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效“秒殺”需求苗頭——發現和引導客戶心理(1)
- 全能銷售
- 段方成
- 2893字
- 2015-12-10 17:32:27
從透露的確定性語言中培育賣點
賣點的確立要從客戶的需求出發,進而研究自己的產品,挖掘和抓住產品的賣點,只有這樣,才能使銷售者和企業在如此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做銷售這一行業,對不同客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必須用不同的手段。否則,你永遠無法滿足你的客戶,你就會被客戶所拋棄。某保健品的一則廣告就是針對老人、婦女、兒童分別說了一通。所以,有用的賣點就是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
賣點,“賣”指的是銷售,而“點”,即是我們常說的“點子”,也就是“創意”,這是時下非常流行、十分時髦的詞。因此,“賣點”所蘊含的意義,即是在從事商品銷售時的創意。賣點,是引導、激發市場需求的關鍵元素,也是一個品牌傳播的最重要的支撐點。
那么賣點應該如何來尋找呢?不去深入研究產品,那是沒法找出賣點的,但同時不研究消費者也是不行的,這二者的關系是:有需求才有賣點,投其所好才能發現準確的賣點。沒有賣點的商品與服務,根本不能吸引消費者。所以,銷售者必須關心賣點、研究賣點、尋找賣點、培育賣點、創造賣點,不懂賣點的銷售者是不能在市場中立足的。
賣點的確立要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創造和確立產品賣點的過程,就是對產品進行定位的過程。所謂定位,不是指產品本身,而是指產品在潛在客戶心目中的印象,即產品在客戶心目中的地位。你的產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戶認為你是什么。對于客戶來說,產品的賣點和定位,要能夠滿足他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激發他現實的和潛在的需求,這樣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首先要明確客戶的需求有哪些分類:一般的,客戶的需求可以分為潛在的需求和明確的需求兩大類。
潛在的需求是指由客戶陳述的一些問題,對現有系統的不滿,以及目前面臨的困難。不管這些問題是銷售員發現的,還是客戶發現的,不管客戶同意不同意,對銷售員來講,他們都算是潛在的需求。作為銷售員,潛在的需求對銷售員來說是一個銷售機會。
例如,“我現在計算機速度有些慢”“我對找不到競爭對手的資料感到很頭疼”“我們現有的供應商有時供貨不及時”,這都是客戶對他的問題的描述,這就是潛在的需求。
明確的需求是指客戶主動表達出來的要解決他們問題的愿望。客戶表達明確需求的用語主要有:“我想……”“我希望……”“我要……”“我正在找……”“我們對……很感興趣”“我期望……”“我想要解決我的這一問題”“我們對服務器的實用性要求很高”。
研究發現,對銷售真正有貢獻的是客戶所表達的明確需求。因此,銷售員要從各方面入手,探求客戶的明確需求,而這種明確的需求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完全。是指對客戶的需求有全面的理解:客戶都有哪些需求?這些需求中對客戶最重要的是什么?它們的優先順序是什么?
2.清楚。即客戶表達的具體需求是什么?客戶為什么會有這個需求?清楚也就是找到客戶需求產生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其實也是需求背后的需求,是真正驅動客戶采取措施的動因。
3.證實。你所理解的客戶的需求是經過客戶認可的,而不是你自己的猜測。
找到客戶的這種需求后,再把這種需求轉化為賣點,這樣就很容易讓客戶滿足,進而能夠成交。
亮點重溫:賣點的確立要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創造和確立產品賣點的過程,就是對產品進行定位的過程。所謂定位,不是指產品本身,而是指產品在潛在客戶心目中的印象,即產品在客戶心目中的地位。
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強加于客戶
跳高能手跳蚤、蚱蜢和青蛙被國王邀請到王宮里,讓它們三個在眾人面前一決高下,最后的贏家將會娶公主為妻。面對這樣的誘惑,跳蚤、蚱蜢和青蛙都躍躍欲試。
第一個出場的是跳蚤,它跳得非常高,以至于人們根本看不見它的蹤影。大家議論紛紛,說跳蚤根本就沒有跳,這令跳蚤十分委屈。
蚱蜢跳得連跳蚤的一半高都沒有,但它跳的姿勢優美,所有的人都為它鼓掌,只有國王還是輕輕搖了搖頭。
輪到青蛙了,它在那里沉思了好一會兒,突然笨拙地跳到了坐在金凳子上的漂亮公主的膝蓋上。
這時,國王站了起來,對著眾人宣布:“誰跳到我女兒的身上,誰就是跳得最高的,這才是跳高的目的。不過要想到這一點,需要一點頭腦,青蛙已經表現出了這種頭腦。”
最終,青蛙娶到了公主。
乍看之下,跳蚤和蚱蜢似乎受到了委屈,因為青蛙跳得最低,卻娶到了公主。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就在于青蛙了解了國王的心意,準確把握住了國王的期望,自然贏得了國王的青睞。
作為整天和客戶打交道的人,對客戶的“消費心理學”應該是非常熟悉,并牢牢掌握。無論是拜訪客戶,抑或是正與客戶談判,都要緊緊地抓住客戶的需求,給客戶一個購買的理由。
書店里,一對年輕夫婦想給孩子買一些百科讀物,銷售員過來與他們交談。以下是當時的談話摘錄。
客戶:“這套百科全書有哪些特點?”
銷售員:“你看,這套書的裝幀是一流的,整套都是這種真皮套封燙金字的裝幀,擺在您的書架上非常好看。”
客戶:“里面有哪些內容?”
銷售員:“本書內容按字母順序編排,這樣便于資料查找。每幅圖片都很漂亮逼真,比如這幅,多美。”
客戶:“我看得出,不過我想知道的是……”
銷售員:“我知道您想說什么!本書內容包羅萬象,有了這套書您就如同有了一套地圖集,而且還是附有詳盡地形圖的地圖集。這對你們一定大有用處。”
客戶:“我是為孩子買的,想讓他從現在開始學習一些東西。”
銷售員:“哦,原來是這樣。這套書很適合小孩子的。它有帶鎖的玻璃門書箱,這樣您的孩子就不會將它弄臟,小書箱是隨書送的。我可以給您開單了嗎?”
(銷售員作勢要將書打包,給客戶開單出貨。)客戶:“哦,我考慮考慮。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某部分比如文學部分,讓我們了解一下其中的內容?”
銷售員:“本周內有一次特別的優惠抽獎活動,現在買說不定能中獎。”
客戶:“我恐怕不需要了。”
對客戶來講,“值得買的”不如“想要買的”,客戶只有明白產品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才會購買。在銷售時,如果銷售員只把注意力放在銷售產品上,一心只想把產品推給對方,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樣,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因為你可能售出了一件產品,但從此失去了一個客戶。
這位銷售員給客戶的感覺是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好像他需要的就是客戶需要的。他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對產品進行理解,然后強加于客戶,讓客戶感覺:這樣的書是你需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
所以,以上的失敗只是源于銷售員的疏忽,他自顧自地說話,沒有仔細想一想對方的需求,其實客戶已給過他機會,只可惜他沒有及時抓住這樣的信息。
因此,一場不歡而散的談話所導致的失敗結局也就在所難免。
亮點重溫:如果不了解客戶的內心需求,那么再漂亮的話也只能是對牛彈琴。
制造示范效應引發跟風搶購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想法:要搬新家了,通常會換一套新的家具家電。拿電視機來說,到了商場一看,同樣尺寸的液晶彩電,價格相差很大,但很多人買的并不是價格便宜的,而是價格高的名牌產品。這個現象讓人很困惑,據行家說,國內家電特別是電視機產品質量其實相差不大,用的都是進口顯像管。
那為什么人們選擇價格高的呢?因為名牌產品給人信賴感,越多的人愿意買“品牌”,便有其他越多的人會效仿,同樣購買市場口碑好的“品牌”。如果其他產品的質量不如名牌的,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在產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這種選擇顯然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