎮)的西冶、耀洲、代段、王河、高進、單南、單北等12個村有粉條加工作坊297家,從業人員960人,年加工馬鈴薯生粉面170t,粉絲260t,粉條670t。產品重點銷往陜西、甘肅、新疆、內蒙、青海和寧夏等?。▍^)。加工戶均收入0.95萬元,人均收入1583元。

1.3 以精淀粉為主產品的產業化經營階段(1900~2004年)

自從1990年開始,西吉縣在我國西北首次引進波蘭全套馬鈴薯先進加工設備,建成年產馬鈴薯精淀粉0.5萬t的第一個龍頭企業至今,短短十余年時間,全縣馬鈴薯加工骨干企業達到5家,年加工精淀粉設計能力6萬t,消化鮮薯40萬t,約占總產量的55.6%,每噸精淀粉,加工企業平均獲利潤600~850元;500~1000t民營加工企業48家,年噸加工粗淀粉的設計能力3萬t,消化鮮薯20萬t,約占總產量的27.7%。每噸粗淀粉,加工企業平均獲利潤500~650元。全縣馬鈴薯鮮薯加工消化率占總產量的比例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達到65%~70%,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發展西吉農村經濟和增強縣域經濟實力不可替代的支柱性產業,有“金豆豆”的美譽。

2 做大做強的基礎與條件

2.1 具有適合馬鈴薯高產穩產優質的自然環境

西吉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屬黃土高原半干旱高寒氣候帶,海拔1688~2633m,年平均氣溫5.3℃,年降雨量350~500mm,無霜期120~150d,5~6月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馬鈴薯植株快速生長;7~9月日照時間漸短,非常有利于塊莖生長。據專家分析,西吉縣馬鈴薯的生產潛力可達75t/hm2,當地栽培試驗最高產量達到60t/hm2,單株結薯1.52kg的較為普便,單株最高產量達到3.2kg/株,降水與需水同季,且水分生產效率折主糧(5kg鮮薯折1kg主糧)后達到0.59kg/mm,分別比春小麥、豌豆、胡麻、莜麥、蕎麥、糜子等主栽作物高20%、25%、43%、13%、18%和24%;馬鈴薯單位面積的產值分別是春小麥的2.3倍,豌豆的3.2倍,胡麻的4.4倍,莜麥的3.6倍。若加工成淀粉后則是其他作物的4.5~8.8倍,即使農民作坊式的“三粉”加工也是其他作物的2.9~5.6倍。因此,種植馬鈴薯是順應當地自然規律的必然選擇。

2.2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為發展馬鈴薯產業提供了良好機遇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1年8月21日指出:“我國土豆種植面積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產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加快引進和培育優良品種,努力提高土豆的加工轉化程度,不斷開拓消費市場,我們完全應該而且能夠把小土豆辦成大產業?!?003年9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西海固地區視察時指出:“一定要把薯類當作產業來發展,把產品變成產業,而且要變成優勢產業?!睂幭幕刈遄灾螀^人民政府與中國農科院于2004年初,在北京聯合舉行了馬鈴薯產業高層論壇,再次將寧南山區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設想從寧夏推向了全國。8月10日“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級論壇”在銀川舉行,與會的專家來西吉傳經送寶,出謀劃策。西吉縣委、政府討論并印發了《關于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決定》,并投資建成占地8.7hm2,擁有高效節能日光溫室23幢,防蟲網室2萬m2,種薯貯藏能力3200t,年切段擴繁試管苗100萬株,培育基礎苗300萬株,生產原原種1000萬粒的西吉縣馬鈴薯高新科技示范園區。今年2月15日,西吉縣人民政府又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簽訂《馬鈴薯科技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馬鈴薯優質品種資源、脫毒種薯繁育、品質分析、貯藏保鮮,加快馬鈴薯品種專用化和種薯脫毒化進程,為做大做強這一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2.3 有“中國馬鈴薯之鄉”和“銀歐”淀粉兩塊知名品牌,為做大做強營造出良好的銷售環境

西吉縣由于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域遼闊,廠礦企業稀少,環境無污染,藍天白云,青山綠地,馬鈴薯產地條件優越,病蟲為害輕,化肥農藥使用量少,是天然的無公害馬鈴薯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優良品種推廣普及快;種薯繁育體系健全;龍頭企業加工規模大;中介服務組織發展快,產業基礎牢固;帶動農民增收作用顯著。2004年2月,經中國特產組委會實地考察評估后,3月在我國云南昆明召開的第五屆世界馬鈴薯大會上,被中國特產組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鄉”。由國家工商局注冊的“銀歐”品牌已成為國內馬鈴薯淀粉行業第一品牌,曾獲“第九屆中國西部技術交易會金獎”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著名商標”。這些都標志著西吉縣馬鈴薯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馬鈴薯為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業發展后勁,提高農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標志著西吉縣馬鈴薯發展在全國同行中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全縣馬鈴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3 做大做強面臨的困境和突出矛盾

3.1 龍頭企業與基地問題

一是北方淀粉有限公司等現有龍頭企業改組、改制難度大,步伐緩慢;民營企業三缺(資金短缺、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短缺、開發新產品的技術奇缺)問題尤為突出。由于資金短缺,融資困難,企業給交售馬鈴薯的農民不能及時兌現薯款,急等用錢的農民只好將優質馬鈴薯低價交售給返運戶,而交給企業的馬鈴薯只能是小的、傷的、壞的低等品,給農民和企業都造成經濟損失;由于人才缺乏,給企業管理層的決策和提高管理水平帶來困難,導致產品科技含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由于不注重研究國內外市場,開發新產品的技術不足,仍然處在初加工上。二是企業與基地沒有任何聯系,企業不參與基地建設的種植活動,基地生產什么品種,企業就收購加工什么品種,企業與基地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處在隔離狀態,這樣使企業生產經營效益和基地種植效益都很難提高。

3.2 良種與繁育體系問題

一是多、亂、雜,且未形成較為穩定的主栽品種。近些年西吉縣雖然引進培育了許多品種,但實際推廣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自繁自留自用,種商不分,吃大留小,混收混貯,第二年在同一塊田中,植株高矮參差不齊,花期各色皆有,成熟前后不一,嚴重影響產量。二是品種結構不合理,鮮食菜用型品種多,淀粉加工型品種少,尤其是高淀粉型,全粉型,炸條、炸片等專用型品種則更少。一方面是加工企業需求的用于淀粉、全粉加工品種極其短缺,另一方面是農民手中大量的鮮食馬鈴薯賣不出去。脫節現象十分嚴重。三是良種良法不配套。對于一個良種,必須根據品種特點,合理安排并采用一整套相適應的栽培措施,充分發揮它的優點,克服它的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高產穩產,而生產中農民普遍沒有按品種特性,區域資源特點,品種用途進行布局,隨意性很大,良種的增產增收作用發揮不出來。四是良繁體系不健全。雖然西吉在良繁體系,特別是脫毒種薯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起步晚,規模小,設施落后,難以形成產業化體系,加之企業不能做到優質優價,農民怕增加成本,對質優價高的品種買不起,互相串換混雜品種比重大,一直未能形成比較完善的良種繁育和經營體系,統供能力跟不上,使得良種推廣存在許多困難。

3.3 小生產與大市場問題

一是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由于信息不靈、且滯后,農民不能及時有效的調整品種結構,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二是馬鈴薯主產區農民種植規模小,專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低,無法承受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農民無法解決種什么品種才能賺錢,怎樣種才能高產,如何加工才能增值的問題。三是由于沒有理順農民與企業的利益關系,當淀粉市場行情好時,加工企業和外銷客商相互爭搶原料;市場行情差時,企業與販運客商又壓級壓價損害薯農利益,最終市場一有波動,馬鈴薯種植戶最先受損失。四是生產、科研、加工、營銷產業鏈條脫節,造成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發展極不協調。

4 做大做強的措施與建議

4.1 抓基地建設,在“兩化三提高”上很下功夫

一要根據市場的需要,按照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生產的原則,將全縣近期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4萬~4.7萬hm2,不宜再擴大。否則,由于病蟲害大面積發生,不僅導致嚴重減產、品種退化,而且還會縮短貯藏期,使以其為原料的淀粉加工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品級降低,給薯農和企業都帶來損失。二要在穩定面積的同時,加快擴大專用薯和脫毒薯種植進程,3年內全縣實現“兩化”(專用化、脫毒化)目標。三要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貯藏能力。通過引進培養馬鈴薯科研人才,大力推廣脫毒專用品種、普及應用馬鈴薯專用肥、病蟲害防治和貯藏保鮮等技術,使馬鈴薯單產提高到18~22.5t/hm2,實現總產85萬~106萬t,馬鈴薯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薯農人均馬鈴薯收入達到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四要轉變抓基地建設的做法,要從現在的政府行為變成企業和農戶的共同行為,完全用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由龍頭企業去推動,薯農以種植面積入股參與建設,政府必須在引導、扶持、規范、協調、服務等方面做好工作。

4.2 抓龍頭企業,在改制和帶動產業升級上很下功夫

一要堅定龍頭企業在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不動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通過龍頭企業加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值,也才能使薯農多增收,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根本出路同樣在于加工。二要對現有的民啟、民立、民裕、民華、民昊等龍頭企業,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徹底改制并規范運作,不斷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實施人才興企戰略,更新企業經營理念,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擴大經營規模和領域,增強市場競爭力。三要積極發展個體民營淀粉加工企業,以提高粉條等馬鈴薯特色產品的加工能力,從而推動馬鈴薯加工業向縱深發展。四要對輻射面廣、帶動強、龍頭作用突出的加工企業,鼓勵把原料基地建設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預付定金、實行訂單以及保護價收購等形式,返利于民,實現雙贏,促使產業鏈條更加穩固。五要支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通過兼并、技改、聯營、合作等方式,統一行動組建企業集團,將全縣多頭創辦的馬鈴薯淀粉加工業,進行統一商標、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價格、統一廣告,以適應國內國際淀粉市場的要求,保持優勢。

4.3 抓良繁體系建立,在良種引進和統供能力上很下功夫

一要依據引種程序,按照馬鈴薯產業對品種的要求,不斷引進、選育、推廣國內外馬鈴薯新品種,特別是要加大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型加工品種的引、選、推力度,以滿足企業的要求。二要對生產上現有的主栽品種,依據品種特性,盡量做到用途專用化、布局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繁育規?;?、輪作制度化、質量監督全程化。三要充分發揮縣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作用,改造提升現有組培室、溫室和網室,盡快形成設施齊全、儀器完備、技術雄厚、管理先進的脫毒快繁中心,為產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提供種薯支撐。四要以生產條件優越、隔離環境理想的高山冷涼區域為重點,建立種薯繁育基地。做到縣有繁育中心,鄉有種薯基地,村有擴繁點,組有良種示范戶的良繁體系,方便薯農就近供種,提高統供率。

4.4 抓市場體系完善,在提高服務水平上很下功夫

一要加快農業部專業市場“西吉縣袁河馬鈴薯專業市場”建設進度,完善配套設施,近快投入運營,徹底解決以路為市,亂設攤點銷售的問題。二要擴大興隆“三粉”,專業批發市場規模,發揮馬鈴薯三粉加工協會、馬鈴薯種薯銷售協會等中介組織和民間經紀人信息靈、銷售渠道廣的特點,內聯農戶、外聯市場,拓寬銷售范圍,提高交易量,爭取更大效益,提高產業的整體水平。三要健全和完善西吉縣馬鈴薯網站,在辦好基地建設、品種介紹、加工企業等網頁的同時,開發銷售信息并完善流通體系,開展網上交易。不斷將信息網絡向龍頭企業、專業市場、中介組織、經營大戶延伸,為馬鈴薯產業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服務。四要以科技為突破點,最大限度地引進、調動和發揮高層次人才的積極性,解決生產、貯藏、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中地方解決不了的問題,使產業長期處在良性運行的體制和機制中。

4.5 抓技術創新,在優化栽培措施上很下功夫

一要不斷引進新技術,加大田間試驗示范力度,爭取盡快建立起目標產量的優化農藝措施模型,給薯農提供相應的高產優化栽培方案,指導生產,實現高產、節本、增效。二要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先進技術,推動馬鈴薯科研成果轉化,依靠科技進步增加馬鈴薯產量,最大限度地發揮西吉馬鈴薯生產的資源優勢。三要建立預測、預報體系,切實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并在縣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站專門增設馬鈴薯病蟲害預測、預報點,優先配備先進的測報儀器,劃撥專項經費,加強技術力量,研究綜合防治辦法,以保證產量和品質不受影響。四要把產業和機械化生產結合起來,采用研制、改裝等方式,選擇出適宜機型,利用三四年的時間,在西吉實現馬鈴薯生產機械化,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加快產業進程。五要科技部門專門立項研究貯藏保鮮、防病技術,按照科學建窖,一窖一品,窖前嚴格挑選處理,窖后加強管理,并在非種薯窖中應用抑芽劑、殺菌防腐劑等處理,提高馬鈴薯窖藏質量,減少損失。

4.6 抓品牌保護,在促進市場營銷上很下功夫

一要在宣傳推介品牌的同時,更應注重保護好“銀鷗”牌馬鈴薯淀粉這一品牌,防止廠間互相攀價,導致價格更便宜的木薯淀粉乘虛而入,占領市場,喪失品牌優勢。二要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在公平原則下做到有序競爭,吸引外地客商前來專業市場選購產品,保證馬鈴薯產品在營銷環節不出問題。三要加快建立馬鈴薯及其產品營銷協會和銷售信息系統,保證銷售渠道暢通,引導各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改善馬鈴薯產品的銷售環境,促進馬鈴薯產業化的升級。四要在鞏固已有銷售窗口的同時,抓緊培訓一支銷售隊伍,走出去,經過他們走南闖北的辛勤努力,開拓新的銷售領域和渠道,使西吉馬鈴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

4.7 抓技術培訓,在普及程度上很下功夫

一要切實提高薯農的科技素質,縣、鄉兩級政府及農技部門必須做到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馬鈴薯產業技術培訓,使馬鈴薯產業開發建立在廣泛的薯農參與和科學發展的基礎上。二要改革傳統的舉辦培訓班、印發資料等方式,采用定向、定期、技能、就近就地培訓,提高薯農實際應用技術的能力。三要政府籌集一定數額的培訓經費,并對培訓補助資金采取直補辦法,使接受培訓的薯農直接受益,使技術培訓建立在薯農自愿的基礎上。四要用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方法大力提高技術普及率和到戶率,對于偏遠山區,農技部門要抽出科技人員分片進行技術指導。

4.8 抓輿論宣傳,在弘揚馬鈴薯文化上很下功夫

一要研究西吉馬鈴薯生產的歷史,特別是要搜集,整理紅軍長征經過單家集、將臺堡時,教會當地老百姓用馬鈴薯加工粉條、粉絲等粉制品的故事,設立“西吉馬鈴薯節”,爭辦中國馬鈴薯年會,召開馬鈴薯產品交易會,進行對外宣傳,擴大影響,吸引更多客商來參與馬鈴薯產業開發。二要組織科技人員編寫《民間馬鈴薯小吃》等書籍,積極探討馬鈴薯綠色食品開發,延長產業鏈。

4.9 抓發展規劃,在合理布局上很下功夫

一要在立足區域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經過幾年的開發和建設,全縣實現馬鈴薯科研水平和能力顯著提高,優質馬鈴薯專用品種自給有余,品質顯著提高,品種結構合理,開發產品增多,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技術改造、加工能力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馬鈴薯專業市場和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產業化格局更加穩定。二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海拔高、氣候冷涼、傳毒媒介少、環境無污染、隔離條件好的東部土石山區,建成寧南最大的良種繁育基地。在土壤肥沃、交通方便、距離加工企業近的河谷川道區建立寧南最大的加工原料基地。在立地條件優越、種植水平高的西部黃土丘凌區建立寧南最大的商品薯外銷基地。

4.10 抓加強領導,在具體落實行動和支持力度上很下功夫

一要不斷深化認識。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是時代賦予西吉的一個機遇,是全縣穩定解決溫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效提高農民收入,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各級領導都要真正重視起來。二要圍繞深度加工和綜合開發,將馬鈴薯精深加工列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專門機構、配備領導強的班子,組織高層次人才,開展調研攻關,開發出附加值更高的馬鈴薯產品來。三要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投資與信貸要把馬鈴薯產業化作為資金投入的重點之一,擇優扶持龍頭企業,使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同時,積極爭取將馬鈴薯基地列入國家糧食直補范圍,調動廣大薯農的積極性,鞏固、擴大種植規模,確保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使資源優勢真正變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南宫市| 台南市| 依兰县| 黎川县| 宁阳县| 电白县| 元阳县| 漾濞| 武邑县| 胶州市| 肥西县| 广东省| 保山市| 平武县| 新乡县| 清镇市| 绿春县| 英德市| 嵊泗县| 五台县| 金秀| 达孜县| 汉川市| 双桥区| 淮滨县| 平阳县| 宝坻区| 白河县| 桑植县| 新邵县| 探索| 望谟县| 新河县| 荆州市| 屏山县| 禄丰县| 苗栗市| 滨海县| 云阳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