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學校體育文化的特征

校園體育文化除了具有社會文化系統所具備的一般屬性,如文化的整體性、階級性、繼承性等之外,還有其特有的屬性。這些區別于社會一般文化的特殊屬性,構成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基本的特征。

一、教育性與可塑性

(一)教育性

任何文化都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具有教育性。學校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在教育性上的區別,主要表現為學校體育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識的,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學校體育文化自從產生的那天起,便擔負了教育校園主體的職能,這一點早就為不少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有識之士注意到了。所不同的是,古代教育家和有識之士使用的不是“學校體育文化”,而是廣義的“學校體育環境”之類的概念。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觸地寫到:“教育的藝術在于,不僅要使人的關系、成人的榜樣和語言以及集體里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3】事實上,不但學生主體由此受到教育,教職員工主體也不例外。

與此相應,學校體育文化的教育性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首先,學校在宏觀的校園體育建筑與設施布局,微觀的體育教育教學、體育課外活動,以及體育生活的物質環境安排與布置上,要“先入為主”,使之符合教育的規范性;其次,在多方面學科教學背景的安排和布置上,要按照個人生理發展、社會發展和體育教育規律提出適當目標,精心選擇內容,科學運用有關途徑、方法和手段,使之有利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確立,先進知識、技能的掌握,良好思想行為習慣的形成;再次,在各類校園主體、各方面校園群體組織和事務關系的安排與布置上,要建立健全各類規章制度——即通過建章立制,建立秩序,使學校的各色人等、各類組織和各種事務都在一定的規范之內,符合和促進學校教育職責的完成。

(二)可塑性

學校體育文化是與社會文化相互交融的產兒,它的創成、發展固然要受到社會的、歷史的、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學校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但從根本上說,它更易受到學校的職能、特定的學校體育文化主體、尤其是學校的教育者的教育教學和行為方式的支配。學校的天職是培養人才,它必須按一定社會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是人類進步的要求)來培養和教育學生。這一根本要求,決定了學校體育文化這一與學校教育相伴而生的亞文化必須具有較大的和較強的可塑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者是學校體育文化可塑性及其建設性的關鍵,學校教職員工的價值觀、精神素養、道德風貌決定了學校體育文化的性質、水平和風格。在這里,學校體育文化已經不僅僅是教育教學的環境條件,而且同時也納入了教育者的自覺行動行列并成為教育教學的一部分。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一所學校,只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調動校園主體,尤其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積極性,倡導積極的生活信念、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就能根除原有文化形態下陳腐不健康的東西,塑造出新質態的學校體育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當時進步的北大新文化。任何對于學校體育文化現狀的悲觀情緒,都是沒有根據的。

當然,學校體育文化的可塑性并不是說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可以隨心所欲——并不等于校園主體的行為如同捏泥娃娃一樣不要任何條件,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至少,它要受物質條件的制約,要受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要受教育規律和文化規律的制約,還要受校園主體素質的制約。

二、系統性與開放性

(一)系統性

一般的社會文化,往往是從不同的社會生活環境中,自發地、零碎地形成發展起來的。學校體育文化則不同,它是根據學校既定的體育教育目的,按照與之相適應的系統、精心地設計、嚴密地組織安排起來的。從而構成一個具有獨立性且十分嚴密的系統。獨立性為學校體育文化影響的系統性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正是這種獨立性,使得學校體育文化自成系統,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演化和繼承的規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歷史的淵源。如前所述,學校體育文化一經創成,便具有了自身獨有的性格,在其演進過程中凝結為一個獨特的結構系統,涵蓋運動于其間的各種文化現象,并以鮮明的個性影響社會大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系統。學校體育文化的系統性從根本上說是由學校教育的職能所決定的,它不僅體現在其具有特定的文化創造的主體、環境,特定的文化創造方式與記錄文化成果的手段,體現在它具有集合型的文化內容——學校體育文化是由智能型體育知識文化、素質型體育心理文化、情感型體育審美文化、協同型體育藝術文化、技術型體育物質文化、意識型體育觀念文化建構而成的文化集合體上,而且還體現在它與社會文化或其他亞文化系統的交流過程中。

考察表明,學校體育文化在多數情形下是充分反映時代精神并與之相一致的。學校體育文化在其演變發展過程中,在形式上表現為與整個社會文化或同步或稍超前或稍落后,而稍超前和稍落后的情況較之于同步要多,尤其是以稍超前的情況為多,體現出一定的“超前性”——這主要是從學校體育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比較中得出來的。當然,應當指出,作為一個開放系統,作為社會大文化的亞文化,學校體育文化的這種具有較強獨立性的系統性是相對的,學校體育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是一個雙向交流過程。一定時期的學校體育文化,總是吸納歷史或現實的社會大文化系統中的各種成果作為滋補營養,同時又將校園文化的成果或模式向社會文化系統中灌輸。因此,就其存在狀態而言,校園文化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動態開放系統,這是校園文化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

(二)開放性

校園不是與世隔絕的修道院,它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學校體育文化一開始就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并將這種影響整合后以各種形式反映在學校的體育精神及體育物質生活中,從而形成學校特有的體育文化氛圍、生活方式。學校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主流文化的延伸和反映,與社會主流文化緊密聯結,在其形成過程中必然地受到主流文化發展水平和樣式的制約,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社會主流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學校體育文化。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文化也在不斷地向校園以外的大千世界進行輻射,影響和干涉社會主流文化的發展,是社會主流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源泉。

校園是一個開放系統,學校體育文化是一種開放性文化,思想交流的自由、新信息的共享,使學校體育文化在開放中形成特定的格局。學校體育文化的開放性,不僅是指它向校園以外的社會文化的開放、向各種亞文化系統的開放,而且是指向國外文化的開放。只有通過兼容并蓄各種先進的社會文化和外國文化,學校體育文化本身才能從中不斷吸收養分,從而提高和發展自己。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年代,國內外許許多多有益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大量地涌入學校,學校體育文化的開放性特點就表現得格外明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無疑要堅持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在立足民族優秀體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學校體育文化的開放性一是表現在校園主體尤其是學生主體知識面的發展上,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再局限于課堂的狹小天地,而是從學校體育文化的“廣闊天地”里汲取營養;二是表現在校園文化的內容與形式上。學校體育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高雅與普及多層次相結合的文化;三是表現在學校體育文化活動參與者的廣泛性和開放性上。學校體育文化主體包括了校園內所有不同年齡、性別、民族、年級的師生員工。隨著經濟和讓會的不斷發展,學校體育文化的開放性將表現得越來越明顯。當然,學校體育文化的這種開放性不是毫無限制的“天馬行空”,而應該根據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育的目的和具體的培養目標,有選擇、分層次地進行。那種與“社會化”相脫節的“全封閉式”學校體育文化,是學校教育和管理者某種程度的“自我膨脹”的結果,是短視的、沒有發展前途的。

三、示范性與時代性

(一)示范性

學校體育文化的示范性,是以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性為基礎并由它決定的。正是這種選擇性,使學校體育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根據社會生活的需要,以居高臨下之勢,使歷史的文化和現實的文化展現在學校體育文化主體各種相互關聯的文化活動之中,展現在整個社會大文化系統的核心部位,以及那些直接或間接地與學校體育文化發生關聯的亞文化系統面前,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教育每個有意無意地參與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主體。與此同時,學校體育文化能夠及時地反映和總結最新的體育文化成果,并創造出合乎邏輯和實驗程序的最新文化成果——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以及進行文化創造活動應當遵循的法則和規范。也正是這種選擇性,使得學校體育文化較多地繼承了人類文化中的優秀成果,而少與其中的糟粕有緣,從而對整個社會文化起著一種鮮明的示范和導航作用。

學校體育文化的示范性體現在它對學校體育文化主體、社會文化系統和其他亞文化系統的三重示范性上。對于學校體育文化主體——學校師生員工,學校體育文化呈現的是與時俱進的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從而為學校的“文化精英”塑造提供示范性;對于社會文化系統,學校體育文化呈現的是主流體育價值觀所提倡的教育目標,從而為主流的意識形態搖旗吶喊;對于其他亞文化系統,學校體育文化呈現的是豐富多彩、層次多樣的文化樣式,從而為其他組織文化提供教育文化的個性示范和自主的消費選擇。

(二)時代性

學校體育文化不是存在于真空里,它有與社會文化包括外來文化接觸的優越條件。它的培育、塑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文化大氣候的影響,必然要打上它所處的那個特定社會的烙印。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教育的職能和學校體育文化主體中教育者主體較高的文化素質,決定了學校體育文化必然充分反映時代精神,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學校體育文化總是伴隨著社會和時代的主題演化著自己的主題和形態。學校體育文化的時代性主要體現在創新和發展兩個方面。

言其創新,不僅是因為創新契合人類本性和現時代的呼喚,而且是因為校園具有獨特的文化主體——師生員工、教師。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他們基礎知識扎實,文化底蘊深厚,肩負著為人類塑造未來的使命。學生:心懷少年志,身系未來夢,代表著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希望;他們較少“傳統”負擔,身心發展正旺。校園內生存著這樣一群文化素質較高或呈上升趨勢的思想敏銳、銳意創新的校園人,凸顯出學校體育文化這一亞文化的創新特質。作為社會文化的感變器,校園人是社會變化、文化創新的敏感器。實踐證明,在現代社會任何—種思想創新無不以校園為征狀。

言其發展,不僅是因為學校體育文化主體的創新特質,也是由學校組織的社會職能決定的。教育的未來性和學校功能的滯后性,決定了學校體育文化不僅要以新的姿態進行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并且常常以其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推動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自校園發始的文化常常波及甚至影響社會文化的新一輪革命。學校體育文化的時代性和一定意義上的超前性,極大地激發了校園主體生命中潛在的超越性和創造性,成為社會文化前進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四、批判性與突變性

(一)批判性

批判性是學校體育文化特有的“性格”。它是通過學校體育文化的檢釋功能來實現的,是保證學校體育文化形成、發展和保持自身性格的內在機制。學校體育文化的批判本性,借助于校園文化的檢釋功能——檢儲和注釋這樣兩個“篩子”,使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及其傳承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有意識的可控的文化發展過程。一方面,學校作為一種培養人才的特殊的社會組織機構,必然要提倡和灌輸符合統治階級意志的文化內容和形式,排斥和批判有悖于其階級意志的文化內容和形式。也就是說,學校體育文化的自身建設,是在與批判甚至否定其異質文化的同時進行的,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文化的批判性還表現在對那些與教育目的不十分吻合、影響學校體育文化主體健康發展的文化形式進行分析、比較、鑒別、選擇,如對體育教師中的“創收風”和學生中的“戀愛風”等,就要明確提出要求,正確適當地處理,以免影響正常教學。

批判是一種精神,批判的核心是價值觀。因此,它需要在厘清某種價值標準的前提下才能有序、有效地進行,而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級類的學校,其學校體育文化價值批判的性質和標準是大不相同的。在這里,社會發展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是不容置疑的“客觀標準”。批判性作為學校體育文化保持自身性格的內在要求,是學校體育文化教育性、示范性,以及其他有關屬性得以存在并發揮功能的基礎,一旦喪失批判選擇的機制,學校體育文化就喪失了應有的個性和特有的光彩,其組織的群體影響力就會大大降低,所謂“學校體育文化”事實上已經不能稱之為“學校體育文化”了。

隨著人類實踐領域的擴大和社會變革的加劇,當代社會中人類所創造的文化信息呈現激增加速態勢;社會價值的多元化、使校園主體的價值觀異彩紛呈和變動不居。學校體育文化的批判性面臨新的挑戰,它不僅要適應新的時代,還要不斷地進行價值標準上的平衡和協調、怎樣實現學校體育文化的批判性,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復雜課題。

(二)突變性

就一般情形而言,社會文化是在生產力尤其是經濟基礎頑強的直接作用下,按照自身的內在順序緩慢地演化的。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能幻想社會文化在一朝一夕或十年八年里得到徹底的改觀。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人們已經領略到在精神文化中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慣性。但學校體育文化的演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高等學校,是知識、人才和學術成果的匯集地,也是各種意識形態相互較量的場所。在學校體育文化的組成要素中,除了物質文化以相對靜止的形態存在以外,其余的文化形式則無不處于不斷變換之中,在外觀上呈現出一種積極活躍的姿態。學校體育文化不僅受到社會大文化環境的間接影響,而且更直接地受到學校體育文化主體有機構成的直接影響。不僅社會政治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學校體育文化的變化,甚至學校體育文化主體中管理者的不同觀念、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也都能夠促使學校體育文化完全改觀。

學校體育文化的突變性不僅是由事物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所決定的,更主要的是由學校體育文化及其主體的超越性決定的。首先,處于較高文化層次的教師主體,有較強的責任感、使命感,一般多思想活躍,敢于變革,勇于開拓,能走在時代前列,起模范帶頭作用,從而領時代之潮流,開一代之新風;其次,教育的未來性與教育功能的滯后性是一對矛盾,培養人才的周期性決定了教育功能的滯后性,而教育功能的滯后性,必然要求學校體育文化的前瞻性、“跳躍性”和“超常規發展”;再次,學校體育文化主體大多數是處于身心發展過程中的青少年學生,他們較少“傳統”負擔,身心發展正旺,敢想勇為,富于批判精神,而社會文化包括學校體育文化本身具有矛盾沖突,學校主體正處于這一矛盾沖突的前沿陣地。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史,特別是社會大變革時代的學校體育文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例如,中國共產黨在登上政治舞臺后的相當長時間里,雖然沒能使20、30年代的中國社會主流文化完全改觀,卻促使當時的幾所學校的學校文化完全有別于封建軍閥政客控制的學校文化。軍閥政客控制下的校園內“死氣沉沉”,只培養官僚和政客;而共產黨創辦或影響下的積極進步的學校,則培養了大批矢志不渝的革命志士。這前后兩種校園文化就發生了質的“突變”。這種突變性不僅表現在校園精神上,而且伴隨著校園文化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學校體育文化亦即此理。

學校體育文化的這種突變性,啟發我們在建設具有時代體育精神的學校體育文化的時候,要善于捕捉時機、利用時機,促成積極的質變和飛躍。正如馬克思把聚集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工人稱之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革命力量”一樣,現代社會里的學校把數以千計的青少年學生和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他們也必將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烏申斯基語,參見凱洛夫主編《教育學》,69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蘇霍姆林斯基:《巴浦雷什中學》,122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田县| 皮山县| 松潘县| 五大连池市| 湄潭县| 富阳市| 陆河县| 贡觉县| 桑日县| 北流市| 柳州市| 宁安市| 铜山县| 乌苏市| 旺苍县| 高淳县| 印江| 乐东| 鹤壁市| 平山县| 吉林市| 吴旗县| 铁岭县| 临高县| 新宾| 原平市| 綦江县| 汾西县| 新河县| 筠连县| 福泉市| 彰武县| 九寨沟县| 郸城县| 贵定县| 徐闻县| 溆浦县| 萍乡市| 德保县| 西和县|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