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國內外關于需要的研究
- 新形勢下我國優秀運動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龍斌
- 2734字
- 2016-01-04 11:02:25
研究的文獻綜述
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從人的需要”視角為切入點,需要借鑒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和現代管理學中的激勵理論,運用到優秀運動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屬于跨學科的應用研究。因此,有必要對有關需要及其需要理論的研究、有關國內外對運動隊(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進行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綜述,以求得借鑒。
在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過程中,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通過網上檢索、查閱期刊資料、閱讀專著等方式,共收集了760多篇(部)相關著作和論文,經過整理歸納,僅對與研究有較大關系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獻資料進行綜述,分為兩大部分。
1.國內外關于需要的研究;
2.國內外對運動隊(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
國內外不少學者對關于人的需要的問題做過積極研究和探討,但關于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研究,還比較少。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史上,曾一度不夠重視對人的需要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對待人的需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逐漸被認識和重視,才逐漸出現了一些關于人的需要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研究著作和學術論文。
一、關于需要及其需要理論的研究
1.國外對需要及需要理論的研究
從國外研究看,有影響的理論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一貫重視研究和滿足人的需要。馬克思說;“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1】”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0年~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論證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時,就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2】。1891年,恩格斯又明確指出,人有生活、享受、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的需要【3】。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把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共產主義勞動”需要三種【4】。
按照研究的層面不同,激勵理論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內容型激勵理論與過程型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需要的問題,又稱為需要理論。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激勵——保健理論)、阿爾德弗的ERG理論、麥克利蘭的后天需要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關注的是動機的產生以及從動機產生到采取具體行為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強化理論、目標設置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
此外,還有馬爾庫塞的需要理論。馬爾庫塞將人的需要區分為真實需要和虛假需要。
與此同時,有代表性的還有奧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依德的生物欲望說,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的社會情感需要說以及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說。
2.國內對需要及需要理論的研究
從國內研究看,有影響的觀點和理論主要是:袁貴仁的《馬克思的人學思想》,該著作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的思想是: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從主體的角度分為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從其作用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需要,生產和需要是辯證的關系【5】。黃希庭認為:“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6】蔣榮昌在《需要的構成》中提出了“主角需要”與“本質需要”的概念。他指出,盡管“物質需要是需要系列中最早作為主角登上前臺的,它主宰了人類幾百萬年的史前史和幾千年的文明史,并且在個體行為中,同樣充當著樂團總指揮的角色”,而精神需要“只是最近才流到了主角需要的河口”,但精神需要“從最先到最后都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7】吳燦華、詹萬生在《人生哲學》中對人的需要進行了這樣的分類:“一類是自然的生理需要,一類是社會需要。在人的社會需要中,又分為兩級:一級是屬于日常社會景象、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的日常社會需要;一級是支配日常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最高社會需要。”【8】陳華興認為:“需要是一個自為的概念,是以外在物為其對象和內容,是以否定性為媒介,需要和需要的滿足是統一的,其統一的基礎和方式是實踐【9】。”范和生認為:“需要是一個近似于螺旋體的動態結構,它是由生理需要、實踐需要、團體需要、精神需要和社會整體需要五大基本要素構成【10】。”同時,趙國祥、王一多共同認為:“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是對社會生活以及人的影響有重大作用,但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如他的需要理論帶有一定的機械主義色彩和‘生物決定論’的色彩,并貫穿著‘個人主義’的思想【11】。”【12】
3.關于運動員需要的理論研究
丁艷菊在《運動員的需求及其積極性的調動》一文中對不同狀況運動員的需求進行了比較并指出,進入優秀運動隊的年限不同,運動員的需要也不同。陳華對一百多名運動員進行了調查【13】,總結出最能調動運動員積極性的六個方面需要。
殷勤在《中國部分省市優秀運動員需要的特點及其激勵工作的研究》對優秀運動員的需要內容進行了較詳盡的研究,并提出了優秀運動員79個迫切需要。凌平認為我國運動員需要結構的經驗模型是【14】:成就需要、發展需要、社交需要、活動需要、生存需要。曹湘君通過對運動員的需要的調查分析,建立了運動員的需要模式圖【15】,她將運動員的需要歸納為:社會需要、精神需要、物質需要。
二、關于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
崔浩通過對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的比較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有著本質的不同【16】。張朝凡認為:從掌握人的本質特征、注重情感因素、滿足人的合理需要幾方面可以更好地搞好思想政治工作【17】。金祖涌認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需要理論、個性理論、情感理論,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18】。
三、關于從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出發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陳繼安認為,對青年需要的調節應考慮以下幾方面:主觀需要與實際可能,近期需要與長遠需要,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個人需要與集體需要【19】。王樹茂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應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并應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調節作用,正確對待人們的需要【20】。張云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應根據人的心理需要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正確對待個人需要,正確引導群體需要,科學灌輸社會需要【21】。汪鵬程認為:思想政治工作要從人們的需要出發,正確引導他們的需要【22】。楊兆臣認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是從“需要”的特性中派生出來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據【23】。
四、相關需要理論研究的小結
上述研究主要涉及需要和需要理論以及需要理論的比較、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從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出發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所有這些研究成果,由于作者立場、視野、觀點、條件等限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瑕疵和不足,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鑒的依據和方向,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