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曾監考一場研究生物理考試。有人舉手說,他答的這份考卷和去年的一模一樣。愛因斯坦如是回答:“這沒什么,今年的答案會不一樣。”
營銷這一行也是如此。每一年,我們都存在同樣的營銷問題,但今年的答案會不一樣。這里面最大的不同是消費者的不同。以前消費者接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報紙和雜志,而現在卻是互聯網、手機和Pad。
我們幾乎到了隨時隨地接觸信息的地步,信息過載勝過任何一個時代,而且這種現象已越來越嚴重。我們每天都遭到海量信息的“狂轟濫炸”。2011年,美國科學家計算出人類每年通過電視、廣播、報紙、海報和郵件傳播的數據量多達2×1021兆字節,每人每天獲得的數據量相當于閱讀174份報紙。這么大的信息量,我們如何消受,最終我們的大腦只能進行選擇性記憶。我們只能記住那些有特色、有創意、有差異的信息。這就要求企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額外重視品牌建設工作。
品牌是什么?它是消費者對產品綜合印象的總和。你的品牌能否入眼、入腦和入心,決定了你能否成為顧客的首選,能否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能否做到基業常青。
然而,結合多年給企業提供品牌咨詢的經驗,我發現很多企業并不懂品牌,更不懂品牌建設,這是造成中國企業集體品牌力偏弱的主要原因。
在2011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強中,中國內地無一品牌上榜。這顯然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是不相匹配的。反觀其他強國,美國品牌占63%,德國、日本和法國品牌分別占9%、7%和5%,排名2~4位。其中,前十名的位置悉數被美國品牌占據,它們分別是可口可樂、IBM、微軟、谷歌、通用電氣、麥當勞、英特爾、蘋果、迪士尼、惠普,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這些品牌也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相比較而言,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言論,如“中國需要賣掉8億件襯衫才能換來一架波音飛機”、“中國整個茶產業賣不過一個立頓”,每一句話都刺痛了國人的品牌神經,但中國的品牌卻總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從根本上而言,中國企業的品牌意識與國際企業還存在差距,中國企業的品牌戰略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盡管我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文化,卻沒有足夠強勢的品牌文化。“中國制造”的口號在近幾年雖然有了改觀,但與揚眉吐氣尚存在相當遠的距離。這個責任實際上在中國企業自己身上。如果沒有讓人刮目相看的品牌引領中國產品實現升級,中國的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就難以真正得到提升。
品牌其實是一個從“一無所有”到“無中生有”再到“無所不有”的過程。2007年以前,在百度搜索“蘋果”二字,得到的都是水果的信息。如今,再在百度搜索這兩個字,全是關于“蘋果”品牌的信息。“蘋果”二字在你的頭腦中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作為世界上成長速度最快的品牌之一,在2011年8月10日,蘋果首次超越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35歲的蘋果公司跑贏了將近130歲的美孚,蘋果的品牌達到巔峰。
蘋果在創新和品牌的驅動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創造了富可敵國的價值(2011年8月,蘋果披露的現金及有價證券達762億美元,超過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賬戶)。可見,世界級的企業不一定要看年齡,而要看有沒有創新的價值驅動力和持續的品牌力。百年老店或百年品牌可以是企業永久的追求,但持續的品牌力和創新力更能夠讓企業取得領航的優勢。
成功打造品牌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難,但前提是,要先懂得打造品牌的方法!
也許,你可以從本書開始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