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10個領先者的突圍
- 杜博奇
- 820字
- 2019-01-01 19:36:02
啟示:從產品競爭到產業鏈競爭
華策影視已經開始進行產業生態建設,按照業務性質,將旗下資產劃分為六大業務平臺。其中,杭州和上海平臺,依托原有的電視劇業務,屬于利潤中心;北京平臺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處于重點建設階段;院線、實驗區和國際化平臺基于各自定位,進行投資培育。
為了便于管理,華策影視采取二級架構,集團總部以總經理和常務副總領導各個職能部門,下面全部是模擬子公司。“有些是工商注冊的子公司,有些內部當成子公司來管理考核。”
減少層級是為了提高效率。“互聯網時代要快速反應,一個指頭一按,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這樣你再慢慢來肯定沒有機會了,所以要扁平化管理,高效運轉、高度協同。”
回頭總結,華策影視把2010年上市視為一個里程碑。“上市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先擴張,先有一定的規模,沒有規模,也沒有能力去嘗試新的東西、更好的東西,只能緊過著日子。”

華策影視七大平臺
可以發現,以上收購均是在上市之后進行的,這些收購有效地推動了華策影視的轉型升級。資本市場為華策影視提供了最便捷、最低廉的擴張資本,而華策影視也很好地利用了這一優勢,構建自身的內容體系、開發產業鏈條,從原來單純的產品競爭過渡到整個產業鏈層面的競爭。
什么叫產業鏈競爭?打一個比方說明:“影視公司做內容,專門賣內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什么時候變成‘羊毛出在豬身上’。比如拍電影、拍戲沒掙錢,但是靠旅游掙錢了,這就是商業模式,所以要把產業鏈做出來,版權照樣賣,但是拍戲的過程全掙錢了。”
以2015年熱播的開年大戲《何以笙簫默》為例,這部32集的現代都市劇由克頓傳媒旗下劇酷文化制作,前期投資幾千萬人民幣,每集成本約200萬,與同一時期上映的、號稱投資2、3億元的電視劇相比,屬于“小成本制作”,但是在電視臺首播中《何以笙簫默》并不遜色于高投入的劇本,互聯網平臺的播放量甚至超過它們,劇中出現的部分商品屬于整合營銷與植入廣告,由此,該劇在版權之外進一步拓寬了收入來源,“小成本、大產出”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