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印制電路組件裝焊工藝與技術作者名: 李曉麟編著本章字數: 14字更新時間: 2018-12-27 16:23:48
第1章 印制電路板組裝工藝簡介
1.1 概述
“印制電路(Printed Cricuit)”這個概念,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是由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的。
1942 年他用紙質層壓絕緣基板黏結銅箔,用絲網印刷導電圖形,再用蝕刻法把不需要的銅箔腐蝕掉,制造出了收音機用印制電路板。這種工藝當時在英國被冷落,而被美國人先接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應用這種工藝技術制造印制電路板用于軍事電子裝置中,并獲得成功,于是引起了電子制造商們的重視。到1950 年年初,銅箔腐蝕法成了最實用的印制電路板制造技術,并開始廣泛應用,可謂一枝獨秀。因此,大家稱愛斯勒博士為“印制電路之父”。
采用銅箔腐蝕法作為印制電路板生產主要方法后,印制電路技術發展非常迅速。1953年出現了雙面板,并采用電鍍工藝使兩面導線互連;1960年產生了多層板;1960年末聚酰亞胺撓性電路板問世;1970年又產生了多層布線板;1990年年初又產生了積層多層印制電路板。目前印制電路板的層數已可做到四十多層了。
印制電路板在電子裝聯界中,簡稱為PCB,其英文為:Printer Circuit Board的縮寫。
印制電路板由絕緣底板、連接導線、元器件和焊盤組成,具有導電和絕緣底板的雙重作用。它可以實現電路中各個元器件的電氣連接,以代替復雜的布線,具有減少接線工作量,簡化電子產品的裝配、焊接、調試工作,縮小整機體積,降低產品成本,提高電子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等特點,同時具有良好的產品一致性,可以采用標準化設計,以利于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可使整塊印制電路板作為一個備件,便于產品的互換與維修。
由于以上特點,印制電路板已經極其廣泛地應用于電子產品的生產制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