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跡:首都體育學院建校55周年部分畢業生事跡擷英
- 李鴻江
- 4782字
- 2019-01-14 17:34:15
一個領導者的體育本色
——訪原延慶縣體育局局長李世悅
個人簡歷

李世悅,中共黨員,1943年9月生,1960年進入北京體育師范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前身)中專部學習,于1963年畢業。畢業后,分配在北京市延慶縣工作。曾先后任中學體育教師,延慶縣教育局體衛科科長,延慶縣體委副主任,延慶縣體育局局長兼黨組書記等職。曾先后被評為北京市群體工作先進個人、競技體育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訓練員,全國優秀裁判員等榮譽稱號。
2011年,首都體育學院迎來了它的第55個生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院的杰出校友們都為學校建校55周年送上了祝福。作為2010級的新生,我們非常榮幸可以與學校共同慶祝。受學校的委托,我擔任了采訪杰出校友李世悅的任務。于1963年畢業的李世悅,雖然今年已經68歲,但仍對體育鍛煉抱有高漲的熱情,即使現在患了疾病,腿腳不便,但內心仍對他熱愛的體育事業充滿激情。
2011年夏日的一天,延慶縣體育局,白色的四層小樓和體育場,原延慶縣體育局局長李世悅就在這里與我們見面。他雖已年近七旬,身板兒卻依舊硬朗,只是因為膝蓋患了風濕,不得不配上一副拐杖。一張口,他濃郁的京腔鏗鏘有力。在辦公室里,他從包中取出了幾份報道過他的報紙,這些已變得又舊又黃的報紙記錄下了李世悅的體育之路,我們的話題也就從這里開始。
巧進首體院 初展領導風采
李世悅喜歡足球,卻并沒有想過報考體育院校。一次偶然,一個契機,仿佛是命中注定,讓李世悅開始了他的體育生涯。
一年夏天,李世悅的同學邀請他陪同自己去報考北京體育師范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前身),就這樣,喜愛踢足球的李世悅小展身手,隨便踢了幾腳,便被老師一眼看中,提出他也能來報考的希望。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么一次陪考就讓李世悅邁入了北京體育師范學院的大門,并被選拔入隊,從此開始了他的體育學習生活。
“那時的球隊按實力分隊,我是二隊的,一隊的才會踢上大比賽,要想上一隊,就得加班加點地訓練。冬天穿著毛衣毛褲練,起早貪黑的練,有時還能看見貓頭鷹。”說到這里李世悅老人輕輕一笑,回憶是美好的,訓練即使再苦再累也都是快樂的。
那個年代比較落后,學校的體育場館、訓練器械遠達不到現在的水平。學生們往往到校園外面跑步鍛煉,在小河邊做做早操,活動活動筋骨。即便如此,李世悅說,那時的北京市民對體育鍛煉還是非常熱情的。校園內有一個露天游泳池,泳池邊還有一小片菜地。這樣的畫面著實讓我們這些晚輩想穿越時空,回去看看。而現在的首都體育學院已經擁有了大學生體育館、田徑綜合館、游泳館、球類綜合館、體操館、足球場、網球館、北校區體育館、塑膠田徑場等先進體育設施。
當年李世悅陪著同學去參加考試,結果自己也從此踏上了體育之路,看上去這是一次偶然,其實也存在著某些必然。進入學院后,李世悅當選了文體部部長,他經常組織一些文娛活動,讓同學們在校園里看上了電影,這在那個年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或許他的領導能力從這時就初見端倪,或者說是學生會的組織工作練就了他的領導能力。
獻身山區體育事業
在學校的美好時光總是短暫的,轉眼到了畢業的日子,李世悅當時毫不猶豫地在分配志愿表上填報了一些山區和偏遠郊區。
分配結果下來了,是北京當時最偏遠落后的延慶縣。“得知分配結果后我很高興,到哪兒工作都是工作,有工作就是好事。”李世悅的這句話給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了一個醒,找工作不應好高騖遠,先把本職工作做好,再向上努力。
一畢業,李世悅就來到了舊縣鄉大柏老中學任體育教師。那時,大柏老中學剛剛建校,校領導和老師對于體育并不了解,學校連操場都沒有,更不用說體育器材了。看到這個情況,李世悅就帶著學生平土地、除荒草、修操場,還拿出自己的焊工本事制作出了體育器材,以滿足教學需要。就這樣,李世悅的體育課越來越受歡迎,新穎豐富的體育課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樂趣。3年后,李世悅調到舊縣中學任體育教師,在這里一教就是12年。從畢業后的15年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延慶人對體育不太了解,甚至還有一定的封建傳統思想。索性,他在教學上改變了方法,給學生們編書,把體育知識編入課本,讓學生從基本知識學起,再進行實踐課。此外,他還聯合其他喜愛體育的老師合作教學,相比學校當時只有7顆手榴彈、2個5公斤的鉛球,是個男老師就能教體育的情況,李世悅的體育課上得有聲有色。現在延慶縣的龍慶峽景區就是以前李世悅教游泳的好地方。
其實,李世悅在學院學習時,是足球尖子生,也是乒乓球愛好者。李世悅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可能緣于他出生在體育世家。畢業的時候有不少省市隊請他去當專業運動員,然而都被他一一婉言謝絕。選擇遠郊區縣做體育教師,是因為想把這里的孩子培養成合格的人才,他的努力換來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精湛的球技。很快,舊縣中學的體育成績在縣里就名列前茅,李世悅不俗的風范也被教育局的領導所看中。
1979年,李世悅調到延慶縣教育局擔任體衛科科長。一任職,李世悅就發現了很多問題。各個學校的體育老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200多名教師中只有21人是從專業體育院校畢業的,且存在各幫各派、力量分散的問題,他面臨著如何把這些“幫派”的人攏在一塊的難題。為此,李世悅克服了資金短缺、場地不足等困難,開始了辦班教學,常年組織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培訓,組織體育老師集中學習并進行考核,這樣一來就逐漸提升了全縣體育老師的教學水平。他不僅為體育教師們創造提升自我的機會,也給延慶縣的孩子們帶來了很多的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全縣的中小學體育運動會也隨之展開了,不僅教師們有了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也在逐年上升。李世悅使延慶的體育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在教育局工作了8年以后,李世悅調到延慶縣體委任副主任。在這里,李世悅的視角變得更為寬闊,他的注意力不再僅僅局限于體育教師的教學教育上了,而是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希望提高全延慶縣人民的體育熱情。經過多方努力,李世悅和縣體委的同事們一道,成功地在延慶舉辦了“1988年延慶八省市舉重邀請賽”和“1992延慶國家乒乓球隊表演賽”,給延慶帶來了更多的體育氣息。不少區縣都注意到這個在北京最偏遠落后的小縣城,在暗暗地觀望他們的體育活動是如何開展的。李世悅給延慶帶來的成功受到了縣體委主任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更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在隨后的幾年里,李世悅不僅全力抓好全縣的體育活動,還承擔了上級體委交給延慶的一些重大賽事和活動的安排,例如,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火炬傳遞、1994年第六屆遠南殘疾人運動會燃取火種等。經過這些歷練,讓我們看到李世悅從一個普通的人民體育教師蛻變為一個體育領導人的全部過程。
訪談中,滿頭銀發的李世悅老人說起這段往事時神采飛揚,不減當年的風采,臉上滿是自豪,滿是幸福。在那兩次重大活動中,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光臨,每次都要組織近萬人在八達嶺長城腳下搖旗助興。李世悅的工作安排做得面面俱到,令所有人都很滿意。他對每項工作都做了細致的部署,因此,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登長城群眾的來去路程問題、組織宣傳問題、記者招待問題、交通疏導、大小道具問題、食宿安排問題等,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滴水不漏。這幾次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辦,在李世悅的工作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2011年6月,首都體育學院的學生們承擔了在北京舉辦的“2011沙排北京大滿貫”賽事的大部分志愿者工作,我也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參與到了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沙排大滿貫。大滿貫是僅次于奧運會級別的比賽,這已然讓同學們很是興奮了。殊不知,早在1995年,沙灘排球就已經進入北京延慶。正是李世悅成功地籌劃了“95北京‘康發利杯’首屆沙灘排球邀請賽”。不僅僅是延慶,這件事讓整個北京都震撼了。小小的延慶縣又一次成功舉辦了市級比賽,不容易呀!李世悅再次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受到了上級的重視,調到體育局擔任局長。對這樣的升遷,李世悅卻顯得十分謙虛,用他的話說:“可能自己干得比較好吧。”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世悅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干。年輕時的他,對體育充滿激情,在學院的學習讓他收獲了知識;人到中年,成熟的思想和對體育的了解讓他在工作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成功;退休以后的他,仍熱愛體育運動,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正如伏爾泰所說:“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李世悅正是以自己堅毅的體育精神,在發展山區的體育事業中不斷地創造新的奇跡,最終獲得成功。
為中國體育發展出謀劃策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切都在發展,都在改變。體育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人們更是把目光都聚向了體育運動,老老少少都愿意進行體育鍛煉強身健體,體育節目的轉播收視率也是節節攀升,體育已經成了人們談資中不可缺少的話題,中國逐漸變成了體育大國。
“其實,中國體育還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李世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想搞好全國體育,首先定要加強市區體育,更要進一步發展郊區體育。延慶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地處郊區,體育信息、資源相對市里都較少,如何集中現有的財力、物力、人力去搞好體育是重點。學過體育的人少,那我們就辦體育特長班,甚至發展成運動學校,這些都是搞好基礎的重要工作。”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李世悅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全縣考入高等體育院校的學生越來越多,也培養出了很多體育天才。李世悅說,中國體育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體育和教育如何結合,為此他講了幾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名短跑運動員跑了11秒7,教練員會說跑得不錯繼續努力,爭取跑到12秒;一名跳高運動員不懂什么是跑弧線,不是教練員犯了低級錯誤就是運動員知識學得不夠。當然,如今人們認為這是非常愚蠢的,但這確實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例子,從一個側面影射出了體育與教育結合得不好的狀況。他說:“我想,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雖然表面上看似解決,但是本質上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這個時代的條件賦予了孩子們強健的體魄、現代化的場館、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體育真的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健康的體魄和鍛煉體魄的積極性。說起今年在深圳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非洲的乒乓球運動員連像樣的球拍都沒有,但他們對體育的執著卻令人感動。李世悅表示:“中國優秀的大學生運動員有哪些是真正像一個普通大學生那樣,每天上文化課,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時間進行訓練?大學生選手不僅要訓練好,還應該很好地完成文化課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體育與教育的結合。”“當然,這么做可能會有另一個聲音出現,‘不把全部精力放在訓練上,能出成績嗎?’成績不是最重要的,要學好知識理論才能更好地領會教練員的話,更好地領會動作要領。”李世悅的這番話沒有錯,在科學技術占據高端體育的今天,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若想提高體育成績是很困難的。
在當初偏遠落后的延慶縣城,有這樣一位愿意終身建設體育事業的領導者是多么的幸運。對于自己所做出的貢獻,李世悅很淡然,只說這是他分內該做好的事,而且這些功績早已成為過去。在采訪中,有一種深深印象,李世悅老人依然眷戀著曾經,眷戀為人民服務的感覺,保持著身為體育人為社會做貢獻的精氣神。李世悅現在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他說待病養好了還會繼續參加體育運動,重拾乒乓球拍子!
學習貴在堅持
說到體育與教育的結合,李世悅強調說:“現在的大學生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學習基礎知識,一定要堅持。”是的,作為未來的體育工作者,我們要時刻謹記這句話,只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夢想總會實現。雖然現在的生活環境與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道理不會變,做人的基本準則更不能變。李世悅就是我們優秀的榜樣,今年68歲的他心態依舊年輕,自從來到了延慶就一直定居在此,奉獻出大好年華,把自己獻給了山區的體育教育事業。他之所以能夠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就是堅持的結果。
李世悅是我們的杰出校友,也是延慶縣體育得以不斷發展功不可沒的領導者,他還是家中的好丈夫、好父親,受學生們愛戴的人民體育教師。無論他的身份怎么變,有一點從來不曾改變,那就是作為體育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