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家級教學基地到國家級示范中心
- 王松武編著
- 2851字
- 2019-01-09 15:09:28
1.奠基者
提及哈爾濱工程大學電工電子教學基地、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不能忘卻電子中心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教學基地和實驗中心的奠基者——郭志教授。
郭志,1935年1月生于江蘇興化。1950年朝鮮戰事爆發,時年16歲正在讀高中的他報名參軍,1951年1月被選送到張家口軍委工程學校(也稱中央軍委機要通信干部學校,1949年11月組建,設一、二、三部。1952年5月,一部改為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二部改為解放軍外語學院,三部改為解放軍機要干部學校)學習譯電員(機要員),半年后又到北京中央機要局培訓3個月,同年12月入朝鮮,任志愿軍司令部機要員,曾在彭德懷總司令身邊工作過,鄧華、楊得志、陳賡、洪學智這些志愿軍首長他都見過。他每天接觸的是志愿軍和國家的核心機密,及時地上傳下達,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12月回國,留在總參機要局工作。他響應周總理提出的“向文化進軍”號召,邊工作邊補習高中功課。1957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為六期學員。1958年1月進入預科,9月入海軍工程系通信專業學習,當時他已獲得上尉軍銜。1964年畢業(因病休學一年),分配到南海艦隊某通信部門工作。1970年復員,就職于哈爾濱第一機器制造廠。這時,哈軍工解體,主體南遷,留下的海軍工程系著手籌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72年8月,他回到闊別近10年的軍工大院,回到正在籌建的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在電工實驗室扎下根,直到退休。殘酷的朝鮮戰場經歷,志愿軍、哈軍工和南海艦隊20年的軍旅生涯,傳奇的機要員職業,養成了他正直、堅韌、務實、嚴謹、勤奮的工作作風。自1984年出任第一任電子中心實驗室主任,到1996年卸任,在13年的歲月里,他為實驗中心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984年,在郭志教授的主導下,整合實驗資源,將電子工程系分散在11號樓、31號樓、72號樓各教研室的實驗室單列出來,計有電路、模電、數電、高頻、電工學、計算機機房、電子實習7個實驗室,以此為基礎,組建了電子中心實驗室(簡稱電子中心),番號為805。在當時,電子中心是全校的大型實驗室,承擔全校各專業的技術基礎實驗教學,有20余名專職教師,是與教研室并列的行政單位。
其實,在實驗室整合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主要形成了兩種觀點。在我的記憶中,當時郭志和系主任陳式據是主張成立電子中心實驗室的,但遭到了一些老教師的反對。他們都很認真,各執己見,相持不下。當時學校的態度是支持成立中心,時任教務長的羌繆親自抓此事,協調諸關系,使電子中心終于成立了。
說起電子中心,不能不提及電子車間。“文革”期間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電子車間隸屬于計算機系,一直承擔“××測量系統”、“××指揮儀”等科研與生產的重任,共30余名技術工人,焊接、網線、老化、制版等配套的工藝俱全,教師都下到車間工作,還有1個班的工農兵學員。那時的提法是“工人、教師、學生三結合”,“以典型產品帶動教學”,電子車間一時熱火朝天,類似現在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遺憾的是,隨著國防科研項目的下馬,電子車間冷清了,該走的人都走了,只剩下20余名工人,多數都是女性。科研任務沒了,總要找點出路吧,由于電子車間在72號樓擁有很大的地盤,有成套的桌椅和設備,特別是擁有一個庫房,電子器材頗多,經過調整改造,于是電子車間“搖身一變”,成立了“電子工藝實習實驗室”,直屬計算機系,番號為604,承擔起全校學生組裝收音機的教學任務。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于1982年由教務處調到604實驗室擔任副主任,不長時間又兼任支部書記。
也許是郭志主任看中了72號這個獨立的四層紅樓,看中了電子車間的地盤,看中了那些設備和器材,他私下找我磋商,要拉我們“入伙”。那時的郭志精明強干,他提出只要“地盤”,要電子車間的全部“家當”,要7名骨干技工,其余人員上交。那是一次大刀闊斧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嘗試,人事處錢秋珊處長主持了這次改革,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那些上交人員四處“告狀”,由于學校改革的態度堅決,人員又做了妥善安排,事情也就平息了。從此電子車間并入電子中心,電子中心入駐72號樓。
1984年暑假,郭志主任指揮了這次搬遷和實驗室建設。72號樓是哈軍工時期的老樓,房間面積多在40~100m2,他提出打掉一些小房間的間壁,改造成面積為100m2以上的實驗室,當時的電路實驗室面積達到200m2,這么大的實驗室在當時尚不多見。各實驗室都開始修繕,其實也就是地面刷紅油漆,粉刷四壁,然后四壁的半墻刷黃油漆(墻圍子),這在當時是最高的修繕規格。僅10余天的時間,電路、模電等7個技術基礎實驗室相繼建成,分布在72號樓的2、3層,4樓還有一個150m2的大教室,供4個班講授實驗課。各實驗室擺上工作臺和儀器設備,面貌煥然一新,十分氣派。由于受當時條件所限,沒有留下72號樓實驗室的圖片,甚為遺憾。現在回想起來,郭主任籌建電子中心在當時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的大手筆和工作魄力為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期間他是如何運作的,遇到什么麻煩,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一定付出了諸多的艱辛。
1994年暑假,電子中心開始了第二次大搬遷,由72號樓遷入21號樓,實驗室的“家當”拉了100多車次,從打包開始,到布置實驗臺、拉電源、設備通電,耗時一個月。郭志主任再次擔當總指揮,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21號樓實驗室分布在1~5層,每層400m2,總面積2200m2,雖不是獨立樓,但也很集中,每層樓都是封閉的環境。反映當時21號樓實驗室的圖片如圖1所示,從圖片上看桌子很陳舊,那可是軍工時期留下的紅松實木實驗桌,講臺前還有一臺光學投影機,這就是當年的印記。從此電子中心實驗室進入穩步發展的新階段。

圖1 當年實驗室的印記
2007年年末,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第三次大搬遷,由21號樓遷入21B樓,這時郭志已退休。
在郭志主任的帶領下,逐步造就了一支愛崗敬業、勇于奉獻、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的實驗教師隊伍。他帶領中心的教師大刀闊斧地推進教學改革,編寫系列實驗教材,推行實驗獨立設課、實驗課學分制,推行一人一組實驗。當時的電路實驗與量計、模擬電路實驗與課程設計、數字電路實驗與課程設計、高頻電路實驗與課程設計都是獨立設課,每門課程2學分,32學時,這在當時也是全國領先的舉措,于1989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如圖2所示。據悉,這是教育部首次推出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該獎項為申報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起到了支撐作用。

圖2 1989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郭志不愧為彭德懷元帥的機要員,他寫得一手好字,文筆又好,文風正,寫材料嚴謹,敘述事情頭頭是道,圖3是他當年起草的“八五”、“九五”規劃的部分復印件,全是親手抄寫,這些材料我現在還保存著。

圖3 郭志主任的部分手稿
他所領導的電子中心實驗室曾獲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兩次,黑龍江省高校優秀實驗室、校先進集體等稱號十余次。這些獎狀掛在墻上,有十余米長,如圖4所示。他本人也曾獲得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先進個人和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圖4 實驗室走廊的墻面懸掛長達十余米的獎狀
“有源之水長流,有本之木長青”,郭志主任奠定了日后申報教學基地和示范中心的基礎,我們當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