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語:
我攀登在千仞的高崖上,
我要努力向上攀登;
我要學會狡詐和兇狠,
不為虛假的榮耀、顯赫。
然而,我還必須保持高昂的熱情,
不惜忍辱負重;
為了狼的尊嚴,
我必須養精蓄銳,
迎接新的挑戰!
狼性法則01
做你自己,獨一無二
自古以來,人們對狼頗多貶評。然而,在競爭的世界中,狼確是一種可貴的動物,優秀的種群。狼是動物中的靈長。
狼群在深夜對空長嚎時,每一匹狼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音調,并尊重與群體中其它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即使是具有最大權力的頭狼,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其它的狼模仿自己的聲音嚎叫,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其它的狼模仿自己的行為。因為每條狼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學會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便能穩步前行,達到目標。
發現自我,秉持本色,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最大關愛。做你自己,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在美國傳媒界,奧普拉是一個神話。她的故事,是為MBA課程度身訂造的個人成功教材。
從一個農家女到都市名人,奧普拉善于把個人的弱勢轉化成智能資本。對美國人來說,這是很好的啟示。一個出身寒微的黑人女子,憑著無比的自信和意志征服了民心,被封為“心靈女王”。她的魅力,在“9·11”后尤其明顯,當美國人仍為紐約焚城末日的景象驚嚇不已時,奧普拉的節目是一顆適時的鎮定劑,連美國總統布什都對奧普拉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當她宣布每月讀書會(Oprah's Book Club)暫停選書活動,出版界都擔心書籍銷量會因此大幅下降。
商界凱覦她的效應,渴望招攬她為代言人。由她主政的雜志《O,The Oprah Magazine》,每期都以她為封面,200多頁內容占8成是廣告,卻仍然吸引250萬讀者,營業額以千萬美元計。《財富》雜志選她為商界最有權力女人第三名,僅次于超級企業Hewlett-Packard及eBay的女舵手。《時代》雜志曾把她列入“20世紀最具影響力百人志”內。
她的支持者遍布全球,主要為中產階級、白領、女性、受過高等教育、有經濟能力。她的賺錢王國非常龐雜,從電視,到電影,到書籍,到雜志,再進軍有線頻道,銀行界估計她的個人賬面財產達10億美元。
然而,這一切得來不易。1954年,她出生于密西西比的郊區一間沒水沒電的農村平房。童年是一段寫滿貧窮、缺乏父母關愛、性侵犯、種族歧視的歷史。那時,馬丁·路德金還在高喊種族平等的口號。對傳媒事業充滿憧憬的奧普拉,成功樣本是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芭芭拉。大學畢業后,她爭取到電視臺主持新聞,成為美國電視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新聞報道員,而且是最年輕的,只有19歲。
可是,她的黑人臉孔始終沒有為她帶來更多機會,監制希望她的膚色“白一點”,頭發“金一點”,五官“精細一點”,在盡力迎合仍然不合要求后,她終于放棄了要成為另一個芭芭拉的夢想。她意識到,自己要成為一個更好的奧普拉,而不是一個稍遜的芭芭拉。
面對現實,她轉向清談節目。1984年是一個轉折點,芝加哥電視臺起用她擔綱主持名人訪談節目,唯一要求是:你只要做回你自己。于是,她大膽在節目里表現真我,喜歡流淚就流淚,公開自己童年被性侵犯的經歷,以“誠懇,告解”式的率真風格迅速得到觀眾歡心,成為收視王牌。自此,奧普拉的形象愈來愈鮮明,也愈來愈成功。在美國觀眾看來,“The Oprah Winfrey Show”就像一股心靈清泉,與同樣紅透半邊天的金牌主持人Jerry Springer(男性,白人)的偷窺、挑釁式清談節目,屬于兩個極端,卻都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營養。
奧普拉對閱讀界的影響至今,由她策劃的讀書會節目,自1996年啟播以來,使閱讀變成心靈口服劑,是時尚、自強、關懷的表現。
當你面臨人生的決定時,別人的意見是要聽的,但不應照單全收,也不該屈從,不要被別人左右,而需要經過自己慎重地考慮,再由自己做出判斷和選擇。
每個人都應該是這樣,努力去做你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有出頭露面之日,才是對自己命運的負責。
狼性法則02
不求完美,輕松做人
在動物界里,狼并不是上帝的寵兒,尤其是在食肉動物中,狼沒有絲毫優于其它動物的身體條件。它們深深地知道,追求完美是不可能的,盡管不是上帝的寵兒,但它們依舊頑強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著。
有哲人說:“完美本是毒。”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就像是毒害你自在心靈的藥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是,它本來就是以“缺陷”的樣式呈現給我們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無異是自討苦吃。
有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弟子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老和尚對兩個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這片樹葉雖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
二徒弟在外面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總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實際的一直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終往往是兩手空空。直到有一天,你才會明白,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了許多機會是多么得不償失。
世間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于追求虛無縹緲的完美,而忘卻了任何一種正常的選擇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種既定的現象,而是一種日臻完美的執著追求過程。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需要擁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對自身實力的審視和把握。
人生中,應該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揀你認為是相對完美的樹葉。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我們不能杜絕缺憾,但我們可以升華和超越缺憾,并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美吧,她們卻是或這或那有些缺陷,可是她們卻能夠彌補各自的缺陷。
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詞,可是西施天生有一對又圓又小的耳朵,與她的“沉魚”之貌很不相稱。為了彌補不足,西施讓人打制了一副又大又沉的金耳環,以使自己的瓜子臉更加楚楚動人。
相傳貂蟬出身貧寒,生下來瘦弱可憐,其母擔心無法養活她,曾想用細繩勒死她。后來母親到底心軟,貂禪雖然沒有死,但脖子上卻留下一條細痕。后來她卻越長越美,出落成一位貌能“閉月”的絕代佳麗,但美中不足的是她頸部的那條細痕,另外還有一股難聞的體氣,這使她的美貌打了折扣。為此,她讓人制作了一條帶墜的粗項鏈,墜子里裝滿了龍涎香,這樣一來,細痕和體氣都被掩飾掉了。
楊貴妃由于身體太過豐滿,又貪吃荔枝,鬧得牙痛口臭,而且步履沉重,走路姿勢難看。后來,一個大臣為她獻上一紅一綠的小玉雕魚,讓她含在嘴里,治好了她的牙痛口臭的毛病。楊貴妃又在裙帶上安了許多小金鈴和玉偑,走路時玉偑金鈴相撞,金玉齊鳴,清脆悅耳,彌補了她走路笨重的不足。
王昭君雖有“落雁”之容,卻長了一雙大腳,漢代雖還沒有纏足的習慣,可女孩腳大了也不太好看,由于當時有偑玉的習慣,王昭君就請裁縫做了一件套裙,在裙下鑲滿美玉偑飾。這樣,長裙拖地掩蓋了她的一雙大腳。
可見,缺憾可以作為我們追求的某種動力,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就不會為種種所謂的人生缺憾而耿耿于懷了。
如果說完美是毒,那么缺陷就是福了。很多人不是都會欣賞“缺陷美”嗎?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實就是一種對缺陷美的肯定。如果事事可以不追求完美,那日子肯定會過得快樂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你生活的理想是: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花園洋房、坐要名貴轎車、妻要國色天香、兒要聰明伶俐、財要富可敵國……光憑你的一雙手,能變得出這么多的鬼把戲嗎?可想而知,在你追求這些的過程當中,必定是到處碰壁、心為形役、苦不堪言的。
反之,如果你是一個知足主義者,那你的理想門檻不會太高:吃,營養夠了足矣;穿,整齊美觀足矣;住,遮風避雨足矣;坐,中巴小車足矣;妻,中等之姿足矣;兒,健康正常足矣;財,生活夠用足矣……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與其刻意地把缺點掩蓋住而偽造出完美的外表,倒不如實實在在地展現普通人的性情。
狼性法則03
能上能下,保存實力
狼知道自己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甚至連選擇環境的權利也沒有,它們堅定地奉行“能上能下”的原則,永遠適應越來越嚴酷的生存環境。狼適應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自然環境,也適應了人類的陷阱、毒藥和子彈。
在人生的舞臺上,如果你的條件適合當時的需要,當機緣一來,你就上臺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就可以在臺上呆久一點。但如果你演走了樣兒,老板不叫你下臺,觀眾也會把你轟下臺;或是你演的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就是要讓新人上臺,于是你就下臺了。
上臺當然自在,可是下臺呢?難免傷心,這是人之常情。但還是要“上臺下臺都自在”。所謂“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寬心最好,不能放寬心也不能把這種心情流露出來,免得讓人以為你承受不住打擊;你應“心平靜氣”,做你該做的事,并且想辦法精練你的“演技”,隨時準備再度上臺——不管是原來的舞臺或別的舞臺——只要不放棄,終會有機會。
百濟和新羅都是朝鮮半島上的古國。
有一次,百濟進攻新羅,新羅重臣金春秋出使高句麗求救。高句麗王乘人之危,向他索要新羅領土,金春秋拒絕了,于是被扣留下來,命在旦夕。金春秋無計可施,只好去賄賂高句麗一個老臣。那老臣收下禮物,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東海龍女生病需要兔肝做藥引子,龍王派蝦兵蟹將四處尋找。這一天,一只大烏龜爬上岸,對一只兔子說海中有一座長滿仙草的小島。兔子相信了,于是大烏龜馱著兔子游到了深海里,講出了實情。兔子馬上回答說,我是神兔,沒有肝也能活,只是剛才把肝拿出來洗了,現在還晾在岸邊上呢,我們回去取吧。
于是大烏龜又馱著兔子來到岸邊,可是兔子一上岸,就一邊大罵著烏龜王八一邊跑掉了。
金春秋聽后若有所悟,第二天答應了高句麗王的領土要求,等到離開高句麗國境以后,才對陪同的使者說他的話不算數,他只是想救活自己而已。使者回報,高句麗王也沒辦法。
金春秋又去大唐求救,并在唐軍的幫助下,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并成為第29代新羅國王。
可見,人生的際遇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測的,起伏難免,有時是逃不過去的,碰到這種時候,就應有“上臺下臺都自在”的心情,這種心情不只會為你的人生找到安頓,也會為你找到再放光芒的機會。
另外,你的這種彈性也必將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因為沒有人會欣賞一個自怨自艾又自暴自棄的人。
齊桓公時名相管仲曾經輔佐公子糾對抗齊桓公,后來公子糾失敗,他也被抓住。但他主動歸降,還做到了齊國的相國。
他說:“人們認為我被齊桓公俘虜后,關在牢里委曲求全是可恥的,可我認為有志之士可恥的不是一時身陷囹囿,而是不能對國家社會做貢獻;人們認為我所追隨、擁戴的公子糾死了,我也應該跟著死,不死就是可恥,可我認為可恥的是有大才而不能讓一個國家稱雄天下。”
在此,奉勸置身于不如意環境中的朋友,不要再抱怨,面對現實,充實自己。一個肯積極向上的人,在任何環境里都不應自卑。反之,一個不肯拼搏進取、浪費光陰的人,本身就是一種恥辱,別人不會因為你環境不順就會原諒你。
狼置身于逆境中,它不會抱怨,不會許諾拼搏。它知道,要在逆境中生存就要學會適應。
狼性法則04
堅持權利,服從主流
在人類繁榮以前,狼曾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野生動物。它們不需要人的施舍,只希望能不被打擾,按自己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生存。但是隨著人類的誤解和對狼的屠殺,使它們幾乎從地球上滅絕,然而它們仍鍥而不舍,自由地游蕩于更為遙遠偏僻的地方。哪怕需要去適應更為嚴酷的氣候和更為惡劣的環境,它們也不怕。
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有站在一個可以獨立站立的地方,才能不盲從權威,才能立足于社會之中。
《塔木德》(它是2000名猶太學者在1000多年的討論和研究中寫成的,嚴格地說不是一部律法書,而是一部自己研究和探索的書,每一個猶太人的研究都是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中有許多鼓勵人們的話語,其基本觀念在于:人必須脫離常軌,才能促進進步。換句話說,人不可以盲從權威,絕對的權威容易導致絕對的腐化。
《塔木德》教人脫離常軌,而且事實上,人只有不迷信權威,才能向前發展。例如,伽利略、喀布拉等人都曾向他們那一個時代的天文學挑戰,愛因斯坦也就是因為敢于脫離常軌,才推動著人類歷史一步一步地前進。
有這樣一個故事就說明了人不應該盲從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