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控制系統
- 齊衛紅主編
- 2806字
- 2018-12-27 15:45:02
0.2 過程控制的發展與趨勢
0.2.1 自動控制理論的發展歷程
20世紀40年代開始形成的控制理論被稱為“20世紀上半葉三大偉績之一”,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與其他學科一樣,控制理論源于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在自動化的發展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任務的需要、理論的開拓與技術手段的進展三者相互推動,相互促進,顯示了一幅交錯復雜但又輪廓分明的畫卷,三者間顯示出清晰的同步性;第二,自動化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控制論更是一門廣義的學科,在自動化的各個領域,移植和借鑒起到了交流匯合的作用。
自動化技術的前驅,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如指南車的出現。至于工業上的應用,一般以瓦特的蒸汽機調速器作為正式起點。工業自動化的萌芽是與工業革命同時開始的,這時的自動化裝置是機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隨著電動、液動和氣動這些動力源的應用,電動、液動和氣動的控制裝置開創了新的控制手段。
有人把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這段時期的控制理論稱為第一代控制理論。第一代控制理論分析的主要問題是穩定性,主要的數學方法是微分方程解析方法。這時候的系統(包括過程控制系統)是簡單控制系統,儀表是基地式、大尺寸的,滿足當時的需要。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控制理論有了很大發展。Nyquist(1932)和Bode(1945)頻域法分析技術及穩定判據、Evans根軌跡分析方法的建立,使經典控制理論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這是第二代控制理論。至此,自動控制技術開始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傳遞函數為基礎,在頻域對單輸入、單輸出(SISO)控制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的理論,這就是今天所謂的古典控制理論。古典控制理論最輝煌的成果之一要首推PID控制規律。PID控制原理簡單,易于實現,對無時間延遲的單回路控制系統極為有效。目前,工業過程控制中80%
90%的系統還使用PID控制規律。經典控制理論最主要的特點是:線性定常對象,單輸入、單輸出,完成定值控制任務。即便對這些極簡單對象的描述及控制任務,理論上也尚不完整,從而促使現代控制理論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工業的發展、控制需求的提高,除了簡單控制系統以外,各種復雜控制系統也發展起來了,而且取得了顯著的功效。為適應多種結構系統的需要,在控制器方面,單元組合式儀表應運而生。在20世紀60~70年代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氣動單元組合儀表(QDZ)和電動單元組合儀表(DDZ)是控制儀表的主流。
20世紀60年代,現代控制理論迅猛發展,它是以狀態空間方法為基礎、以極小值原理和動態規劃等最優控制理論為特征的,而以在隨機干擾下采用Kalman濾波器的線性二次型系統(LQG)設計方法宣告了時域方法的完成,這是第三代控制理論。第三代控制理論在航天、航空、制導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在過程控制領域也有所移植。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解決大規模復雜系統的優化與控制問題,現代控制理論和系統理論相結合,逐步發展形成了大系統理論。其核心思想是系統的分解與協調。多級遞階優化與控制正是應用大系統理論的典范。實際上,大系統理論仍未突破現代控制理論的思想與框架,除了高維線性系統之外,它對其他復雜控制系統仍然束手無策。對于含有大量不確定性和難于建模的復雜系統,基于知識的專家系統、模糊控制、人工神經網絡控制、學習控制和基于信息論的智能控制等應運而生,它們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0.2.2 過程控制系統的發展與趨勢
從系統結構來看,過程控制已經經歷了四個階段。
1. 基地式控制階段(初級階段)
20世紀50年代,生產過程自動化主要是憑生產實踐經驗,局限于一般的控制元件及機電式控制儀器,采用比較笨重的基地式儀表(如自力式溫度控制器、就地式液位控制器等),實現生產設備就地分散的局部自動控制。在設備與設備之間或同一設備中的不同控制系統之間,沒有或很少有聯系,其功能往往限于單回路控制。過程控制的目的主要是幾種熱工參數(如溫度、壓力、流量及液位)的定值控制,以保證產品質量和產量的穩定。時至今日,這類控制系統仍沒有被淘汰,而且還有了新的發展,但所占的比重大為減小。
2. 單元組合儀表自動化階段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單元組合儀表組成的控制系統,單元組合儀表有電動和氣動兩大類。所謂單元組合,就是把自動控制系統儀表按功能分成若干單元,依據實際控制系統結構的需要進行適當的組合,因此單元組合儀表使用方便、靈活。單元組合儀表之間用標準統一的信號聯系,氣動儀表(QDZ系列)為20~100kPa氣壓信號,電動儀表為0~10mA直流電流信號(DDZ—Ⅱ系列)和4~20mA直流電流信號(DDZ—Ⅲ系列)。由于電流信號便于遠距離傳送,因而實現了集中監控與集中操縱的控制系統,對提高設備效率和強化生產過程有所促進,適應了工業生產設備日益大型化與連續化發展的需要。隨著儀表工業的迅速發展,對過程控制對象特性的認識、對儀表及控制系統的設計計算方法等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從設計構思來看,過程控制仍處于各控制系統互不關聯或關聯甚少的定值控制范疇,只是控制的品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單元組合儀表已延續了幾十年,目前國內還廣泛應用。由單元組合儀表組成的控制系統,其控制策略主要是PID控制和常用的復雜控制系統(如串級、均勻、比值、前饋、分程和選擇性控制等)。
3. 計算機控制的初級階段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計算機控制系統,最初是直接數字控制(DDC)實現集中控制,代替常規的控制儀表。但由于集中控制的固有缺陷,未能普及與推廣就被集散控制系統(DCS)所替代。DCS在硬件上將控制回路分散化,數據顯示、實時監督等功能集中化,有利于安全平穩的生產。就控制策略而言,DCS仍以簡單的PID控制為主,再加上一些復雜的控制算法,并沒有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功能。
4. 綜合自動化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了二級優化控制,在DCS的基礎上實現先進控制和優化控制。在硬件上采用上位機和DCS(或電動單元組合儀表)相結合,構成二級計算機優化控制。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DCS出現了開放式系統,實現多層次計算機網絡構成的管控一體化系統(CIPS)。同時,以現場總線為標準,實現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的現場儀表與控制系統之間進行全數字化、雙向和多站通信的現場總線網絡控制系統(FCS)。FCS將對控制系統結構帶來革命性變革,開辟控制系統的新紀元。
當前自動控制系統發展的一些主要特點是:生產裝置實施先進控制成為發展主流;過程優化受到普遍關注;傳統的DCS正在走向國際統一標準的開放式系統;綜合自動化系統(CIPS)是發展方向。
綜合自動化系統,就是包括生產計劃和調度、操作優化、先進控制和基層控制等內容的遞階控制系統,亦稱管理控制一體化系統(簡稱管控一體化系統)。這類自動化系統是靠計算機及其網絡來實現的,因此也稱為計算機集成過程系統(CIPS)。這里,“計算機集成”指出了它的組成特征,“過程系統”指明了它的工作對象,正好與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相對應,有人也稱之為過程工業的CIMS。
可以認為,綜合自動化是當代工業自動化的主要潮流。它以整體優化為目標,以計算機為主要技術工具,以生產過程的管理和控制的自動化為主要內容,將各個自動化“孤島”綜合集成為一個整體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