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光在金屬表面的反射和折射[2],[5],[20],[21]
2.4.1 金屬中的透射光
假設電磁波在介電常數(shù)為ε、磁導率為μ、電導率為σ的各向同性介質(zhì)中傳播,根據(jù)麥克斯韋方程




式中,傳導電流密度j和自由電荷密度ρ之間滿足電流的連續(xù)性方程

由本構關系



將式(2.4-3)、式(2.4-5)代入式(2.4-1b)得
▽×H-=σE
對上式求散度得

即

故有

其解為

其中

τ稱為弛豫時間。由此可見,自由電荷密度ρ隨時間指數(shù)衰減。通常τ很短,對于金屬約為10-1 8秒量級,因此金屬中的自由電荷密度可認為始終為零,于是有

金屬中的波動方程可表示為

對單色平面光波有

將上式代入式(2.4-12)得

引入復波數(shù)k~,令

再定義復介電常數(shù)ε~為

這樣得到

它與介質(zhì)對應的關系相似。同樣,可引入復相速v~、復折射率n~,各自表示為


令

式中,κ稱為衰減系數(shù)。取式(2.4-19)和式(2.4-20)的平方,得到


故


由式(2.4-23)和式(2.4-24)解得


引入復波矢,令

式中,為波矢的單位矢量,k'、k″均為實矢量。通常也將
定義為折射矢量N,即

利用復波矢,可以將金屬中電場矢量的波動形式表示為

式中,為平面波的振幅,顯然振幅沿k″方向衰減,因此也稱k″為衰減常數(shù);k'·r為
相位傳播因子,k'稱為傳播常數(shù)。k'決定平面波的等相面,而k″則決定等幅面。一般地,k'與k″的方向不同,因此等幅面與等相面不一致,說明金屬中的透射波一般是非均勻波。
不妨先看一個簡單的情況,即單色平面光波垂直于金屬表面?zhèn)鞑ィ僭O金屬表面為xy平面(z=0),光波沿z軸在金屬中傳播,此時,k'與k″都沿z軸方向,式(2.4-29)可寫為

其中,k'、k″分別為


對于良導體,σ/(εω)?1,則有

根據(jù)式(2.4-30),在z=z0=1/k″處,振幅降為表面處振幅的e-1,z0稱為穿透深度,其值為

可見,穿透深度與光波頻率及導體的電導率的平方根成反比。以銅為例,其電導率約為5.9× 107/(Ω·m),對于可見光,穿透深度約為數(shù)納米。
將式(2.4-30)代入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得到

式中,^為表面法線方向的單位矢量,注意不要與折射率混淆。對于良導體,將式(2.4-33)代入式(2.4-35)可得

可見,磁場的相位比電場的相位落后π/4。并且

即

而在介質(zhì)中,有

這說明相對于介質(zhì),在金屬中電磁波的磁場的作用比電場的作用要大。
下面來討論一個普遍的例子。假設介質(zhì)1是空氣,介質(zhì)2是金屬,將金屬的復折射率寫為

由斯內(nèi)爾定律

因為為復數(shù),因此
也是復數(shù);顯然
不再有折射角的簡單幾何意義。在可見光范圍內(nèi),金屬反射不再滿足布儒斯特定律。下面討論光在金屬中的實際折射角。設入射面為xz平面,金屬中光波相位的空間變化為
·r,其中
可表示為

由式(2.4-41)和式(2.4-42),可得


為運算方便起見,令

式中,q和γ都是實數(shù)。經(jīng)過計算,得到


于是得到相位的空間變化為

將上式代入式(2.4-29),可以得到等幅面方程為

即z為常數(shù)的平面。同樣也得到等相面方程為

可見,等相面為平面,設該平面的法線與界面法線的夾角為,則


則由上式可以得到,光從空氣入射到金屬中實數(shù)形式的折射定律為

其中為光在金屬中真實折射角
為金屬的實折射率,即

顯然與入射角θ1有關。
2.4.2 金屬界面的反射光
假設光從折射率為n1的介質(zhì)入射到折射率為=n(1+iκ)的金屬表面,則反射光仍然在介質(zhì)中,故反射光還是均勻波。s光和p光的振幅反射率分別為


由斯內(nèi)爾定律和三角函數(shù)關系可得

令

則由式(2.4-53a)和式(2.4-53b)可得


s光和p光的光強反射率分別為


令δ=δs-δp,由式(2.4-44)可得,當θ1從0°到90°時,δ從180°降到0°;其中,當θ1=θP時,δ=90°,θP稱為主入射角,類似于布儒斯特角。當入射角為主入射角時,RP有極小值,但不為零,故光在金屬表面的反射不符合布儒斯特定律。相應地引入主方位角ΨP,定義為

可以證明[2],金屬的光學常數(shù)n、κ與主入射角θP及主方位角ΨP近似滿足


因此,通過對主方位角ΨP和主入射角θP的測量,可以獲得金屬的光學常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