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10個領先者的突圍
- 杜博奇
- 1298字
- 2019-01-01 19:36:03
突圍二:人才是核心
如果說數據是硬件,是工具,那么人才則是軟件,是核心,對于高度依賴創意的廣告行業尤其如此。
1996年,兩名核心員工的出走,令朱明虬第一次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從此之后,他開始廣納英才,并探索到團隊建設的“三大原則”:包容的心態、共同的成長、適度的激勵。
1.“作為老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包容很多東西”。
老板最重要的工作,不是一線沖鋒,而是團隊建設。老板是“最大的業務員”,企業起步的時候可以,發展到后面,就要依靠團隊。創意型人才通常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如何把他們團結到一起?“能干的人都有個性,老板要有包容心態”,朱明虬解釋:“請十個能人吃一餐飯容易,只有一兩個小時,請十個人共事的話,你要有智慧,你要看得到他的強項”。
每個人都有優劣勢,作為一個商業組織,企業應用人所長。朱明虬舉例,“讓廚師去買菜不一定買得好,他知道食材好,價格不一定知道;讓買菜的人做廚師,他知道價格,但是他燒不出來(菜)”。
2.激勵方式分為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創業公司要善于使用期權股票增強凝聚力。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金字塔模型中,從下往上依次是生理、安全、社會、尊重需求,最高則是自我實現需求。改善物質條件是大多數人工作的目的,少部分人渴望更多,比如工作中得到的榮譽、成就感、滿足感等。物質和精神是兩種常用的激勵手段。
思美在股權激勵方面有獨到之處。2007年,思美啟動股份制改造,直接授予部分元老和高管一定的公司股權。與此同時,創始人朱明虬設立了一家名叫“首創投資”的投資公司,吸納20余名老員工、高管和業務骨干持股。思美上市前,“首創投資”持有7.67%的股權。2015年,思美傳媒再一次針對60余名各高級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實施股權激勵。
這種雙重的股權激勵方式,有助于擴大激勵范圍,增強不同層次的員工的向心力。
3.老板不應滿足于現狀,應帶領員工共同成長,拓展視野,提升能力,突破業務天花板。
如果說期權激勵屬于物質激勵的一種,那么員工培訓則帶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激勵色彩。
朱明虬從2003年開始增加員工培訓、行業交流的機會。2007年,朱明虬去復旦大學攻讀EMBA,學費29.8萬。每次在上海聽完課,朱明虬回到杭州,就開始在公司內分享,培訓高管。在他看來這是最好的學習模式。“這個過程中你必須要懂,深度地理解,才能透徹地教給員工”。
一邊學習,一邊分享,朱明虬迅速把課上學習的企業管理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帶領高管團隊梳理業務、統一思想,建立五年的戰略規模,向員工傳遞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復旦大學EMBA的課堂上,從外國老師口中,朱明虬覺察到危機的氣息。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之后,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際性廣告公司業務萎縮,開始大量裁員,朱明虬反其道而行之,開出幾百萬年薪,引進國際性人才。“人家下崗的時候你去挖過來,這個感覺是不一樣的”。對于朱明虬而言,“在杭州做企業,只知道杭州,只知道浙江做不好,你應該知道全球性的東西”。國際性人才的引進,注入了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的思考方式。
2014年,思美傳媒為實現人才的梯隊化培養,成立了思美青年會,計劃對數十名一線青年骨干管理人員實施為期2-3年的系統化培訓,為公司將來的持續性發展做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