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立志(2)

  • 王陽明心學智慧
  • 金灶沐
  • 3596字
  • 2015-10-16 17:59:53

縱觀歷史,凡成功者均會立長志,即立大志。岳飛,從小就立下“精忠報國”的志向,縱使英年早逝,也成就了盡忠國家的夙愿;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并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一位卓越的領導人,為振興中華獻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向上,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一百多年前,在廣東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樹下,一位老人正在給一群孩子講太平軍的故事。故事剛講完,就有一個孩子站起來,攥緊拳頭,稱贊太平軍首領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發誓要做“洪秀全第二”。這個從小立志的孩子,就是后來推翻清王朝統治的同盟會的首領孫中山。

為了救國民于水火,孫中山聯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無數個孩子聽過太平天國的故事,唯有少年孫中山提出了做“洪秀全第二”的夢想,并為之奮斗終生。他實現了這個理想,并大大超越了這個理想:洪秀全實現了皇權之夢卻沒有改變社會,而孫中山,為千年古國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就要像王陽明、孫中山等志士、偉人一樣早立志、立大志。正如中國科學院吳傳鈞院士所說:“人生短暫,工作為志,樂觀為勤。不僅要早立志,而且要立大志,發憤圖強,貫徹其中,必有收成?!?

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茍從?

王陽明曾經對學生徐愛說:“子夏虔誠地相信圣人,曾子卻反省探求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錯,但遠沒有自己反省探求理解得深刻。你現在既然沒有搞清楚,怎么能因循舊說,而不探求正確的答案呢?就拿朱熹來說,他也尊崇相信程子,但是他對心中不明白的地方,卻從來不盲從?!庇纱丝梢姡蹶柮魇遣毁澇扇藗冞^于崇拜圣人的,認為這樣容易禁錮自己的頭腦,在“因循舊說”中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崇拜圣人,也就是所謂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自古有之,但偶像的含義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就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指人們心目中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征物。這種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質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積極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導致崇拜者自主意識的迷失。

我們崇拜偶像是為了給自己樹立一個榜樣,從而完善自我。被視為偶像之人,他們以自身的成就為世人樹立了榜樣,并非要壓倒眾人而獨占鰲頭,而是希望后繼之人大膽超越,有所創新。若在偶像崇拜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將永遠生活在偶像的陰影之中。

王陽明所言“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指出圣人與天地萬物、蕓蕓眾生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都可以為我所用。因此,對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們可以借鑒其思想,卻不應盲目迷信他們。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而有所選擇、取其精華的偶像崇拜,才能鋪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發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這一點,幾百年前的丹霞禪師就已參透。

一個寒冷的冬天,丹霞禪師云游到洛陽。一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鵝毛大雪,丹霞禪師便走進附近的惠林寺避寒。天氣實在太冷,丹霞禪師看到佛殿上供著很多木佛像,佛像前還供著香火。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拿起一個木佛像,將其點燃,生火取暖。

正在這時候,寺廟里的住持回來了??吹降は级U師在燒佛像,住持又驚又怒,立即大聲斥責道:“你這個和尚,瘋了嗎?竟然敢燒佛像!”

丹霞禪師用木杖撥了撥灰燼,慢條斯理地說道:“我想燒了這木佛像之后,取它的舍利子。”

住持大怒:“果真是個瘋和尚,木佛像怎么會有舍利子?”

丹霞禪師淡淡一笑,平靜地說:“你也知道木佛像沒有舍利子,那就讓我再拿幾個木佛像來燒吧!我實在太冷了!”

丹霞禪師對佛祖的尊敬不亞于寺廟的住持,卻不因佛經的智慧而畏懼眼前的木佛像,敢于在寒冷的冬天用其生火取暖,適時地物盡其用,正是超越偶像的表現。

誠然,每個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幾位令自己無比佩服、無比崇拜的偶像。在樹立人生志向的時候,多以偶像為目標,為人處世則以偶像的作風為參照。這樣做往往容易忽略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知道,偶像所具備的不一定都適合自己,盲目模仿只會適得其反。

王陽明“格竹子”失敗的事件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他崇拜朱熹,認真鉆研朱子學說的同時,還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論“格竹”,結果沒有悟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這次體驗,讓王陽明對朱子學說產生了疑惑,為他走上自己的學術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礎。

因此,對于圣人、偶像,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欣賞、借鑒,以其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激發前進的斗志,實現智慧的解脫。絕不能過分盲目地崇拜圣人,使自己的思想、行動以及豐富的創造力受到束縛,最終成為圣人思想下的心靈奴隸。

切莫好高騖遠害了自己

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砂б惨?!

在王陽明看來,后世儒生大多不明白圣人的學說,不知道在自己內心的良知良能上去體察擴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騖遠、愛慕虛榮。這就好像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有桀、紂的心地,卻動不動想要做堯、舜的事業,這怎么可能呢?這樣的結果只能是一年到頭忙忙碌碌直到老死,卻不知道干了什么,這樣的人真是可憐?。?

這其實是在告誡人們要有自知之明,在確立人生方向時不好高騖遠,要量力而行,這樣才不至于招致失敗。

許多人在確定人生方向時好高騖遠,給自己定了異常遠大、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不但違反自然規律,而且會使自己寸步難行,最后只會加深失望,加深挫折感。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超過極限的事,是難以做成的。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剎,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好多人慕名千里迢迢趕來尋找他,有的人想求大師指點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學一些武功。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谷里挑水回來。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里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么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得多,而在于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出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谷里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新打水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么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么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只見桶里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于這條線,高于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么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像上文中那個打了兩滿桶水的人一樣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很難達到目的。道理固然簡單明了,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理解和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只因大多數人都希望成為不平凡的人,他們夢想成功,希望自己的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希望擁有名譽、地位、財富。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總是少數。因為,大多數人不能量力而行,總是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陷進了好高騖遠的泥潭里。

很多時候,量力而行不僅需要量己之力,還要量時勢之力。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币簿褪钦f人人都有成為英雄的潛質,但如果沒有能夠將人的能力推向極限,甚至是超出極限的環境,英雄也就是一個凡人。如果漢高祖劉邦不是生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如果不是因為押送徒役去驪山的途中大多徒役逃散,劉邦也不會被逼起義,并最終打敗項羽成立西漢王朝。要知道,在劉邦起義反秦前,人們都認為劉邦胸無大志,既不能治理商業,也不能下地干活,實在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小人物。和劉邦相比,項羽可謂能力超強,卻最終因未能抓住時機而戰敗自刎。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他不懂得順應時勢做出改變,終究也成不了英雄。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輕了容易自卑,重了則容易自大;只有把握準確,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我們在確定人生方向的時候,要時刻掂量自己,時刻認清自己是誰,時刻明白自己有幾斤幾兩,有幾分力量,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德行和力量,不可以好高騖遠。量力而行,才能選對方向,獲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安化县| 双江| 横峰县| 马龙县| 延庆县| 大洼县| 四平市| 兴和县| 富锦市| 海盐县| 南宫市| 孝义市| 叶城县| 霍林郭勒市| 余姚市| 甘洛县| 三台县| 益阳市| 灵丘县| 沙湾县| 汉源县| 乐平市| 左权县| 栖霞市| 武乡县| 广东省| 颍上县| 石河子市| 闽侯县| 吉水县| 台北县| 驻马店市| 中牟县| 碌曲县| 十堰市| 水城县| 剑阁县| 通渭县| 商都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