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引發中毒的食物及其中毒癥狀
生活中的一些常用食物或原料,如果處理不慎,食用后就可能引發中毒。那么,哪些食物容易導致食物中毒呢?這些食物所引起的中毒癥狀又有哪些呢?
1.霉變甘蔗
甘蔗受到污染發生霉變,會產生一種毒素,這種毒素能夠損害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泌尿系統。一般來說,霉變甘蔗往往有酸霉味及酒糟味;將甘蔗縱剖后,霉變甘蔗的剖面呈灰黑色、棕黃色或淺黃色;而霉變甘蔗的表面則往往色澤不鮮、外觀不佳,外皮也會失去原有的光澤。
中毒癥狀:一般在食用后2~8小時發作,初始癥狀一般為嘔吐、頭暈、頭疼、視力障礙,進而出現眼球偏側凝視、復視,陣發性抽搐,四肢僵直、屈曲、內旋,手呈雞爪狀,大小便失禁,嚴重者會出現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2.假沸豆漿
在家自制豆漿已經成為時尚,但是如果豆漿沒有真正煮沸,食用后很可能引起中毒。豆漿“假沸”是由一種叫皂素的物質引起的。當生豆漿加熱到80℃左右時,會產生大量泡沫,讓人誤以為是煮開了。而此時飲用,就會使生豆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進入體內引起食物中毒。
中毒癥狀:潛伏期很短,一般為30分鐘至1小時,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可伴有腹痛、頭暈、乏力等癥狀。
預防方法:為了避免誤食“假沸”豆漿中毒,在煮豆漿時,當用中火加熱到開始出現泡沫時,應該適當減小火力繼續加熱至泡沫消失,然后再次將火調至中火,當豆漿再次沸騰就可以食用了。
3.野生毒蘑菇
蘑菇的營養豐富,又有很多保健功能,因此很多人都鐘愛這種食材。也有很多人喜歡采摘野生蘑菇食用,實際上這種行為是很危險的。因為野生蘑菇品種繁多、良莠難辨,其中約有100余種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中毒癥狀:一般來說,在食用了毒蘑菇1~2小時以內,就會出現中毒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瞳孔放大、心跳加劇、出現幻覺等。因此,如果在食用了野生蘑菇,出現了類似癥狀后,就應該考慮是中毒,應立即催吐并送往醫院急救。食用白毒傘等毒蘑菇中毒后,沒有特效解毒藥,其毒素會損害肝、腎等器官,死亡率極高。
預防方法:毒蘑菇的危險性極高,重在預防。對于不能確認是否有毒的蘑菇,絕對不要食用。民間所說的“鮮艷的蘑菇有毒”,并不準確。很多毒蘑菇的色彩并不鮮艷,但毒性卻很大。因此,切勿隨意采摘野生蘑菇食用,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
4.發芽的馬鈴薯
馬鈴薯也就是俗稱的土豆,是家庭常用的蔬菜。馬鈴薯儲存時間過長或環境過于潮濕,會在表面長出綠芽。尤其到了春季,馬鈴薯生芽較多。未成熟的馬鈴薯和發芽的馬鈴薯內所含的龍葵堿較多,進食后極易中毒。
中毒癥狀:咽喉瘙癢、燒灼,上腹部燒灼、發熱或疼痛,并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預防方法:發芽多、皮肉變色的馬鈴薯不可食用。對于發芽較少者,可挖去芽及芽眼周圍的部分,并在烹調時加入適量的醋,對其燒熟、煮透后再食用。在烹調前用水浸泡半小時,并在烹調時加入少量醋,也可以減少龍葵堿,避免中毒。
5.四季豆
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徹底加熱可破壞這兩種有毒物質。但如果加熱不徹底,毒素留存則極易導致食物中毒。
中毒癥狀:惡心、嘔吐、腹痛、頭暈等中毒癥狀,少數中毒者會出現四肢麻木、心慌、畏寒。
6.金槍魚
金槍魚含有大量的組氨酸,當細菌感染魚體以后,可將組氨酸轉變為組胺,人食用后就可能引起中毒。
中毒癥狀:在進食金槍魚后兩小時內出現,一般包括面部、胸部以及全身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頭痛、頭暈、心悸、胸悶,喉燒灼感、惡心、嘔吐并感到口中有金屬味或者胡椒味等癥狀。
預防方法:食用金槍魚要保證魚體新鮮,注意冷藏環境,不要反復解凍。對于過敏體質的人,則應該避免食用有不新鮮或變質跡象的魚。
7.河豚
河豚魚的毒素主要有河豚毒及河豚酸兩種,集中在卵巢、睪丸及肝臟等內臟和血液。宰割時,內臟的毒素污染魚肉,食后引起中毒。
中毒癥狀:劇烈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感覺喪失、痛覺消失、上眼瞼下垂、口唇及四肢麻木,然后肌肉癱瘓、行走困難、供給失調、呼吸淺而不規則、血壓下降、昏迷不醒、瞳孔散大。
- 少兒安全行為手冊(學前)
- 地下水在線監測、模型應用與污染預警
- ESG全球行動:協同路徑與綠色轉型
- 地理數據數字水印建模與原理
- 綠色環保從我做起:生活節水(全彩版)
- 環境友好的社會基礎:中國市民環境關心與行為的實證研究
- 干旱時空演變與災害風險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庫·應用經濟·增強西南地區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研究
- 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
-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 長江三角洲自然災害數據庫建設與風險評估
- 消費者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行為及其影響機理: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和管制政策
- 生態移民實踐經驗與理論解析:基于長江上游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實施區的調研
-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百問百答(新時代鄉村振興百問百答叢書)
- 綜合生態系統管理與甘肅土地退化防治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