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那么拼,為什么還是沒有回報?(3)
書名: 你一年的8760小時作者名: 艾力本章字數: 4661字更新時間: 2015-08-04 11:44:20
一次次周而復始,你卻始終沒有找到治療時間病的有效藥方。就像你生病流鼻涕去醫院一樣,醫生不是給你開藥,而是說“擦”。如果還流鼻涕怎么辦?“再擦,擦到不流為止。”
還有很多人直接放棄了對時間的管理,認為只要活在當下,把當下的事做好就行。然而,“當下”稍縱即逝,剛剛說出的話立刻就成了過去,很多要說的話卻還在未來。活在當下是一個悖論,對時間掐頭去尾后,你會發現幾乎什么都不會剩下。
你不禁會問,面對時間,我們就這么無能為力嗎?
對于時間管理,我也走過同樣的歧途,經歷了同樣的困惑。
一年365天總是流逝得悄無聲息。新年許下的愿望,經過了365天,依然只是夢想。365天里,我們需要工作、學習、吃飯、睡覺,陪伴朋友、愛人或者家人,還要休閑娛樂。在一件件具體的生活瑣事面前,時間顯得如此匱乏。
但有一天,我發現一年我們所擁有的時間并不是365天,而是8760個小時,甚至是17520個0.5小時。如果把1個小時或者0.5個小時當作一枚金幣,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很富有的。
時間的秘密一下子被打開。
如果你想自己掌控時間,請你更用力地推開這扇門,向前走得更遠一點→請前往第四章。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從18歲獨自坐上火車,來到離家3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求學,到如今已經7年了。
7年,足以發生很多改變。
7年前堅持的,現在可能已經妥協;7年前喜歡的,現在可能已經麻木;7年前害怕的,現在可能已經可以獨自面對。別人經常說:“艾力,你靠自己在這個城市闖出一片天,是個很強大很獨立的人。”
的確,我習慣了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挑戰,一個人處理瑣事,就連生病去醫院打吊針時,也是一個人在醫院的長廊中背著西班牙語等待時間過去。
每天晚上回到家,打開書桌前的那盞臺燈,花半個小時錄制每晚的中文雙語睡前故事,群發到微博上。每一段故事的時長正正好好是60秒,一秒不多,一秒不少。讀錯一個詞要重錄,錯了一秒也要重錄。每天6點起床后,也會重復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幫我,哪怕只睡了兩個小時,我依然會自己錄好語音進行推送。
7年,2000多個日夜,就這樣滑過。其實,孤單的我也是那個想聽到睡前故事的人。
這是一個過于追求獨立的社會,在百度搜索“獨立”一詞能找到23900000個相關詞條。
你什么時候獨立?你為什么不獨立?你怎樣才能獨立?這三個問題像蘇格拉底之問一樣,排山倒海地向我們襲來。我們也開始一切向“獨立”看齊。工作中,無論什么事情,我們都希望自己獨立完成;感情里,無論遇到什么煩惱,我們都希望自己獨立面對;生活上,無論有什么難題,我們都希望自己獨立解決。
一開始,獨立是一件讓人向往的事。很多人到了十七八歲,最盼望的就是離開家,獨自走向社會。當領到第一份自己賺的工資的時候,我們就像發表“獨立宣言”一樣向世界宣告:從此我可以自食其力了。
到后來,當獨立變成衡量一個人行與不行、好與不好的標準時,獨立開始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可想而知,這么復雜的世界,我們獨自面對,是一件多么吃力的事情。但我們卻陷入了獨立的陷阱之中,認為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自己去獨自默默地承受,扛下來,世界就是我的。所以,即使過得再不開心,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難題,給家人打電話的時候,總是報喜不報憂。朋友敘舊的時候,問最近好嗎,我們也都一律回答“挺好的”。
這么疲憊,這么孤獨。其實,我們不過是誤解了“獨立”的含義。有時候,獨立,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強大。
在《高效能人生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里,史蒂芬·柯維把人的成熟分為三個階段:依賴-獨立-互賴。小的時候,我們完全依賴他人,生活上由父母照顧,學習上由老師指導。慢慢地,我們長大,在身體、智力、情感和經濟上都變得獨立,能夠照顧自己、管理自己。但我們也會發現,再強大的人,也不能絲毫不依靠他人。人本來就是高度互賴的,想要像孤膽英雄一樣在世界上闖蕩,是一件很傻的事。史蒂芬說——互賴是一個更為成熟和高級的概念。生理上互賴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會比單干更有成就;情感上互賴的人,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但也知道愛心、關懷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賴的人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作為一個以講課和演講為生的人,最孤獨和最不孤獨的時刻,都是面對觀眾的時候。無數次奔赴陌生的城市,來到大小規模不等的演講場地,面對未知的受眾群,我無法預知臺下的反應如何。這像是一場一個人的戰役,成敗只取決于你自己,所以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如果在演講開場的前三分鐘沒有引起聽眾的興趣,每隔兩分鐘沒有一個小高潮,聽眾們沒有鼓掌、歡呼、嘆息等情感交流,那最好的收場就是趕緊下臺。即使再優秀的演講者也有可能在某一次不經意的時刻遭遇滑鐵盧。
所以很多時候,大場面的演講都是兩三位演講師搭配上場,這樣萬一一個人發揮失常,另一位同伴還可以出來救場。如果只有一個人在臺上,遇到被聽眾起哄,那恐怕既會讓現場的聽眾失望,也會讓那位演講師失去信心,也許從此不敢再登臺了。
幾年前的一本暢銷書《每周工作4小時》,講述了在全球化3.0時代,移動通信和網絡空間給人帶來了更多的自由時間。每周工作4小時不再是癡人說夢。作者蒂莫西·費里斯是“每周工作4小時”觀念的首創者和成功實踐者,他一人身兼企業家、作家、演員、武者和舞者多種身份。他能說六門外語:漢語、韓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
他宣稱:“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樣,每天都擁有同樣的24小時,每周都擁有同樣的7天。他們之所以杰出,是因為他們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整理數據,一個美國程序員可以自己做主要的20%的工作,將雞毛蒜皮的小事授權給別人,每小時的收入為95美元,而他支付給印度程序員的工資僅為每小時5美元。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說明了一點,在不違背商業道德的前提下,通過授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自己就可以獲得更多自由時間。凡事都親力親為,能夠留給自己的時間自然會少得多。
在學會自我主導的同時,學會與人合作、互相依賴,既能在關鍵時候幫助我們彌補不足,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如果你不想再獨自面對世界,請你更更用力地推開這扇門,向前走得更更遠一點→請前往第五章。
90%的人倒在了這個叫成功的路上
2015年冬天,《星際穿越》的熱映讓一位作家被更多人認識——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很多人將《星際穿越》與《三體》聯系在一起,覺得編劇兼導演諾蘭肯定參考過《三體》的故事。《三體》英文版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云獎”提名,《紐約時報》也曾撰文評論。
其實,劉慈欣從事科幻寫作已久,他曾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銀河獎”,被粉絲們昵稱為“大劉”。這位中國最暢銷的科幻作家孤身一人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水平。
大多數時候,劉慈欣只是待在自己的單位里,一個地處山谷的偏僻電廠。在那個叫“娘子關”的地方,他完成了《三體》三部曲的創作,共88萬字。
自1999年處女作《鯨歌》問世,到2010年完成的代表作《三體》系列,劉慈欣說,感覺自己的創作就像一個導游,帶著讀者去游覽自己的想象世界,他帶著這個“旅行團”已經轉了十余年。
十年苦功不尋常。
2015年春天,《我是歌手》第三季讓李健成為文藝男神。
早在2001年,他就與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發行了兩張專輯。
2002年他選擇單飛后,又發行了數張專輯。但真正讓他大紅大紫的,卻是十幾年后的這個舞臺。強大需要很多機緣。李健說,像春晚上天后王菲翻唱自己的《傳奇》
這樣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但當機會到來時如果你只有一首《傳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有很多作品。你所有的那些積累,可能就是為那樣一個真正的機會所準備的。
這兩個幾乎眾所周知的故事,以及其他我們熟悉的所有成功者的故事,都在印證著一個真理:堅持就是成功。
堅持就是成功,這是一件人人都明白的事。但90%的人卻倒在了這條路上。
我的同學B 來自農村,在經過初中英語老師的Chinglish 洗禮后,考入了市重點中學念高中。剛進學校時,他對英語學習依然熱情高漲,積極加入了英語閱讀小組,參加英語辯論賽。
在一次“英語角”活動上,大家討論高中生是否可以自由戀愛的話題,B 信心滿滿地回答:“You know,I haven‘t,you know,fallen in love before,but……”他結結巴巴,一句話里冒出幾個“you know”之后,一旁的美女同學打斷了他,毫不客氣地回答說“I don’t know”。看到周圍人強忍笑容的樣子,他尷尬得無地自容。
之后,他埋頭背單詞、背句型,在英語筆試中成績優異,但對英語口語卻完全失去了興趣與信心。
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一家外企。雖然是技術人員,但也需要用英語與人交流。于是,他重新制訂了英語口語的學習計劃。然而,只堅持了不到兩周,口語拯救計劃就失敗了。
計劃做了一次又一次,卻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放棄。他也知道只要能每天堅持練習,不再畏懼在他人面前自信、大聲地說出英語,可能就會成為自己期待中的口語達人。為此,他試過了各種方法,參加學習小組、網絡打卡、懲罰自己……如此幾番折騰后,他也沒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不只是我的這位同學,還有很多很多的人都是這樣“死”在了堅持的路上。
想要減肥的人,找來了各種減肥的秘籍,給自己制訂了看起來最完美的計劃,但計劃實行不到一半,大部分人就放棄了;想要戒煙的人,告訴自己和親人,自己這一次一定要成功戒煙,于是銷毀了身邊所有的煙,讓身邊的人都來監督自己,但沒多久他就又開始抽煙了;想要學習一門新技術的人,給自己買回了各種學習資料,要求自己每天看多少頁書、做多少道訓練題,但總是一本書沒翻幾頁就束之高閣,落滿塵埃……很多人認為自己不能堅持下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意志力。于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意志堅持,采用了無數的方法。
把200元錢交給身邊的同事,告訴同事如果自己在這兩周內吃肉,這200元錢就充公了;如果吃了冰淇淋,就懲罰自己跑5000米;在房間里貼滿了“你一定能減肥成功”“你的目標是45kg”“不要亂吃垃圾食品”“給我運動去”的便箋……但失敗,依然是失敗。直到最后,能用的方法都嘗試過了,仍舊只能一邊眼看著自己放棄,一邊埋怨自己意志薄弱。減肥失敗,我意志力不夠!戒煙失敗,我意志力不夠!學習失敗,我意志力不夠!
被埋怨了一輩子的意志力,可真是受盡了委屈。在《干勁的開關》里,作者說,“影響結果的不是斗志,而是科學”。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在實驗中,小孩子有兩種選擇:要么立刻吃到1個棉花糖,要么15分鐘后得到2個棉花糖。
經過20年的追蹤調查,他發現,當初選擇等15分鐘拿到2個棉花糖的孩子,基本在任何方面都要優于迫不及待就吃掉糖果的孩子。因此,人們得出結論,失敗的人更難抵制誘惑,而其根源就是意志力的缺乏。
Change Anything 的作者重復了這個實驗。最初,只有1/3的孩子能堅持15分鐘。然后,作者對實驗過程進行了調整,在實驗前先教孩子們一些技巧,例如轉移注意力等。結果能抗拒誘惑的孩子多了50%。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堅持某個計劃后,只是簡單粗暴地將其歸為自己意志力薄弱,一方面痛恨自己,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無可救藥。
而實際上,對任何人來說,意志力就像一個人的精力一樣,都是有限的。“堅持就是成功”的實現,除了意志力,更需要配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了這些方法,我們才能成為那10%的人。
如果你想堅持到底獲得成功,請你直接撞開這扇門,飛過去吧→請前往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