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才與應用寫作
- 劉永娟主編
- 7字
- 2018-12-29 04:18:07
第一章 口才概述
第一節 口語與口才概述
一、口語與標準口語
什么叫口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比較簡明:“口語就是說話時使用的語言。”如果說得更準確一些,口語就是口頭交際中使用的主要訴諸聽覺并借助各種輔助手段表情達意的口頭語言。口語是人類的有聲語言,又稱為自然語言,它包含聲音和意義兩個部分。口語與書面語是兩種既相同又不相同、既接近又不接近的言語功能體系。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只用口語交際;文字產生之后,人們才在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書面語來。口語和書面語的聯系與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口語是口說耳聽、借助聲音傳遞信息的交際語言;而書面語則是手寫眼看、借助文字傳遞信息的交際語言。
第二:一般情況下,口語中短句多,自然停頓多,省略成分多,易位現象多;書面語中以上現象極少且要求遣詞造句規范化。
第三:口語語匯在一般情況下,通俗、平實、避讓同音詞,書面語語匯相對“兒化”現象較少,也少用語氣詞。
口語是一種言語,而言語與語言是兩個概念。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服務于人類交際和思維的工具,而言語則是對語言的運用及其所產生的結果、成品。如說話,就是用聲音包裝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把它傳遞給聽眾,而聽話,則是把對方說出的現成話語加以譯解還原,從而達到理解說話人的思想、感情的目的。說話表達、聽話領悟都是對語言的運用,都是言語活動;說出來給對方聽的話則是言語活動的結果,形成一種言語成品。雖然每個人的言語內容各有不同,說話、聽話的行為方式也有一定的個人特點,但是所有言語活動都表現為對語言的運用,都是運用語言的建筑材料—語匯和組合規則—語法進行的,因此,可以說語言體系是一種抽象的、擬想的系統,是人們的一種總體認識和把握;而言語則是對語言的具體的現實的運用及其結果。具體地說,語言和言語的區別是,語言是全民的,言語則是個人的;語言的材料和組合規則是有限的,具體的話語則是無限的;人們可以根據交際的需要自由講話,但必須使用全民共有的語言材料并遵守其組合規則,隨意生造和違反規則只能造成交際的困難。
口語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包括方言的口語,也包括普通話的口語,既指零零碎碎、不連貫的話語,也指語意順暢、一氣貫通的話語,因此,有必要明確什么是標準口語。一般國家是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如前蘇聯)或大學文化程度以上(如英國)的人所使用的口語確定為標準口語。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漢語的標準口語應當規定為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的使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人日常所使用的口頭語言。然而,這種規定只是從外延上來說的,有著一定的片面性。因為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的人即使使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也不一定就是表意順暢、語勢連貫的標準口語;有些未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人,運用普通話也可表達出明晰準確的標準口語。因此,我國標準口語的內涵應該是:運用漢民族共同語表達的符合特定語境和交際目的的語意完整、效果良好的口頭語言。
漢語口語的標準是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規范的,而現代漢語普通話主要以北京話和北方話作為基礎來確定,因此有必要強調以下三點。
第一,漢語的標準口語應排除北京口語中的土音、土詞、土語等雜質成分。
第二,適當控制兒化韻的使用。兒化韻是北京話的一種特殊音變現象,它雖然有著特殊的表情、表達意義作用,但對南方人來說,較難掌握,而且在口語中使用過多會影響內容的表達,因此標準口語中應做到少用兒化韻。
第三,標準口語應在保持口語的基本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書面語靠攏,以便準確地表達科學概念和抽象思維。
由此可見,口語是人們在交際中使用的有聲語言,標準口語一般指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的人運用現代漢語普通話表達的語意完整、語勢貫通且能取得圓滿效果的有聲語言。口語包括標準口語,而標準口語既是在一般口語基礎上提煉、整理而成的符合規范的連貫的口頭語言,又為口語表達這種動態過程提出一種測試、評價的砝碼。
二、口才的含義與特點
口才,顧名思義就是口語的才能。具體地說,口才是在交談、演講和論辯等口語交際活動中,表達者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和任務,切合特定的語境,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并輔之以適當的體態語以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頭表達能力。它是人們素養、能力和智慧的一種綜合反映。
口才是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通過口頭表達展現出來的,綜合性是其本質特征。這種綜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心理生理的綜合。口語表達活動,必須通過心想、口說、耳聽、目視等心理生理活動默契配合、協調一致來共同完成。其中每一個因素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單元而存在,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和功能,同時又都是口語表達活動的有機構成部分,為口才藝術的展現服務。
第二,素質能力的綜合。口語表達,無論是精心準備的,還是即興產生的,都具有一次性特征。“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用來形容話一出口就不容易收回、不容易修改,再恰當不過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優秀的口才是一個人素質能力的全面綜合反映。這里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識學問。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素質和能力綜合成一種文化儲備,這種儲備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想象和聯想,促進講說者取得所需材料和方式,以源源不斷地供應口語表達者的需要。因此,“積之愈厚,發之愈佳”,“厚積薄發”,是口才養成的一種典型表現。
第三,手段方式的綜合。與書面表達相比,口語表達獨具有聲性和表情性兩大特點,再加上表述方式的多樣性特點,可以說,口才是多種手段多種方式綜合表現出來的,就有聲性而言,口語表達通過語調的高低、強弱,語氣的緩急、長短、粗細,增強了有聲語言的活力,促使語流進程千姿百態,有時甚至可以遮掩不完善的內容。蘇東坡“三分詩七分讀”,說的就是后一種情形。就表情性而言,講說者不僅可以通過詞句和語調來表達,還可以運用面部表情、手勢、身姿、動作等體態語來表達或補充完善手段方式的多樣化,可以充分展示出口語表達的才能,促使表達效果更加圓滿。
綜合性是就口語表達者內在的主觀表現方面而言的,就口語表達的成品或結果的外在客觀評判方面而言,口才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的特征。
(一)符合特定目的
人類活動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目的性,口語表達活動尤為能夠體現這一點。能夠實現或達到特定目的,是優秀口才的一種重要標志。口語表達的目的,概括地講,有以下五種。
(1)明了。即讓聽者懂得所傳遞的信息,或明白他所不知曉不了解的事情;
(2)接受。即讓聽者在弄懂思想觀點、立場看法的基礎上信服、接受,并能產生相應的行動;
(3)感動。即讓聽者隨著講說者的表達而產生情感、心境的變化,從而形成心靈相通,同悲同喜、同憂同樂;
(4)拒絕。即讓聽者明白其觀點看法要求不被接受,它是一種逆向交流,尤其需要注意講究方式技巧;
(5)反駁。即指出對方觀點、要求的不合理乃至荒謬。
一般情況下,口語表達目的較為單一,但有時也可能兼有幾種,不管是哪一種情形,達到或基本達到了目的,才能稱得上真正會說話,有口才。
(二)切合特定語境
口語表達在一定的言語交際環境中進行,并且受到言語交際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口才好的人,不僅善于適應言語交際環境,而且善于利用言語交際環境。從交際學的意義上講,言語交際環境是由口語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前言后語等因素構成的。俗語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指的就是要善于適應和利用言語交際環境的具體因素,以產生良好的表達效果。關于這一點,王德春先生進行了較為具體深入的探討:
上課時間在教室里,說話一般比較莊重、嚴肅,話題也比較集中;休息時間在公園里,說話一般比較自然、隨意,話題也比較分散。在公文事務處理中,一般不用談家常的語氣和口吻;在親人促膝談心時,則不適宜用公文程式。宣傳科學理論,要在理智上使人信服,不適宜用過分的文藝腔調;描寫文藝形象要在感情上打動人心,不宜用過多的說理口吻。面對千百群眾的公開演說,不宜輕聲緩語;親友個別交談則不宜大聲疾呼。對一般群眾說話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對專家說話可以使用專門術語、言簡意賅。
這段話揭示并說明了適應特定語境的方式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三)表述方式正確
這里的表述方式是指符合特定目的、切合特定語境的言語形式。它是在正確使用基本表達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場合的特殊因素和交際對象的特殊心理產生出來的表達技巧和方法。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能夠適情應景,選用正確的表述方式,從而加強表達效果。1957年12月,周恩來總理陪同緬甸聯邦副總理吳巴瑞、吳覺新率領的兩個代表團到杭州、上海訪問。在上海江南電影制片廠觀看了《林沖雪夜奔梁山》一場戲后,周總理和吳巴瑞走到“山神廟”前,同演員握手、拍照。周總理對外賓說:“我們中緬兩國人民都是由于殖民主義的壓迫而走上反帝國主義道路的,也是一種逼上梁山……”這里,周總理從加強中緬兩國人民友誼和聯系的目的出發,利用“逼上梁山”這出戲構成的言語交際環境,借題發揮,即景引申,巧妙地表達了中緬兩國人民有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斗爭經歷,因此更應攜手共進的意思。毫無疑問,周總理選用借題發揮,即景引申的表達方式不僅正確,而且顯得非常自然、風趣、親切、友好,從而產生了平等待人、親如一家的交際效果。
(四)表達效果良好
所謂表達效果,是指所說的話語產生的實際效用。符合特定的目的,切合特定的語境,選用正確的表述方式,就會產生良好的表達效果,前三者是動機展現的動態過程,后者則是必然產生的結果。表達效果良好,不僅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且可以樹立講說者優雅的形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有口才、會說話,就是指表達效果良好。這是衡量口才是否出類拔萃的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重要標準。
三、口語表達才能的標準
從口才的含義及特點可知,人人都能說話,但并非都善于說話,能達到善于說話標準的口語表達,是一種具有一定思想性、規范性、創造性和藝術性的高層次表達,它能給人以精神陶冶、審美情趣和藝術享受。簡言之,是一種口語表達能力強的表現。這種口才的展示雖然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和變化無窮的內容,但畢竟從中可以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種規律性的東西可以構成口才的綜合評判標準。
綜合評判標準是分別依據口語表達的語言內容、邏輯思維、言語環境和話語目的制定的。
(一)語言內容標準
1.正確性標準
從語言體系角度要求,使用語言必須遵守一定歷史時期相對穩定的民族標準語的規范,要求語音純正,語義明確,詞匯、語法規范。在我國,推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因而必須遵守普通話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的結構規則和組合規律,以之為口語表達的規范。
2.豐富性標準
要求詞匯豐富,用語多樣化,語法形式既規范又靈活。漢語詞匯豐富,同義表達手段多種多樣,充分利用它們,可以顯示細微的含義差別,增強修辭色彩,使言語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3.健康性標準
要求講究用語文明,不使用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污言穢語,不使用黑話、俚語,不帶口頭禪,使語言純潔健康。
(二)邏輯思維標準
1.準確性標準
要求用詞造句能準確地反映和表現客觀事物,不能自相矛盾,也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偷換概念,惡意歪曲。
2.嚴密性標準
要求言語符合邏輯性,注意話語中嚴格、嚴肅的意義聯系,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準確,推理合乎邏輯,論證嚴密有力;避免語無倫次、似是而非、答非所問等現象。
(三)言語環境標準
1.適切性標準
要求話語切合言語交際環境,切合交際對象,切合交際任務和交際目的,切合表達者個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養特點,做到自然得體,建立起良好的語言形象。
2.淺顯性標準
要求話語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深入淺出,通曉暢達,避免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佶屈聱牙的語句。淺顯并非平淡無奇,而是“語淺意深”,“言近旨遠”,“平中有奇”,使聽者容易接受和理解,并感到生動有回味。
(四)話語目的標準
1.曉諭性標準
要求話語明白曉暢、簡潔清晰,讓聽者懂得所傳遞的信息,或明白理解他原來所不知曉不了解的事情。
2.說服性標準
要求話語具有說服力,能獲得交際對象的信任,讓聽者在弄懂思想觀點、立場看法的基礎上產生精神共鳴,達成共識,不僅信服,還能作出相應的行動。
3.感染性標準
要求話語包含真情實感,真切動人,讓聽者隨著講說者的表達而產生情感、心境乃至觀點的變化,形成心靈相通、意趣相投的情意交融境界。
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只要能達到上述標準,就可以稱之為有口才,就能在人際交往中扣住聽眾的心弦,催發聽眾喜怒哀樂的情感,激勵聽眾去愛、去恨、去奮斗、去行動,從而發揮口才的作用。