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體育設施發展的制度分析
- 劉霞
- 1731字
- 2019-01-14 17:20:08
序
當今經濟高速推進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態在許多方面比比皆是。在體育領域的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嚴重缺弱和地域、行業、城鄉不平衡發展,尤為突出。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城市的“攤大餅式”的急劇擴張等固然是根本原因,但來自社會文化觀念和體育運動自身結構等體制方面的非科學發展因素也不容忽視。于永慧博士的畢業論文就是著眼于這方面的研究。
在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的情況,但同時存在體育資源的驚人的浪費。我國興建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大多在召開各級運動會的籌備期間。北京、上海、廣州的大部分體育場地設施都是在全運會、亞運會和其它國際比賽時興修起來的。許多城市也是在全國體育大會、城市運動會、農民運動會、少數民族運動會等的召開之前興建起來的。當這些設施的建設與地方的“形象工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相互攀比成風,運動會后成為地方政府難以卸載的包袱。
全民健身活動的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制約了城鄉居民對體育活動的參與。1994 年對北京市居民住宅小區文體活動設施調查表明,人均體育設施面積僅有0.007 平方米,2005 年的調查增加到0.016平方米,雖然增加了一倍多,但絕對數量仍然小得十分可憐。日本1972年達到1.44平方米,是北京市的90倍,德國1976年達到3.41平方米,是北京市的213倍。
應該看到,人口的急劇增加形成的空間窄化,經濟迅速增長但無力顧及社會發展是造成我國體育場地設施不足,且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不是必然的理由,日本的人口密度比我國要大,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起飛的時刻就同時頒布的《體育運動振興法》,采取了切實措施保護了體育場地設施,并在以后的30 余年中使之增加了195 %。原聯邦德國在上個世紀后30年推行的“黃金計劃”主要增加和改善居民體育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因此,我們不得不在體制上尋求原因。
此外,在我國城市房地產住宅小區開發過程中,位居城市中心地區的體育場地成為房地產商追逐的目標,很多體育場地退到了城市的郊區,由于遠離居民使用效率大大下降。同時房地產商占用小區體育場地的問題也相當嚴重,開發商一方面把已承諾建設的體育場地設施改作超市等,一方面在交付業主使用后,把室外籃球場、羽毛球場改做停車場、垃圾場,把會所里的臺球室、乒乓球室等改為物業公司的儲藏室、倉庫等。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制約,開發商的商業利益得以不斷膨脹,小區建設規劃行同虛設。因此,我們看到體制的缺漏不僅是少作為的,而且還是有傷害的。
于永慧博士在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不僅參與了北京市體育場地現狀的實地調查,還參與了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調查的數理統計和總報告的撰寫,因此她對我國體育場地情況的了解不僅是富有感性的,也是全面的、系統的、理性的。在進行這項研究的同時,她又研修了經濟社會學的博士課程,因此,她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有了新的視角,不再停留在對體育場地數量的增減的現實上,而提出了若干理論觀點,這些觀點足應引起學界和政界重視。
這些觀點是圍繞著體育場館相關制度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合法性展開的。她提出要重視有關體育場地建設的民主意識的培養,要加強體育場地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法制程序的建設,要保障公民對體育場地使用的合法權益,以重構體育場館發展的社會合法性;要明晰有關體育場地各行動主體的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并賦予體育場館經營主體平等的市場經濟地位、法律地位和權利,開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體育場館體制改革與創新,以有效引導體育場館發展的經濟合法性;要淡化把體育場館發展作為地方政府業績的指標,減弱把體育場館數量和規模作為體育事業成功與否的指標,以準確地定位體育場館發展的政治合法性。
這些觀點如果能夠變為現實,中國體育場地的規劃將更加具有科學性,而減少盲目性;更加具有民主性,而避免少數人的專斷行事,黑箱操作;更加具有實用性,更接近民眾的需要。
大約是在1999年,我去沈陽體院講學,就學于該校的碩士生于永慧與我結識。2000 年我調往華南師范大學,不久她也隨之南下,攻讀博士學位。她學習刻苦,眼界開闊,社會學、統計學和外語等方面的擅長給她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于是,就有了今天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依托她博士論文與全國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總開發的課題研究基礎上的專著。
是為序。
2009年圣誕日
寫于北京宣頤家園容笑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