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哈佛的00~02點鐘(3)
- 哈佛不眠夜:你見過哈佛凌晨4點的圖書館嗎?
- 杜威特
- 4163字
- 2015-10-16 17:01:13
〔哈佛風采〕
本杰明·富蘭克林(1706—1790年),出生在波士頓,18世紀美國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在他的一生中,獲得過許多榮譽。1753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同年獲得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學位。17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7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外國院士,1789年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的外國院士。
用心跳來計算光陰
“應該用心跳來計算光陰。”是美國著名學者菲·貝利的經典語錄,也是無數哈佛學子崇尚的名言。它告訴我們,人應該珍惜時間,做好時間管理,在有限的一生中,合理利用好一點一滴的時間,而不要在碌碌無為中蹉跎光陰。
在競爭激烈的哈佛,懂得珍惜時間,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勉勵學子們抓緊時間,刻苦學習,哈佛圖書館中留下了不少相關的名言,如“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一天過完,不會再來”等。
很多人都羨慕哈佛學子,但未必了解哈佛學子生活節奏的快速和緊張。可以說,生活于哈佛的人,多數是用心跳來計算時間的。
哈佛學子對于時間的珍惜和在學習上的努力程度,一方面是來源于在哈佛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哈佛有著惜時的傳統。哈佛對學子的成長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即要求大家在校時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汲取知識,努力進行能力訓練。在哈佛的教育理念中,與其抱怨過去的虛度,坐等明天的到來,不如奮起努力,把握今天;如果在今天能用心跳計算時間,能刻苦努力,不僅可以彌補昨天的不足和遺憾,更能為迎接明天的朝陽做好準備。
在哈佛,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被視為可恥的行為。哈佛學子們牢記母校的訓導,時刻提醒著自己,要想攀登到頂峰,呼吸到至純的空氣,就一定不能浪費時間。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哈佛學子從不會讓時光白白流逝,絕不會虛度光陰、止步不前,而總是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用心跳的速度來計算時間,自強不息,奮斗不止。
〔哈佛寄語〕
在時間的長河中,每個人的生命不過是滄海一粟,在短短的一生中,是有所成就還是碌碌無為,主要取決于個人對于時間的把握。如果能用心跳來計算時間,充分珍惜和利用有限的時間,我們同樣能成就一番事業。
〔哈佛風采〕
在哈佛,隨處可見學子們匆匆走路的身影,隨處可見哈佛學子刻苦學習的情景。在哈佛,圖書館的座位是非常搶手的,通常座無虛席。而在哈佛100個正規的圖書館之外,還有一些另類圖書館,比如哈佛的食堂、哈佛校園的某個角落等,這些地方都可以作為哈佛圖書館的補充。
Ⅴ真理讓生命綻放光芒
“追求真理”是哈佛大學的校訓。大學絕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和適應當前社會需求而設立的,大學還有它更為重要的任務,即探求人類最有普遍意義和恒久價值的真理。哈佛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了社會精英,更重要的是它在這個喧囂的時代對真理的捍衛和追隨。如果你篤信真理,你就值得尊重。
在哈佛,真理并不因為外界而改變
“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這是百年哈佛的校訓。哈佛告訴學生:要始終與真理為友,無論是在權貴的重壓之下還是在眾人的非議之中。真理是火把,可以照亮整個世界,是真理的力量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哈佛早期的校徽為三本翻開的書本,兩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著理性與啟示之間的相互關系。哈佛的一份早期文獻——1642年的《學院法例》如此寫道:“讓每一位學生都認真考慮以認識神并耶穌基督為永生之源,作為他人生與學習的主要目標,因而以基督作為一切正統知識和學習的唯一基礎。所有人既看見主賜下智慧,便當在隱秘處認真借著禱告尋求他的智慧。”其實哈佛大學的校訓只有一個詞語:真理。就是說只要哈佛的學生掌握了新的真理,他就可以大聲對他的校長和教授說:“你錯了。”
在哈佛,堅持追求真理已經滲入每一個細節當中,比如蘇格拉底的故事就是哈佛學子們最耳熟能詳的故事之一。
蘇格拉底的學生曾向他請教如何獲得真理。于是蘇格拉底用手指捏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位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大家集中精力,注意空氣中的味道。”然后,他走回講臺,舉起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我聞到了,是香味兒!”一位學生舉手大聲說。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臺,舉著蘋果,從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叮囑:“你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下空氣中的氣味。”隨后,蘇格拉底又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下蘋果。這一次,除了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也猶豫地舉起了手。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什么味道也沒有。”
發現真理很難,但發現真理后能夠堅持真理更難,尤其是在不被他人認同的情況下。當然,要否決謬誤更難,特別是在他人都相信那謬誤是真理的時候。長久以來,哈佛形成了一種學術標準,對真理的認真探索無疑是這一標準的核心價值。
哈佛創校300年來,向全世界輸送了大批的人才,8位美國總統、四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三十多位普利策獎獲得者與數十家跨國公司總裁。我國也有許多科學家、作家和學者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如胡剛復、竺可楨、楊杏佛、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梁思成、江澤涵等。
事實上,哈佛能夠培養出如此之多的頂尖人才,不僅僅在于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在于其在承載了厚重歷史的前提下,在歲月的沉淀中對真理的堅持。哈佛學子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便會于不知不覺中不斷提升自己,進入一種高素質、高水平、高格調的境界。
〔哈佛寄語〕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遇到過需要維護真理的時候,但因為這些事與己無關,或者與己有關的同時也關系到他人,為了明哲保身,而選擇了沉默。就因這些沉默,人類的良知也漸漸淪喪。哈佛認為:真理高于一切。你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戰勝阻礙真理顯現的屏障。這些障礙包括權威、私利、虛榮等諸多因素。
〔哈佛風采〕
1643年,哈佛的校訓是“察驗真理”,1650年為“榮耀歸于基督”,到1692年是“為基督·為教會”。這幾百年來,哈佛大學雖歷經變革,但一直堅守著尋求真理的辦學宗旨,只是在不同時期的表述及側重點不同。比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就聲明不支持任何政黨,美國大選時,兩黨競爭得熱火朝天,但無法在哈佛掀起一絲波瀾。這使得哈佛能夠擺脫世俗與偏見,永遠與真理相伴。
勇于質疑,才是對真理最好的堅守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堅合眾國。”哈佛人驕傲地將這句話寫入了自己的校史。這絕不是哈佛人的自夸,哈佛早就已經成為一種成功與榮譽的象征。它被譽為“美國人的思想庫”。
很有希望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佛大學博士后導師哈特教授,曾任美國經濟學會副主席和法律經濟學會主席,他是不完全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的開創者之一。
一天,哈特教授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有關泡沫經濟的問題時,有學生針對他的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我認為您的觀點并不全面。”
“哦?你能告訴我們理由嗎?”哈特教授饒有興趣地看向那位學生。
于是,那位學生旁征博引、滔滔不絕地向大家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引來了熱烈的掌聲。從哈特教授贊許的目光里可以看出他很滿意這位學生的回答。
一堂課很快就結束了,人群漸漸散去,有人問:“教授,難道您一點都不介意學生在課堂上質疑您的觀點使您難堪嗎?”
“難堪?這從何談起?”哈特教授說,“敢于質疑是對真理的堅守。我希望哈佛的每個人都能善于并敢于否定前人,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權威。”
看著學生不解的目光,哈特教授又說:“當年愛因斯坦應邀去斯坦福大學演講時,學生們都興奮異常,大家都想從這位偉人身上發現一些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于是,他們每個人都準備好了筆記本,以便記下這位偉人的每一句教誨。”
哈特教授看著面前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繼續講愛因斯坦的故事。
“然而,愛因斯坦出乎大家的意料,他并沒有帶演講稿,甚至連一支筆也沒帶。
“演講開始了,愛因斯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開始長篇累牘地講述自己的成功經歷,而是給學生們出了一道題。
“他說:‘有兩個工人,他們同時從煙囪里爬了出來,一個身上是干凈的,一個是骯臟的。請問他們誰會去洗澡?’
“學生們回答:‘當然是身上骯臟的工人會去洗澡。’
“愛因斯坦反問道:‘是嗎?干凈的工人看到骯臟的工人,他會認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臟;而骯臟的工人看到干凈的工人,認為自己身上很干凈。我再問問你們,哪個工人會去洗澡?’有學生馬上說:‘干凈的工人會去洗澡。’在場的所有同學一致點頭,都認同了這一答案。
“愛因斯坦一笑:‘你們又錯了。理由很簡單,兩個工人同時從煙囪里爬出來,怎么可能一個是骯臟的而另一個卻是干凈的呢?’
“愛因斯坦頓了一下接著說:‘其實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尤其是你們這些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受著相同教育、學習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輕人,你們之間的知識差異幾乎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終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因循前人的足跡。而要想做個與眾不同的人,就必須跳出習慣的思維,敢于去懷疑一切。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這就是我要對你們說的所有的話。’”
“噢,”圍著哈特教授的學生們點點頭,“謝謝您,教授。今天我們不止上了一堂經濟課。”
“這很好。”教授會心地笑了。
〔哈佛寄語〕
哈佛教授哈特說:“揭示真理需要付出代價,但是真理終將因為實踐的證明而戰勝一切。”
尊敬師長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這并不等于不能對老師提出質疑。老師并不是萬能的,老師的想法也并不總是對的。當我們與師長的意見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堅持真理,并同時以一種友好的方式與之溝通和交流。這無疑是對真理的最好堅守。
〔哈佛風采〕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認為,人類生存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軸,構成所謂的四維空間。然而,美國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曾經榮登《時尚》雜志的教授麗莎·藍道爾卻對愛因斯坦的四維空間理論提出質疑,她大膽假設地球上可能還存在著“第五度空間”,國際物理學界為之震驚。
“我認為地球上存在第五度空間等其他的維度。如果這個假設正確,那么其他空間(第五度空間)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甚至可說近在咫尺。只是它們隱藏得很好,所以我們看不到而已。”
麗莎被公認為當今全球最權威的額外維度物理學家,在東京大學的簽名板上,麗莎·藍道爾博士寫下“相信直覺,大膽享受科學”的留言。她希望能用這句話來勉勵其他年輕科學家,能夠像她一樣發現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